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反思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反思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反思

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激发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孕妇、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录音机、磁带,幼儿每人一张纸,勾线笔若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讨论----看图片----讨论

  1.教师:昨天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一个宝宝,问他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吗?

  2.教师:"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图片,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出示图片)

  2、教师: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

  3.教师: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教师小结:这时妈妈就走到医院,请医生把宝宝接出来

  三、宝宝长大了。

  1.教师: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师: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四、幼儿绘画来感谢爸爸妈妈(可以请老师帮忙写一句感谢的话)

  结束:带着画画去送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2、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雨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

  2、雨的形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雨的形成课件,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

  看电脑动画,问:这是什么景象?(幼儿:下雨)

  雨从哪里来?

  幼儿:从天上。

  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幼儿:因为天上有云彩幼儿:因为有乌云

  二、实验探索雨的形成。

  1、小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冒热气

  师:这叫蒸汽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幼儿:烧水的时候

  幼儿:做饭的时候

  幼儿:暖气管道里

  ……

  师:水变成水蒸汽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

  幼儿:天上……

  2、幼儿分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再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这是为什么?

  3、听故事,《小雨点旅行记》,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4、看课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

  三、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延伸:

  1、画雨。

  2、观察记录水蒸发的现象。

活动反思:

  活动上下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整个内容偏多,在第三部分仓促结束的情况下仍然超时5分钟左右。

  2、幼儿还是缺乏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体验。而其科学原理相当部分幼儿是已经知道的。

  3、实验用的水杯有点小,由于天气冷,水温也降得快,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建议换大的能够装1L以上的水杯或水箱。玻璃纸要加边框进行固定,玻璃板四周要包边,避免划伤手指。

  4、“春雨贵如油”这句属于幼儿基本都不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删掉的。

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1、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2、请幼儿尝试操作。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三、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1、教师出示记录表。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四、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2、教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互相吸引产生静电现象。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五、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独特的指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多变的云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云朵,知道天空中的云朵是可以变来变去的。

  2.能对云朵的形状展开想象,体验想象的乐趣。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棉花与粘贴材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谈话

  宝宝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哪里有星星吗?天空中除了有星星还会有什么?

  2.扩散思维活动:云彩为什么会变色?

  师:宝宝们知道云彩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吗?云彩除了会变成黑色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幼儿知道云彩还可以变成其他的颜色)

  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颜色?(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观察内容:云彩像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云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大胆表述)

  4.模范活动:模仿云彩的样子

  师:刚才我们说了图片中的云彩像什么样子,你能表演出来吗?来学一学吧。

  5.创新想象

  师:你觉得云彩除了会变成刚才的样子之外,还能变成什么样子?你想让云彩变成什么样子?

  6.操作活动与赞赏激励

  师:宝宝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让云彩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我们来试一试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小手进行创意粘贴。

  7.结束活动

  请幼儿互相观看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肯定幼儿的表现。最后把我们的云彩送上天空,让它们一起飞走吧。

活动反思:

  幼儿的年龄小,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但自身是潜在着创造力的。设计了让小班幼儿所熟悉内容,利用不断变化的形式,在易把握的基础上让幼儿尽情的畅想。本次活动设计了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环节,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活动进行的顺利。

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鱼宝宝生病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目前,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保护环境是我们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幼儿时期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是从直观的画面、生动的介绍中得到的。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鱼宝宝在清水及污水中的不同场景演示,让幼儿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知识,知道如果乱扔垃圾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一些实际的做法,让幼儿明白怎样保护环境,促使其从小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知道鱼要生活在干净的水里,水被污染了,鱼就会生病或死亡,激发幼儿同情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体会河流受污染的危害性。

  3.尝试给垃圾分类,懂得资源是有限的,应充分利用。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课件《鱼宝宝生病了》、垃圾图片若干、垃圾箱图片两张、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鱼宝宝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在河里、江里、湖里、海里)美丽的鱼宝宝在水里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观看课件一:体会鱼宝宝在清水里开心快乐的心情。

  提问:

  师:从刚才的动画中你看到鱼宝宝们在水里干什么的?(游来游去、吹泡泡、吃东西……)河水怎么样?(蓝蓝的、清清的,水象透明的一样很干净)。

  在这么干净的河水里,鱼宝宝们生活得怎么样?(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鱼宝宝们生活得这么幸福,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很幸福……)

