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会变色的紫甘蓝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会变色的紫甘蓝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会变色的紫甘蓝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会变色的紫甘蓝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品的酸碱程度不同。

  2.能够认真动手操作实验材料,将实验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尝试动手操作,感受实验操作探索过程中的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不同物品的酸碱程度不同。

  活动难点:能够将实验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清水、紫甘蓝汁,小苏打水、白醋、记录表、滴管

  活动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食物是—紫甘蓝。我还带来了一杯紫甘蓝汁和三杯“清水”。我想问小朋友们,如果老师用滴管将紫甘蓝汁滴入这三杯清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展示材料,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物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并且通过提问,以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引发探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需要我们动手做一做。小朋友们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三杯“清水”是一样的吗?对实验材料进行猜想,比较、观察实验材料的不同。

  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升其细致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为每组提供三杯“清水”(清水1号杯、白醋2号杯、小苏打水3号杯),小朋友们,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这三杯水,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通过看、问等方式直接观察三杯液体,比较三杯液体的不同,并大胆分享自己所发现的现象。

  通过让幼儿感知比较材料的不同,发现这三杯“清水”中有不同的成分,发现问题,引出材料白醋、清水、小苏打水的差异。

  【提供材料,幼儿操作】我们的紫甘蓝水加入这三杯不同的水中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们一起动手操作一下。

  提供紫甘蓝水,滴管,用滴管分别将紫甘蓝水加入三杯水中,观察并指导幼儿进行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种不同的液体出现的实验结果。

  幼儿对于实验结果进行猜测记录,然后幼儿操作实验材料,用滴管分别将紫甘蓝水加入到三杯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比较前期猜测与实验结果的差异。

  幼儿操作实验材料,发现紫甘蓝加入不同的水中所出现的颜色不同,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乐趣。

  幼儿通过观察和记录,进一步掌握探索事物的方法;通过分享、表达深化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

  引发幼儿思考、讨论、交流,为什么水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其理解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出疑问】为什么紫甘蓝水加入不同的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颜色?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的紫甘蓝中有一种花青素,花青素的颜色会因为酸碱程度不同而改变颜色,所以遇到酸性的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的物质则会变蓝或变绿。

  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发现问题,讨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尝试解决问题。

  【提问】我们今天做的实验材料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除了这些材料,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酸性的或碱性的?

  【延伸】老师在科学区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们之后可以去探索验证一下,看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并将我们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大胆猜测生活中的酸性碱性物品,如洗衣液,牙膏,盐,糖,苹果,牛奶等,进入科学区进行验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通过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更多材料的乐趣,并且帮助幼儿对于物体的酸碱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引导幼儿学习探究事物的方式及记录方式。

  活动总结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比较和观察常见物理现象的能力,并且能够用图画、数字或其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基于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四阶段学习周期理论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是一个通过幼儿不断探索、操作,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发展幼儿探究能力,体验实验探究为幼儿带来的兴趣。幼儿可以通过此次活动不断地探究身边事物的酸碱性,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幼儿还可以探究究竟什么东西也具有花青素,可以和紫甘蓝一样,测试物品的酸碱性。就是在不断地觉察、探索、研究和利用的一个往复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得以不断地成长。

2、大班科学教案《植物过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怎样过冬,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绘画、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感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

  3、有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硬板纸上有一张白纸,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话题。

  1、师: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气候有什么变化?

  2、师: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辉冬死吗?植物们准备好过冬天了吗?下面,我们带上纸板一起到户外,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冬天的植物"。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并记录植物现象。

  1、师:冬天到了,小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大树上有什么变化?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2、师:请小朋友在指定范围内自主观察,并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疑问。

  3、教师引导幼儿有重点地观察个别植物,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植物的变化,①观察大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冻死了吗?找一找树上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芽苞、果实、种子等。)②师:请小朋友剥开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会变成什么?

  ③观察小草:请小朋友在草地上观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根上长着什么?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笔记录植物过冬的种种表现。

  三、回活动室后组织交流。

  师:请小朋友跟同伴讲讲你的记录和发现,看看植物过冬有几种方式?

  四、帮助幼儿了解植物过冬的各种方式。

  1、师:冬天到了,落叶树的叶子纷纷掉下来,常青树的叶子仍然还是绿色的;落叶对树木过冬有帮助吗?(减少水分蒸发、落叶能化为肥料、营养树根)

  2、师:小草是什么颜色?它冬死了吗?(有的小草根已经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种子,有的小草根还活着,明年春天还会发芽。)

  3、师:人们怎样帮助植物过冬呢?(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为油菜、麦苗撒上草灰、干粪,把怕冷的观赏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

活动反思:

  这样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开心。在老师与幼孩子们的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体现了让幼儿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树木的过冬方式,由于这方面的内容知识性较强,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用说教的方式幼儿肯定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落叶过冬的方法时,我先通过孩子们的感知觉,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具体感知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讲解蜡质过冬时,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找出结果。在这样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孩子才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孩子们从讨论人们怎样保护植物过冬到自己画一画,并动手为小树包裹稻草,形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感到非常喜悦。

3、大班科学教案《雾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3.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4.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4、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分类》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我们班的主题活动在——环保的主题上,因此一开学我们就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空气变脏了”等主题活动。在本月主题“垃圾越来越多”时,在丰富孩子们前期的经验时,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纷纷都在说“垃圾的来源”“垃圾的种类”“垃圾的用处” 等话题。在本主题的第二次课后,我们都弄清楚了垃圾的来源时,他们的兴趣还颇浓,我想着也许是这个主题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孩子们的经验较丰富,当然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操作学习,在孩子们身边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就设计了本次教育活动《垃圾分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来提升原有的经验 ,从而获得智慧和成长。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2、体验制作垃圾标志的乐趣。

  3、培养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次课的重点是要求孩子了解垃圾、垃圾的种类并学习分类。

  2、本次课的难点是要求孩子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活动准备

  U盘《环保小尖兵》8-9页、电子互动白板、A4纸、画笔、透明胶带、剪刀 垃圾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出示垃圾袋内准备好的垃圾)

  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现在我们要用这些垃圾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小朋友想想这些垃圾可以怎么玩?

