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藏族雕版印刷术》反思

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藏族雕版印刷术》反思

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藏族雕版印刷术》反思

1、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藏族雕版印刷术》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更应该具有价值导向,人文教育,围绕《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园科学教育渗透幼儿人文科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中国的文明是靠着原始象形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方式一代代传递着的,而记录文字的方式也是从最开始的沙土,到龟壳,再到竹简,纸来传承文明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更是有效的保存了中华的文明,随时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已经逐步被现代印刷术所替代,但是在甘孜藏区的藏族人民,依然还在用这样特殊的技艺,传递着藏族的文明信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以此为切入点,我开展了大班的人文科学活动《藏族雕版印刷》,根据大班幼儿,好学好问,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的年龄特点,我将为孩子们提供多种材料,让他们通过感知操作,体验到藏族雕版印刷的神奇之处,让他们在活动中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在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传递方式的基础上,使幼儿了解藏族雕版印刷的技艺,以及藏族雕版印刷术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2、运用多种材料,尝试小组体验藏族雕版印刷的神奇之处;

  3、通过动手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操作后的成就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1、幼儿对汉字的字体字形的认识基础

  2、雕刻过程中刻刀的使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文字的演变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和认识。

  物质准备:PPT、藏族雕版印刷视频,吹塑纸,硬纸板,肥皂,石膏板,竹签笔,小刻刀,颜料,刷子,滚筒

  活动过程

  藏族雕版印刷(活动一)

  (一)出示 PPT,引导幼儿欣赏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教师出示“鸡”字的象形字,让幼儿观察。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字,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什么时候呢?久到人还只能居住在山洞的时候,那时候叫原始社会,这个字就是原始社会的人发明的文字,请大家根据它的形状,猜猜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这个字代表一个动物。

  2、教师告诉幼儿象形文字

  教师:这个字认作“鸡”,这是原始社会人发明的文字就叫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人们最早产生的文字。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那么我们大家看,这个象形文字最上面的就代表鸡的头,有鸡冠,鸡头,鸡脖子,张开的地方,像鸡的什么呢?鸡的翅膀。

  3、出示繁体字“鸡”

  教师: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种象形文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聪明的中国人就将象形文字演变成了繁体字,繁体字在中国也有很久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鸡”繁体字。

  4、出示简体字“鸡”

  教师出示简体字,幼儿观察

  教师:繁体字的比划还是比较的多,现代的人们在运用中,就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就产生了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我们的简体汉字。这个就是我们的简体字“鸡”,那么现在我请朋友们来对比一下,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写起要简单一点,请朋友们用你的手来写一写。

  (二)教师总结:这个就是我们不同时期的文字,有象形字,繁体字,简体字,但是它都表达了一个意思,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字都念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靠这些文字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藏族雕版印刷(活动二)

  (一)活动引入

  教师:今天就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开始一堂有趣活动。

  (二)出示 PPT,初步感知文字的记录方式。

  1、教师出示 PPT,分别是“鸡”的象形文字,繁体字,简体字,复习文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我们上次活动已经了解了文字演变,小朋友还记得文字演变的过程都出现了什么文字吗?

  2、教师出示 PPT,引导幼儿观察,边讲解边提问,让幼儿了解文字的记录方式。

  教师:有了我们的文字,人们就要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呀,便于子孙后代了解当时的状况,最开始人是把文字记录在沙土上(出示沙土 PPT),大家想想用沙土记录的方式好不好?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风吹雨淋,很快文字就没有了,就不知道写了什么了)然后人们又发现在乌龟的壳上刻字也可以记录,可是乌龟壳很坚硬,刻字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发现在竹片上记录文字比龟壳上更方便,于是就有了竹简,可是竹简记录的文字多了,一卷一卷的就很厚重,保存运输都不方便,人们就发明了纸,在纸上写字又方便,运输保存也比较容易,所以从古代一直到现在我们都用纸来记录文字,不过后来人们发现用人工抄写的速度很慢,聪明的中国人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成批成批的印刷出我们需要的文字。

  (三)引入藏族雕版印刷探究藏族雕版印刷的技艺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藏族雕版印刷的视频,让幼儿了解它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教师: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人就发明了复印机,复印速度更快了,但是在甘孜藏区的藏族人民,依然还是保存了雕版印刷这个技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特殊的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1)藏族雕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用刀在木板上雕刻出字体。

  (2)工人如何进行雕版印刷?

  先将颜料在木板上刷一遍,然后拿张纸蒙在刷过颜料的木板上,使劲压过一边,然后就把木板上的字印了下来。

  (四)幼儿尝试操作活动

  教师介绍不同的材料,供幼儿自行选择,三个幼儿为一组,仿制藏族雕版印刷。

  教师:请大家看看,老师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大家自己来选择,按照我们刚才看到的步骤,制作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雕版印刷。

  (五)幼儿展示活动

  请幼儿将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请朋友们说说你们那组选择的是什么材料?你觉得效果怎么样?

  活动反思

  孩子们的对雕刻的兴趣非常的高昂,也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设定,孩子们虽然对汉字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孩子们还不能对汉字进行翻转,所以孩子们发现有些印刷出来的字体是反的,不标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下一次进一步的雕版印刷会涉及到这个范围。

2、大班科学教案《中国的造纸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幼儿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通过观察、实验,让幼儿知道纸的特性及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纸。

  3、通过设计、布置教室,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加深对纸的认识。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造纸术的复杂过程及演变。

  活动准备

  1、各种类型纸张(白纸,报纸等)2、纸制品(纸杯,装饰画等)3、蔡伦画像4、视频(造纸术过程) 5、剪刀,水,胶水等。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观察、实验,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1、 观察纸制品,让幼儿边看边议。

  2、 提问:

  ①刚才小朋友看到这些玩具、书本、画、纸盒等,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纸有哪些特点?

  (小结:纸很轻,易吸水,易损坏,易燃烧;纸可以折叠、揉皱、簛碎,因此使用纸制品时要仔细)

  ②纸有什么用?你用过哪些纸?

  (小结: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蜡光纸、皱纹纸、图画纸、宣纸、书写纸等等。纸的用处很大,写字、画画、包装等需要纸,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都 离不开经纸)

  基本环节:

  一、纸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有纸的呢?(让幼儿议论一会儿后老师告诉小朋友)

  二、比较谈话,了解纸的一些简单演变过程。

  师: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让幼儿议一议,然后逐出龟壳、竹简、布)

  1、 介绍龟壳。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让幼儿用手摸摸龟壳,知道骨头和龟壳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2、 介绍竹简。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出示一本书,让幼儿用手 掂一掂竹简和书,让幼儿比一比)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3、 介绍布。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 一个比一个好。

  三、 介绍蔡伦及造纸术。

  (出示蔡伦画像)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经过。重点介绍蔡伦如何动脑筋,想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纸的艰辛地过程。

  向幼儿播放视频,让幼儿有直观的感受。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中国就有了纸。当时外国人还不知道怎样造纸,他们还只能在羊皮、树叶上写字。后来,我们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许多国家。所以,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过去,我们是用手工造纸,现在用机器造纸,科学 家又不断创造发明,造纸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还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纸。(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品种的纸,让幼儿说出其称)

  结束环节:小小设计师。

  1、 讨论:听了蔡伦造纸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准备发明什么样的纸?(启发幼从用途、特点上去思考)

  2、 自制纸制品

  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纸及其它辅助材料,请小朋友或剪或折,或画、剪结合,制作一件纸制品。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做得和别人一样。

  最后把做好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互相观赏。

  3、请幼儿回家后搜集各种纸、纸盒、年历等,与父母一起设计制作纸制品,放在家里或送幼儿供人观赏。

  教学反思

  要 这堂课幼儿很感兴趣,这一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不能够让孩子们全部接受,这确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种纸张,在做手工的时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种纸的特性。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应该有更多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3、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管子》含反思

【设计思路】

  孩子们总喜欢躲在卫生间、洗手间里对各种各样的管子产生好奇,为了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这些特殊的接头管,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有趣的管子》。让幼儿在玩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体验游戏活动中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几种常见接头管的兴趣,体验伙伴合作的快乐。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管子不同的运动方向,感知接头管的输送功能,了解接头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管子,已玩“球进直管”的游戏。

  2、第一次探索操作活动所用材料:PVC管15根,弯管、三通管若干,乒乓球15个。

  3、第二次探索操作活动所用材料:水源分布安装图(课件),两组桌子上摆放:“水坝”(即可乐瓶装水),“水池”(接水盆)2个,直管、弯管与三通管若干,干抹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小朋友,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管子?管子无处不在,今天我们要和这些管子玩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活动:怎样将乒乓球通过这个管子后转弯(改变方向)?

