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

大班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

大班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

1、大班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

  结合主题我们大班本次的“跟进式”研讨课是《生活中的数字》选自《幼儿园建构式教材课程》大班上册〈亮眼看世界〉这一主题。以下我针对姚丽敏老师的课进行评课和自我的反思。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姚丽敏老师选择了这一活动。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姚丽敏老师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数字”并通过猜一猜,拼一拼,记一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本次活动,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字”,姚丽敏老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及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食品、药瓶、电话等)陈列在室内。

  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自由寻找实物上的数字,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个环节姚丽敏老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猜一猜物体上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这一环节是姚丽敏老师这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姚丽敏老师尽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大胆地说。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当幼儿猜想得到证实的时候,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录象,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这一环节是拓宽幼儿知识经验的环节,此处教师出示的是平时幼儿不太注意的一些数字,这将幼儿的观察引向深入。

  第三个环节通过游戏“幸运号码”发现数字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位置就可以排出不同的数字组合.第四个环节是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是编电话号码。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到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主动的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中来讲,姚丽敏老师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等。

  整个教学中姚丽敏老师有机的整合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领域的教学。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这样的研讨活动给我们老师在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2、大班科学说课稿《认识四季》反思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燕子、柳条、落叶、雪花。。。都是他们身边常见的景色,但是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不能准确的将这些景色与四季明确对应。《纲要》指出,在幼儿生后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幼儿从身边入手,培养初步的认识和行为。为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认知四季。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从观察生活的点滴开始的,因为他们的思维都具有直观形象性,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去挖掘大自然,并指导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比较、认知、创造,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由此,也就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的设计理念。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认知:从自然景色的变化,了解四季的特征

  (2)技能:培养幼儿根据四季穿衣的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第一条目标是主导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认知四季,第二条目标是辅助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我想通过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操作代替说教,让孩子获取知识,获取愉快的体验。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水平,我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如下

  (1)重点:引导幼儿认知四季,对自然界的四季特征有直观的初步认识

  (2)难点:幼儿能自主地根据四季变化穿衣,并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采用了演示法、提问法组织教学。由于这些方法有利于幼儿直观的观察事物,形象思维,提升了幼儿的辨识能力,促进师幼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

  (1)物质准备:图片、木偶道具、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储备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围绕目标来设计的,为了让幼儿快乐学习,达成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流程:情景导入---图片展示—分组讨论—游戏操作。

  八、说活动延伸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活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我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区,请小朋友去美工区画出喜爱的季节。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照顾到幼儿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颜色和幼儿比较容易做的动作来上课。用幼儿容易想到的花朵来代表每个季节,做到层次分明,容易区分。趣味性强,能挑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大班科学说课稿《淀粉的食物》反思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了让化学实验活动成为幼儿科学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尝试让化学小实验走进幼儿,将化学小实验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探索活动,不仅使幼儿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让幼儿感受到化学小实验的奇妙,特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课《含淀粉的食物》就适合在本精神指导下进行指导幼儿探索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类食物有着较多的色香味等方面的体验,也不断接受着不偏食、合理营养等科学知识教育。但对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营养成份(比如淀粉),我们怎样去区别不同事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份呢?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学游戏中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现象,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为了让幼儿更直观更便捷参与活动,考虑到农村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课前实验操作,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顺利。准备的材料有:

  1.土豆、馒头、米饭、红薯、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苹果、梨子、黄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

  2.小喷壶、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盘子若干、滴管若干。

  3、教师用米汤画好的示范画一张、白纸若干。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小魔术激趣法,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运用小组学习法组织幼儿参与讨论猜测,并用演示法和操作法让幼儿参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说学法

  本节课幼儿将用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参与学习。

  四、说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了解淀粉的作用

  1、教师出示白纸,用小喷壶喷洒液体,纸上显示出图案,幼儿猜测。

  2、认识淀粉。出示几种常见的淀粉。

  3、教师简单介绍淀粉的作用。

  (二)幼儿猜测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一一指认记录纸中的食物。

  2、请幼儿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猜测在记录纸中进行记录。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测。

  (三)实验验证

  1、出示碘酒,教师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用来验证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魔水”。

  2、引寻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茶褐色)。认识碘是一种白色的晶体。

  3、介绍“魔水”遇到淀粉时会变成深蓝色。教师演示。

  4、幼儿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5、教师分组指导、巡视。

  (四)交流讨论

  1、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2、根据幼儿的介绍,教师一一验证。

  (五)游戏延伸

  1、幼儿回家猜测并验证家里的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尝试用淀粉作画。

  活动反思

  生活中存在许多神奇的现象,碘和淀粉在一起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反应,引起了孩子足够的好奇心。《好玩的淀粉》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的。碘和淀粉是两种安全实验物品,便于孩子操作。虽然对孩子来说,“淀粉”这一词是陌生的,但孩子们对面包、馒头等面食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发现科学,并在生活中利用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利用碘酒和淀粉的神奇反应,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4、大班语言说课稿《生活讲述逛商店》反思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生活讲述“逛商店”。这个内容要求幼儿将在逛商店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讲出来,要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

  一定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讲述的基础,商店的功用是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及在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这都是幼儿应该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引起幼儿回忆和讲述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的知识点是: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和在逛商场时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前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带幼儿逛商场或教师带幼儿逛商场,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观察、记忆。这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基础地位,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制订了教学目标:

  1、丰富逛商场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幼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述逛商场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初步了解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重点:引导幼儿将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大胆的讲述。重点制定的依据: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想说、敢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并不是教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幼儿能乐意与人交流,能大胆在众人面前表达。另外,作为大班幼儿思维已经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度,形象思维已经迅速发展,加上不断的实践学习,已普遍能组织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见闻。

  难点:初步引导幼儿较连贯的逛商场时最感兴趣的体验。生活经验讲述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的讲述。那么能安排好内容的顺序,组织简单的语句,较连贯的表达出来,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幼儿又具有善于挑战的心理,这就象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因此经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完成。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分析主要运用了示范模仿法和启发联想法。

  第一种方法示范模仿法,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儿都想亲自去模仿,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儿在模仿中学习语音、语法,学习运用语言。在这里我不止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法启发联想法,生活经验讲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怎样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起到作用,让幼儿把经验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通过再现性提问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比如“你在商店里买了什么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哦,原来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串联完整。这是幼儿能够连贯讲述的基础和关键。

  另外根据纲要的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的乐趣。”我将幼儿带来的物品和照片展示出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我还运用语言的激励,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的发展,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讲述的良好习惯。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都离不开听觉器官,那么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时,我主要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创设安静的环境,幼儿的坐椅位置摆放合理,情景布置有秩序而不乱。二就是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比如在听个别幼儿讲述时说:“她在买这个洋娃娃时还发生一个件有趣的事情呢?你来认真听。”这样激发幼儿的倾听欲望,从而认真的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讲述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讲述必须有条理,才能让人听明白,在指导幼儿讲述时我充分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会创造奇迹。”在教学中只有大胆的放开幼儿,充分的相信幼儿的能力,才能让幼儿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讲述的机会。在激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请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讲述,我在幼儿自由讲述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成功的扮演了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的观察,积极的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

  教学程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场的照片导入课题:运用实物投影将教师在逛商场的照片展示给幼儿。“这是王老师最近刚刚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吗?”“哦,是商场,是哪个商场你猜猜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包含我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激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你去过哪些商场?在商场里你看到了什么?”“你和谁去的?都买了些什么?”“在逛商场时你遇到过什么新鲜事?”幼儿对感兴趣的事一定表现的积极都想来说一说,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自由结伴讲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观察幼儿的反应,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讲述,根据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点,自由结伴讲述时,一般幼儿对去过哪些商场?买过什么东西?商场里有什么商品?等讲述的最多。因此在教师示范讲述时要开阔幼儿的思路,针对逛商场时遇到的新鲜事进行讲述,激发幼儿有关的回忆。第四环节幼儿拿自己带来的商品或照片进行个别讲述。“今天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件从商场里买来商品和逛商场时拍的照片,谁能那着给大家讲讲?”幼儿个别讲述时我注意了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体验。比如将幼儿要讲述的照片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第三部分活动结束,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都想上来讲的愿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导幼儿将带来的商品布置成小超市,放欢快的音乐与幼儿一同布置环境,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尽兴的讲述,随后开展角色游戏“小超市”,并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以便于幼儿随时的讲述。这样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5、大班科学说课稿《种子的旅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都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幼儿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种子的旅行》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种子的图片,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和录像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的神奇、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

  二、说目标

  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知识经验情况,确定目标如下: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知道种子传播的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三、说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难点: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说准备:

  知识准备:在活动前,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搜集各种种子图片,了解相关的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

  材料准备:《种子的旅行》录像和课件、种子的展板、传播方式背景图。

  五、说过程

  1、参观种子图片展,导入活动。

  导入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参观植物及种子图片展。在参观前提出要求:你们见过这些植物和它的种子吗?仔细观察它们长的什么样?在参观结束后进行谈话和讨论,要求幼儿能说出看到的种子名称和不同的形态。

  2、通过课件,认识种子特征、了解种子传播方式。

  接下来通过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首先,教师连续播放四种传播方式的课件,(即蒲公英、苍耳、莲蓬和大豆的传播)播放时,为了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不放声音只放画面。结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们是怎样旅行的?