  三、观看课件二:了解鱼宝宝在污水里的生活,体会河流受污染的危害性。

  1.观看《污水中的鱼宝宝》,了解鱼宝宝在污水中的生活。

  师:突然有一天,水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提问:

  (1)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2)水变得怎么样?(越来越脏、越来越暗、海水被污染了……)(3)水被污染了,鱼宝宝怎么样?(很难受,很伤心、鱼宝宝们都哭了……)那河里的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表演《污水中的鱼宝宝》,体会鱼宝宝的痛苦,激发幼儿关心和同情小动物的感情。

  (1)看到生病或死亡的鱼宝宝,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2)如果你是鱼宝宝,这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想对人们说什么呢?

  我们来把自己当成鱼宝宝,在脏的海水里游一游,把你难受的样子和你想说的话告诉人们,好吗?(幼儿表演,有的哭,有的晕头转向,有的打喷嚏说"呛死我了""给我干净的水吧"有的说"我难受,快来救救我吧!"有的说"善良的人们,请你们不要把垃圾扔到海里,我会死的"有的说"可怜的人呀,你们害了我们,也会害了你们自己的!")

  3.加深幼儿对污水危害的认识,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1)被污染的水对鱼宝宝的伤害可真大呀。污水除了会危害鱼宝宝,还会危害什么呢?(脏的水到处流,人们就没有干净的水喝了;水脏了,人们就没有水用了;水脏了,生活在河水边的小动物就没有水喝了;植物也没有水喝了……)

  (2)那我们怎么做才能使河水不被污染呢?(不乱扔垃圾,不向河里扔东西)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告诉身边的人呢?(可以在河变边立一块牌子,在上面写上"请保护水资源";在河边放一个垃圾箱提醒人们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

  四、操作课件《垃圾》,学习垃圾分类方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些乱认垃圾的人在你们的帮助下一定会改正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垃圾回收后经过工人叔叔的再次加工又可以做成新的东西,我们却把它们扔掉了,太浪费了。于是工人叔叔就把垃圾进行了分类,一种是可回收垃圾,一种是不可回收垃圾。

  谁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就是回收后可以进行二次加工做成新的东西的垃圾)那不可回收垃圾呢?(就是回收后不能进行二次加工的垃圾)你们知道下面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

  师小结:小朋友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发现了废纸、易拉罐、废玻璃、废塑料、一次性快餐盒回收后都是可以进行二次加工做成新的东西的垃圾,所以都是"可回收垃圾"。而象剩饭剩菜、瓜果皮壳、动物的骨头呀,能不能进行二次加工呀?(不能)所以这些垃圾都是不可回收垃圾,要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将它们处理掉,要不然我们的环境就会受到污染。

  五、游戏:垃圾分类大比拼。

  师:现在如果让你们来投放垃圾,你们会不会投错?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垃圾分类大比拼",请你们把垃圾图片分类贴到垃圾箱上,我们一组一组的来贴,比比看哪一组贴的又快又好,好吗?(幼儿操作)六、结束:听音乐学鱼宝宝游出教室。

  师:我们学会了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箱,鱼宝宝们再也不怕他们的家被污染了。瞧,它们又开心地游水了,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鱼开心的样子!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量一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8、大班科学教案《水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汽化的现象,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从哪里来。

  2、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有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支架。

  2、操作卡片人手一套。(水→水蒸气→云→小雨滴→水)

  3、水循环的课件,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录象。事先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做实验,说发现,感知水汽化的现象。

  1、小实验:水不见了。在孩子的共同关注下,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最后不见的现象。

  教师:水到哪儿去了呢?水蒸气在天空中又会到哪里去呢?

  二、听故事,看课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1、教师操作课件,讲述故事“变、变、变”。

  (1)教师:水蒸气在天空中怎样了,它遇到冷空气后变成了什么?

  (2)教师:雨水会落到什么地方?这些水又会流到哪里呢?

  (3)教师:火热的太阳一晒,水又变成了什么?

  2、教师:你能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吗?

  3、幼儿在桌上操作,排列水的循环过程。

  4、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讲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5、教师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再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小水滴落下来,这就是雨,雨水流到小溪、江河里,经太阳一晒,又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三、看录象,听讲解,知道生活用水的来源。

  1、教师: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幼儿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观看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的录象片。

  (1)教师:刚才看的录象里是什么厂?它的作用是什么?