  1、提问:怎样将乒乓球通过这个管子后转弯?出示并认识:弯管、三通管。你有什么办法?请你试试它们。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交流与分享:你成功了吗?用了哪些连接管?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方法。

  4、大发现(小结):水管和弯管、三通管一连接,就能使乒乓球转弯(改变方向了)。有了这个发现,就可以让管子按照我们的需要转弯了,改变方向了,输送东西了。

  5、生活中用管子连接后可以输送什么东西?(水、石油、天然气、暖气……)

  三、第二次探究操作活动:小小安装工,运水乐哈哈。

  6、出示课件1:怎样将水坝的水同时引向两个水池?

  7、幼儿分成2组,合作选用合适的连接管连接送水,教师观察指导。对于操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解决,表扬合作游戏并成功完成作品的幼儿。

  四、活动延伸:怎样将水坝的水同时引向三个水池呢?让我们下次再玩吧!

【活动反思】

  1、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幼儿喜闻乐见。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内容源于生活中的管子,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知识内容的切入点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孩子们非常熟悉而且兴趣浓厚。

  2、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孩子易于接受。此活动的教学目标设定上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三次探究操作活动,孩子自然感知了弯管、三通管的不同作用,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中。三次探究操作活动(球进直管———球进管子后转弯----水坝的水同时引入两个水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将教育目标简单化、形象化。旨在“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幼儿主体。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很少有灌输性的语言,而是充当孩子们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幼儿才是整个活动的主人。另外,游戏中孩子们自由组合、积极讨论与合作等,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教育理念。

  当然,这节课我还有很多不足,如在教师语言组织上、教师观察指导上,问题解决技巧上、幼儿情绪把握上等等,还需要我不断学习和改进。

5、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含反思

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6、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

  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

  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7、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兴趣,体验游戏的快乐。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游戏快乐。

  2、难点: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基本部分:嗯,小朋友们很棒,都猜对啦!我们的影子这么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这有一段小朋友们寻找影子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那我们要带着几个任务去看,第一个: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么情况下找到的)第二个: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为什么?(幼儿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幼儿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我们表扬下自己。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张图片更进一步的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懂得在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当光线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变黑了,这就是影子)(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来玩影子游戏好不好?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

  结束部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欣赏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心理,培养了幼儿观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能力。

8、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蚯蚓》含反思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

活动反思:

  1.选材生活化《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本活动的内容主体来源于生活,结合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蚯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发现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探索、研究。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寻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很好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活动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次活动的材料,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若干条蚯蚓和相关的探索辅助材料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有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

9、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蜡烛》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 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 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 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 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10、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容器内水压和水速的关系。

  2、用实验的方式验证实验结果,并大胆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水盆,饮料瓶子(瓶身有洞)人手2个,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水,引起兴趣。

  (1)教师:喜欢玩水吗?今天可以用什么来玩水呢?玩水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玩水时注意观察,看看谁能发现一些秘密或有趣的事情。

  (2)幼儿自由结伴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谈话交流自己发现的事情。

  (1)发现了什么?(有洞或沉浮)

  (2)教师也试试:水从洞里喷出来,像什么?

  (3)水喷出来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开始孩子没有观察出来,教师就用动作暗示孩子)

  (4)幼儿小结: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

  (5)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操作后小结: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喷出来的速度越来越慢,水喷出来的时候离瓶子越来越近。

  (6)幼儿喷水比赛,小结。

  3、提供新材料(每个瓶子上有两个孔),让幼儿再次操作,看看又能发现什么秘密?

  (1)出示瓶子(有上下两个洞),这个瓶子上有两个洞,这两个洞里都会有水喷出来,你猜一猜这两个洞的水水喷的远?请幼儿说自己猜想的结果并记录。

  (2)动手试一试,结果怎么样?

  下面的洞喷的远,为什么下面的洞喷的远?

  (3)共同讨论,小结:上面的洞离水面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离水面远,水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叫水压,下面的洞水压大,喷的远,上面的洞水压小,喷的近。

  4、幼儿延伸游戏。

  (1)幼儿带着问题回去探索操作思考,怎么让瓶子里的水从洞里流不出来?总结提升日常生活经验。

  (2)科学区或水区投放各种大小不一的瓶子,上面有不同数目的洞,让幼儿自由探索。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在选材上,我选择了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内容。 水是孩子常见的,幼儿都喜欢玩水,每次他们洗手,洗澡时都要好好地玩一番,把手压在水龙头喷水或让水顺胳膊流下来等等,如何让孩子在玩乐的同时对生活中的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思考,积累日常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水>>。

  2、提供足够的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不同瓶盖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孩子在玩中很自然,兴趣浓厚,大大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3、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探究,交流的平台。<<有趣的喷水>>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兴趣被激发,自主探索是本活动的精髓,先玩身上有一个洞的瓶子,探索发现瓶子装进水时有哪些变化,通过操作得出水压和水速的关系,接着的喷水比赛游戏,让幼儿再次感知了水压和水速的关系,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让自己瓶中的水喷的远,随后在已有喷水经验的基础上,再让幼儿玩有两个洞的瓶子,并围绕哪个洞的水喷的远这一问题,让孩子由猜测——操作——验证,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4、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 活动中,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起着引领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操作,使他们的双手和大脑都与教师积极互动,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位积极、有效的参与者,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兴奋,同时教师又是一位良好师生互动的创造者,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活动的结尾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幼儿带着问题再次游戏,为本次活动做了一个有效的提升,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玩,在玩中学,在玩中建构提升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

  活动中的不足: 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孩子们兴趣浓厚,有一些小节地方还可以再改进。

  1、活动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探讨再多些,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更好。

  2、操作材料可以更丰富些,结尾时加上水枪等会更有趣。

11、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叶子》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一些小朋友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是对地上的落叶展开讨论。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见过的叶子,有树木的叶子、有花草的叶子、蔬菜的叶子。孩子们对自己身边熟悉的叶子充满了好奇,有说不完的话题。所以,我们决定一起来探究《有趣的叶子》。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各种叶子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了解叶子的不同特性及作用。

  3、激发幼儿想象,创编叶子飞舞的动作并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4、激发幼儿对植物的热爱,发挥想象来创作美工作品。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叶子的外形特征并能根据叶子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2、了解不同形状的叶子的不同特性作用。

  3、能用不同形状的叶子进行美书创作。

  活动准备

  1、 带幼儿参观植物园,收集各种落叶。

  2、 录音机 、磁带、彩条、大画纸、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 谈话活动:

  小朋友你们喜欢叶子吗?(喜欢)你们想了解叶子的秘密吗?<.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今天我们就和叶子做朋友,一起来认识它,了解它。

  二、 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把幼儿分五组,每组摆放一蓝叶子供幼儿自由选择)。

  1、 观察叶子的形状及颜色。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叶子都一样吗?”给幼儿自由谈论的时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叶子的形状像什么?同时让幼儿在白板上用线条画出叶子的轮廓,进一步熟悉叶子的外型。

  3、组织幼儿观察松树和银杏树的叶子,让幼儿说说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用处,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串叶子,做挂饰。每个幼儿拿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固定在彩条上,挂在脖子上。

  三、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

  教师交代游戏的规则: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可拍手自由动作,去寻找与自己有同形状叶子挂饰的同伴,当音乐停止时,相同叶子挂饰的幼儿要站在一块,可两人一组,也可三人、四人一组,游戏进行2—3次,每次可鼓励幼儿寻找更多的同伴。

  四、创设情境,随音乐的旋律,表现叶子的飞舞:

  1、 教师:“一部分树木和植物在秋天时,叶子会伴着秋风渐渐的飘落,你们见过飘落着的树叶吗?那是什么样的?”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来模仿被风吹起的落叶。

  2、 欣赏音乐幼儿自由表现。

  根据幼儿的能力教师可用语言情境随机启发幼儿表现各种动态的叶子(如:轻轻用手或身体的摆动表现叶子随微风忽忽悠悠的飘落,急速的扭动或打圈表现叶子被大风吹的乱舞,静止的造型表现叶子静静的躺在地上……)

  活动延伸

  幼儿进行树叶拼贴画的创作。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幼儿看VCD,让幼儿联想到自己观察到的风吹叶落,外出秋游等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睡在地上的情景,幼儿就能模仿、想象树叶飘动的姿态。扫树叶游戏,让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美,自我欣赏,从而获得参与活动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幼儿是通过看、听、唱来完成的,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为此,我将以《纲要》为指导,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这个课前组织幼儿参加一次秋游,效果会更好,更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活动将更加丰富和深化。

12、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两面镜》含反思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13、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复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复制现象,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视频《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纸若干、勾线笔、饼干样品人手一份

  第二次:印花机、印泥、钱币、印花机若干,分组投放

  3、作品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蛋糕师引题,感受复制的特性(一模一样)

  1、今天,我这个蛋糕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请你们仔细瞧一瞧?