  师:那我们一起来玩玩吧。(打开U盘《环保小尖兵》8-9页之游戏----垃圾分类)

  二、基本环节

  1、幼儿讨论垃圾分类的作用。

  (1)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请小朋友分组讨论)

  师: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重要,那我们在丢垃圾时就要将同类的垃圾丢在一起,那该怎样区分呢?(引导幼儿按垃圾特征进行分类:瓶瓶罐罐、纸类、厨余、一般垃圾)

  2、出示垃圾桶,启发幼儿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师:(出示一个垃圾)这个垃圾应该放在哪个垃圾桶呢?怎样区分垃圾桶呢!我们一起来给垃圾桶做一个标志。

  3、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师: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对标识做设计,分组进行讨论。制作成功后请各组将自己的标识分贴到幼儿园每个班级及公共垃圾桶上。

  三、结束环节

  师:宝贝们今天太棒了,不光自己学到了垃类的相关知识,还做了一件光荣的事——帮助幼儿园的其他班级制作了垃圾分类的标志,比如:XX的标志是收集纸类的,DD的标志是收集瓶罐的。这样大家将生活中有用的垃圾收集到一块再利用,大家真正的参与到环保的活动中,我们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和家长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德,并和家长一起在家执行垃圾分类。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们生活中的垃圾袋,从里边出示一些常见的垃圾,将孩子带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根据U盘中的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体验垃圾分类,作为导入环节,从本次课孩子们的表现看是比较好的。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来讨论垃圾的用处时,个别孩子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理解不够,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就显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法,往后再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能力孩子的发展水平,当然在活动中旧的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较单一,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没没困难,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级分类的标志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5、大班科学教案《乒乓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能够想出把乒乓球移动到另一个盘子的各种方法。

  2、让幼儿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纸盘,一个乒乓球。

  2、每组一份材料:吸管、铅笔、镜子、硬纸板、勺子。

  3、磁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出示乒乓球)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玩过吗?你都是怎样玩的?(幼儿自由回答,打、拍、滚、扔)

  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乒乓球,还有2个盘子,老师要请小朋友想想办法不用任何工具把这个盘子里的乒乓球移动到另一个空盘子里。(幼儿想想、说说)

  二、探索不借助任何工具移动乒乓球的方法

  1、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那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试试刚才想的办法行不行,也可以试试别人说的办法(幼儿进行操作)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刚才用了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请幼儿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没有用任何工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用手拿、嘴巴咬、手指夹、嘴巴吹、鼻子推)把球移动到另一个盘子里,你们真棒,自己给自己鼓励一下。

  三、提供材料,让幼儿探索不用手碰乒乓球,把球移动到另一个盘子的多种方法

  1、小朋友这么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不用手碰球,用一些工具怎样将它移动到空盘子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请你们自己动手试试,看看用什么工具怎样把球移动到空盘子里,看谁的办法多。(幼儿操作)

  2、提问个别幼儿,你刚才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把球移动到空盘子的?(幼儿演示并说出)其他的小朋友也来试试,看看行不行?(全体幼儿操作)

  3、师:小朋友刚才都用了哪几种工具来移动乒乓球的?(吸管、铅笔、筷子、勺子、硬纸片)它们能不能移动乒乓球呢?,你觉得这几种工具中,用哪种工具最容易把球移动?为什么?用哪种工具最难,最慢?为什么?(幼儿自由说)

  总结:今天,小朋友不仅学会了用许多工具来移动乒乓球的方法,还学会了不用任何工具来移动乒乓球的办法,小朋友真棒!

  4、那小朋友再想想,除了刚才用的那几种工具盒办法外,还有哪种工具可以移动乒乓球?(幼儿说说),小朋友回家可以找找,试试。

  四、游戏

  玩法:分4组玩,2组2组的玩,第一个小朋友用勺子将球传给下一个小朋友,这样依次传,直至最后一个小朋友将球运到篮子里,当音乐停,运的最多的为获胜者。

  规则:1、必须将球一个一个的传给下一个小朋友

  2 、在传球的过程中,球掉到地上,不能将球捡起来,捡起来的算犯规。

  3、不能用手拿球,必须用勺子端。

  五、活动结束

  给获胜的一组奖励,并鼓励其他的组。

反思:

  我设计的活动符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加,想出许多移动乒乓球的办法,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个别的孩子因为动手能力差,不能用筷子很快的夹住球,所以显得有点失落,变的不太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会照顾到动手能力差的孩子,让其也能体验在操作过程中收获的成功喜悦。

6、大班科学教案《好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现象。

  2.体验找朋友的乐趣。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动画片《犀牛与犀牛鸟》;

  2、《好朋友》PPT课件;

  3、共生动物卡片若干;

  4、《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犀牛和犀牛鸟》:

  1、播放动画片《犀牛和犀牛鸟》,教师讲述故事。

  2、重点理解: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互相帮助成为好朋友的。

  3、犀牛鸟帮助犀牛吃掉了身上的虫子,犀牛就不痒痒了。犀牛身上的虫子是犀牛鸟喜欢吃的食物,犀牛鸟就不会饿了。就这样他们相互帮助成为了好朋友。

  二、观看课件,交流经验:

  1、观察共生动物课件中的图片,分小组交流:谁和谁是好朋友?他们是怎么样相互帮助的?

  2、将各组发现的各种共生动物的现象汇集交流,看一看各组的发现分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分享、归纳各种共生现象。

  小结:两种不同动物会用自己的本领来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它们就像一对好朋友。

  三、配对游戏:

  幼儿人手一张动物卡片,听音乐《找朋友》去找卡片上动物的好朋友;音乐停,找到相应的朋友握握手,相互间说一说,好朋友是怎么样相互帮助的。

活动反思:

  一、活动准备

  首先,从备课上,这节课的备课准备比较仓促,无论是从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从新授课的设计上都没有特别大的亮点,在教案的编写上调理略显清晰,但还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特别的自然,原本想借鉴一些网上优秀教案整合起来的,最后却弄得支离破碎,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显得很是吃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授童谣《找朋友》让孩子们拍手读童谣,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会选择表现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并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这样设计不仅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励上课过程中表现好的孩子们,并对他们做出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们心中树立起榜样意识。这一环节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在找朋友的时候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导致后面的授课过程很仓促。