  3、教师结合录象进行小结:

  自来水厂用一个叫抽水泵的机器将江河里的水抽进来,这些水经过水管流进了加药间加矾处理,加矾后的水再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掉了一些脏东西的水又流进沙滤池进行过滤,最后过滤了的干净水进入消毒间加氯消毒,消毒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到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这就是自来水。

  四、知重要,勤节约,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谈话:水的用处大。

  教师:水有什么用?(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动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的好帮手,水能灭火、能发电、能解渴;水还是大力士呢,水还能载大轮船帮人们运东西。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会很惨,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爱护水、保护水资源;平时不浪费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保护水资源。

  教师:上次我们去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小河,你发现小河的水怎么样了?怎样才能使小河变干净?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幼儿做个小小监督员,与家长共同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树的作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图片)、木制实物

活动过程:

  1、提问幼儿知道每年的3月份有一个关于树的节日吗?(3月12日植树节)为什么要种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树的作用》。

  2.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3.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ppt,引导幼儿讨论树的作用。

  教师小结:(1)净化空气:树木多的地方空气清新。

  (2)美化环境:树木可以把环境打扮得很漂亮。

  (3)减少噪音:树木可以让噪音减少。

  (4)挡风固土:树木可以为我们遮挡风雨,树的根可以稳住泥土松弛。

  4.认识常见的木制品。

  教师出示木制品实物(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

  它们叫什么名字?

  它们是用什么制作的?

  教师小结: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木制品,都是用树木制成的,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5.了解保护树木的方法(幼儿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给树浇水、给树施肥、给树修剪枝丫、给树防蛀防冻等等……)

  6.教师评价总结。

  7.活动延伸:

  观察周边的环境,与同伴、爸妈、老师分享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空气宝宝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感受水的特性。

  2、通过科学小实验,发展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了解生活中的水资源,产生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愿望,增强环保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2个金鱼缸(一缸有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杯清水每组一份白糖、盐、油、大米。

  2、人手一只塑料小筐,有洞小溶器、半玻璃杯清。

  3、课件。

【活动过程】

  1、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提问: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样知道的?提问:看看米里有什么?让我来摸摸米里有什么?师:“真奇怪米里有个塑料玩具,我们怎么没看见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别着急,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所以就看不见里面的东西了,水除了这个秘密它还有好多秘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幼儿进行尝试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筐,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让幼儿尝试后幼儿讨论。师:这说明水会流动。

  (2)溶解实验。

  师:“小朋友我们玩个游戏,桌上有糖、盐、,从中取几样东西一样一样的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中的颜色及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糖、盐、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被水溶解了。”提问: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味精、化肥、感冒冲剂、蜂蜜、染料、冰糖、奶粉、小苏打)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我们的朋友却有困难了,这些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我们人类的生活。

  提问:那我们怎样保护水呢?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中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4、改造容器。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个环保的好孩子,也是有爱心的宝宝,鸭妈妈遇到困难了,我们来看看它遇到了哪些困难。”

  (播放课件)提问:“我们来一起帮助它们找找盛水的工具吧,我要把这些能盛水的工具给小鸭子送去,可是能盛水的只有这么几个,小鸭子却有那么多怎么办呢?(把不能盛水的改成能盛水的)

  提问:“怎么改才能使它们能盛水呢?师:那你们堵上后试一试能不能盛水,你们都把不能盛水的改造成能盛水的工具,那我们来帮助小鸭子浇浇花吧。”

  5、师幼共同浇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宝宝。让幼儿去探索水宝宝的秘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在探索活动(一)中,我通过闻一闻,尝一尝,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动(二)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盛水活动和溶解实验中,感知了水是流动的及有些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个体操作与集体分享交流的时间分配,幼儿的自由探索时间再适当长些。

1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是小司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玩“汽车开回家”“贴车牌”的游戏。

  2.在贴完车牌以后,能用语言表达比较后的结果“车牌多”“车牌少”“车牌和车一样多”。

  3.感知体验“车与车位”“车与车牌”的一一对应。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增强幼儿对车类的兴趣和感知,了解和分析幼儿关于一一对应的经验。

  材料准备

  汽车头饰每人一个,圈,汽车、车牌图片。

  活动重点

  感知体验车与车位,车与车牌的一一对应。

  活动难点

  能用语言表达比较后的结果。

  活动过程

  (一)扮成小司机,引出游戏,初步感知、理解一一对应

  师:你们喜欢汽车吗?见过哪些汽车?每辆车上都有什么?