  2、这是什么饼干?(跟周围的小朋友比较饼干的特点)

  小结:是的,我烤出来的是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小鱼饼干。

  二、幼儿设计样板图第一次,引出复制的概念。

  材料准备:笔每桌5支、饼干样品5-7、样板泥、教师样板泥等。

  1、出示样板图,提出设计要求

  教师介绍高点的步骤。

  2、介绍材料,幼儿首次操作

  你看,我为大家准备了笔、样板纸,请你们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一个饼干样板图,记得和样品要一模一样。

  3、验证比较

  你设计了什么饼干,用了什么方法?(印画、临摹)

  还有什么方法?

  小结:像刚才几位小朋友用的方法叫复制。

  三、第二次操作,尝试多种复制方法

  1、介绍材料与操作要求

  重点介绍复写泥。

  2、幼儿操作、比较作品

  你用了什么方法?复制了什么图形。

  小结:刚才尝试了用印花机、复写纸、印模、银币拓印这四种材料都成功地复制了饼干图样,恭喜过关!

  四、观看视频拓展经验,感受复制的便捷。

  1、生活中的复制现象

  你还见过那些复制品?

  2、观看视频拓展经验

  幼儿观看一段制作月饼的视频

  提问:月饼是怎么复制出来的?她的复制工具在哪里?

  有了这个机器有什么好处?——便捷、快速、方便

  五、制作饼干,生活应用

  1、出示糕点师工具,示范制作方法,讲解要求。

  2、背景音乐,幼儿制作

  结束:这下蛋糕师将你做的饼干送去烘烤吧!

活动反思:

  让孩子操作,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到复制的神奇。在这之后,再认识不同的复制方法,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复制的神奇。这样,孩子们从最贴近自己的操作的认识,向未知的拓展,更循序渐进。

1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15、大班科学课教案《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特点。

  2、能动手操作体验印刷术的过程,认识到印刷术对世界的促进作用。

  3、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的智慧,为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2008年奥运会上字模的表演视频。

  2、活字印刷术的印刷视频。

  3、硬纸板和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小朋友们欣赏视频奥运会上的字模表演,引起幼儿对字模的兴趣和惊叹,引出活字印刷术的主题。

  2、教师拿出一本书本、报纸等,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书本上的字是如何来的,书本是怎么制作出来。

  3、待幼儿讨论完毕后,教师一边出示相关图片,一边简单讲述雕版印刷术的故事。

  4、然后请幼儿讨论一下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改进这些缺点。

  5、教师讲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然后播放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印刷过程和原理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印刷术。

  6、教师讲述印刷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以及如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自豪。

  7、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讨论,你作为一名中国人,(快思 www.banzhuren.cn)也想为中国发明一些什么,如何发明?

  8、讨论完后,教师请幼儿到美工区,体验印刷术,制作字模,并且在纸上印刷出一行字或者一幅画,几个人合作制成一本小书。

  延伸活动:请幼儿创编出一个字模舞蹈。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先从最简单的指南针入手,让幼儿先寻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出示实物指南针让幼儿观察,知道指南针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人民指明方向,了解指南针能对旅行者带来便捷。

  随后引出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火药对幼儿来说不是很陌生,因为他们知道手枪和大炮,在讨论这些常见武器子弹的制造上幼儿也能理解。但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幼儿来说有些难,为此我从名称入手,把这两种发明分别介绍为"造纸的技术"和"印刷的技术"(前几天幼儿对"印刷"现象有所了解)。

  为了让幼儿了解造纸术,我向孩子们现场演示了造纸的技术,没有树皮、树叶和布料纤维,我用餐巾纸代替,把餐巾纸撕成小碎片,活水搅拌,再将纸浆摊平,晾干。通过演示,孩子们亲眼看到了造纸的几个基本过程:捣碎--活水搅拌--摊平--晾干。演示的过程幼儿非常感兴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每个动作,还时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印刷术较难演示,我们就从刻印章入手,通过刻印章的原理联想到印刷。活动后幼儿对造纸术还在讨论纷纷,有很多孩子用手按一按,摸一摸我演示的作品,他们对纸可以制造感到惊奇。

  反思这个活动,我如果在现场运用树皮、树叶、布料纤维作为造纸的原料让幼儿观看的话,孩子们更能和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这样的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16、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尾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尾巴》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

  1、重点: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2、难点: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1、主题课件。

  2、各种动物头饰、各种布艺尾巴。

  3、"找朋友"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启发谈话式)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幼儿:(喜欢)。师:你们都喜欢那些小动物呢?幼儿:(燕子、小羊、小鱼、小鸭子、小松鼠、孔雀等)幼儿模仿小动物的样子。你们观察过它们的尾巴吗?今天我们玩一个关于小动物找尾巴的游戏,好吗?

  二、准备活动(猜猜我是谁)

  1、出示课件。

  2、根据尾巴猜动物的名字。

  3、选择合适的尾巴,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判断各自尾巴的功能。

  三、游戏活动:"小动物找尾巴"。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根据所戴头饰的小动物在布艺尾巴投放圈中找到合适的尾巴,进行接力游戏,那组完成用时最短,尾巴找的最准确,那组获胜。

  1、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小动物。

  2、开展找尾巴接力游戏。

  3、宣布比赛结果。

  4、在游戏中穿插讲解不同小动物尾巴的功能。

  四、活动延伸

  (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带领幼儿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观察和了解关于动物的各种信息。

  本节课通过出示图片及观看课件,让小朋友认识了几种动物,这样激发幼儿课堂兴趣,并了解到每一种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动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没有尾巴。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课堂兴致很高。

  在为小动物找尾巴这一环节中不是会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深透到里,也有对第一部分老师告诉他们知识的记忆体现。动手能力差的及没有仔细观察的幼儿,就较难正确完成这个作业。不过在老师的巡回指导与启示下。孩子都完成了。这样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感觉自己也不错。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到科学课的趣味性,也可以发展孩子个性的空间。游戏中力争照顾每位,让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

  最后,活动延伸把孩子带进无限的思考,让孩子带着诸多的思考去观察自然界动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探索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扩散以外的动物,我的知识面也不够广,今后要加强知识能力方面的修养。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17、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太阳》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太阳虽然对幼儿来说经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儿,对人和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设计了探索太阳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宇宙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太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太阳的特征,了解太阳光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太阳的特征,巩固并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感知太阳,掌握太阳的特征。

  难点: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三棱镜、茶玻璃、太阳用处的碟片、七色光图、吹塑纸和蜡光纸剪成的几何图形、图画纸、颜料、彩色笔和红毛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故事《小猫找太阳》。

  二、用三棱镜发现太阳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三、探索太阳是会发光、发热的:

  1、幼儿亲身站在太阳光下体验:明与暗,感知太阳会发光。

  2、感知“太阳光下”与“没有太阳光”有什么不同。

  四、太阳的用处:

  1、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2、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3、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4、太阳光照在人和动物皮肤上会使皮下血管扩张,增加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抵抗力。(.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一旦缺少阳光,人和动物的发育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五、教师引导幼儿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A组、用蜡光纸和吹塑纸剪成的图形拼太阳、贴太阳。B组、用红毛线绕太阳。C组、用彩色笔画太阳。D组、将颜料滴在纸上,再把颜料向四周辐射地吹,吹出一个美丽的太阳。

  活动延伸:

  1、幼儿和太阳做影子游戏。踩影子、做手影、用镜子照太阳。

  2、通过画影子,记录太阳不同时间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认识太阳探索宇宙的兴趣。不足之处是在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时,幼儿对颜色辨别不清。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放碟片让幼儿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然后融入太阳光颜色的辨别,这样就更好了。

18、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舌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了解人的舌头、动物舌头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会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3、激发幼儿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两杯水、青蛙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体舌头的功能。

  1、品一品,尝一尝。

  桌上放两杯水,分别是盐水和糖水,让幼儿观察。

  (1)桌子上有两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其实一杯是糖水一杯是盐水,你能看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糖水吗?