  接下来,教师逐一展示四种传播方式的课件,让幼儿深入了解种子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下面以蒲公英为例谈谈这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1)、首先教师播放蒲公英的课件,启发幼儿思考:蒲公英的宝宝藏在哪儿?它的种子像什么?它为什么要随着风儿旅行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和讨论后,共同得出结论:蒲公英种子轻飘并且有绒毛,所以借助风力传播。接下来,播放蒲公英的录像,用实证的方法使幼儿的想法得到证实。最后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种子是借助风力旅行吗”调动幼儿所有的经验思考,并借助于图片让幼儿了解榆树和槭树的种子长着果翅的特点。

  最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得知:借助风力传播的种子都具有轻飘的特点,有些还有适合飞翔的绒毛或果翅等。

  (2)、用同样的方式了解其它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如A借助动物和人的活动传播(苍耳、窃衣、鬼针草、荆棘等)B借助水力传播(椰子、莲蓬)C借助于自身弹力传播(大豆、油菜、芝麻、喷瓜)

  教师与幼儿共同得出结论: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提出发散性的问题:你还知道种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吗?让幼儿思考(蚂蚁搬运种子、松鼠储粮、鸟和动物取食美味水果等都变相的起到传播种子的作用。)

  3、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进行传播方式分类。

  (1)、出示背景图并进行讲解,画面所表示的意思,并提示幼儿能根据图示的意思贴图片。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的图片

  并帮助它在画面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贴好后说出自己所选的种子的名称及传播的方式。

  (2)、提问:你们知道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吗?引导幼儿懂得种子的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同时让幼儿知道很多种子是依靠人类来传播的。

  4、活动延伸“我带种子去旅行”。

  进行“我带种子去旅行”的活动,让幼儿取几颗苍耳种子带回家等明年春天时,带种子去旅游,体验帮助种子传播的乐趣。

  活动反思:

  植物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贴近生活,对植物奥秘的探索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奇妙的植物王国中,蕴含着许多的奥秘,其中种子的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幼儿知识经验中,对种子的传播只是感性的、模糊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飘扬的蒲公英,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接触到的,但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实这些现象就是植物在传播种子。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认识并了解植物的种子及其传播方式,建构孩子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视野。

6、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神奇的碘伏》反思

  一、说教材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碘伏”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动手尝试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它的教育性、价值型和实际性,活动目标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对活动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2.技能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四、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我使用的教法有观察法、示范操作法、练习法、经验迁移法。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愉悦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出示慢羊羊村长头饰,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都知道村长会做发明好多东西,通过头饰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

  2.认识碘伏。打针的时候都会用到碘伏,幼儿并不陌生,可能真正难的动手来试一试对于幼儿来说是有好奇又兴奋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问题的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7、大班科学说课稿反思《西红柿旅行记》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抽取的是大班科学活动课《西红柿旅行记》。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后,究竟去了哪里?对于这个话题,孩子一定会很感兴趣。本活动一开始,便通过简单的故事介绍人体消化系统和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借此了解更多关于人体的知识。而孩子对消化系统及功能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难点是: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为了突出重点,我提供了故事录音及故事图片等材料,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及立体模型,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过程和功能。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品尝食物,谈谈所吃西红柿的去向

  在此步骤中我运用了谈话法,我先让孩子们品尝西红柿,然后提出问题西红柿去了哪里,让孩子们说一说西红柿的去向,目的在于扩展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们对食物消化过程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倾听故事,说说西红柿的消化过程

  在此步骤中使用了故事课件,通过倾听故事观看故事图片,让孩子更加直观的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第三步:观看图片,讲讲各种消化系统功能

  我运用了观察法和讨论法,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交流,并通过直观的观察去了解各消化系统的名称及功能。

  第四步:拼图活动,摆摆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复习,孩子们自由选择一种消化器官进行拼图,并简单介绍所拼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第五步:生活践行,聊聊饮食和卫生好习惯

  通过谈话,孩子们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

  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从听故事到谈话让孩子们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称及功能、食物消化的过程,孩子们通过动手拼图,更直观的了解食物消化过程,更让孩子充分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进一步了解了消化系统。谢谢!

8、大班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

  结合主题我们大班本次的“跟进式”研讨课是《生活中的数字》选自《幼儿园建构式教材课程》大班上册〈亮眼看世界〉这一主题。以下我针对姚丽敏老师的课进行评课和自我的反思。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姚丽敏老师选择了这一活动。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姚丽敏老师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数字”并通过猜一猜,拼一拼,记一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本次活动,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字”,姚丽敏老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及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食品、药瓶、电话等)陈列在室内。

  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自由寻找实物上的数字,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个环节姚丽敏老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猜一猜物体上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这一环节是姚丽敏老师这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姚丽敏老师尽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大胆地说。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当幼儿猜想得到证实的时候,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录象,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这一环节是拓宽幼儿知识经验的环节,此处教师出示的是平时幼儿不太注意的一些数字,这将幼儿的观察引向深入。

  第三个环节通过游戏“幸运号码”发现数字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位置就可以排出不同的数字组合.第四个环节是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是编电话号码。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到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主动的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中来讲,姚丽敏老师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等。

  整个教学中姚丽敏老师有机的整合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领域的教学。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这样的研讨活动给我们老师在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9、大班科学说课稿《生豆芽》反思

  抽到这个活动内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静的吃饭,东北角上的几个小朋友却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长出牙来呢?当时吃完饭后,幼儿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而且还争得面红耳赤。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仅满足老师所告诉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目前,我们班幼儿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我打算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开展活动“生豆芽”,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他们的生长与水、阳光存在什么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这次活动的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打算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上,于是,在活动开始前,我要为每个幼儿准备好实验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导幼儿泡豆子,让幼儿亲自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发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而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然后我和幼儿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活动重点、难点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动的难点是: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和阳光的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对比试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几粒豆子,其中一个杯子放水没过豆子,另一个杯子不放水,2天后请幼儿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需要水。

  2、对比实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上豆芽,其中一个杯子在黑洞洞的纸盒里,另一个杯子放在阳台上,1天后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后继续生长需要阳光。

  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我整合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区域中准备:科学区: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绵等,图书区:投放有关生豆芽的图书和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种子发芽的知识经验

  (三)、物质准备:

  1、黄豆,绿豆,香豆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杯子,纱布和海绵 ,纸箱子,两个大盆。

  2、提前2天与幼儿一起泡豆子,并做观察记录。

  3、将两盆豆芽提前2天分别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

  4、关于生豆芽的课件。

  这些准备活动,一是为幼儿创设探究活动环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二是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和重点,完成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中始终体现纲要: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法: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

  2、课件演示法:将泡豆子,豆子生根发芽,豆芽变绿等过程制成课件,让幼儿直观、生动、系统、全面的了解生豆芽的全过程。

  3、观察法:在实验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克服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通过试验,观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在快乐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

  本次活动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我采用:

  1、实验探究法: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

  2、观察法: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幼儿亲自护理自己的豆芽,随时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并用绘画或符号作记录。

  3、归纳法:幼儿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试验得出的结论

  这些方法的运用,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

  (一)、观察泡过的豆子 (6分钟)

  问题:1、这两盆豆子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有水的那盆豆子发芽,豆子发芽需要水

  这一环节,幼儿在活动前就参与实验,有些幼儿有这方面的经验储备,可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二)、观察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的豆芽 (6分钟)

  问题:1、纸盒的豆芽长的怎么样?为什么?

  2、阳台上的豆芽长得怎么样?为什么?

  3、这两盆豆芽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结论: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三)、带幼儿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 (5分钟)

  问题:1、豆子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2、豆芽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观看课件:生豆芽 (8分钟)

  问题:豆子生根发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这一环节,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系统的了解了豆子生根发芽的全过程,对这一科学知识有个全面感性了解,幼儿再结合自己动手泡豆子,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还能直观形象的掌握这一抽象的科学知识。

  1、幼儿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阳光下,继续观察,会发现豆芽变绿,了解阳光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把豆芽置于真空中,继续观察,发现豆芽枯萎致死,了解植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结束了,但活动内容并未结束。幼儿会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

  活动反思:

  科学课的本质是要让幼儿参照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来探究,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幼儿掌握“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的方法,在小组活动后,我抽了两个小组汇报,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案组织全班集体研讨。明确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它条件要相同”、“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的,而有些条件是难以控制的”……引导孩子们深入探讨设计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10、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劳动者的工具》反思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1、大班科学说课稿《变废为宝》反思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我们班搞的主题是海底世界,针对以上问题以及结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2、尝试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体验创造的乐趣。

  3、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活动的难点是:如何有效地合适地选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海底世界。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制作活动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材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图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一定的经验。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启发提问法、直观法、自主探索法、分享交流法

  1、启发提问法:本次活动最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帮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2、直观法:本次活动的开头,老师就采取了这个方法,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活动反思

  作为一堂综合性课程,“变废为宝”活动的开展对老师和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开展好,教师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来进行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要如何安排活动环节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操作等等。

  谈话活动中,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被利用的。有的废旧材料是可以收集的,有的废旧材料是不可以收集的,并且激发了幼儿自己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有用的东西的欲望。

  幼儿制作前我给幼儿介绍了制作材料,并提出要求。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对幼儿有创新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不足之处

  活动时,大部分幼儿只是一味的模仿展示的范例来进行制作。我想,如果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引导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多种制作方法的尝试,可能会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启发和帮助。

12、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弹性》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等五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幼儿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

  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3、幼儿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4、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

  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儿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幼儿“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

  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幼儿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13、大班数学说课稿《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我们大班年级组进行了一次研讨活动,本次的教学活动是在上次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在开始部分我就利用幼儿园老师相同款式的两辆汽车直接导入,从而让幼儿想到车牌号码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数字组合,让本次数学活动渗透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在最后一部分我以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为内容,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再结合我们班幼儿数学的发展水平,制定目标如下:

  1、了解一些数字排序的知识,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3个数字的组合排列的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尝试又快又全地排列组合。

  三、准备教学具

  1、教具:车的PPT、自制车牌号码。

  2、学具:作业纸,笔。

  四、活动过程

  《有趣的数字》这节活动我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我采用图片导入,在我们幼儿园老师中有两辆一样的汽车,于是我把它们的汽车拍了下来,通过提问:这图片上的汽车,是我们幼儿园里马老师和许老师的汽车,它们颜色一样,外形一样,那她们平时用怎么办法辨别哪一辆汽车是自己的呢?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车牌号。并且车牌上的数字也有很多不同组合。

  第二部分:也是本活动的重点。为了发挥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首先我出示3个数字,提出数字组合的要求,让小朋友来写一写可以排列组合成哪些组合,先让孩子思考。然后教师将幼儿所说的数字组合展示出来,请将小朋友说的所有组合进行整理,并在记录的过程中用红笔来特别标注,方便幼儿寻找其中的规律。

  第三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为了了解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我在这一块里面设计了一份操作活动,给孩子们3个数字,6辆汽车,让他们来给汽车制作车牌。

  在教师讲评部分,因为操作纸比较小,为了使孩子们都能看清楚,因此我将孩子们的操作纸拍成照片的形式放到电脑里进行讲评,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清楚。

  第四部分:我利用PPT展示了不同的数字组合,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通过生活的拓展,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4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14、大班科学说课稿《走小路》反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省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材第五主题《房子大观》中的次主题二里的教学活动四《走小路》,这节教学活动,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幼儿已经学习过,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能按两种以上规律进行排序。

  (2)能够自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能够按两种以上规律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自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创设情境等,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两种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1、听音乐师幼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小猫,师幼谈话激发幼儿排序的兴趣。

  (1)引导幼儿按一定规律打扮小猫。

  (2)引导幼儿观察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按一定规律摆放的的物体。

  3、引导幼儿自创规律排序。

  (1)教师创设情景:小猫盖了一座新房子,它想请小朋友帮它铺几条有规律的小路,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帮它铺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即有规律,又好看呢?

  (2)幼儿自创规律铺小路,教师巡回指导。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创设情境的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基础起点,先让幼儿观察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然后让幼儿寻找其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让幼儿在玩中、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再通过“铺小路”,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动手操作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15、大班科学说课稿《去植树》

  一、说活动内容、讲理念:

  植树去(7的分合)》选自于世界图书出版社做中学1下册。这节活动位于《多角度分类》之后,意在进一步丰富幼儿按特征分类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作为本节活动,旨在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探索7的分合,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本节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我对活动内容的理解,结合《指南》中对5—6岁幼儿数学认知活动的相关要求,我将本节活动目标定位为: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情感目标)

  2、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知识目标)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力目标)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其中活动的重点为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活动的难点为

  三、说教法: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顺利达成活动目标,突出活动重点,克服活动难点,本节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创设了“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了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情境,借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象引领幼儿快乐参与活动。

  2、操作交流法:在活动中,为每组幼儿都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说一说的活动,形成了对7的组成的较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3、游戏教学法:活动中,通过种树游戏建立对7的分合的初步概念,紧接着通过“碰碰碰”的游戏形成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最后通过乘坐火车的游戏再巩固。

  四、说学法:

  在本节活动中,主要向幼儿渗透如下学法:

  1、观察记录法:通过幼儿对栽树游戏中两块中树的数量的观察,引导幼儿运用数字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幼儿亲身的游戏实践,真实操作中掌握7的分合知识。

  3、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内、班级幼儿之间,以及师幼的合作交流,形成对7的分合的完整的概念。

  五、说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的导入:

  以幼儿喜欢的《熊出没》的主题曲导入,创设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种树这一情境。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主要引导幼儿运用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记一记,说一说的游戏操作活动,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对7的分合的认识和经验。

  (三)游戏活动的过程:

  通过幼儿与教师扮演的数字精灵7的碰碰对的游戏,巩固幼儿对7的分合的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四)游戏活动的拓展:

  1、通过去雪岭乘坐7号列车的乘车游戏,再次巩固幼儿对于7的分合的完整的经验。

  2、鼓励幼儿探索再添一棵树,8棵树该怎么分。

  3、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16、大班科学说课稿《丈量游戏》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毛线、矿泉水瓶、笔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三、说教法

  作为教师,我们教幼儿,既然我们教幼儿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丈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丈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4、游戏法

  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且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通过自选适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工具去测量多种物体以比赛的游戏进行,一个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再次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五、说活动程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五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引发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动、好奇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发现

  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前的猜测讨论,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东西,怎样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探索性地测量,并根据自己测量的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共同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采用幼儿正确的作法,共同研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个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六、说反思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17、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影子》反思

  一、教材分析(设计意图)

  班上有一位孩子带来了一张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戏,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这一事情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这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的又一依据。在活动中,我利用实验比较、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目标确定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并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的位置的关系。

  3、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难点: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2、重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中指出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1、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教学活动

  2、把多功能厅布置成一个光影实验室、投影仪

  五、教法与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我主要运用了: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时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六、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2、引导幼儿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3、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4、延伸活动。

  (一)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设计了玩手影游戏,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等手影。

  (让幼儿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这时我可以这样的指导语: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带领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幼儿寻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阳光灿烂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面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呢?教师带领幼儿回教室做另一个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

  这时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指导语: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导幼儿带着另外两个问题回到草场上,你发现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阳的另一边吗?(幼儿自由交流讲述)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启发幼儿开动脑筋知道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四)活动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戏中,孩子们能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真的是其乐无穷。让幼儿带着有趣的问题在意犹未尽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这一环节调动了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除了太阳光能产生影子以外,还有什么也会产生影子?

  (在这里,其实活动还没结束,我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进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现象。)(殷菊华)

  教学反思:

  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8、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根》含反思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是怎么生长的,于是,我用“有趣的根”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体验、观察图片和事物,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根的作用,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根,感受树根与根之间的不同。

  2、通过实验探究树根的作用。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根的作用,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及不同”。

  我通过之前幼儿的亲身体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根的形象,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带领幼儿连根拔掉田地里的杂草,一起到户外寻找暴露出来的树根并拍摄下来。

  2、物质准备:根雕作品、各种树根的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操作法,观察法,交流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体验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把草连根拔起,近距离的观察到植物的根,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还有没有长的不一样的根”幼儿最喜欢和老师一起参与活动,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找其他的根。接着有欣赏根雕作品和各种根的图片,使幼儿对根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再次启发性的提问“树木怎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它是怎样把‘饭’吃到‘肚子’里的?”讨论树根的作用,最后,用比较法得出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过程

  (一)、提供条件,请幼儿拔草,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问题:说一说拔草时,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拔草时费力吗,为什么植物能牢牢的站在那里?

  这一环节,请幼儿回忆拔草时自己看到的根的样子,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观察各种根的图片,并请幼儿自己提出有关根的问题,说说根之间的不同处。

  (三)讨论

  1、树木怎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它是怎样把‘饭’吃到‘肚子’里的?

  2、为什么树根和树根在泥土里要手拉手呢?

  3、请幼儿提出其他关于树根的问题,供全班幼儿讨论。

  这一环节,以幼儿讨论为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欣赏根雕作品

  让幼儿通过看、摸、闻、拍、敲的形式欣赏根雕,比较根雕与树根的不同,从而了解根雕的意义,并请幼儿发挥想象给根雕取名。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感受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根与根雕的不同处。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画树与树根和实验《树根的作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将两盆同样大小、高矮的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煎去其中一盆的根再插入土里,请幼儿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做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9、大班科学说课稿《影子》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可以说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到处都有影子。但是影子又是飘忽不定的,是一种光影现象,影子的形成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奇而又难懂的现象。因此,在活动中,我试图以看看、说说、玩玩来引导幼儿了解影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了解有光的地方会有影子,难点是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制造影子。

  二、幼儿情况分析

  影子摸不着,闻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但影子的飘忽不定,较复杂的形成原理以及制造原理,又使幼儿不能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表现能力较小、中班幼儿有飞速的发展,并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与探索欲。我试图简化影子原理,并寓教于乐,以大班幼儿为活动对象开展此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及幼儿情况的分析,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影子是在有光的地方产生。

  2、尝试利用操作材料、身体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

  3、激发对影子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活动目标,在幼儿知识经验、教学具以及心理环境等方面做如下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看到或观察过周围生活的影子现象。曾有看皮影戏的经验。

  2、教学具准备:为体现教、学具是幼儿活动的参考书,在教具上准备一段滑稽可笑的皮影戏,一个关于影子的主题课件,一块长布与一束光线。

  在学具上准备:如小棒、纸片、球等可操作的常见操作物供幼儿制造影子时运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一个安静又可封闭的活动场地,为配合幼儿自由创作,最好是在有太阳的日子。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总体思路:以新《纲要》精神为引领,借鉴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看影子—→说影子—→找影子—→玩影子”四大块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探索影子,制造影子。从感知到体验到创作,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具体活动环节、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观看皮影戏,引发幼儿兴趣,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影子”。提出问题“皮影戏是怎么演的?”此环节为导入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第二环节:讨论“你看到过影子吗?”“在什么地方?”引出影子是在光的环境下产生的。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此环节为重点环节,预计用时8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此环节中我请幼儿首先主动说说曾经在哪看到过影子,找出一个共同点——必须是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再播放影子课件,帮助幼儿加深对影子产生的印象。使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第三环节:找一找周围的影子。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幼儿找影子,巩固知识。此环节为过渡环节,用时2分钟。