  (出示汽车头饰)师:今天我们把自己变成小司机好吗?我这里有许多汽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汽车戴在头上,一个小朋友只能戴一个。

  师:现在互相看一看,是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辆汽车?

  小结:老师这里的汽车没有了,每个小朋友都有一辆。汽车和小朋友是一样多的。

  (二)在游戏“汽车开回家”的情境中,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集体游戏)

  师:现在请小司机把汽车开回家,看看哪里是你们的家。(圈就是你们的家)等会我说“我是快乐的小司机,开着汽车做游戏,嘀嘀嘀,汽车宝宝回家了,一个宝宝一个家,回家喽”每辆汽车都要快快回到自己的家,每个家只能待一辆车。

  1.第一遍玩游戏,感知一样多。

  小结:一辆汽车一个车位,所以大家都找到了车位。

  2.第二遍玩游戏,感知车位多了。

  师:每个汽车宝宝都找到了家,好像多了什么?

  小结:车位多了一个。

  3.第三遍玩游戏,感知车位少了。

  师:为什么这个汽车没有车位?

  小结:车位少了一个。

  (三)在“贴车牌”游戏中,再次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或是一样多,并引导幼儿进行表达(个别操作)

  师:游戏玩累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可是他们没有车牌,没有车牌可不行,现在请小朋友来帮忙。

  师:请小朋友取一个车牌贴在自己的车上,记住:每辆车只能贴一个车牌。

  师:汽车和车牌一样多吗?

  引导幼儿说出多一个车牌,少一个车牌或是一样多。

  小结:原来多了车牌少了车牌都不行,只有车牌和车一样多才能一个车牌贴一辆车。

  (四)送汽车回家,再次验证幼儿对于一一对应概念的运用

  师:这么多的汽车,我要把它运到汽车公司,请把你的汽车贴在一节车厢里。记住每节车厢只能放一辆车。

  (五)活动延伸

  游戏“找椅子”。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始终置身于游戏的海洋之中,开始环节戴头饰的设计也暗藏“玄机”,渗透一一对应的知识。游戏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幼儿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受数学。

  环节二是集体游戏让幼儿感知什么东西多了什么东西少了还是一样多。环节三是让幼儿进行个别操作,每个幼儿都体验感受这种关系变化,整个游戏过程渗透——集体游戏——个别游戏——巩固,符合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的原则。教具的创设充分满足每个幼儿的要求,让幼儿通过感官感知、理解数学。‍

1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水宝宝》含反思

设计意图: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喜欢的东西,本次活动利用幼儿对水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充分发挥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及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水的透明性、流动性及溶解性。

  2.乐于在操作活动中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得到的结果。

  3. 有初步的环保概念,懂得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4.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个透明杯子(一杯清水内装一彩球,另一杯内有沙,沙内埋一玩具)

  2.每组一份橘子粉、白糖、盐、咖啡,用杯子装好。(溶解实验使用)

  3.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漏网、半玻璃杯清水、碗、一条毛巾。(验证水的流动性实验使用)

  4.水污染视频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看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两个透明杯子,一杯装水,一杯装沙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沙,我现在要将两个神奇的宝贝藏在它们里面,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老师藏了什么宝贝在里面

  3、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水和沙里都有什么宝贝

  4、师:为什么我们能很快的知道水里藏了什么宝贝,却不知道沙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水是透明的,能一眼看到)

  二、游戏:水宝宝搬家

  1、出示一个装了水的塑料盆和碗师:水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家搬到面前的小碗里,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水宝宝呢?(幼儿自主回答)

  2、师: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几样好玩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介绍提供的工具分别为:小篮子、漏网、塑料袋)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来帮助水宝宝,大家动手之前请先卷起袖子,如果桌子上面有积水了,可以用边上的抹布来擦干净。

  3、请个别幼儿上来实验并讲述自己试验的过程师:我们来请小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帮水宝宝搬家的经历。(用的什么工具?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游戏:会变化的神奇水

  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师:老师又把水宝宝请来了,这次要和水宝宝一起变个魔术。

  2、教师将奶粉放入杯中搅拌师:谁来告诉我,水宝宝怎么了?(变浑浊了或者变成牛奶了等)为什么水宝宝变色了?(因为奶茶粉溶到水里了)

  3、师: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神奇材料,我们一起和水宝宝来变魔术吧!