  2、新授课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还是采用了原始的三听三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又在此环节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在初听部分首先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体印象,为进一步欣赏歌曲做好准备。复听环节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提高孩子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并能够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的不足是,应该让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运用身体语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脚的动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在学生的学唱环节上,不再采用以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试着跟着录音一起演唱,进而提高学生的学唱能力,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们还是普遍不能接受,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还达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唱环节中,还是需要慢慢的一点点的渗入到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因为采用了这种跳跃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后合唱的时候还是只能模仿演唱,不能独立演唱。从而导致这节课在学唱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略显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孩子们用肢体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入自己的动作大胆的表演。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律动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虽然这节课是一节唱歌课,但是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中还是要求孩子们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这堂课中有太多的不足与失误,自己在以后还应该多加努力,多听别的老师上课,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变得优秀。有了第一的失败,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让我在失败中更快的成长起来,更何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大班科学教案《保护环境》含反思

设计思路: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把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幼儿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在设计活动时着重对烟尘、污水两个方面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了解烟尘会污染空气,能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2.引导幼儿能够关注周围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保护意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和难点:

  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污染的环境对自然界的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清水、污水各一盆,香烟、房屋(幼儿用积木拼搭)

  2、录像:香烟弥漫的一间屋子、动物远离喧闹的城市、汽车的尾气和废气等。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实验活动——看录像——幼儿讨论——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木偶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在快乐地游戏着,它们在草地上捉迷藏,在树林里开演唱会,玩得真高兴。忽然,附近的工厂里排出大量的黑烟,它们一个个都显得无精打采,有的甚至昏倒在地,小动物们纷纷逃离了森林,躲到别的地方去了。

  二、实验活动

  教师:“咦,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走,躲到别的地方去呢?”

  1、现在我们做两个实验。

  (1)出示一盆清水和污水,让幼儿从颜色、气味和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把两条小鱼分别放入清水和污水中,观察小鱼在清水和污水中的不同活动情况。

  (2)出示幼儿拼搭的房屋,用一个大的薄膜罩罩住它(封闭),然后在里面放入一根点燃的香烟,过一会儿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会发现房屋周围都是烟雾。

  三、录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烟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知道它的危害。

  1、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注意大街上汽车驶过飞起的灰尘;车尾排出的烟尘、废气,以及香烟弥漫的房子;动物们远离城市等。

  2、提问:这些废气、烟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3、小结:动物和人需要清洁的空气。

  四、讨论活动:烟尘、废气会污染环境,怎样来预防这些危害。

  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小结:我们都需要清洁的空气,保持空气的清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五、延伸活动:《谁是环保好娃娃》

  小朋友请讲讲下列图中谁是保护环境的好娃娃,为什么?并给环境好娃娃画上一个五角星。

活动反思:

  《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平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不好。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到实际中去,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影响。还有在最后总结的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8、大班科学教案《去郊游》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数序产生兴趣,愿意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2、认识“5”以内的序数,并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3、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去郊游,认识“5”以内的序数

  1、学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①出示课件中的小动物,问:“小熊排在第几个?小猫排在第几个?小蜜蜂呢?……”

  ②小结:“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是从小熊开始数的,也就是从左往右数。”

  2、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小结

  二、帮助幼儿明确:方向不同,物体的排列顺序也就不同

  1、出示楼房图片,请幼儿送小动物回家。

  2、小结

  三、总结:“今天我们和小动物玩了“去郊游”和“住楼房”的

  游戏,学习了从左往右数,从右往左数,从下往上数。”

  四、小组活动

  1、给小动物排队

  2、涂方格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图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度,同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课堂应变能力。为了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操作的机会,我还穿插了利于幼儿操作的图片,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序数。

9、大班科学教案《会变的影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体检。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一只灯或手电筒等光源。(作手影游戏用)

  2.幼儿用书画面“这些手影像什么”。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变化

  “请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一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变?为什么会变?怎么样就使自己没有影子了?”(我们把光的位置改变了,影子变会改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3.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玩手影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手影游戏。老师用手做一个影子,让你们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师学着做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我们变了这么多手影,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手影吗?”(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活动建议:

  启发幼儿注意晚上在马路上,路灯照着自己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由孩子在户外活动不经意的一个游戏,给了我构思,捉住了他们喜欢玩的这个特点,同时这个活动比较贴切生活,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进一步探索,在设计中我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扩展和深化了幼儿关于影子的概念,还通过玩手影这一活动环节,强化了活动的趣味性。

10、大班科学教案《小树叶》含反思

设计意图

  前几天,天气突然变冷,一阵北风吹过后,幼儿园的院子里落满了树叶,孩子们在帮清洁工奶奶捡落叶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男孩玩起了落叶,树叶被大风刮个不停,他们气喘吁吁地追逐树叶,并兴奋地凑在一起说树叶:“我捡到的法国梧桐叶变黄了”“你看我的这片叶子像小鱼的尾巴”“大风把树叶吹到天上了,像一架绿色的小飞机”等等。这不正是主题四中有关植物叶的话题吗?既接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又十分感兴趣,所以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小树叶》。旨在帮助孩子们初步认识自己周围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用等。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和绿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使幼儿知道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2、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四)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五)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大班“奇妙的植物”主题中有关叶子的一个分支,我选择的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叶子——树叶。

  从整个活动设计上来看,内容非常丰富,它是由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内容组成的。我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相关内容和同领域中不同内容的整合,比如:既有音乐体验,又有动手操作;既利用了多媒体,又添加了小魔术,使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来看,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树叶的认识,有肢体语言、有实验记录、有语言描述等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更让孩子的乐不思返,我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开放性的材料,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像此次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枯叶是干的,没有叶汁,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记录下来,当他得到老师的引导帮助后,很快地记了出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孩子思维的一个成长过程,使他们逐步地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同时,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记录,在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知道了枯叶和绿叶的区别,进一步了解了树叶。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一定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我将在大家诚恳的指导与帮助下继续努力!

11、大班科学教案《吹泡泡》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洗手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用肥皂在手上搓出了好多泡沫,他既兴奋又好奇,并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起了肥皂泡,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我就想带孩子们一起探索更多玩泡泡的方法,从而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镂空的材料容易吹出泡泡。

  2.会用记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3.尝试动手制作泡泡器,对科学探究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认真探索用什么材料才能吹出泡泡;难点是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泡泡器,增强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纸、幼儿用笔、吸管、积木、雪花片、小棒、毛巾、细铁丝、管状玩具、空胶带卷。

活动过程

  实验一

  1.教师出示泡泡,幼儿吹。(可以发现幼儿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幼儿吹泡泡的方法——轻轻吹),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设置提问,引起幼儿思考。

  (1)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你们看看哪种可以吹出泡泡。

  (2)认识后猜测。

  3.幼儿操作实验。

  4.共同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2)教师和幼儿共同验证试验结果。(对于幼儿争论的材料,如“雪花片”,老师可引导幼儿再次尝试,并请幼儿上台验证。)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很不错,因为吸管、胶带卷、空心玩具和雪花片两头都是空心的,而积木和小棒都是实心的,所以大家记好了,只有镂空的材料才可以吹出泡泡。

  实验二

  5.引导幼儿自制泡泡器

  师直观导入,出示材料让幼儿认识。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

  6.发放材料,引导幼儿制作,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教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给予引导)

  7.幼儿在操作中结束活动

  8.幼儿带着自己的泡泡器有秩序的离开活动场地。结束活动!