  第四环节: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玩一玩影子,自己创作不同的影子,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此环节为难点,预计用时10分钟。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是独特的,要发展智能优势,尊重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新《纲要》中指示,要鼓励、支持、尊重幼儿的不同尝试及创作成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每位幼儿的不同表现,尊重差异性。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到户外太阳下进行表演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此环节用时8分钟。

  新《纲要》提示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因此,此环节我将幼儿带到更广阔的户外,供幼儿自由游戏,感受科学活动的有趣,从而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欲,发展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师幼、幼幼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性的师幼、幼幼关系。

  结束部分:教师请幼儿再思考讨论,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制造影子。活动结束。预计用时1分钟。

  活动延伸:此活动可以在科学实验区继续生成探索,有较强的可探索性。

  本次活动立足新《纲要》,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力图幼儿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说,动手做等环节中,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获得有关影子的粗浅知识与良好的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0、大班科学说课稿反思《一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任何科学知识都可以选用理解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就是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本着这一原则并以生活常识为基础,教师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说说、跳跳、做做等多种形式,在游戏中感知一分钟的秘密,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所学知识,另外,心理研究表明:5、6岁是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协调发展的最佳时期,遵循这一目标,特设计本活动。

  一方面,时间滴答滴,意义大无穷,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时间”的存在,但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通过活动使孩子们有个相对的时间概念,也明白了短短的60秒却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去帮助别人,和周围的人群、同伴建立一种非常友好的关系,而幼儿园是幼儿体验群体生活的第一站,我们要抓住契机,多方面着手让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获得关爱的体验,感受关爱他人的情感,萌发关爱他人的意识,让幼儿在关爱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明白“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一、说教材

  幼儿园科学领域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科学的有趣。在这次活动中,充分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这也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新《纲要》也指出: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幼儿的过程体验,这是唤起幼儿主体意识的核心,是引导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学会学习的关键。而时间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他们脑海中时间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不知道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能做多少事?做事磨蹭、浪费时间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这次科学活动《一分钟》应从幼儿的“体验”为主,让他们通过亲自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和感知一分钟的时长,知道抓紧时间就能做很多事情,从而珍惜一分一秒,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了五个目标:

  1、知道一分钟的长短和价值,初步树立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2、尝试在一分钟里做一件能让别人快乐的小事。

  3、学习制定时间计划,并能按计划执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目标重点:准确把握一分钟的概念和时长。

  目标难点:知道抓紧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的利用时间。

  为了有效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体验、比较等探索,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的参与,更应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性,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如下准备:

  1、实物大钟:让幼儿直观认识一分钟的时间概念。

  2、幼儿处于运动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游戏“秒针蹦蹦蹦”,游戏的引出,为幼儿掌握一分钟的长短做了良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3、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为本活动掌握的目标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4、橡皮泥、水彩笔、球、图书的提供,为幼儿打开了又一知识的通道,通过这些材料的操作,让幼儿更清楚的体验到一分钟的意义。

  5、录音机的使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做着自己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既获得了关爱的体验,又体会到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取以下教法:

  1、问题设置法:在活动中适当的提出问题,有助于儿童的思维,启发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取。

  2、多媒体演示法:在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符合幼儿的特点,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3、游戏参与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五、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当中目标明确提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蹦蹦、做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此次的活动产生了兴趣。

  2、直观法:让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直接获得生活经验。

  3、谈话法:让幼儿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幼儿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说活动过程

  《纲要》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验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为了体现《纲要》精神,这次活动以“一分钟”为线索,引导幼儿多方参与,从而培养幼儿的表现力。整个活动程序共分4个环节来进行。

  1、感受一分钟的时间

  为了准确感受一分钟的时间概念,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3个小环节。

  首先出示一个实物大钟,教师指导认识钟面上的三位针宝宝,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对分针、时针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重点直接放在秒针上,教师拿钟比划告诉幼儿秒针的秘密,秒针走一周就是一分钟。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和秒针走一圈,秒针走一下师幼数一下,这时教师进行小结:秒针走60下,也就是走一圈回到原来的位置就是一分钟;其次引导幼儿看秒针的方法,不管秒针从哪个数字开始走,只要转一圈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就是一分钟;最后师幼同做“秒针蹦蹦蹦”的游戏,室内地面上提前布置好大钟,幼儿来当小秒针,幼儿不仅积极参与游戏,同时巩固了一分钟的时长。

  2、体验一分钟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适合幼儿但不关乎技能的各种操作材料,比如:橡皮泥、水彩笔、纸、球、图书,让幼儿自由选择喜爱的一样,教师计时一分钟,之后记录操作结果,交流汇报。这个环节的体验,幼儿不但对一分钟有不同的体会,同时也知道了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3、重要的一分钟

  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元元由于早上贪睡一分钟,上学却迟到了20分钟,中间遇到了红灯,没有赶上公交车,元元两次叹气: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课件的动画效果不仅吸引了幼儿的眼球,也使幼儿认识到了一分钟的重要。这时教师和幼儿讨论制订时间计划,抓住重要的每一分钟。分发时间计划表,内容包括: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子、刷牙、洗脸、梳头、吃饭、上学路上各用多长时间,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做好计划表,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让爸爸妈妈监督,按计划执行,这个环节幼儿体会到了一分钟的重要,并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4、快乐一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一分钟,你准备做一件什么事让别人能感到快乐?幼儿各抒己见,最后一分钟幼儿尝试用各自的方式让同伴和教师在短短的时间里快乐起来。幼儿尝试时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

  活动反思:

  通过在本园的试课和二幼的上课,我对此项活动有了一些反思,反思如下:

  目标达成分析

  1、《一分钟》活动目标,主要来源于生活,在幼儿已有的一些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目标达成较好。

  2、活动中的材料与环境的投放,为本次活动目标的达成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如孩子在看大钟体验一分钟中,了解到了一分钟就是60秒,在尝试做一件事体验一分钟时,孩子通过自己做事,体验到了短短的一分钟,却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在活动中我又为孩子创设了许多体验后的交流时间,让孩子们毫不拘泥的大胆讲述,扩展了已有目标的涵义。

  不足之处与改进思路:

  1、孩子在体验时,自由操作各种材料玩一分钟,原意是想让孩子通过玩某种东西或画一幅画,还没画完,一分钟就到了,从而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但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去操作,让我意识到了准备上的不足,由此我想到了改进的策略,就是以后应该准备孩子们较感兴趣的事情,再加上导语的渲染,相信效果会不一样。

  2、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让孩子通过大秒针的滴答声和欢快的音乐声,邀请客人老师跳舞,使本活动达到一个高潮,但由于孩子胆小,只有个别幼儿敢,大部分幼儿都放不开,这说明孩子们缺乏自信和表现欲望。因此,需要改进的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敢玩,敢说,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以得到全面发展。

21、大班科学说课稿《物体怎样移动》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 “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孩子们边说边演示给其他小朋友看。

  在这次尝试中,幼儿很专注,很投入。

  教师说:“小朋友说的真棒啊!刚才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移动,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还可以用脚踢-------小朋友可真聪明。”(教师小结)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体就会移动,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得一样吗?”

  幼儿再次尝试。这是一个新的,而且动脑筋的问题,孩子们被吸引了,我刚说完,孩子们就去自己尝试了。我来回走动了,观察了一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孩子在我周围坐好。

  “刚才,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做实验,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动的一样吗?你是怎样做的?”

  幼儿争着演示自己的实验,边说边做,这时,我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个别幼儿介绍不够流利的,我将耐心地给他们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车,我发现,我用很大力推,汽车就跑的很快、很远,用力小轻轻的推,汽车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纸,我用嘴巴用力使劲的吹,纸就飘的很远,我用嘴巴轻轻的吹,纸就飘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脚使劲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远,我轻轻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能发现用力大和用力小物体动的不一样,可见幼儿的思维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师说:“小朋友的实验都很成功,而且说的棒极了,用力大的时候,物体移动的就快、就远,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移动的慢、近。(教师小结)

  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小朋友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物体就会移动,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能让这个物体移动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由于有了先前的尝试经验以及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单独实验,有的合作实验,边尝试,边操作。教师的问题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这次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一段时间后,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实验。没等我问,孩子们的小手就举的高高的了。

  “我想让小汽车动,我没有用手,我把绳子寄在积木上,一拉绳子积木就动了。”“我把木板的一头放在高处,一头放在低处,把汽车放在高处,一动木板汽车就自己跑下来了。”“我把纸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断的吹,纸就动起来了。”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总结出:让物体移动,用的力不一样,物体移动的也不一样,用力大,东西就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就动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表现,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移动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然后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是怎样让重、轻的东西从下面移到上面,或者从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通过这个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记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在尝试教学时,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尝试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要想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要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方法放到了首位,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交流、发现、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尝试教学的课程的模式,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结束后,我并没有把这一活动结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体移动的问题,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讨论。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孩子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尝试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蓝天。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22、大班科学说课稿《乌鸦喝水》反思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3、大班科学说课稿《我能行》反思

  一、说教材

  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大班科学《5的分解和组成》。在幼儿学习了2、3、4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基于幼儿对数概念比较不理解,教材通过操作、观察让幼儿反复进行5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口难点,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4、通过观察直观的表格,进行归纳和推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

  本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分解。

  (1)抛出问题。

  (2)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

  (3)小结。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4、找一找,合一合(《鸭子走》。学习5的组成)。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出示数字4,(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了3球,------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5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5的4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5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4、找一找,合一合(学习5的组成)。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根据第二环节中《鸭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鸭子走》的游戏:1只鸭子前面走,4只鸭子后面走;2只鸭子前面走,3只鸭子后面走;------