  4、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5、幼儿坐在操作台边,教师进行提问师:你们的水都发生变化了么?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水宝宝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尝一尝变了魔术之后的水宝宝。

  四、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1、师:我们今天和水宝宝做了这么多的游戏,大家都喜欢水宝宝么?

  2、师:小朋友们还知道水宝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作用?

  3、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视频中的水宝宝怎么了?

  4、师:水宝宝怎么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让水宝宝生病?我们应该怎么爱护水宝宝?

  5、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且爱护好我们身边的水宝宝,不让脏东西污染了它们。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和水宝宝一起做更多有趣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恐龙去哪儿》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Ppt、图示

【活动流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教师不必强求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只要从幼儿能理解的角度出发来交流即可)

  二、整理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你认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这里可以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一步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三、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让恐龙灭绝的原因都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活动反思】

  恐龙去哪里了这是个十分有意义的探讨活动,幼儿会积极主动的探讨活动,但有时小朋友说出的答案,有点偏离现实,需要老师从旁指导。重新梳理知识,但在图片、视频方面的资料还不够全面、科学。幼儿接受的知识还不够科学。

1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晴云雨雪》含反思

【活动设计】

  有一天,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班的小朋友到户外去玩,玩了一会儿,天气就突然变阴了,一阵乌云过来了,马上快要下雨了,小朋友看到这样的自然现象非常兴奋,都问我:老师,怎么天一下子就变黑了?老师,是不是太阳在眨眼睛呢?为什么会有云呢?等等好多关于天气的问题,看到幼儿对天气的变化如此感兴趣,在加上孩子们的生活常常直接地受天气的影响,他们都有玩雪、淋雨等经历和体验,因此为了更加丰富幼儿对生活中的自然经历有科学的认识,于是我和小朋友一同设计了晴云雨雪这一活动,来引导幼儿关注天气,了解天气常识。

【活动目标】

  1、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2、关注天气预报,有观看天气预报的知识。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2、难点:学习简单的形象地记录天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天气预报音乐,天气预报视频片段,记录表,铅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对,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和你们上课是吧,那我要考考你们了,听一听是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播放天气预报音乐)

  2、提问: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再听一遍,我提醒你们一下,这个节目每天都要播放的哦,我们再来听一遍。(第二次放天气预报音乐)这是什么节目?这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播出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你看过吗?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是吧,那我考考你们了,天气预报到底说了些什么呀?(请幼儿讲述)除了知道天气和温度,还能知道什么呢?除了知道我们无锡的天气情况,能不知道苏州的天气情况呀?能吗?北京的天气能不能知道呀?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小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我们来看一看,是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播放视频天气预报,幼儿观看)

  刚才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你啊有什么要问老师的,有什么话要说嘛,或者有什么地方看不懂吗?(请幼儿随便说说)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解说图片。我们来看一看这天气预报可以知道几天的天气呀?这是几号的?哦天气预报可以知道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天气,就是能知道明天和后天的天气是吧。

  二、认识天气符号。

  1、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的天气,能够知道我们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是嘛,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天气符号。哪里有天气符号,什么是天气符号呀?教师指图片问,哪里有天气符号呀?还有哪里有天气符号呀?每个城市的边上都有吗?什么是天气符号?就是用一个图案表示一种天气的是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

  2、我还要来考考你们,等会老师继续放这段视频,我呢给每个小朋友一张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看这就是我们的记录表,旁边呢有许多的图案,就是刚才说的天气符号,接下来听清楚了,看视频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图案出现了,就要铅笔在它旁边打个勾,会吗?看到什么图案出现你就打钩,你们愿意试试看吗?好请你那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等会看到图案出现就打钩,如果图案没有出现呢?就不打勾。请你那好一支笔,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幼儿看视频记录)

  3、师:记录好了吗,和旁边的小朋友对一对,有没有一样的呀?(教师出示一张大记录表)来,这是太阳的图案,有打钩的吗,打钩的请举手?教师在表上打钩,太阳的图案表示什么天气呢?谁知道?晴天,阳光明媚的晴天,我们一起说一说。(教师依次讲解天气符号,多云,阴天,小雨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引导幼儿学说)有的符号没有出现,我们等会再找找。

  4、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祖国大不大?同一天里出现了这么多的天气,好吧记录表放在箩筐里吧。

  三、小小预报员。

  1、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有没有你们不认识的图案。(出示天气符号图片),有没有不认识的图案,第几张图不认识?