  师总结:我刚才看到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一次就成功了,非常的棒;也有一些小朋友失败了好几次才成功,老师很佩服他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了就会成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发明到外面比比谁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最多吧。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12、大班科学教案《会跳舞的彩带》含反思

教材选择:

  彩带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平时区角中老师提供的用彩纸做的彩带,也是百玩不厌。他们喜欢拿着彩带跑动,随着音乐挥舞,但是孩子们挥动彩带的方法比较单一。孩子们有需要、有兴趣去探索挥动彩带的多种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中让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中感受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舞动彩带的不同形状与手臂舞动的关系及方法。

  2、能大胆地表现音乐,知道舞动彩带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一致。

  3、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舞动彩带的不同形状,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2、难点:发现彩带跳舞与手臂舞动的关系及方法,与音乐合拍地表演。

活动准备:

  1、音乐:《喜洋洋》,我把中间一段音乐放慢了速度,让孩子更容易区分抒情和欢快,更有利于幼儿用彩带表现音乐。

  2、彩色丝带(彩色丝带有一种飘逸,更能让幼儿体验舞动的快乐)

  3、记录纸、笔(记录幼儿舞出的各种形状,便于幼儿总结)

活动过程:

  活动主要通过看一看、舞一舞、说一说、想一想、听一听、赏一赏等方法让幼儿探索发现彩带跳舞的方法,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一、出示彩带,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长长的像什么?团起来像什么?)(每人一条彩带,请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应用启发性语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认识彩带,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在拉开团笼中掌握了收放彩带的方法。)

  二、探索发现挥舞彩带的不同形状。

  1、探索:让彩带跳起舞来。

  师:彩带是专门用来跳舞的,今天请小朋友试一试,让你的彩带跳出各种各样的舞蹈,试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看看你的彩带跳出的舞像什么?看谁能让彩带跳出各种各样的舞。

  幼儿自由探索后教师记录幼儿舞动彩带的形状,并加以总结:舞动手臂能让彩带跳出各种各样的舞蹈,有的像……有的像……。

  教师记录舞动彩带的形状:

  2、探索:手臂舞动的形状和彩带舞动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彩带跳出了这么多的舞,彩带跳出这些舞的时候你的手是怎样舞动的呢?

  幼儿探索后回答。

  教师再总结:我们的手臂挥动xx形状,彩带也会跳出xx的舞。

  3、探索:手臂舞动有几种方法,为什么用同一种方法彩带会跳出不一样的舞呢?

  幼儿尝试各种形状,然后想一想说一说,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总结,原来舞动彩带的基本方法只有三种:①圆形②半圆形③波浪形。但是我们手臂舞动的方向不一样,用的力度、速度不一样,彩带跳出的舞也不一样。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三种方法,并体验不同方向、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效果。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教师以层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通过舞一舞、说一说、想一想探索发现舞动彩带的不同形状与手臂舞动的关系及方法。一共进行了三次探索:①探索:让彩带跳起舞来。知道彩带能跳出各种各样的舞蹈,都是手臂舞动的结果。②探索:手臂舞动的形状和彩带舞动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发现我们的手臂挥动xx形状,彩带也会跳出xx的舞。③探索:手臂舞动有几种方法。通过观察、尝试归纳总结手臂舞动的几种基本方法。)

  三、听音乐舞动彩带

  1、欣赏音乐《喜洋洋》,感受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一共有几段?哪一段快哪一段慢?

  2、再次欣赏,欢快的音乐我们可以怎样舞动彩带,抒情缓慢的音乐可以怎样舞动彩带?(幼儿可随音乐自由舞动彩带)

  3、听音乐尝试练习。

  4、集体表演。

  通过感受音乐的节奏、想象彩带跳舞的样子、表现彩带跳舞,让幼儿在音乐中充分地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四、欣赏彩带操,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你们见过彩带舞吗?在哪儿看到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段彩带舞,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儿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大姐姐在条彩带舞时除了手在舞动彩带,还有头、脚、腰等是怎么样的呢?

教学反思:

  舞动彩带时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可以动起来,这样我们的彩带舞会更加的优美,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结束活动)(在欣赏的基础上,幼儿对彩带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13、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14、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含反思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15、大班科学教案《会变的月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及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月亮变化的理解。

  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学习DVD

  2.动态教具

  3.课件

  4.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根据幼儿已学的美术活动中《月亮姐姐》,进行经验的迁移

  师:上星期的美术课中,我们学习画了一个美丽的小姐姐,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想起来,她是谁?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她长了一对美丽的翅膀。

  师:对,是月亮姐姐,那哪位小朋友还记得月亮姐姐的脸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小朋友画了圆圆的月亮姐姐,有的小朋友画了细细弯弯的月亮姐姐,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月亮姐姐的脸可以变化?

  2.倾听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愿望

  (1)师:为什么月亮姑娘做的衣裳总是不合身呢?(激发幼儿发现月亮在不停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

  师:你见过的什么样的月亮?像什么?(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行动进行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所讲月相)

  (3)播放《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月亮的变化规律。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请你看一看,月亮姑娘的变化和你看见过的和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

  3.简要解释月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幼儿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现在都知道,月亮姐姐每天都在变化,那小朋友们知道"月亮姐姐"为什么变化?请你们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告诉老师。

  (2)播放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月亮姑娘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影子的投射

  师:小朋友来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请你看一看,月亮姐姐在哪儿?地球在哪?那太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月亮姐姐被谁挡住了啊?原来是月亮姐姐和我们居住的地球想晒太阳,可是月亮姐姐的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这个怎么办?

  师:月亮姐姐很聪明,她想到一个好办法,请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办法?[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用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了解月亮在围绕地球旋转)噢,原来月亮姐姐想到了,只要围绕地球旋转,当它转到地球和月亮中间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完全晒到太阳啦?