  这样教学前呼后应,让幼儿兴致浓浓地在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4、大班科学说课稿《我和风儿做朋友》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主题八《多变的风》(此活动设计为自主设计)

  活动背景:

  春天是放风筝、玩风车的最佳季节,我们班的小问号们在玩过之后又向我提问:“老师,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呀?风是从哪儿来呀?”“老师,昨天风太大,沙子都进我眼睛了。”……从孩子的话中,我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感受风,引导他们把有关风的内容与每天的天气记录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风的活动。于是我们就进入了大班主题八《多变的风》的学习,这节课的特点是师生互动、分组协作、自主探索。

  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存在、风的大小。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他们还可以了解在风中玩耍,与风交朋友,有时很有趣,有时也很“危险”。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的探究过程,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在观察、游戏、操作中对风有初步的了解,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感受风与人的关系,激发孩子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系列“探究风”的活动中,使幼儿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和探索风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风的现象,感受风力大小的变化。

  3、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在探究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以客观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5、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7、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为幼儿准备纸笔、吹风机、电风扇、打气筒、扇子等各种材料,关于风与人类的关系的录像带。每人一面小旗子。

  2、知识准备:

  1)请家长配合和幼儿看天气预报,了解当天风力情况。

  2)事先教幼儿些简单的记录方法。

  重点:

  风的大小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风的形成。

  生活活动:

  1、在教室阳台上、窗户上挂上风铃、彩条等,辨别风力的大小。

  2、多开展小问号、我们的问题自己解决活动。

  3、在户外活动时多带幼儿玩风车、放风筝。

  环境创设:

  1、搜集有关风作用、危害的有关照片,布置成多变的风墙饰。

  2、图书区师生共同准备自然现象的图书、图片,放置在图书区供幼儿查阅。

  家庭与社区教育:

  指导孩子收看记录天气预报,和孩子收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活动过程]

  室内部分:

  1、引入激发兴趣。今天我们教室里要来一个神秘的朋友,他有点害羞,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打开室内风扇。提问:1)你感觉到了吗?是谁?2)睁开眼睛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抓一抓,让幼儿了解风是看不见、抓不到的。(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认识风,感受风的存在)

  2、探索发现还可以怎样找到风。鼓励孩子在屋里没有风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准备好的吹风机、电风扇、打气筒、纸板、扇子等各种材料创造风。并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索的环境,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材料,动手操作,并逐步养成记录的习惯)

  3、感受风力的大小变化与作用。

  1)请幼儿围成圆圈,中间放一些碎纸屑,请小朋友顺时针慢跑,看看纸的变化,再快跑看纸屑有什么变化?请幼儿思考讨论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环节的开始幼儿并不知道教师的意图,所以他们会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去参加游戏,用他们自身的体验去引发积极的思考与讨论)

  2)分组实验如何让风车转的更快些?(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

  3)展示各组想出的好办法。

  4、风的作用与危害。

  请幼儿观看布置的墙饰与录像带。请幼儿从自身谈一谈风给你带来哪些好处?哪些害处?我们要做风的朋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风为我们多做好事?(在这个环节中充分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要让他们了解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要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室外部分

  分组游戏:

  游戏1)风与小旗

  请幼儿围成圆圈,每人持一面小旗,教师扮风,当教师说微风吹起来时,小朋友轻轻挥动小旗,慢慢的走;当教师说,大风刮起来时,小朋友慢慢跑起来;当教师说暴风来了时,小朋友四散快速跑,最后蹲下,表示旗杆吹倒。

  游戏2)我们来作防护林

  请3名幼儿做大风,其他幼儿相互挽胳膊站成一横排,当教师口令说风来了时,防护林便站起来,不让大风过去,当口令说风走了,防护林便蹲下休息。

  [活动延伸]

  1、在美工区投放美工材料,让幼儿制作风车、帆船、风铃等。

  2、在科学区投放酒精灯、纸船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风的形成》《船的快跑》等小实验,使孩子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力大小与人类的关系。

  3、在生活活动中,渗透自我保护教育,如风太大有风沙时尽量少出门,不要长时间吹空调、电风扇等。

  4、班内设气象预报员,每天请一名幼儿播报当天天气及风力情况。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受风的大小、体验风的方向,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活动前,我特地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寻找风的踪迹,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获得风的初步概念,及相应的零散的、模糊的生活经验。

25、大班科学说课稿《顽皮的影子》反思

  一、目标确定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重点:如何让影子动起来.

  难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三、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我做了物质方面的准备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准备: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方面准备:1、白纸、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风车、风扇等。

  3、教师范例一份,应集灯一个。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五、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涉及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首先我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的

  为由而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三、)跳舞的影子

  1、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小鸟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小鸟、固体胶,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上小鸟跳舞。

  3、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幼儿讨论:为什么小鸟会飞起来?

  小结:要让小鸟跳舞,翅膀之间必须有距离,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适有关。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人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哪些部分便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他们就跳起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

  子,并玩踩影子的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课题。这一环节调动幼儿身体各个部分,充分满足幼儿好动的个性,是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影子带来的有趣现象。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26、大班科学说课稿《水和油》反思

  一、说教材

  选自大班科学《水和油》

  二、说目标活动目标:

  1.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技能。

  3.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难点: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与不相溶性的原因

  四、说活动准备

  水、水杯、油、硬币、酱油、醋、筷子、蜂蜜、颜料、带油渍的手帕、洗涤用品:牙膏、盐、洗洁精、香皂、洗手液、碱面、洗发水

  五、说教学流程

  1、故事《包公审石头》

  2、操作实验一: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3、操作实验二:去手帕上的油污六、说教法学法根据大班幼儿的心理机能,我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故事导入,让幼儿学会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七、说活动过程

  课前韵律:我的小手拍一拍,弹一弹,捏一捏,握一握(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暗示幼儿该上课了)

  1、故事《包公审石头》引出主题。

  师:你们表现这么棒,奖励你们一个硬币吧。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和硬币有关的故事。《包公审石头》

  (激发幼儿兴趣,引起幼儿注意,为下面的实验做铺垫)师:包公是怎么断案的呢?为什么包公断定铜钱是卖油条的呢?

  幼:卖油条的手上有油,他摸过的铜钱有油,铜钱放入水里就会漂起一层油花

  2、操作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师:沾油的铜板放入水中真的会起一层油花吗?我们亲自动手实验一吧。

  每组都有两杯水,两枚硬币。(一个沾油,一个不沾油)把它们分别放到两个杯子中,观察两杯水的不同)幼儿动手实验幼:(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沾油的硬币水面飘起一层油花,而不沾油的没有。

  师:那别的东西会不会都像油这样,也飘在水面上呢?

  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酱油、醋、蜂蜜、颜料放到没有油的杯子中,搅拌、观察。

  幼:酱油、醋、蜂蜜、颜料都融化到水里不见了。

  师:为什么又不能融化到水里呢?

  这是因为油比水轻,水和油是不相溶的。

  (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利于观察,印象深刻)

  3、操作实验二:去油污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把水和油溶到一起呢?

  幼儿讨论这就要用到我们的洗涤用品(和幼儿一起把洗涤用品认识一下)幼:洗发水、牙膏……师:哪个洗涤用品能帮我们的忙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老师的手帕弄上了油渍,请大家帮老师洗洗,看谁洗得最干净。

  每组请两名幼儿来选自己认为洗得最干净的洗剂用品,让幼儿动手洗。

  小结:实验证明,洗洁精、碱面洗的最干净,去油污最好。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孩子直接自己操作,不需要老师操作示范,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幼儿可以用到的油,不足以让孩子们明确的观察到水和油分离的现象,后来我马上拿来备用的油,给每位孩子添加进去,让他们更直观的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弥补了这个问题。

27、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秘密》反思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在教学形式上,我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使学生听觉和视觉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8、大班科学说课稿《谁是旋转王》反思

  一、说教材:

  旋转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班幼儿好奇、好问,有一定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对身边的各种旋转现象充满兴趣。本节活动巧妙地借助小风扇为工具,截取纸盘旋转为切入点,以分组合作、闯关的形式,让孩子在大胆的操作和探究中进行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在发现小纸盘旋转秘密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判断、推理、验证等思维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团队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旋转的东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科学活动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纸盘旋转后,颜色、形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

  2、能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并积极的动手探索,求证答案。

  3、体验与朋友合作参与竞赛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各色的纸盘,为幼儿人手准备了一个小风扇,在拆除了风扇头的基础上,我给风扇头做了简单的设计,让幼儿在使用风扇的基础上更具有安全性。同时,为了配合我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我还制作了课件,插入了一些正在旋转的视频,让幼儿有效的进行探索。

  四、说教学方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是一个注重观察的活动。本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观察视频中旋转的纸盘颜色、形状的变化,以此来让幼儿感受、探索颜色及形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2、游戏法:

  结合我园的课题研究《幼儿园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在本节活动中采取了竞赛的游戏方式,设计了一个闯关环节,这个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喜欢以竞赛的模式开始的活动。通过这个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活动。

  3、探索操作法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活动和一个设计纸盘的活动,分别让幼儿探索纸盘在高速旋转中产生的颜色变化,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旋转中色彩的变化,让幼儿自主探究并发现旋转中颜色的神奇变化。

  五、说教学流程:

  1、关注兴趣点,激发幼儿兴趣:

  结合季节特征,夏天小朋友们都会用到电动小风扇来解暑,孩子们也很喜欢这种工具,大多时候孩子们只是用风扇来解暑,没有想到过利用小风扇来感受色彩的变化。通过本次活动,我以改装的电动小风扇为工具带动纸盘旋转,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同时,在提供的各色纸盘中,能够帮助幼儿在玩玩转转的过程中发现不同颜色、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图案在旋转之后的所发生的变化,为闯关游戏环节做好经验准备。