  2、这些符号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小雨点和小雪花只有一个的时候就是小雨,小雪,有2个小雨点和小雪花就是中雨和中雪,点数越多下的雨和雪就越大。

  3、教师指图片,宝宝说符号名称。

  4、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当小小气象员了,来播报一下天气好吗。(放第一张上海图片)这是哪里?是什么天气呀?教师依次放图片,和幼儿一起说城市天气。

  南京小雨,13,上海多云25,北京小雪074,香港多云1018

  四、教师小结

  哇,小小气象员们可真棒,已经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和本领,今天回家你再和爸爸妈妈去看一看今天的天气预报好吗。

【活动反思】

  优点:

  1.范读具有一定代表,体现出了示范的意义。

  2.图文结合得很显实效。

  3.充分地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理解诗意。

  不足:

  1.课堂流程不够连贯。

  2.读与背中稍显混乱。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备课,摸清各环节以在课堂上授课游刃有余。

1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探索小灯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 。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1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小苔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活动反思】

  “开展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努力向着这个方向靠拢。课堂上我把学生设计为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退居为教学的辅助角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尽量采集一些标本回来,让他们带回课堂向同学介绍。学生采用边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亲自采集标本,增加他们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关注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这样上课课前不用实验老师准备太多的实验材料、也不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所有的知识均由学生告诉学生,这种教学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完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上完课后纷纷对我说:“老师,这节课怎么过得那么快呀?”可见学生已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1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颜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及两两等量相加的意思。

  2.大胆尝试动手操作、调配颜色、并记录。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体验认识色彩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魔法瓶三个、PPT课件一份;一瓶醋、一瓶矿泉水、一瓶牛奶;调色杯人手一份、颜料水共14份(红、黄、蓝)、记录单、笔。

  2.经验准备:幼儿有认识颜色的经验。

  3.环境准备:适宜操作的室内环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三原色、三间色。

  2.难点:能准确的用"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出三间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渲染活动气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有白水的矿泉水瓶,请幼儿察验后开始变魔术,依次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

  2.这三个颜色宝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幼儿回答……

  3.教师: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叫做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我们通常说的美术三原色,即红、黄、蓝。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

  4.你们来猜猜老师为什么去学这个魔术,然后今天在这里表演变魔术?幼儿回答……

  5.师:因为这三个美术三原色宝宝想去彩色城堡玩。

  (二)出示彩色城堡图。

  1.师:但是想进彩色城堡必须打开城门。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堡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彩色城堡的主人:"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彩色城堡的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三角形组成的风车门才行。现在你们的老师已经变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

  2.教师提问:

  (1)现在只有三种颜色,城门能打开吗?为什么呀?幼儿回答……

  (2)请你们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分别需要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

  3.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还是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吧。(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帮帮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吧。")

  4.师:什么是"两两等量相加"?幼儿回答……(半杯醋加半杯牛奶,半杯醋加半杯矿泉水,半杯牛奶加半杯矿泉水,现场请幼儿演示、记录,特意确定如何"两两相等"。)现在你们学会了"两两等量相加"这个本领了。

  5.师:你们愿意帮助美术三原色宝宝们吗?那请你们有序的走到下面桌子去,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调色杯及你们需要用到的工具,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水,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将这些颜料水两两等量相加调试在一起才行。不然我们就进不了彩色城堡。

  (三)幼儿操作、记录、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小朋友们有顺序的排队到下面的桌子去操作、然后填好记录单。你是用哪个颜色和哪个颜色两两等量相加得到什么颜色的,请你在记录单上连好线哦,小朋友们需要合作才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来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的做的又快又准确,好吗?