  4.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1)师:月亮姐姐聪明不聪明啊?那老师现在就来考一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小朋友比不比月亮姐姐聪明。

  (2)观看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幅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初一、十五、二四等),那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出示动态教具,请幼儿总结月亮变化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月亮每个月开始的时候变成细细的月牙,到了每月十五就变成了大圆盘,到了月底的时候又慢慢变回了月牙的形状。

  5.幼儿根据月亮变化规律进行填图游戏

  师:你们看,图中的初九和二十四号得月亮被刘老师不小心擦掉了,现在忘掉了她们的样子,请你们当我的好帮手,帮我把她们的样子画出来好不好?

  (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中添画出来)

  活动反思:

  今天,教学活动为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主要是让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16、大班科学教案《会流动的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学习风的特征。

  2、激发幼儿以科学活动的兴趣。

  3、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可以填充气体的玩具、一盆水、吸管、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请幼儿观察教材P11页的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玩的是什么玩具,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玩过?

  2、请玩过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

  3、请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图中的玩具可以这样玩?

  二、指导幼儿做实验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书上的图,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做几个实验。

  2、下面我要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第一个实验。

  3、让幼儿自操作,教师指导。

  三、活动小结

  1、教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并边演示边进行说明。

  2、教师对幼儿的表述进行小结,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在自己家里找一找,看一看用哪能些东西可以找到空气。

活动反思:

  风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这节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关于风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简单常识。我最大限度的调动自然资源,选择生活中可利用的实物进行了此堂课,让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风,只有让幼儿亲自感受到风的存在,才可以体会到单凭口说理解不了的知识。

17、大班科学教案《会跳舞的乌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为什么有的不会跳舞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18、大班科学教案反思《会变的水》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气变成水?”幼儿一时难以回答上来。我就请幼儿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示在歌曲《云》中这样唱:“白云白,蓝天蓝,……不装鱼,不装虾,装的却是小雨点”。对幼儿讲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后,会变成白云,遇冷后会变成雨水落下来。提问:小朋友在洗热水澡的时候,有水蒸气吗?墙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儿思考,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让水蒸气变成水。这样一下子就启发幼儿想出了好多方法。“找来冰箱里冷的空气。”“玻璃是冷的,把玻璃盖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让它变成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19、大班科学教案《会跳舞的纸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 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 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 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气氛非常好,小朋友们的兴趣有浓厚,参与性强。幼儿对肢体的动作表现地也比较地突出,也由一开始的单一“变”为后来的丰富,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感受了引导的魅力之大。在合作游戏中,小朋友们也很开心地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无论从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活动的投入状态,还有情感方面,我觉得这部分各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好的。一次活动结束了,带给我的不仅是和孩子一起快乐参与的幸福,在每一点每一滴的不断实践、学习、反思、积累中,我想我会收获更多!

20、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 ,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21、大班科学教案《环保小卫士》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我们幼儿园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系列活动,我在与幼儿谈话时,我发现幼儿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感到非常自豪,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我们的周围仍然有一些不漂亮的地方,例如有一些垃圾等。所以我就围绕“垃圾”这一话题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了乱扔垃圾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引导幼儿知道垃圾对人的危害,由此启发幼儿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并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争当环保小卫士。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垃圾的危害。

  2、情感目标:启发幼儿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3、技能目标: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争当环保小卫士。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知道垃圾的危害并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

  活动准备

  1、VCD课件。

  2、环卫工人服装、布帘

  3、花生、瓜子、糖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 与幼儿做手指游戏《切白菜》,集中幼儿注意力。

  基本部分:1、用布帘横在讲台前方。

  今天我要请小朋友看一段表演,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完了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转一圈,到布帘后戴上假发后出来,边吃零食边丢在地上,然后转到布帘后,换上环卫工人的衣服,拿上清洁工具,把地上的垃圾扫干净。<.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又转到布帘后,换上教师的衣服出来。

  教师提问:刚才那个阿姨把什么扔在地上了?(瓜子壳、糖果纸),她这样做对不对?(不对)

  环卫工人是怎么做的?(把阿姨扔的瓜子壳、糖果纸扫干净了)

  如果你吃了糖果,把糖纸丢在哪里?(请幼儿吃糖,根据幼儿的丢糖纸的情况作评议)

  2、看课件:组织幼儿观看,交流,谈谈垃圾的危害。

  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看一些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看课件

  引导幼儿讨论;你们看见了什么?(垃圾)

  师:有垃圾的这些地方给人什么感觉?

  幼儿:脏、臭,容易生病

  师: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污染空气、水源,危害健康,影响城市容貌)

  师:如果我们的周围都是垃圾,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幼儿:生活不方便,会生病

  教师小结: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虫、苍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危害健康,影响城市容貌。

  3、继续看课件,引导幼儿保护环境,争当环保小卫士

  (1)知道了垃圾有这么多害处,那么现在和好朋友一起想一想,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呢?等会儿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好吗?

  我们来看看哥哥姐姐是怎么做的?放课件(拾垃圾图片),边看边引导幼儿要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分类投放,向家长、邻居宣传,做环保小卫士。

  (2)老师把小朋友的办法编成了《拍手歌》,小朋友想不想听,老师把它教给你们好不好?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地扔垃圾;

  你拍二,我拍二,垃圾要放一块儿;

  你拍三,我拍三,烟囱别再冒黑烟;

  你拍四,我拍四,我是环保小卫士;

  你拍五,我拍五,做好榜样别怕苦;

  你拍六,我拍六,大家劲往一块凑;

  你拍七,我拍七,把握现在好时机;

  你拍八,我拍八,保护环境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爱护环境要持久;

  你拍十,我拍十,我们的生活真踏实。

  (3)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环境变得怎样了,看课件3

  我们生活在干净,美丽的环境里,心情舒畅。

  (4)鼓励幼儿做环保小卫士

  教师:小朋友,我们来当环保小卫士,我们现在去看看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垃圾,如果有,就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好不好?