  2、创设游戏化情境,增强探索欲望:

  以情景化、游戏化竞赛模式开展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学习特点,使整个活动充满趣味,比较容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闯关游戏,相互协商、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最终完成任务,在锻炼幼儿合作能力的同时使合作既成为学习的手段,又成为学习的目的。每一次的闯关活动,都是在孩子们的猜想和实践中完成的。有人会获得成功,也有人可能会面对失败。但是教师最重要的设计意图是想帮助孩子们学习用一种科学认识周围事物的态度来观察生活,学习运用进行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的态度。整个活动以竞赛为主线,共安排了四次闯关游戏,每次闯关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难度不断加深。同时每次闯关都分为"呈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验证"-"交流讨论"四步骤,始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入活动,带着问题离开,以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3、选出"旋转王",满足好胜心理:

  不管在什么时期,对于孩子的自信、好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成分都是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来启动热情、锻炼意志、发展智力、获取知识的。有了好胜心孩子才可能步步攀高。本环节,我请幼儿在小组竞赛后,分别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使幼儿意识到颜色的变化,从而引出对颜色的认识,掌握一些常见颜色间的变化,最终选取游戏的"旋转王"。

  六、活动综述:

  在整节教学活动中,我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有效调动后,引导孩子们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以此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操作之后我请每组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知道纸盘旋转后,颜色、形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能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并积极的动手探索,求证答案;能够体验竞赛游戏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

  一节好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与自主探索活动中探寻旋转及色彩的变化,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根据视频提供的旋转中的纸盘,自己设计与旋转方式一致的纸盘,则是本节活动的一个亮点。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让幼儿利用发散性思维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脑袋想、用双手做、用嘴巴说,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受到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29、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垃圾的家》反思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从小抓起。通过持久的环保教育,使幼儿确立环保意识。

  一、说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本次活动的立意旨在要求孩子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将环保意识提升为一种生活习惯,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二、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图片。

  2.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果奶瓶、玻璃瓶、纸盒、废电池、废纸等;两段录像短片(整洁和脏乱小区的环境录像、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科技短片)。

  三、说活动过程

  1、第一环节:了解垃圾的来源。

  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整洁美丽的小区.又脏又乱、蚊蝇飞舞的小区景象),提问:“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让幼儿了解满地的垃圾是因为人们不讲卫生,随意丢弃杂物而造成的。肮脏的环境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岁危害,使幼儿产生送垃圾“回家”的愿望。

  2、第二环节: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播放科教短片: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提问:“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通过短片让幼儿了解垃圾的种类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知道有些垃圾可以回收,有些垃圾对人体有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影响,从而产生分类丢垃圾的意识。

  3、第三环节:送垃圾“回家”幼儿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环保垃圾筒内。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颜色的?不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颜色的?有害垃圾筒又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能将这些垃圾送回它们的‘家’吗?”认识环保垃圾筒,了解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在送垃圾“回家”的游戏中,能正确分类投放,帮助幼儿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4/第四环节:设计“环保标志”。幼儿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环保标志”。提问:“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鼓励幼儿为环保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争做“小小环保宣传员”。设计“环保警示标志”,张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宣传画。

  四、活动延伸: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我以游戏、故事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设置适合大班年龄特点的“送信”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课题中。并在活动中,以游戏、故事,提供大量实物,让幼儿以操作贯穿始终。让幼儿在活动中玩中学,玩中说,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教与学主动作用。

  活动反思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应让幼儿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幼儿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扔垃圾是幼儿每天都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幼儿园仍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垃圾被丢在了地上,因此,需要教师们围绕这个主题联系生活对孩子进行引导.另外,生活质量提高,不同垃圾有不同的扔的方法,垃圾在不同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扔的方法,因此作为大力提倡文明素质、垃圾分类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掌握了解最基本的扔垃圾方法,尝试垃圾分类,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从我做起,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30、大班科学说课稿《茎输送水》反思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

  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31、大班科学说课稿《各种各样的树》反思

  一、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开草绿,小树苗发芽了,树林里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从外形上看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叶片上观察,也是千姿百态,树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常绿树、落叶树等。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美化、绿化环境,没有树就没有人类美好的家园。所以,设计这一课题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探究树的各种各样和奇妙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二、幼儿情况分析:

  树木的多样性、奇妙性给幼儿带来无穷的遐想,像有些树如面包树、纺锤树、奶树,极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幼儿发展情况看,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结合新纲要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泥工、折纸、制作等)合作建构“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树林或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树木的相关知识(科学画册、网上)。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树叶的标本、照片、图片以供观察。同时收集各色彩纸、花布等以供制作时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教师可选择附近的公园或树林,让幼儿在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并在活动室内展示各种树的照片、图片。

  五、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从寻找树——感知树的多种多样——讨论树的相关话题——森林公园——绿色世界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播放碟片。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

  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新纲要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播放碟片,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第四环节: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新纲要提示我们,要发展幼儿的智能优势,开发智能弱势,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折纸、画画、泥工、拼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以上活动充分体现《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由此增强。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32、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风车转起来》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多变的风》这一主题中的《风车转起来》。

  孩子们对于玩具是很喜欢的,而风车这一荷兰国宝,孩子们也许在动画片或者书里见过,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探索研究风车。所以选择风车这样一节活动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适合大班孩子,对于他们经验上的挑战也是适合的。同时有关风车的资源,图片,机构图等我们也很容易从身边搜集到。像董教授说的那样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有趣味性、能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发展、并且这种资源能够很容易找到。

  一、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设计了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激发孩子喜欢探索风车的兴趣,体验探索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喜欢上了风车他们才愿意探索,孩子们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发自于内心的,当然老师的教学也就做到了有效。孩子们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2,观察风车的结构,感知风车的工作原理。

  一方面是对幼儿探究兴趣上的进一步延伸,具体化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步幼儿制作风车做好认知上的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融合,整合。

  3,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风格不一样的风车。

  之所以说是尝试,主要是体现尊重幼儿,赏识幼儿的理念,孩子们的作品不会都是精美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用发展的目光去关注孩子。风格不一样,一方面老师要在材料的提供上支持到位,要丰富。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做自己的风车,做风格不一样的风车,在某种意义上老师真正有效的做好孩子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着”。

  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先看、讨论风车----观察感知风车的结构,探究风车的工作原理----尝试动手操作,制作风车。目标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整个活动对幼儿的能力和已有经验的挑战更接近成功,自然老师的活动所要让孩子们得到的发展也会更接近实效。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教具方面:课件:内容是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以及风车的工作原理图、风车制作过程图解。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车实物。“纸、塑料、木制的等等”另外还有风车叶片。

  材料方面:提供一次性的筷子,图钉,水彩笔,各种各样的纸“皱纹纸、蜡光纸、挂历纸、白纸……

  三:说教学方法找出重难点。

  A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

  1,“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图片演示各种漂亮的风车,让孩子们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漂亮的风车,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2,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风车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

  B幼儿的学法主要有:

  “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法”也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

  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表达自己想要制作的风车,并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四:教学环节上的设计: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看风车说风车引题激发兴趣——做风车——玩风车——展示交流等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你们见过风车吗?看看大屏幕上的风车,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还知道哪种风车?知道风车有什么作用吗?”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风车,比较哪一个风车自己最喜欢。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做风车的意愿。

  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讨论后,孩子对于在制作风车过程中需要把握幼风车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做风车做好铺垫。

  1、教师示范讲解风车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图。

  2、老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你想制作什么样子的风车?谁有跟他不一样的?”让孩子们都说一说自己想的风车这样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制作风车。

  请幼儿根据现有的风车种类和风车制作过程图,探索、研究风车的制作,自由的选择材料,尝试制作自己的风车。教师巡回指导,给幼儿适宜的帮助。同时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幼儿对现有风车拆卸,进行研究。

  (三)在幼儿玩风车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探索出风车与风力,风向和自身速度的关系。

  1,“请孩子们试试用慢走、快走、跑步看看风车是转动有什么不一样的?”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自身速度的关系。

  2,“请孩子们站在原地,试一试顺风和迎风中,风车转动有什么不一样?”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向的关系。

  3,请幼儿自己尝试各种玩法,进一步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力和风向的关系。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风车有哪些特点?这一环节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作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动手制作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33、大班科学说课稿《风》反思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存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形成--与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运用生活经验及观看录象带,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交流有关风的经验--评价总结(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34、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动物的自我保护》反思

  一、说教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说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三、说目标: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四、说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法:让幼儿自己观察交流,总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比较法:比较人和动物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加以区分。

  五、说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出动物的自我保护。

  二、出示教学挂图,初步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

  1、利用身体颜色保护自己。

  提问:图上有谁?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

  小结:动物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或相近,都是为了隐藏自己或逃避敌人的侵害。

  2、利用身体结构特点保护自己。

  提问:图上有谁?身上有什么?遇到危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自我保护的方式。

  引导幼儿看图想一想,说一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四、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讲述画面:

  1、毛毛虫身上的颜色很鲜艳,这是警告敌人,不能来吃我,我是有毒的;

  2、青蛙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季节而改变;

  3、变色龙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4、豹子身上的颜色,与它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近;

  5、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身体的颜色是白色的;

  6、螃蟹有两个大钳子,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保护自己;

  7、蜥蜴身上的颜色跟地上的颜色很像,这样可以隐藏自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8、狮子鱼身上有长长的毒刺,使敌人不敢靠近它;