  (3)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我们的舌头还能分辨什么味道?

  (4)我们的舌头长什么样?请小朋友相互观察一下。(扁扁的、宽宽的、淡红色、均匀小颗粒)

  2、想一想、说一说。

  (1)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人体的舌头作用真大,不仅能尝出各种味道,<来.源快思教.案网>还能帮助我们说话、唱歌,舌头还是搅拌机呢,能帮助牙齿把食物嚼碎。

  (2)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觉得很痛苦,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教师小结:我们吃东西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以免咬着舌头,保持口腔卫生。

  二、探讨青蛙舌头的特点及作用。

  小动物们有舌头吗?人的舌头有很多作用,小动物们的舌头也有很多作用。

  1、议一议。今天我们教室还来了一位小动物(青蛙),你们知道它的舌头有什么作用吗?(捉虫子)小朋友们,它是怎么用舌头捉害虫的呢?

  2、看一看。演示青蛙捉虫的情景。

  问:青蛙的舌头有什么特点?

  青蛙的舌头长在口腔的前端,而舌尖位于咽部,舌上布满了粘液,能很快粘住害虫,将其直接送入咽部而吞入腹中。

  3、学一学。启发幼儿用手部动作边学习青蛙捉虫。

  三、观察并谈谈其它有趣的舌头。

  1、猜一猜。看图片,启发幼儿讨论。

  问:这些舌头有什么特征?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的舌头?

  2、操作游戏"找舌头",让幼儿给动物和相应的舌头连线。

  3、谈一谈。观看PPT。

  (1)啄木鸟的舌头上带钩,能伸进树皮里勾出害虫。

  (2)蛇的舌头是裂开的,可以用来捕捉外面的气味。

  (3)老虎的舌头上有很多肉刺,能帮助老虎把骨头上的肉舔干净。

  (4)炎热的夏天,小狗的舌头能流出汗水,帮助它散热,可以凉快些。

  (5)食蚁兽的舌头又长又圆,能伸进蚁窝,吃掉白蚁。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舌头也很有趣?

  四、活动结束。

  人和动物的舌头这么有趣、能干,以后要保护自己的舌头,保护动物,还要多留心,观察其它动物,去发现一些更有趣的舌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让幼儿了解人类舌头的味觉功能,再提问"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使整个活动气氛都活跃起来,再引导观察动物的舌头。在幼儿猜测这是谁的舌头时,我先让幼儿小组讨论操作"给动物找舌头"提高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讲述每个动物的舌头特点和作用。活动中我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了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19、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20、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 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 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2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油和水》反思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出现的分离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懂得油和水的比重不同,能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2、幼儿能正确地操作实验,并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水、花生油、毛巾、搅棒、瓷碟子、抹布,白板笔、贴有黄蓝两种标记的透明杯子若干、

  2、实验记录单、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观看魔术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哦!

  首先拿出了瓷碟子,老师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碟子上作画,老师边作画边说(小小黑豆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幼儿猜出什么。教师继续添画两到三个蝌蚪。画好后往碟子中倒水,小蝌蚪从碟子中分离漂游起来。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为什么会从水中漂游起来呢?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揭秘吧!

  二、实验操作。

  一、出示实验材料和教具,幼儿大胆猜测。

  1、出示水和油,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猜测之后,从颜色和气味中得出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油是有色、有味、流动的液体。

  2、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这两种流动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油在水的什么位置?教师出示教具,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油在水面上油在水的下面油在水的中间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贴有蓝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水,贴有黄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油)

  教师边操作边讲要求:

  (1)、在贴有蓝色标记的透明水杯中加入油。

  (2)、用小木棒使劲的搅拌,在停止后仔细观察现象。

  (3)、如果不小心把油滴到操作盘上或不小心打翻操作材料,请用桌上的抹布擦干净。

  2、幼儿自主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操作后,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3、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后,我们发现把油加入水后,油在水的上面。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展示记录结果。

  刚才我们是给水中加入油,这次我们又进行一次实验,给油中加入水,搅拌后再仔细观察油在水的什么位置?这次我们要用记录单记录下来。

  1、教幼儿认识实验记录单,讲清记录规则。

  (蓝色代表是水,黄色代表油,实验后仔细观察,看油在水的什么位置,并在图上用√标记出来。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结果并小结。

  教师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油比水轻,所以不论往油里倒水还是往水里倒油,油都是浮在水上面,水在油的下面。

  附实验记录单:

  4、揭密:这下小朋友知道了为什么老师画的小蝌蚪会在水面上漂游起来。因为老师这支“神奇的笔”是白板笔。(白板笔中含有一种剥离剂,剥离剂是一些“油乎乎”的物质,这些“油乎乎”的剥离剂遇到水就会分离,油比水轻,所以小蝌蚪就会在水面上游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用蜡笔和水粉颜料作一幅“油水分离”画,并观察其中的奇妙之处。

  2、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在做一做“油水分离”的实验,巩固已有经验。

  活动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太出色了,一个个通过自己的小手做了实验,并从实验中初步懂得了油和水分离的原理,科学探索是无限的,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会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索科学的奥秘,大家可要继续加油哦!

22、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车牌》教案反思

  幼儿们对汽车非常感兴趣,去汽车充满好奇。车牌是车子的一部分,车牌是由不同的数字组成的,可以计算活动相结合。车子没有车牌就上不了路,可见车牌的重要性,通过活动了解车牌产生的方式,知道车牌号的数字是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目标:

  1、了解车牌产生的方式,知道车牌号的数字是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2、通过游戏复习10以内的顺数、倒数、单数、双数,能根据要求做出分类。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滚动车牌数字课件

  纸制车牌

  布置好的模拟马路场地及各种信号灯

  场地区域图

  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问题:

  幼儿每人手拿椅子开车进教室,并在马路平面图上“驾驶”。

  教师以交警的身份出现,引出问题:

  请你靠边停车,你的车没有车牌是不能马上的!

  二、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什么办法能使车子继续上马路?(车牌)

  车牌上写些什么?

  2、知道车牌上有汉字、字母、有数字,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三、车牌投标并车牌分类

  1、以电脑抽签的方式分批请幼儿按出自己的车牌,然后到工作人员那里领车牌。

  2、 我们有了车牌可是还不能上路,为了保证车子在路上行驶的安全要做安全检查,我们要分批进行检查。

  讲解分批年检的规则,我们按车牌的数字特点来分车牌有四种,顺数、倒数、单数、双数。如果你的车牌是其中一种就请你把车开到相应的区域。

  3、一维要求分类

  播放广播请听到符合要求的车牌车主把车子开到指定的区域检查。如:“请车牌是单数的车到2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顺数的车到4号场地检查”“ 请车牌是双数的车到6号场地检查”“ 请车牌是倒数的车到3号场地检查”

  4、二维要求分类

  (1)如“请车牌是双数、倒数的车到1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单数、倒数的车到5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双数、顺数的车到7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单数、顺数的车到8号场地检查。”

  (2)如“请车牌是数字1——5之间倒数的车到9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数字3——10之间、倒数的车到10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数字4——10之间顺数的车到9号场地检查”------

  (3)如“请车牌是数字1——10之间、单数、顺数的车到11号场地检查”

  四、涂色游戏

  你们的车子还是不能上路,你们的车牌还没上颜色。车牌还有不同的颜色,大型客车和货车是黄色牌照,小货车和小轿车是兰色牌照、白色牌照是军车和警车、黑色牌是外商及外商的企业由国外自带车的车牌。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车子的特点给你车牌涂上相应的颜色。

  五、游戏:开车上路

  请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变换交通信号灯,让幼儿能遵守交通规则,从小遵守交通法规。

