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的心理症结

疾病知识  2009-03-06 03:02:49  文章出处: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喜欢告状的行为,实际上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的表现。具体来讲就是:  一、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事,对他不利的还是与他毫无关系的,只要他看不惯,认为违反了社会规范,就不能给予理解,更不能包容,频繁地指责,习惯性地向上反映,直到他看不见这种事再发生。  二、由于打小报
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 巴甫洛夫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喜欢告状的行为,实际上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的表现。具体来讲就是:

  一、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事,对他不利的还是与他毫无关系的,只要他看不惯,认为违反了社会规范,就不能给予理解,更不能包容,频繁地指责,习惯性地向上反映,直到他看不见这种事再发生。

  二、由于打小报告的行为不被大多数同龄人认可,严重影响了当事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所以当事人没有同龄朋友。

  三、看不到好处就不主动帮助别人,非常讲究眼前的“实惠”,不能吃亏。他们比较自私,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不会做无名英雄。

  四、如果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若是没有被人发现,就不会感到后悔或难过,很少有内疚和自责的心理体验。

  五、对朋友淡漠,很少关心朋友的冷暖,不能分享朋友的幸福和快乐,对朋友的成功不能主动祝贺,嫉妒心很重。

  六、做事多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工作、学习兢兢业业,不越雷池半步。但偶尔也会做出一些不太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或校规、校纪的事。多数情况下,上面6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是在第一至第五条当中,只要任何一条比较突出,都可以考虑是社会化不足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经验是在参与了大量的社会交往活动之后,一点一点丰富起来的。社会化不足,在幼儿园儿童、小学生中非常多见,女孩明显多于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社会化的认识增多,到初中、高中时,社会化不足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成年时往往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这并不排除成年人存在其他形式的社会化不足问题)。社会化不足是从童年时逐步发展,并被不断强化,最后固定下来的一种心理行为,与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儿童、青少年应多与同龄人交往,家长要教育他们有同情心,理解、包容他人,学会处理与朋友间发生的矛盾,不要依赖他人或告状。

推荐健康名言:
  •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约翰·格雷

  •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斯宾塞

  • 身体既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