  9、海龟身上有硬硬的壳,发现敌情海龟会将头和四肢缩进硬壳里;

  10、梅花鹿身上的花纹,与周围丛林的颜色很像,可以隐藏自己。

  五、扩展幼儿的经验。

  启发幼儿大胆地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六、教师念谜面:

  一只大鸟真古怪,有翅不飞跑得快,

  遇到危险藏脑袋,屁股留在沙滩外。

  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并在图上勾出这一动物。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很活泼,幼儿们的回答也很积极,本次活动的实施在课前我收集各种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在活动中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故事引出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图片给动物按自我保护方法分类,使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解。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自由介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第三个环节中让幼儿观看录像,使幼儿了解到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我们期待着,孩子不但能本能地喜爱动物,还能自觉地关注动物、善待动物,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朋友。

35、大班科学说课稿《永春芦柑》反思

  一、说目标:

  本活动既有认知能力的培养,又有情感和动作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如下: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

  2、在操作和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这些目标都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操作与探索,体验活动的乐趣;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爱家乡的情感”的精神。

  二、说教材:

  永春被誉为“柑桔之乡”,芦柑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所喜爱的,然而小朋友虽然喜欢吃芦柑,但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等还不太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所以,有必要加深小朋友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的了解,激发其爱家乡的情感。升入中班后,我班孩子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活动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且探索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活动永春芦柑。

  活动前我带小朋友到芦柑园参观芦柑的采摘、分果及包装芦柑的过程,了解公分卡的使用方法感受果农劳动的艰辛。其次,还带小朋友参观逢源饮料厂工人制作芦柑汁的过程,了解榨汁机的使用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知道它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难点是幼儿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主要是依据《纲要》中的科学目标而制订的。

  三、说教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幼儿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教学法。此教法运用于活动的全过程,我围绕目标和内容先设置“芦柑园”的情景,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这个情境中对芦柑进行观察与探索;然后设置包装厂、饮料厂、设计室、陈皮加工厂等情境,让他们在这些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大胆操作、探索,积极思维。

  2、逐步分解法。观察是认识各种事物的门户,是学习和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性,运用逐步分解法可让幼儿学习正确观察、探索事物的顺序。因此,我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培养感知能力,从而由外到内感知芦柑的特征,了解其用途,这就是本活动的重点。

  3、操作教学法。此教法主要运用在“分组活动”中,让小朋友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也就是本活动的难点,所以在这个操作环节中我所投放的材料有层次之分,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如:“包装厂”提供公分卡、包装袋、大透明胶、芦柑箱等让小朋友包装芦柑;“陈皮加工厂”提供塑料刀、砧板、芦柑皮等材料让小朋友制作陈皮,这两组的操作材料较简单又容易操作,适用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芦柑饮料厂”提供榨汁机、干净的杯子、筷子和瓶子等材料让小朋友探索芦柑汁的制作方法,从而发现用哪种方法制作的果汁更快,更简便;“小小设计室”提供油画棒、图画纸、浆糊、筷子、毛线等材料让小朋友设计芦柑的商标和利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这两组的操作材料有一定的难度,适用于能力强的幼儿。因此,在“分组活动”这个环节中我要给能力弱的幼儿以具体的帮助指导。

  4、游戏法。由于中班的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的角色进行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小朋友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操作、探索活动,并通过孩子的操作、探索来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四、说学法:

  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通过摘一摘、数一数、排一排、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观察、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芦柑的认识。

  2、尝试法:蒙台梭利认为,“不动手做的孩子是不会知道如何去做的。”因此在分组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商量、合作并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发现、创造的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进行,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感知探究——操作探索——交流分享——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孩子创设了“芦柑园”的情境,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并运用激欲式设问,“芦柑丰收了,请小朋友当果农到芦柑园摘芦柑,好吗?”的问话,唤起孩子活动的激情,引发孩子观察芦柑的兴趣。

  (二)感知探究。(采柑活动)

  我设计“采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我先让小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自选篮子或推车,快乐地到“芦柑园”摘芦柑;接着让孩子们摘数一数自己摘的芦柑的数量,并鼓励孩子将采下的芦柑,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逐步分解法,逐步引导幼儿通过看、摸、闻、尝等多种感官,从外到内了解芦柑的特征和用途,并丰富有关的词汇(如:橙黄、扁圆、一瓣又一瓣)。最后,通过集中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从而加深孩子参芦柑的认识。

  (三)操作探索。(分组活动)

  小朋友在感知芦柑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想要进一步探究芦柑的用途。因此,我就立足于幼儿的自我服务领域,为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多种机会-------分组活动,让小朋友扮演包装工包装芦柑;扮演设计师设计芦柑的商标并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扮演饮料厂、陈皮加工厂的工人制作芦柑饮料和陈皮。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在分组活动前我言简意赅地向孩子交待清楚任务和要求。活动时我做好活动的支持者和孩子探索的指导者,重点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制作芦柑饮料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或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巩固切芦柑皮及包装芦柑的技能。

  (四)交流分享。(分享活动)

  近几年来,从我园的省级教研课题《幼儿自我服务中的成功体验探究》到现在的《幼儿交流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探究》的不断延伸与拓展,我们都有目的地将“成功体验”有机渗透到所组织的活动中,这也是贯彻《纲要》的精神所在。因此,我设计了“分享活动”这一环节,让小朋友在分组活动后进行集中交流,再现其探索过程,从而感受成功体验。在小朋友交流了操作经验以后,我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与人分享,我请他们与小班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芦柑汁或芦柑;并将打包的芦柑送到敬老院,激发孩子尊老爱幼的情感。

  (五)活动延伸:

  为了让小朋友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艰辛,我设计了此延伸活动:指导孩子将芦柑皮凉、晒,并将晒干的皮送到制药厂。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36、大班科学说课稿《沉与浮》反思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

  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37、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反思《弹力球》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8、大班科学说课稿范文《神奇的纸》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说课稿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1、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1、课件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本环节我首先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是怎么做的?”既让幼儿复习了各种纸的名称,又能激发幼儿想制作服装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交流讨论:“你想做什么样的时装?”“用什么材料制作?”

  2、操作探索,拓展经验

  (1)自选材料,初步感知

  本环节我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纸来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发现:“请你说说你选了哪几种纸,有什么发现?”使幼儿感知到纸除了名字不同,还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软不同等。

  (2)操作记录,交流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幼儿互相说说,“想用什么办法来做纸服装?”而后提出要求:“用喜欢的纸边做边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我针对能力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这时,我只充当一名观察者、倾听者,巧妙点拨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纸的共同特性与纸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启发幼儿说一说纸在生活中什么用途?我们要注意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并且注意卫生与安全。

  4、时装表演,体验快乐

  《指南》中指出:“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本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动的教育价值,将艺术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穿着自制的服装,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展示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5、活动延伸: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纸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纸制品”、“音乐活动--——有趣的纸乐器”“体育活动——报纸变变变”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纸”“手工区——纸艺制作、纸浆玩具”“科教VCD——纸的燃烧”等。

39、大班科学说课稿《魔法纸牌》反思

  一、设计意图:

  纸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玩的一种娱乐用具,孩子们经常接触到,也玩过。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大班的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常常会问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积木会站起来?纸牌为什么站不起来?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魔法纸牌》这个活动,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展孩子们的认知经验,让幼儿了解到扑克牌不仅仅用来娱乐,还是高尚的益智用具,同时挖掘扑克的所蕴涵的教育元素,拓展幼儿的思维,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在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游戏的快乐,以获得个体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说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知识经验基础及认知特点,结合《纲要》中关于“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及主动参与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充分挖掘多种教育资源,把活动中的科学及艺术领域有机结合我确立了目标

  1.大胆探索纸牌站立和建构的各种方法。

  2.了解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增强其平衡性。

  3.积极思考,敢于尝试,愿意交流,互相学习。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三、说准备

  为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扑克牌,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同时还准备了小纸牌的故事和课件,整个活动以小纸牌旅行为线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挑战,引导幼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探索。随着纸牌旅程的进行,小朋友帮助纸牌解决困难。活动情景化、游戏化,在情景中引题,在游戏中学习,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游戏的快乐。

  并且,我在课前与孩子进行联谊,让他们欣赏我的魔术,并且会对纸张进行变形,继而能把经验迁移到纸牌上。整个活动体现了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四、说过程。

  整个活动我分三个环节。

  一.以纸牌魔法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一环节出示扑克,激发兴趣,以纸牌魔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请幼儿讨论回答,再现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勾起幼儿好奇心,引领幼儿进入第二环节欣赏扑克,了解特征。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请孩子们自由地欣赏牌,再现幼儿的已有经验。

  二.以纸牌的故事为线索,引导大胆探索。第二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所在,主要以幼儿自主探究,教师积极地引导来开展活动。

  因此我设计了3次探索活动。

  (一)第一次探索让纸牌站立的办法。随着小纸牌产生了想要站起来的愿望,激发幼儿的正能量,让幼儿发散思维,帮助小纸牌实现愿望站起来。

  (二)第二次自由探索让纸牌站得更高的办法。小纸牌又一次遇到了困难,他想站得更高。这一环节把难度增加到用多张牌进行垒高。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进行知识迁移和提升,借助更多的纸牌,让纸牌站得更高。

  (三)第三次合作探索让纸牌叠成纸牌楼的办法。第三环节难度又增加了,并且鼓励幼儿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索,体验科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