  结束部分:幼儿排队,到校园去捡垃圾。活动结束后幼儿洗手。

  活动延伸:在校园拾垃圾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垃圾桶和有毒、有害垃圾、垃圾桶。

  绿色垃圾桶:它叫可回收垃圾桶,像纸类、金属类、塑料类、玻璃类等是可以收回去经过消毒、加工还有用处的垃圾是它的好朋友。(请幼儿说出哪些是可回收垃圾)

  黄色垃圾桶:它叫不可回收垃圾桶,一些不能再利用的垃圾是它的好朋友。主要是厨房垃圾、如菜叶、剩饭菜、果皮等。(请幼儿说说知道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

  红色垃圾桶:它叫有毒、有害垃圾桶,废旧电池,荧光灯、过期的药品、化妆品是它的好朋友。

  拓展活动:为幼儿园设计制作环保垃圾桶。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认识了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他们想出了许多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之后小朋友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注,注重从自己做起。班上小林是个爱扔纸屑的孩子,自从班上开展“环保小卫士”后,他不再扔纸屑了,还将学到的《拍手歌》向他家里人宣传,她奶奶很高兴地专程到幼儿园感谢我们。由此看出这个活动是符合幼儿实际和切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幼儿从认识到关注垃圾再到主动清理垃圾,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今后,我会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的教材,让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2、大班科学教案反思《会变的黄豆》

  设计意图: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喝的香香甜甜的豆浆是哪里来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黄豆”的主题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收黄豆喽》,锡剧欣赏《双推磨》,创新活动《会跳舞的黄豆宝宝》等。科学活动《会变的黄豆》为其中之一,旨在通过幼儿亲身的操作和尝试,初步了解豆浆的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关心生活中的小事,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亲身操作,初步了解传统制作豆浆的过程,激发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趣。

  2、乐意参加制作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带幼儿参观豆浆店。

  2、石磨、纱布袋、操作衣、盛浆容器、小调羹、杯子、水盆,干黄豆、浸泡过的黄豆若干。

  3、电饭锅、豆浆调料(牛奶、葱花、紫菜、蜂蜜、榨菜末等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干黄豆和湿黄豆)

  1、这是干黄豆和昨天浸在水里的黄豆,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亲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自由讲一讲)

  2、这两种黄豆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东西?

  3、小朋友说湿黄豆可以磨成豆浆,我们上一次也到豆浆店去看了黄豆是怎样变成豆浆的,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把黄豆磨成豆浆好吗?

  二、操作 (带幼儿来到操作台)

  1、看一看操作台上有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来使用这些工具?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

  2、初步讲解操作方法。

  (1)传统的豆浆都是用这种石磨磨出来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的操作孔中放入浸泡过的黄豆和适量的水,转动石磨,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刚磨出的豆浆还有豆渣在里面,小朋友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想办法过滤,把豆渣分开来。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参与活动,给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

  注意点:

  (1)幼儿不能磨出豆浆的原因有:①石磨是否倒转。②黄豆太多水太少。

  (2)石磨嘴要对准盛豆浆的容器。

  (3)提醒幼儿可以用沙布袋来沥豆渣。

  三、分享

  1、用电饭锅煮豆浆,同时幼儿讨论:

  (1)豆浆有什么营养?我们吃了会怎样?

  (2)豆浆有哪此吃法?

  2、品尝豆浆,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调料加入豆浆,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反思:

  源于生活的科学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本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事物与现象的探索欲。[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操作,去发现、感知和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初步了解传统制作豆浆的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

  本活动设计新颖,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教态自然,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孩子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过程幼儿自始自终都能轻松愉快的参与探索,活动效果较好。

23、大班科学教案《温度表》含反思

  活动意图

  引导幼儿认识和使用温度表,温度表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能帮助幼儿了解温度变化的情况。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探索温度表的特性及作用,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温度表中刻度的变化,体验温度变化与幼儿身体感觉的关系,进而理解温度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究温度表的科学奥秘的兴趣。

  2、 认识温度表,知道温度表是测量气温高低的仪器。

  3、 初步了解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不一样。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温度表、空调、冰水和热水。

  活动过程

  1、 探究活动:观察温度表遇到冷空气与热空气时的变化。

  (1) 幼儿分别将手放在装有冰水的杯口和装有热水的杯口。

  (2) 幼儿观察温度表寻找“红线的顶端”,教师向幼儿解释红线的意义。

  (3) 将温度表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让幼儿发现温度表的变化,红线遇到热气会上升,遇到冷气会下降。

  2、 引导幼儿认识温度表。

  (1) 幼儿观察温度表的外形:温度表上有什么?是什么意思?"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刻度、水银、数字、编号、°c特殊符号。)

  (2) 游戏:认度数。

  (3) 幼儿将温度表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根据温度表的刻度学习如何记录温度。

  3、 讨论:哪些情况需要用温度表?

  4、 操作活动:测量气温,幼儿到有阳光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的地方进行气温测量。

  活动延伸

  将温度表放在科学角内。让幼儿通过测量和记录,发现一天气温的规律。

  活动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24、大班科学教案《昆虫一家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拥有探索昆虫的欲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昆虫操作卡片若干张,多媒体。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

  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组织幼儿进行手指游戏。

  2、师:今天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我很开心。其实老师今天也有一件开心的事要和大家分享。你们想知道吗?其实今天是我们班上一位小朋友的生日,猜猜他是谁?

  3、师揭晓答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在他生日的时候来了很多的朋友,猜猜都有哪些小朋友?

  二、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

  1、教师出示图卡

  师:

  (1)你们发现了哪些昆虫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呀?

  (2)蜈蚣和蜘蛛来参加生日会,毛毛虫为什么要请他们回去呢?

  (3)毛毛虫是怎么说的?!.快思.教案网出处!他的昆虫朋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昆虫,都有六条腿,有头、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虫的秘密。

  师:毛毛虫为什么只邀请昆虫朋友参加它的生日聚会,那毛毛虫自己是昆虫吗?(师播放《毛毛虫变成蝴蝶啦》儿歌,了解毛毛虫的蜕变过程。)

  三、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集体辨认。

  活动延伸:

  1、我们带着刚认识的新朋友一块给毛毛虫唱首生日歌,祝它早日变成美丽的蝴蝶。

  2、去户外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昆虫。

  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的升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学校四周,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动物图卡片,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毛毛虫的生日会》归纳总结幼儿眼中昆虫的特征。

  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得生动。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25、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碘酒》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

  2.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

  活动准备:

  碘酒、村长头饰、馒头、胡萝卜、土豆、白菜、饼干、青瓜、梨头、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盘子

  活动过程:

  1、认识碘酒

  师(慢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酒

  提问:我们来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棕褐色)

  师: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在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我,细菌看见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发现,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看看这里有一个馒头,现在加入了碘酒,现在我们看看馒头怎样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2、幼儿操作