  活动反思: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新《纲要》还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与幼儿活相联系,并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本来一节比较枯燥的复习课就显得比较生动了,幼儿的兴趣也非常高了。根据各领域相渗透的原则,在活动的第四和第五环节还渗透了常识和美术领域,使得整个活动比较饱满。

23、大班科学《有趣的指南针》(小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指南针的作用,并让幼儿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指南针。

  2、了解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做出简单的指南针。

  3、提高幼儿思考、动手与探索力,能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博大精深,为祖国的发明而自豪。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磁铁、橡皮、胶带、两枚缝衣针、水彩笔帽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做出简单的指南针。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故事导入《迷路的小兔子》,引出指南针。

  二、 教师示范操作,幼儿观察后动手实验

  第一步:先拿出一块橡皮;

  第二步:将其中一根针倒插入橡皮里,针尖朝上;

  第三步:将另一枚针在磁铁上磨一磨,让其带有磁性,记住要反复打磨哦;

  第四步:将带有磁性的针用胶带固定在笔帽上;

  第五步:最后把笔帽套在橡皮的针尖上。

  三、教师总结

  你们看,指南针做好了,针尖是不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呢?对,指南针的针尖指向南方,另一方指向北方。无论橡皮如何转动,笔帽上的针始终指向南和北两个方向,这就是指南针。

  活动延伸:

  小兔不仅做好了指南针,还充分利用做好的指南针成功的找到了奶奶家,并送去了礼物。那我们小朋友会使用指南针吗?

  小知识:指南针是一种辨别方向的简单仪器,它的用途很广泛,常用于导航、旅行、航海等方面,还有我们小朋友的玩具上也有指南针哦。指南针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24、教案大班科学《有力量的纸桥》反思

  大班科学“有力量的纸桥”教案分享!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揭开其中的秘密。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桥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儿童实际,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目标的尝试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感官、体验、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事物变化起因和内部联系,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桥比平面的桥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能力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1、探索纸桥桥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现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 4 张长方形的图画纸,正方体积木,吸管、垫圈若干。

  2、纸桥承重实验记录表人手 1 份,记录笔一支。

  3、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师:平常我们见过的桥大多都是用水泥钢筋,石头或者木头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儿制作纸桥,并尝试探索平面纸桥的承重力。

  1、师:你们见过用纸做成的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纸搭建小桥。

  2、师介绍操作材料。

  小朋友请试着用两块积木做桥墩(桥墩的距离固定)用吸管做桥下流水的宽,纸来做桥面,看谁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请搭建好纸桥的小朋友尝试着放垫圈,看看你的桥上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把它的数量记在记录表上。

  5、幼儿集体交流

  三、探究二:幼儿尝试改变桥面形状,探索其承重力。

  师:我们改变桥面的形状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几个垫圈)请小朋友试着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的形状,下面桥墩的距离保持不变,然后在上面放垫圈,最多能放几个垫圈?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说一说改变形状后的桥面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进行记录,发现了什么?

  4、幼儿集体交流。[曲的桥面与平面桥相比,(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关系。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承受的重力变大,要是弯曲的次数变多了,它又能随以多大的力?现在我们试着让它反复折叠几次,看能放几个垫圈?

  2、再次操作探究

  ①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折叠不同的次数,然后用垫圈进行探究。

  ②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③你做的纸桥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写在记录表上)

  3、比较哪种形状的纸桥更有力量?①师通过试验,记录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相互交流②小结,纸折叠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变大,每一个波波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我们回家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折叠的波浪比现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③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更牢固?(瓦楞纸、塑钢瓦、瓦片、纸扇、石棉瓦等)

  建筑师们根据一些科学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中国的赵州桥,美国的金门大桥,小朋友们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工程师。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域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改变桥墩多少,桥墩之间距离的远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主题《桥》前后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找找生活中的桥》、《有力量的纸桥》、《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旨在通过幼儿的眼睛,欣赏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与发展。

  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在谈话中回忆经验,借助生活中各种桥的图片,与生活情景相融合,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找到新知识的衔接点,教师通过支架式语言:你见过用纸建造成的桥吗?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师,试着用纸搭建小桥。将已有经验与现时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蒙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学习,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等,使其多种感受器官共同参与尝试,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根据幼儿年龄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由浅入深,让幼儿学会如何观察,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如何表述自己的发现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活动中由平面纸桥,一个垫圈也不能承重,引导幼儿改变桥面形状后,又能发现什么呢?桥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变形状后的纸桥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渐进,由弯曲次数少到弯曲次数增多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感受总结出其科学原理。

  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引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幼儿主动去活动,积极去思考,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以便师生之间都能掌握信息。如:让幼儿明白纸桥的上端(也就是桥墩支撑的地方),不能用垫圈压住,那样并不是纸桥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简单的操作实验技能与方法。

  需改进之处:

  1、以后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将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还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

  2、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还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机智,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并不断学习,向别人请教更好的经验。

25、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钟表》教案含反思

  第二课时大班科学领域《认识整点》

  活动目标

  1.学会看整点。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看整点

  难点:会在钟面上拨整点

  三、活动准备

  圆形时钟一个幼儿一日活动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部分

  1.师幼互相问候。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那大家听好了,“滴答滴答滴答铛铛铛,滴答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你们猜到了吗?(谜底:钟表)

  二、基本部分

  1.认识分针时针

  师:小朋友们,上节活动我们已经认识钟表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钟表的构成:数字和指针,长短粗细都不同,最短最胖的是时针、比时针长一点的是分针、有细又长的是秒针

  2.认识数字1-12,了解他们的位置。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整点,需要小朋友们再来熟悉一下钟面上的数字排列,那这些数字是怎么排队的呢?我们在按着从1-12这样的顺序来数就叫顺时针方向。我们在按着从12-1这样的顺序来数就叫逆时针方向。那么在最上面正中的是谁?(12)和它是一条直线的是谁?(6),那么和3是一条直线的是谁?(9)。

  3、认识整点

  1)教师先出示几幅整点图,请幼儿观察。

  师: 那他们的位置我们已经了解的不多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

  “现在是7点整(8点),小朋友在干什么?”(起床,上学)

  2)引导幼儿发现这三个时间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分针都是指向数字12。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三个时间时,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分针都指向12,7点时时针指向7,8点时时针指向8,9点时时针指向9)

  3)与幼儿一起小结:整点时,分针都指向数字12上,时针指的数字几就是几点整。

  4)教师示范拨钟表,幼儿说出几点整。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现在几点了。 “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重合(即12点整)

  5)教师小结:分针指在了12上,时针指在了几就是几点整。

  6)引导幼儿把一日生活环节与时间对应起来,如早餐时说“现在8点钟,我们吃早餐吧” ,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整点,现在我们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现在8点了,小朋友吃早饭了”

  “现在10点了,小朋友户外了”

  “现在12点了,小朋友午睡了。

  7)教师说时间,幼儿拨钟表。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时间,你们播动自己手中的钟表,看看那个小朋友播的有准又快。(好)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说的时间,开始了:7点/8点/3点。开始播指针。

  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和老师播的时间的是不是一样的。

  三、教师小结:

  通过本次活动,小朋友们是不是都已经掌握整点了,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你报我拨”的游戏吧。

  一、活动目标:

  1.会认识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2感受幼儿园生活的作息时间,有初步的时间概念。

  3.能自主拨动时、分针,并说出半点时间。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自主拨动时、分针,并说出半点时间。

  活动难点:会认识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一日生活照片,钟表一个。

  2.经验准备:幼儿对时针、分针有一定的了解,已有认识整点经验。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相信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那你们猜猜他是谁呢? (把钟表拿出来)小朋友们真棒。

  (二)图文共读

  1.观察并回忆钟表特点

  师:“我们今天请来了钟表先生,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能告诉我钟表有什么?”

  师:“有12个数字;还有三个指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那时针,分针的特点是什莫呢”

  师:“哦,小朋友们都记得,分针长又细,时针短又粗,长针跑的快,短针跑的慢”

  2.复习认识整点。(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师:那你们还记得整点吗,老师播一个数字考考你们 ,准备好了吗?

