第三单元探访鱼儿的教案 教学设计—大象版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探访鱼儿的教案 教学设计—大象版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探访鱼儿的教案 教学设计—大象版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三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从学生常见的动物——鱼作为切入点,围绕“探访鱼儿”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活动标题。(见表3-1)

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二级目标,在每个“做中学”活动中都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鱼儿的家》活动在开始阶段,教师精心引导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小组讨论商议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由于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又是室外活动,为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中对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方面进行了提示;《鱼儿生活得好吗》在进行信息发布会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统整发现内容,这一课重点训练的是汇报与交流时的“计划与组织”;《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在观察实验之前和设计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活动方案中,教材明显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器材、弄清操作步骤;《鱼儿的奥秘》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教材引导儿童先确定研究问题,再商议怎样研究,需要哪些材料,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巩固应用环节明确提出“打扑克”游戏活动,并注意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见图3-1)

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模式,尽可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生活,利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整合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本学期科学探究过程能力要项是“计划与组织”,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重点进行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生命等教育。(见表3-1)

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四个活动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力图体现观察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强调“做中学”就是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去体验惊异、发问、探索、实验、归纳、推理等科学实践的过程。比如,《鱼儿的家》这一活动,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出下面几个活动。《鱼儿生活得好吗》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怎样保护水资源等问题有较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去讨论。怎样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到小河里?是学生考察后产生的很自然的问题,《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了解水域污染的一些防治措施,知道沉淀、过滤和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污染了的水是可以通过净化加以利用的。最后引导他们设计宣传方案。《鱼儿的奥秘》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活动,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规律,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鱼儿的家 

要点

考察活动前的计划与组织环节;填写考察活动记录表。

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3) 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

怎样进行

本活动是这一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也可以看成这一单元的引入活动。因此,它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活动。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活动主题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单元“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计划与组织”项目中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教学时要有侧重地训练。学生参加校外考察活动的机会是不多的,必须精心组织和指导。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考察前教师要周密选定考察地点、路线等,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合作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考察记录表和笔、玻璃瓶若干、塑料袋、盆、放大镜、自制的网罗、照相机等 。

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

作好考察记录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汇报和研讨的根据,也是培养孩子尊重事实、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好方式。教师要先指导他们怎样填写,各组要指定学生填写。在下节课的教学前,可以搞一个展示会,以激励孩子填写活动记录的积极性。

本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发展批判思维和激励以后的学习活动有积极作用,教师们也要认真组织。

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猜想“小河里面有什么?”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对科学学习兴趣。

鱼儿生活得好吗

要点

汇报前小组成员一起商议怎样在班里展示和交流;认识水污染的危害。

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怎样进行

本活动主题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汇报交流考察过程中的收获。

第一环节是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活动。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要点

做好净化水的实验之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会做水的净化实验。

目标

(1)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 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

怎样进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多,大量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将引起水域的污染;被污染的水对鱼危害严重,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体健康,最终殃及人类自己的生存。

教材首先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才能还鱼儿美丽的家;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做好沉淀和过滤这两个试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精心指导,让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清点实验器材,明确活动规则后再动手实验。

1、关于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关于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鱼儿的秘密

要点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划与组织,商议活动规则。

目标

(1) 继续培养“计划与组织”里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目标。

(2)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

怎样进行

本活动可以从组织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录像开始。然后通过对鲫鱼、鲤鱼等常见鱼的研究,认识这些鱼的外形、运动、呼吸及繁殖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知道其他鱼也有这些特征,从而归纳、概括、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并根据鱼的共同特征判断生活在水中的一些动物是不是属于鱼类,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

2、看完录象后,本课用两个人物的对话引入课题,这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关系到“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后面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老师们一定要认真组织教学活动。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他们想研究什么鱼就取什么鱼,想研究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在学生分组观察时,应允许学生走偏,其实鱼的秘密决不只书上那几条,而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学生的伙伴。应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研究,适当时可作启发、指导和点拔。“用手去抓水中游动的鲫鱼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鱼总是不停的喝水?”等等。要注意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去深入研究,让学生玩个够。就某个小组而言,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1~2个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学生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秘密就越多,在汇报交流时,就会越生动、具体,收集的事实也就越丰富。

在归纳鱼的共同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它的外形、运动、繁殖等方面进行归纳,教师不要和盘托出。然后,再由此联想其他的鱼是否也有这些特征,最后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

5、概念形成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掌握了,为此,教材最后安排了“打扑克”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儿童通过经历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巩固和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说明了游戏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商议游戏规则,只要学生愿意,课后还可以继续玩这个游戏。教学时,关键要抓住“为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