  1)试一试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

  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3、问题解决——运用

  1)情景表演

  师:灰太狼,为了挣些钱给红太郎和小灰灰买好吃的,动起了歪脑筋,开了一家奶粉超市

  灰太狼“快来买呦,便宜浓稠的奶粉,原来,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许多淀粉,这样买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许多羊村的村民上当买回了家,上了当,结果宝宝营养不良

  卫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后,来进行检查。警长遇到了难题: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帮他想想好办法,用什么办法可以检测奶粉的真假呢

  2)想一想

  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

  看颜色、尝一尝、用碘酒

  3)动一动

  请你们用碘酒的方法试一试,哪瓶是合格的哪瓶是不合格的

  4、结束游戏

  师:找到了不合格的奶粉,灰太狼被警察叔叔带走了,神奇药水把它送进了监狱,羊村又恢复了平静。请小朋友回去做做看那些食物中还含有淀粉。做一份食物淀粉大调查。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6、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尝试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魔术的几种变法,培养对事物细小变化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学习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想和操作结果,萌发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魔术的神奇与趣味,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一个、 杯子一只、三种不同颜色的皮筋、展板、操作卡等。

  2、幼儿有观看魔术表演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以"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场。

  2、纸杯魔术展示。

  二、神奇的皮筋魔术,尝试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魔术的几种变法。

  1、学习单根皮筋魔术。

  (1)引出疑问。

  如果我把一根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握住拳头,等我再打开时会怎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随意猜测,教师记录)

  (2)揭晓秘密,引发幼儿思考。

  (3)幼儿学习单根皮筋的魔术。

  (4)小结:其实魔术里面藏了许多的秘密,魔术师动作比较快,许多魔术里还需要一定科学原理,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了魔术的神奇。

  2、探索双根皮筋魔术,掌握双根皮筋的三种变法。

  (1)出示双根皮筋,同样握拳引出疑问。

  (2)幼儿探索操作,并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结果。

  (3)通过幼儿的探索学习双根皮筋的前两种变法。

  (4)幼儿再次探索,重点学习较难的一种变法。

  (5)交流探索结果并小结。

  三、结束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1.小结:原来,魔术也是一种艺术,只不过有些魔术里还藏了一些科学道理,在加上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就呈现出神秘的效果了。

  2.鼓励幼儿将学会的魔术表演给更多人欣赏。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出示一些魔术道具及魔术操作卡,供幼儿探索学习,萌发幼儿对魔术的兴趣。

  亲子活动:请家长带孩子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简单的魔术表演。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是充满着神秘,魔术表演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娱乐节目,把魔术带入教学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次活动从刚开始的魔术表演导入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单根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们学习的较快,后面的双根皮筋的探索上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种变化,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提供了两种层面的操作展板,让孩子探索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都很投入,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探索和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小结语句上,对活动重点单根和双根皮筋的科学性原理解释的不到位。

27、大班科学教案《做风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28、大班科学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29、大班科学教案:独特的指纹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通过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知道指纹可以分为三大类,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能力目标: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

  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3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喝的茶饮料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叶子和花能够泡水饮用。

  2.尝试利用各种叶子泡制不口味的茶饮料并乐于品尝。

  3.简单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铅笔、统计表每人一份,如下:

  2.绿茶、红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冰糖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个小盘子一把小勺;水杯、开水。

  3.《茶叶的聚会》故事磁带。

  活动建议:

  1.帮助幼儿认识几种能够泡水的叶子和花,激发幼儿泡制茶饮料的愿望。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喝过什么样的饮料?

  (2)请幼儿品尝教师自己泡制的饮料,并猜一猜是用什么做成的。

  (3)观察搜集到的能泡水的叶子和花,相互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在哪里见过, 闻一闻气味。

  (4)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准备泡制什么口味的茶饮料?用哪些叶子和花?

  (2)做“小小茶社”的游戏。

  (1)请幼儿来扮演“茶艺师”,首先确定泡饮料茶所用的材料和数量,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然后,请幼儿根据记录选取材料泡一杯饮料茶,倒水时要注意安全,教师可以给与帮助。

  (2)泡好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尝尝味道, 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们介绍推荐自己的额茶饮料,也可以相互交换品尝。

  (3)请幼儿评选哪位“茶艺师”泡制的茶饮料最好喝。

  3.请幼儿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1)将各种茶叶摆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它们的异同。

  (2)用各种茶叶泡水请幼儿品尝,看看茶水的颜色有什么不同?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有什么不同?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叶的故事。

  活动延伸:

  1.将幼儿的记录表粘在一起,做成《茶饮料大全》向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同伴推荐。

  2.回家后,泡制一杯茶饮料请爸爸妈妈品尝。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环节基本齐全,目标基本达到。

  2、 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3、 教学过程中不能照顾到所有幼儿。

  4、 今后我要更加努力,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与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

  3.体验用肢体语言演绎小麦生长过程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难点:能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小麦的各部分名称。

  物质准备

  课件;音乐;米饭、花卷、贴饼子、豆腐四种食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开火车》引入。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小朋友们好,我是“探索号”列车的列车长,今天想邀请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开往麦田,探索小麦的一生,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二、基本部分: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上周李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观察了咱们一起种植的小麦,发现在屋里种的和在外面种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小朋友们也说了很多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那我们现在到达了麦田农场,你们想看一看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吗?

  (二)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1.看一看:播放视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麦是怎样生长的?经过了哪些过程?

  3.演一演:肢体演绎《我是一粒小麦种》。

  (1)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过程。

  (三)了解小麦的用途。

  1.提问:农民伯伯收下麦子后都去哪了呢?

  2.带领幼儿认识面粉和面食。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四)能够区分麦制品食物。

  1.猜想:教师出示食堂制作的米饭、花卷、窝头、豆腐四种食物,请幼儿猜一猜谁是由小麦制成的,并用投票的方式每个幼儿将四种食物贴到对应的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旁。

  2.验证: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区分这些食物(看、闻、摸、尝)。

  3.游戏:农民伯伯找小麦。

  (1)老师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头饰当馒头、面条、饼干、豆腐、腐竹、大米粥、爆米花等食物。农民伯伯说:“我辛勤劳作的小麦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都变样了,哪些是我种植的小麦呀?”幼儿说:“我是xx,我是您种植的小麦。”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找一找哪些是自己辛苦种植的小麦。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不同的农作物制成的,小朋友们还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区分麦制品食物和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那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会让你们说一说饭菜里有没有今天学习的这四种农作物。

  三、结束部分:

  (一)懂得爱惜粮食。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勤,更加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留下任务。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也种下了小麦种子,通过你们的照顾已经长得很高了,那接下来我们要一起验证一下,小麦的的生长过程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样,我们把它的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状态记录下来。等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起收割,做出我们想制作的食物和手工。

  (三)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旅程就到这里啦,“探索号”要返程了,请小朋友们跟好哦!