  (三)认识半点

  2.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半点。

  出示图片一

  师:小朋友在这个时间点干什么?幼:“吃午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的钟表,看看这个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吃午餐的呢?。

  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短针指向11 和12的中间,长针指数字6,这就是11点半”

  出示图片二2:30游戏时间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片上的钟表,你们发现什么了

  师:时针在2和3之间,分针指着6。那你们现在猜猜是几点了,有的孩子已经才出来了,师的,是2点半

  出示图片三4:30放学时间。

  师:现在请大家看看,现在几点了。是的,你们说对了,是四点半,小朋友们越来越棒了。

  3.师幼梳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半点,大家说一说半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

  分针指在数字6上,时针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如时针指向两个数字中间。

  4.玩游戏"报时拨钟",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玩报时播钟游戏,我来说时间,大家播手里的钟表。现在开始;11点半/4点半/5点半

  师:小朋友播的都很快,那再看看和老师播的时间是不是一样的。

  五、活动总结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了解了整点、半点,并知道了每天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时间作息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数字与指针表示的意思

  2.感知时间与生活学习的关系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数字与指针表示的意思

  活动难点:感知时间与生活学习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钟表一个、兔子和乌龟小标签各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了吗?

  师:“我们需要通过什么知道时间呢?”

  师:“方法有很多,你们瞧, 这个是什么,你们认识吗?”

  师:“对了,是钟表。它就是用来看时间的。”

  (二)认识钟表

  1、认识钟表

  师:“除了这个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他的。”

  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供幼儿观察与探索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里钟表都一样吗?那些地方不同,那些地方相同?”

  师:“对啦,钟表的形状各有不同,有的是不规则图形,有的是三角形,还有蝴蝶形状的钟表,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钟表。他们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有数字和指针。”

  2、认识钟面

  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圆形钟表,我们一起来看看钟表上面都有什么呢?”

  师:“有数字1、2……”

  师:“数字表示时间,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现在一点了、两点了……这就是钟表上数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数字是如何在钟面上排列的呢?”

  师:“上边最中间的数字并不是“1”而是“12”,“12”往右依次排列有1.2.3……12”

  师:“钟面上还有三个指针,你们来比一比,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师:“对啦,长短粗细都不同,最短最胖的是时针、比时针长一点的是分针、有细又长的是秒针。请你能仔细看看这三个指针都是朝哪个方向走的。”

  师:“对啦,都是依据数字1.2…的方向顺时针走的”

  2、理解时针、分针运转关系

  师:今天,我们和钟表玩一个时针和分针赛跑的游戏,你们猜一猜谁会赢?现在就请你们来做一下评委(给时针贴上乌龟,给分针贴上兔子)

  (1)第一轮比赛:兔子和乌龟在起点一准备,看谁先跑到数字六

  小结:兔子比乌龟跑的快,兔子先跑到终点。也就是分针比时针跑的快。

  (2)第二轮比赛:兔子和乌龟在起点一准备,看谁先跑完一大圈

  师:分针从12转一圈,时钟有什么变化? (从 1指向2 )

  师:小评委说谁跑得快?那么谁是冠军?(是兔子,兔子是分针)

  小结:原来长针(分针)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也就是

  一小时。

  3、总结:“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钟表的构成,有数字和指针,数字从1-12,指针有三个,最短最胖的是时针、比时针长一点的是分针、有细又长的是秒针。”

  五、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它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通过数字指针让我们知道了现在几点啦!我们还通过兔子乌龟赛跑知道了钟表上分针比时针跑的快,分针跑了一圈,时针才跑了一格,也就是过了一小时。钟表你们都认识了吗?下节活动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整点。小朋友们,再见。”

  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多样的活动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课件背景音乐的播放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乐曲中钟表形象。

26、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

  2、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了解空隙,会充分利用空隙节省空间;

  活动难点:

  利用空隙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人手核桃、黑豆、小米若干、记录表,共20份;

  2、教师操作材料准备:幻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引题: 师生问好!

  小乌鸦想去看妈妈,它准备带些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有核桃、有黑豆、还有一个瓶子,小乌鸦想用这个瓶子把粮食全部装进去,你们猜,能装的下吗?你说能,那你想怎么装?哦,你是这样想的,你说不能,那你想怎样装?这么多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呢,那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哦,请小朋友先装完了一样粮食再装另一样,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然后按顺序记录在记录纸上。核桃用0…让我们开始动手吧!

  二、基本部分

  1、理解空隙,实践操作填补空隙,节省空间。

  (1)幼儿第一次操作,二样物品(核桃、黑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装完没有?没有装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全部装进去呢?你装完了吗?呀,你全部装进去了,你是怎样装的?

  --东西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却还有粮食留在外面,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粮食都装进去了呢?这里面可以是有好办法的,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吧!

  --看起来,我们的瓶子都已经装满了,似乎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但大家仔细看一看,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核桃和核桃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什么来填补呢?

  --(图片)我们来看看图片,核桃的空隙大还是黑豆的空隙大?为什么?因为核桃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黑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其实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装粮食的秘密,刚才那个小朋友先装了大的核桃,再装小的黑豆就从核桃的空隙中骨碌骨碌钻过去,粮食就全装进去了。

  2、物品分类教师:"我们一会还要用这些粮食做有趣的游戏呢,可是这些粮食都混在一起了,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把食物按照标识进行分离开。然后回到座位上。"

  3、幼儿第二次操作:三样物品(核桃、黑豆、小米)-- 小乌鸦看见小朋友那么能干,它又拿出了一些小米,想多送点粮食给妈妈,现在有三种粮食了。想一想刚才装粮食的秘密,请小朋友把发现的秘密再用一次,三种粮食要全都装进瓶子里去。还有一张记录表,小米可以用……表示,小朋友一定按实验顺序记录哦!如果还差一点装不下就请你们想想办法,好,开始吧!

  --你装进去了吗?(追问:是怎么装的?你为什么这样装?)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所有的粮食都装进去了,小乌鸦说谢谢,就装起粮食飞走了。

  --小结:小朋友发现空隙的秘密哦,利用了核桃的大空隙, 先让黑豆钻过去,最后让小米钻过去填补小空隙,这样就帮乌鸦把所有的粮食全装进去了!

  4、迁移生活经验。

  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还知道利用空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 (图片)这是冰箱,爸爸妈妈可聪明了,利用空隙有序的摆放食物,这样装进去了许多的东西。

  (2) (图片)这是小班的小凳子。虽然这些凳子摆得很整齐,还是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要在教室做游戏该怎么办呢?

  (3)(图片)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叠加起来摆放,就空出地方来玩了吧!

  结束部分游戏《超市大赢家》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填补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间,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超市大赢家》的竞赛游戏。

  (1)小朋友看,在我们的前面就是超市,共有四组物品,每组里放的商品一样多,里面的商品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软的,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游戏开始,小组长就迅速跑到超市取走物品,拿回来放在你这一组的箱子边,最后小组成员们团结合作,共同把东西有序整齐的装进箱子里,把盖子扣住。

  (2)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我们今天的《超市大赢家》!会玩吗?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这个箱子可是装不进那么多东西哦!有信心吗?

  (3)恭喜(XXX)队获得的胜利,大家为他们喝彩吧。

  2、我们回教室给胜利队发奖励,其他队再试一试,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吧!

  活动反思:

  “空隙”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说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幼儿认识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隙,物体和物体之间都会有空隙,而且通过操作让幼儿明白,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的道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且要运用与生活。

  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在操作,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加丰富的东西,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空隙的知识来收拾书包、盒装的玩具、碗筷等等。

2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颜色》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让幼儿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大班幼儿对于颜色的变化很感兴趣,他们对颜色特别好奇、喜欢,为此我们设计了《有趣的颜色》这次活动,其中蕴涵了颜色中红、黄、蓝三原色两两相配,从而产生橙、绿、紫这三种颜色的科学原理,其探索性与操作性较强,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操作水平,本次活动只要让孩子知道三原色互相搭配可以调出多种颜色,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尝试探索实验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知道三原色互相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

  2、能初步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活动,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之处。

  3、体验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知道三原色两个两个搭配可以组合成多种颜色

  活动难点:动手实验操作中,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勺若干、小烧杯若干、红黄蓝颜料若干、清水、幼儿观察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出示ppt课件,介绍魔法宝宝,进入主题

  二、基本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讨论如何打开城堡之门

  重要提问:

  1、现在打开了几把锁?(三把)

  2、彩色城堡的城门能打开吗?

  3、要打开城门还需要哪些颜色?