  三、欣赏纸牌楼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鼓励幼儿再创造。

  在这一环节中把玩牌与跟吉尼斯纪录结合在一起,了解到关于搭建纸牌楼的独特性以及无穷的创造性,将活动再次推向高潮,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展孩子们的认知经验,让幼儿了解到扑克牌不仅仅用来娱乐,还是高尚的益智用具,同时挖掘扑克的所蕴涵的教育元素,拓展幼儿的思维,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幼儿再创造,使活动得以继续延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题材来自于早期教育美术版中提到的一个操作创意“魔法纸牌”,它用插接的方法把扑克牌拼接成许多有趣的造型,我觉得比较有趣。于是我便添加上了活动目标,赋予活动流程,把该操作活动设计成一个艺术创意活动。之后在与邓老师的交流中,她告诉我他们班的孩子有很多都很会玩扑克牌,建议我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玩法,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还会用一种折叠的方法拼搭扑克牌,于是我把早期教育上提到的插接法和小朋友的折叠法都吸收到该活动中,力求通过更多方法的启发让班内的孩子们玩出更多的创意。于是我把活动第一目标定位能有创意地用拼、搭、插的方法设计出各种造型。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个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耐心细致,一步一步的努力,这个活动不仅要锻炼孩子的创意更需要提升这种创意背后的精神即耐心、合作、细致、踏实……于是我把在操作时体现耐心、合作、细致精神作为第二目标。接下来是我对本次执教之后的一点反思:

  1、活动内容过于满、多,把本次活动定位两课时较为合适。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后面两个环节,第一、二部分如果作为课前准备,或者干脆作为第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后面两个环节能更有效的去达到活动制定的目标。

  2、在细节处理上还必须花功夫。比如我在示范的时候,我发现让孩子看着我做完一个作品比较费时,毕竟一个活动更多的实践留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听课老师建议我在教育准备的时候做完一个成品,这样可以示范完基本步骤后,直接出示成品,既清楚又明了。

  3、用不同的方式拼搭出不同的扑克牌造型,玩的就是一种创意的精神,每次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向孩子学习。我们说创意学不来,但是创意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创意的能力是可以练习的,比如扑克牌这个东西,我相信还可以执教一堂数学活动,比如10以内加减、组成等,还可以设计成一个艺术活动,比如欣赏各式各样的扑克牌造型,设计扑克牌造型等,甚至是音乐活动用扑克牌打节奏……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创意之花无处不在。

40、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根》反思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体验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请幼儿把草连根拔起,近距离的观察到植物的根,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是怎么生长的,于是,我用“有趣的根”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体验、观察图片和事物,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根的作用,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根,感受树根与根之间的不同。

  2、通过实验探究树根的作用。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根的作用,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及不同”。

  我通过之前幼儿的亲身体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根的形象,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带领幼儿连根拔掉田地里的杂草,一起到户外寻找暴露出来的树根并拍摄下来。

  2、物质准备:根雕作品、各种树根的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操作法,观察法,交流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体验法、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把草连根拔起,近距离的观察到植物的根,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还有没有长的不一样的根”幼儿最喜欢和老师一起参与活动,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找其他的根。接着有欣赏根雕作品和各种根的图片,使幼儿对根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再次启发性的提问“树木怎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它是怎样把‘饭’吃到‘肚子’里的?”讨论树根的作用,最后,用比较法得出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过程

  (一)、提供条件,请幼儿拔草,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问题:说一说拔草时,你看到了什么?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拔草时费力吗,为什么植物能牢牢的站在那里?

  这一环节,请幼儿回忆拔草时自己看到的根的样子,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观察各种根的图片,并请幼儿自己提出有关根的问题,说说根之间的不同处。

  (三)讨论

  1、树木怎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它是怎样把‘饭’吃到‘肚子’里的?

  2、为什么树根和树根在泥土里要手拉手呢?

  3、请幼儿提出其他关于树根的问题,供全班幼儿讨论。

  这一环节,以幼儿讨论为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欣赏根雕作品

  让幼儿通过看、摸、闻、拍、敲的形式欣赏根雕,比较根雕与树根的不同,从而了解根雕的意义,并请幼儿发挥想象给根雕取名。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感受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根与根雕的不同处。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画树与树根和实验《树根的作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将两盆同样大小、高矮的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煎去其中一盆的根再插入土里,请幼儿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做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41、教案大班科学说课稿《弹性》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

  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等五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幼儿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让幼儿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三、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三、说活动准备: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儿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儿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幼儿“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幼儿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纲要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42、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乌鸦喝水》反思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此活动和幼儿一同探索,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

  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43、大班科学说课稿《小水珠旅行记》优质说课稿反思

  《小水珠旅行记》活动中把动画与水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动画中的水给孩子有所启发有所收获,通过观看动画片从视觉感官上刺激了幼儿发散自己的想象能力,激发幼儿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知道节约用水,感受自然中水的美丽。

  一、说教材。

  水是孩子喜欢玩乐的凭借物,在课间总会看到孩子在卫生间玩水,对于刚升入大班的孩子,对水不在是停留在单纯的玩弄中,而且会思考这水怎么从手指缝里流出来、水能抓住它等等的问题,因此我就想把动画与水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动画中的水给孩子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我选取的动画是抽象型的几何形体动画,这更能发挥孩子的想象,更能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但由于孩子是大班初期,一些有关知识点的选取得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对于水的在态变化,我只要求孩子了解有这三种形态而不要求了解三态的变化过程,三态的变化过程了解我定位于大班下学期。在我选择《小水珠旅行记》这则动画时,我考虑主要原因是这个动画片制作精良,形象可爱,想像大胆丰富,从视觉感官上刺激了幼儿发散自己的想象能力,适合大班上学期的幼儿。

  二、说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五大目标:

  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用途,发挥幼儿的联想能力,用语言描述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节约用水,感受自然中水的美丽。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运用简单的图画表示水的形态。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说重、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看动画,知道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欣赏动画,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即小水珠旅行图每组一份。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直观法、提问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突破教学难点,提问:小水珠经过了哪些地方?小水珠遇冷会怎么样?遇热会怎么样?课件直观的表现了水的形态,帮助幼儿更有效地理解教学难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动画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以看动画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操作法在本次活动中也运用的比较多也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第一次操作掌握水的三态变化条件,在操作中让孩子的经验(什么遇冷遇热的情况)进行整理提升经验,对刚建构的知识(三种形态)经验进行迁移;第二次操作掌握水珠与生活的关系,提升幼儿有关水的用途零碎经验。

  六、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流程分六部分进行的

  1、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自由找位置做下来。

  出示小水珠后谈话:哪儿看见过小水珠,让幼儿联想生活经验,知道水与人们的关系。

  欣赏课件第一部分,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此环节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和讲述法,把动画进行分析。

  提问:我们来看看小水珠它在做什么?欣赏动画1<第1遍>水珠有什么本领?从哪里看出来的?(发挥幼儿的联想能力)

  再欣赏动画1<第2遍>,把刚才遗漏得、没找到的再仔细找一找,大部分幼儿能总结出小水珠的用途了。

  提问:小水珠一共经过了哪些地方?碰到了哪些朋友?

  总结:花朵--浇水、头发--洗头、火苗--灭火、小鱼--存活小动物。运用多媒体,根据幼儿的讲述,讲出一个用途,出示该标记,这样更形象地总结出水与人们的关系。

  观看动画2:突破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尝试组合三态变化图。

  欣赏动画2,开放提问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观看动画2,小水珠有哪些变化?它来到了什么地方?(冰山顶、热腾腾的锅里、飘到天空里变成云)引导幼儿讲出小水珠来到冰山顶上就结成了冰块,到了热腾腾的锅里就沸腾了,又飘到了天空中蒸发变成了云朵。

  小结:小水珠经过了这么多地方,来到冰山上,遇到冷空气变成了冰块(出示冰块图)、小水珠跳进锅里遇到热空气加热加热成了水蒸气飘到天空中。(出示水蒸气图)

  三态变化图提升幼儿讲述经验

  提问:什么情况下水变成冰,什么情况下水变成水蒸气?出示三态卡片,并由遇冷遇热的字样,冰块(图)---遇冷(文字)-水---遇热(文字)---水蒸气(图)。

  提问:水还会遇到哪些冷的时候变成冰?还有遇到哪些热的时候变成水蒸气?

  此环节用课件与图例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知道水有三种形态,并了解三态变化的条件是遇热与冷。

  4、小组合作,经验迁移,巩固难点。

  导语:这是小水珠的旅游图,小水珠到什么地方变成了水蒸气,到什么地方变成了冰块?你把它们画下来。

  提供小组操作材料:水三态图一套、绘画笔纸一套。

  小组合作要求:自由选择画纸的方块小格,根据三态变化的要求,画出遇冷遇热情况,如:遇冷-冰山等表示,遇热---烧火、火山等表示,每组组成不同的水珠三态变化图。

  5、连贯观看课件,完整了解水概念

  简单提问用途及三态后老师小结。

  小结: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都需要它,每个生物都离不开水。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节约用水。

  在原来三态旅行图的基础上让幼儿再进行用途的联想补充完整旅行图。

  提问: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把小水珠的旅行画下来好吗?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引导幼儿回忆动画中小水珠遇到的好朋友,也可以自由想象,水还有那些用途也能画下来。提问:小水珠除了能浇花、洗头发、灭火、养鱼,还有什么用处?幼儿发挥想象,根据自己平时的知识经验进行绘画,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每组提供一张折好的长方形纸,折成9格,在每组完成三态变化的几格后,余下的自由填充完水珠的旅游图。

  最后,请幼儿将自己组上完成的水珠旅行图交换,看看其他小朋友画的小水珠经过了哪些地方。让幼儿与同伴和老师分享,这也是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重要机会。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