  活动总结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32、大班科学教案《变化的月亮》反思

  活动目标

  1.对事物有好奇心,愿意积极参与探索,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2.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3.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月亮”组图;“变化的月亮”图片。

  纸面教具:《月亮的变化》记录单。

  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变化的月亮”;颜料、水粉刷、颜料盘、白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

  出示组图联系幼儿已有经验讨论月亮的形状

  ——天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月亮挂在天上,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

  ——你看到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它像什么?

  二

  发放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月亮变化的规律

  ——慢慢地拉动细绳,看看月亮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它有什么规律呢?

  三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

  ——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左边的小月牙和右边的小月牙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四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月亮形状变化规律

  1.教师介绍绘画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今天,教学活动为大班科学活动《变化的月亮》,主要是让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3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变色的紫甘蓝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品的酸碱程度不同。

  2.能够认真动手操作实验材料,将实验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尝试动手操作,感受实验操作探索过程中的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不同物品的酸碱程度不同。

  活动难点:能够将实验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清水、紫甘蓝汁,小苏打水、白醋、记录表、滴管

  活动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食物是—紫甘蓝。我还带来了一杯紫甘蓝汁和三杯“清水”。我想问小朋友们,如果老师用滴管将紫甘蓝汁滴入这三杯清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展示材料,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物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并且通过提问,以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引发探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需要我们动手做一做。小朋友们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三杯“清水”是一样的吗?对实验材料进行猜想,比较、观察实验材料的不同。

  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升其细致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为每组提供三杯“清水”(清水1号杯、白醋2号杯、小苏打水3号杯),小朋友们,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这三杯水,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通过看、问等方式直接观察三杯液体,比较三杯液体的不同,并大胆分享自己所发现的现象。

  通过让幼儿感知比较材料的不同,发现这三杯“清水”中有不同的成分,发现问题,引出材料白醋、清水、小苏打水的差异。

  【提供材料,幼儿操作】我们的紫甘蓝水加入这三杯不同的水中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们一起动手操作一下。

  提供紫甘蓝水,滴管,用滴管分别将紫甘蓝水加入三杯水中,观察并指导幼儿进行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种不同的液体出现的实验结果。

  幼儿对于实验结果进行猜测记录,然后幼儿操作实验材料,用滴管分别将紫甘蓝水加入到三杯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比较前期猜测与实验结果的差异。

  幼儿操作实验材料,发现紫甘蓝加入不同的水中所出现的颜色不同,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乐趣。

  幼儿通过观察和记录,进一步掌握探索事物的方法;通过分享、表达深化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

  引发幼儿思考、讨论、交流,为什么水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其理解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出疑问】为什么紫甘蓝水加入不同的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颜色?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的紫甘蓝中有一种花青素,花青素的颜色会因为酸碱程度不同而改变颜色,所以遇到酸性的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的物质则会变蓝或变绿。

  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发现问题,讨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尝试解决问题。

  【提问】我们今天做的实验材料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除了这些材料,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酸性的或碱性的?

  【延伸】老师在科学区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们之后可以去探索验证一下,看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并将我们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大胆猜测生活中的酸性碱性物品,如洗衣液,牙膏,盐,糖,苹果,牛奶等,进入科学区进行验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通过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更多材料的乐趣,并且帮助幼儿对于物体的酸碱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引导幼儿学习探究事物的方式及记录方式。

  活动总结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比较和观察常见物理现象的能力,并且能够用图画、数字或其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基于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四阶段学习周期理论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是一个通过幼儿不断探索、操作,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发展幼儿探究能力,体验实验探究为幼儿带来的兴趣。幼儿可以通过此次活动不断地探究身边事物的酸碱性,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幼儿还可以探究究竟什么东西也具有花青素,可以和紫甘蓝一样,测试物品的酸碱性。就是在不断地觉察、探索、研究和利用的一个往复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得以不断地成长。

34、大班科学教案《你喜欢什么昆虫》反思

  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活动反思:

  有爱心的小安妮因为喜欢昆虫,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虫和蜕下的皮,给昆虫自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梦中,自己都变成昆虫,感受当昆虫的乐趣,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昆虫的喜爱。为了让孩子了解昆虫,课前让孩子们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来。

  1、注意学法的指导。紧扣 “爱”字,突出重点。在课堂上,以“爱”字贯穿全篇课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出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在第二课时教学3——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安妮很喜欢昆虫,她是怎样做的?”展开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写安妮怎样做的句子;然后,具体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样喜欢收集昆虫的;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

  2、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指导写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体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能够进行仿写,通过检查可以证实大部分孩子学会这一写法。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我喜欢昆虫来写,但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方面。

35、大班科学教案《空气的力量》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3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3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反思

  一、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二、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 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 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3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糖纸、报纸、小塑料玩具、沙包。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树叶落下来的样子吗?它和树枝落下来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

  2、让幼儿自己试验、探索。

  (1)师:“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扔东西的游戏,看看你能把这些东西扔多高,再看看它会怎么样?最后是怎样落下来的,落下来时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观察东西无论扔多高总要掉下来,掉下来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扔塑料带的时候呢?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扔的高?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为什么?(重的东西落得快,轻得东西落得慢)

  (3)“你能让它们不落下来吗?(如用嘴对它吹气,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来。)东西不管扔多高,它都会落下来,但落下来有快有慢,轻得东西落得慢,重的东西落得快。”

  3、引导幼儿进一步探讨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的情况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发现重的东西落得快,我们现在用两张一样的纸,一个揉成纸团,一个不揉,让它们比一比,看看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纸团扔得高,落地快,没有揉的纸扔得低,落得慢。)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扔到空中的东西都会落下来,轻的、大的东西扔不高,落下来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东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动延伸:刚才小朋友发现一张纸扔不高,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它扔得高呢?(揉成纸团、折成飞机。)我们来做一架纸飞机,比一比看谁飞得高,飞得远。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