  小结:此环节展示了"彩色城堡主人"与三位魔法宝宝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的交代了此次活动的目标:找到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图形,幼儿对此十分感兴趣,必定会好好思考,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一些。

  (二)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三原色之间相互搭配可组成多种颜色

  1、实验一:红色(颜料水)+黄色(颜料)=橙色

  2、实验二:黄色(颜料水)+绿色(颜料)=绿色

  3、实验三:蓝色(颜料水)+红色(颜料)=紫色

  (三)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进行记录

  三、结束环节

  教师小结:介绍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活动延伸:

  尝试将其他颜色组合在一起,观察会变成什么颜色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使幼儿在心理上减轻压力,他们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活动中,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并且具有极强的兴趣。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2、我设计的“彩色城PPT”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全部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活动积极性被完全挖掘了出来,他们从活动中学到了自己需要的本领,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29、大班科学《有趣的电池》说课稿反思

  一、说教材

  《有趣的电池》是幼儿通过玩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和自己的不断观察探索,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还渗透了废电池回收的内容,从而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与幼儿园的环境课题紧密相连。该内容既使幼儿了解了电池的外形、种类、简单的功能,还让幼儿自己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选取这一题材是因为该内容层次清楚,且所使用的材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易激起幼儿探索的强烈愿望,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具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该教具弥补了图片枯燥、不生动的缺陷,而其可操作性特点,既使幼儿一目了然,又便于教师讲解,强调重点。

  二、说教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我采用了观察法和尝试探索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玩玩具,发现电池的作用,进而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外行,并通过自制的教具帮助幼儿探索电池正确的安装方法,突破难点。作后,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并确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法

  老师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形形色色可爱的电动玩具,把幼儿带入一个乐趣融融的玩具游乐城,视、听、运动觉的完整结合,使幼儿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边探索边表述自己发现了什么秘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难易搭配的玩具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我为幼儿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尝试探索机会。

  第一次: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了解幼儿发现了什么,如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该环节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电池的功用。

  第二次: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这一步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下一步就要请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了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和探索装电池的正确方法,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利用自制的教具会发光的花来解决。

  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了解初步的环保知识。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30、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鞋子》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名称、特征、材料及穿着者。

  2、知道要穿合适的鞋子。

  3、激发幼儿进一步了特殊鞋子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鞋子的图片若干;大人的鞋人手一份;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的图片各一;

  2、特殊作用的鞋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听说大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

  猜猜是什么?(鞋子)

  二、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认识童鞋。

  今天你穿的是什么鞋子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认识运动鞋、靴子、皮鞋、布鞋等。

  (从鞋子的名称、材料、款式等来介绍,幼儿认识童鞋)

  小结:我们小朋友穿的这种鞋叫童鞋。

  三、参观鞋展认识男鞋和女鞋。

  1、参观鞋城

  小朋友的鞋子可真漂亮,今天正好是步步高鞋城开业,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些什么样的鞋子。

  (小朋友参观鞋城,认识更多的鞋子。)

  参观后提问:你看到了那些鞋子?哪双鞋子印象最深?

  是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季节穿的?是谁穿的?

  2、送鞋

  今天明明一家也来到了鞋城,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分别贴出明明、妹妹、妈妈、爸爸的头像)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他挑鞋子,你们能挑好吗?

  (幼儿把鞋子图片放到相应的人身边)

  请幼儿说说自己给谁挑选了鞋,挑选了什么鞋,并说说为什么送给他?

  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得到了哪些鞋、爸爸得到了什么鞋、明明和妹妹得到了什么鞋?

  小结:妈妈穿的这些鞋是女鞋,爸爸穿的这些鞋叫男鞋。

  四、游戏穿爸爸、妈妈的鞋

  小朋友们你们穿过爸爸、妈妈的鞋吗?今天我们就来穿这大人的鞋做游戏,做什么游戏呢?

  (幼儿换上大人的鞋子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体验穿大鞋的感觉。)

  你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穿大鞋是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穿大鞋会觉得不舒服,我们应该穿自己的合适的舒服的童鞋。

  五、认识一些特殊的鞋子

  播放课件,你们见过里面的鞋子吗?是在那里见过的,谁穿的?

  认识钉鞋、溜冰鞋、潜水鞋、芭蕾鞋等。

  活动延伸:

  继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了解更多关于鞋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有趣的鞋》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有趣的鞋》一课让学生把熟悉的鞋作为创作的重点,是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强调学生把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利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以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美术造型活动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探索美术学习、在快乐中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的收获!

  首先是利用谜语导入激趣,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量直观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鞋子图片,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鞋的多样化、趣味性。同时,这多种多样的有趣的鞋,使学生感受到鞋子的造型美和装饰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

  其次在教学过程发展中,以我制作的一只鞋子为例,通过边说边拆下鞋面,拉直,让学生观察:鞋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再把鞋面和鞋底的宽度比一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鞋面比鞋底宽。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鞋面要比鞋底宽?我在展台上演示制作鞋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制作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制作鞋子所用的各种材料和各种装饰方法。教师的现场示范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体现了美术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自身的素质能力,通过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制作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示范整个制作过程也可示范作品中的重点与难点之处,让学生更加的清楚、一目了然。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本人的示范不到位,鞋子装饰的简单、不够完美。

  最后作品展示环节,我使用的评价方式有:自评:在学生自我评价时主要我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设计意图、巧妙构思、精心选材等方面展开评价。互评:我提出诸如这样一些问题: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喜欢这件作品的什么方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的作品及时的进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但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本课在互评环节学生表达的不太理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引导。

  总之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很高,制作鞋子时小组之间合作得很好,许多学生在装饰鞋面时采取了很多种方式,如粘贴、绘画、染色、印小印章、贴小饰物等方法,制作的鞋子造型独特,色彩和装饰美感很强,学生学得开心,做得更开心!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活、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自己去探索生活、自已去张扬个性,这样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才能和潜能。

3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电扇的转动、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大班《有趣的转动》这一科学探索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物体的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

  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会转动的东西。

  2.物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玩具小汽车、伞、轮子、风车、呼啦圈等。

  (2)第二次操作材料:塑料齿轮玩具、勺子、空瓶子、盛水的杯子、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轻快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各种转动的机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邀请幼儿玩“咪咪转”游戏.

  “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来玩“咪咪转”的游戏吧”,咪咪转、咪咪转,大风来了快快站。 (幼儿伴随着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体验、 感受、理解“转动”。)

  (二)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

  提问: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什么东西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你能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一下物体转动的样子吗?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材料,一会你来试试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它是怎么转动的?

  (三)幼儿操作探索

  1.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出示准备好的可转动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观察,自由选择,亲手操作,亲自探索和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请幼儿观察老师提供的风车、呼啦圈、光盘、陀螺、勺子等材料,猜猜看,哪些东西能转动,哪些不能转动。

  (2)引导每个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还可启发幼儿再试试其它材料,等等,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交流。

  (3)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结: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

  物体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就是转动。

  2.第二次探索,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

  (1)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它也转动起来,请幼儿大胆猜想讨论。

  (2)鼓励幼儿想办法让看似不能转动的东西转起来。

  如用勺子搅动杯子里的水,水会转动;把筷子伸进瓶子里晃一晃,瓶子能转动等。鼓励幼儿合作分工,充分运用交流讨论法,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方式或组合使材料转动起来。

  交流与分享: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让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想出一些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幼儿交流、讲述。

  如风扇转动能使人凉快,洗衣机转动能洗干净衣服,车轮的转动能让车跑起来等。

  (2)观看课件,感知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引导幼儿观看机器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旋转木马等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在我们的活动室外面有好多可以转动的玩具,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玩一玩。

  (六)、活动延伸:

  可以将以上材料继续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

  活动总结

  本活动通过幼儿的操作,由浅入深,由“让容易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到想办法让“不能自己转”的材料转动起来”。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不能转动送的物体可以借助外力转动的原理。

32、幼儿园教案大班综合《有趣的汉字》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民间故事的内容,了解汉字的由来与作用,知道汉字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认读与图画、象形字相对应的汉字。

  3.愿意参与识字活动,培养对汉字的兴趣。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了解本班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和识字情况。

  2.教师自备故事课件《仓颉造字》,象形字卡片。

  3.部分常见汉字的卡片,报纸幼儿人手 1 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常见的汉字和象形字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探究汉字起源的兴趣。

  1.出示常见汉字的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提问:你认识这些字吗?你能读一读吗?

  2.出示象形字卡片,引发幼儿探究汉字起源的兴趣。

  提问:这些字像什么?你猜是什么字?

  二、讲述故事《仓颉造字》,帮助幼儿了解汉字的由来与作用。播放课件《仓颉造字》,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古代人是用什么记录事情的?这样记录方便吗?仓颉是怎样造字的?他是怎样想到用图画符号表示事物的?汉字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三、播放象形字课件,引导幼儿探索、认读象形文字和现代文字。

  1.引导幼儿观察仓颉创造的火、口、山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提问:你是怎么认出这些汉字的?

  2.介绍汉字来历。

  小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演变来的。

  四、引导幼儿参与识字活动,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1.说一说自己认识的汉字。

  提问:你都认识什么字?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2.圈出报纸上认识的汉字。

  提问:报纸上你认识哪些字?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我们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汉字,既然汉字这么有趣,我们就回到家里跟妈妈爸爸一起继续坚持读书认字吧。

  附故事:

  仓颉造字

  很久以前,世间并没有字,人们只能用利木、结绳来记事,用豆粒等物来记教。后来,有个叫仓颉的人为人类造出了文字。

  仓頗很聪明,做事尽心尽力,很少出差错。黄帝见仓顿这样能干,就把记录祭祀的次教、猎物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等工作让仓额管理。由于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加上人丁、牲口、食物等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变化,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和刻痕分别表示什么,连仓颉自己也没办法辨认了。

  仓颉先是尝试用不同颜色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物,但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结很方便,而数目减少时,把绳子解开就麻烦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想呀想呀,也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

  来一天,仓颉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见 3 个打猎的老人正为往哪条道路走在争辩。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 说东面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走,说往北能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走,说西边有两只老虎,不及时过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好奇地问第 3 个老人:“你怎么知道西面有老虎呢?”老人指着地上的老虎

  脚印说:“这不明摆着吗?”原来 3 个老人各自发现了不同的野兽脚印。

  仓颉心中一喜:既然脚印能代表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符号来表示所管理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就往家里跑。一回到家,仓颉就开始创造可以表示自己常管的事物的符号。

  仓颉还给符号们起了一个名字——字。他细心地观察世间万物,辛辛苦苦地不断创造着字。时间一长,仓颉造的字越来越多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体现出“活动化的共同学习”这一特点。这次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收集了大量有关汉字起源的图片,整理出幼儿易于接受的汉字特点,采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进行活动的前期认识、讲解及交流讨论,使幼儿在观看、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中教师还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个别交流和自由交谈的机会,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活动前期忽视引导幼儿主动收集活动资料,对于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得还不够。在活动中对个别幼儿的关注也有所欠缺,讨论时应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木偶摆出字时,应该提供正确答案的字卡,让幼儿有对比,幼儿对汉字的理解会更强。

33、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神奇的造纸术》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演变过程,知道纸是如何做出来的。

  2.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发展创造力。

  3.知道纸的原材料是树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材料:

  (一)教师材料:皱纹纸、电光纸、报纸、PPT

  (二)幼儿材料:纸巾、透明杯、木棒、纱网、纱网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纸的演变过程。

  1.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件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纸张,可以用来写字,印书)?

  2.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让幼儿议一议,然后逐出龟壳、竹简、布)

  结合 PPT 进行讲述。

  ⑴ 介绍龟壳。

  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骨头和龟壳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⑵ 介绍竹简。

  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

  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⑶ 介绍布。

  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 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小结: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

  二、 介绍蔡伦及造纸术,引导幼儿萌发动手做纸的兴趣。

  1.出示蔡伦画像,提问:你们认识他吗?知道他是谁吗?

  师: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

  2.结合视频,讲述制作纸的过程。

  看,这位小朋友正在做造纸实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小结:将废旧纸张撕碎,越小越好,然后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把做好的纸浆放在沙网上脱水,然后均匀的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最后晒干即可。

  三、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纸,体验动手做纸的乐趣。

  1. 师:看了视频里的小朋友做造纸小实验,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啊?

  2.请小朋友们到后面的桌子上进行操作,操作之前,听好规则。规则 1:6 个人一桌,相互合作进行。

  规则 2:纸浆不要弄到外面。

  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组织幼儿交流展示。

  四、讲述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制作纸的原材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

  小结: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一颗大约 5-6 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 750 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森林哦!

  总结延伸: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流,动手试一试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纸。

  教学反思

  这堂课幼儿很感兴趣,这一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不能够让孩子们全部接受,这确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种纸张,在做手工的时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种纸的特性。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应该有更多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34、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洞》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身边和身体上的“洞洞”,获得相关经验,激发幼儿对“洞”的兴趣。

  2.尝试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变出洞洞,增强肢体动作的创造力。

  3.愿意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观察发现身边和身体上的“洞洞”,获得相关经验,激发幼儿对“洞”的兴趣(重点)

  能大胆发挥想象力,变出不同的洞洞,增强肢体动作的创造力。(难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身边物品上的“洞”和身体上的“洞”已经有一些了解。

  2.材料准备:在教室一角布置好“洞洞展览会”(放上各种有洞的物品)用大小不同的纸箱搭建出能让幼儿钻、爬的“洞”,报纸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到“洞洞王国”看各种有洞的物品,引起幼儿对洞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到‘洞洞王国’去玩一玩,听说‘洞洞王国’里有个展览会,我们一起去看一下都有些什么东西。”(带领幼儿进入教室)

  2.带幼儿来到布置好的“洞洞展览会”,请幼儿观察展览会上的洞洞物品。(教师交代要求:仔细观察有哪些物品,上面都有“洞洞”吗?“洞”在哪里?再想一想那上面的“洞”有什么用?)

  3.教师带领幼儿坐下后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他们上面上的洞洞有什么用?”(请幼儿拿着东西讲给小朋友听,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原来“洞洞展览会”上展出的东西上都有洞洞,有的洞洞大,有的小,有的洞洞是圆的,有的洞洞是方的,它们身上的洞洞都有不同的用处。二、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各种“洞洞”,用报纸玩钻洞游戏。

  1.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师:“原来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洞洞’,你们知道我们身体上也有‘洞洞’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让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洞洞”。

  师:“原来在我们身体上也藏着这么多‘洞洞’,我们要保护好身上的‘洞洞’。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我们身体上的这些洞洞,你能用我们的身体、小手和小脚也能变出“洞洞”吗?”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出大小不同的洞。(请几名幼儿上来变洞洞)

  3.用报纸玩钻洞游戏。

  (1)师:“小朋友真棒,能用身体变出这么多洞来,现在报纸想和我们玩钻洞洞的游戏”。

  (介绍玩法)教师说:“变变变,变出一个大洞洞”,幼儿马上想办法用身体变出一个大洞,且做木头人状。教师从中选出变“大洞” 的小朋友,请另一名幼儿用报纸尝试钻洞洞。接着用同样的游戏方式再请幼儿变不大不小的和最小的“洞洞”,请幼儿用报纸穿过。(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及时肯定幼儿的行为, 鼓励幼儿尝试改变报纸的形状以钻过不同的洞。)

  (2)分组游戏。把幼儿分成两半,男孩子搭洞,女孩子用报纸钻洞,然后交换。教师小结:报纸在钻大洞时大摇大摆,钻小洞时是怎样的? (变小、卷成一个细筒拧起来等)

  三、幼儿合作变洞洞,幼儿玩钻洞洞游戏。

  1.教师:“刚才我们都是一个人变洞洞的,现在你能不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变洞洞呢?”(幼儿合作变洞洞,教师观察,及时表扬合作的好的小朋友。)

  2.师:“现在我要来试验一下你们变的洞洞大不大,能否让小朋友钻过,我说变变变,你们就相互合作变出洞洞,且做木头人状不能动。”(幼儿变出洞洞后请其他幼儿尝试钻进去)游戏可以进行几次。

  四、尝试和同伴合作搭出更大的“洞洞”,让老师钻过,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变出更大的洞让老师钻进去呢?”幼儿合作尝试变出更大的洞。教师选出最大的洞,老师当火车头,带领其他幼儿钻过。

  师:“小朋友,我们教室外面也有很多我们小朋友一起拼搭的洞洞,我们一起再去钻一钻吧”幼儿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开出教室。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组织和帮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