  (四)小结、讲解。

  1.师:请小朋友讲解自己调出来的颜色以及自己用到了哪两种颜色。你们调出来的颜色是不是开锁需要的?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堡的主人,好不好?(1)红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紫色、(2)红色和黄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橙色、(3)黄色和蓝色两两等量相加在一起时 是绿色。

  2.当幼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支持、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五)介绍"三间色"。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彩色城堡的主人让我们找的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紫色、橙色、绿色,这三种颜色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美术三间色"。原来,这些美术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等量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美术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2.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呢,请进来吧。")

  3.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老师选出了三种水果,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西瓜、茄子、橙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4.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美术三原色和三间色,哪位认真听课的小宝贝能告诉罗老师美术三原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美术三间色是那三个颜色?幼儿回答……

活动总结、延伸

  师:因为今天你们上课表现都非常的棒,所以彩色城堡的主人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我们来听听是什么任务。彩色城堡的主人"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可都太棒了,我想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是你们回到你们班教室用今天你们学习到的美术三原色和美术三间色来装饰你们班的教室,我相信你们会完成得很好的"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彩色城堡主人交代的任务呢?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有秩序的排队回教室思考思考要怎么装饰,一会儿罗老师回教室时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1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熄灭的蜡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了解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粗细相同与不同的蜡烛多根,大小相同与不同的玻璃瓶数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昨天晚上老师家里停电了,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也没有手电筒,你们说如何才能让屋子里亮起来呢?

  让幼儿自由回答得出蜡烛可以照明。

  二、基本部分

  1.师:点燃的蜡烛不把他吹灭,他会怎么样呢?

  幼:蜡烛会一直燃烧。

  师:如果给蜡烛上面罩上一个玻璃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2.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上面罩一个玻璃瓶,观察其现象,再点燃一支蜡烛放旁边进行对比。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蜡烛燃烧的作用。

  结论:罩玻璃瓶的蜡烛会熄灭,另一只继续燃烧。

  3.实验二:点燃两只相同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杯,观察结果。

  结果:小瓶里的蜡烛先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灭。

  小结: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灭。

  4.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不同、长短相同的蜡烛,并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观察结果。

  结果:粗的蜡烛先灭了。

  小结:粗蜡烛用掉的空气多,所以先熄灭了。

  三、总结

  空气对蜡烛有助燃作用。

  延伸:如果点燃两个粗细长短都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索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20、大班科学教案《蛋宝宝变魔术》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游戏中蕴涵的一些简单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及与同伴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一张教师示范图示、少量沙子、鸡蛋壳若干、小瓶子若干、蜡烛

活动过程:

  一、出示蛋宝宝,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前段时间有一位世界上最有名的魔术师来中国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那你们想不想做魔术师呢?好,那今天就请你们这些小小魔术师和蛋宝宝以及它的助手沙子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二、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游戏中蕴涵的一些简单原理。。

  1、出示图示1,引导幼儿通过尝试来完成图示中的三个任务。

  (1)蛋宝宝横躺

  (2)蛋宝宝站立

  (3)蛋宝宝在小药瓶上站立

  “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蛋宝宝在沙子的帮助下都能变一些什么魔术呀?哦,这个魔术能不能成功吗就得看看你们这些小小魔术师的本事了!那现在就请你们赶快来试试吧!”

  2、幼儿演示实验过程,教师将幼儿的实验过程中沙子的变化在图示中进行记录。

  “好,你们的魔术成功了吗?那请你们来表演给大家看看吧!好你真能干,表演的真棒!那请你告诉我你把沙子放到蛋宝宝的什么位置魔术成功了?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成功的情况

  “你们的蛋宝宝都站起来了,但他的魔术失败了,我们看看他为什么失败了?”(放置沙子的多少)

  3、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小结。

  “原来蛋宝宝变的魔术是否成功和你们放的沙子有关系,只要放得少少的就能成功了,原来只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变魔术也是很简单的哦!”

  三、将蜡烛油滴在沙子上固定沙子的位置,再次进行实验。

  1、请幼儿进行第二次实验前的猜想并说明原因。

  “金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沙子放的较少的蛋宝宝,那现在请你们再来变变魔术看,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三个魔术。”

  2、出示图示2,请幼儿再次进行尝试,并自己寻找答案。

  (1)蛋宝宝横躺

  (2)蛋宝宝站立

  (3)蛋宝宝在瓶子上站立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你们发现了什么呀?它能不能完成呀?”

  4、幼儿再次操作并引导幼儿了解实验的原理。

  “刚刚那只蛋宝宝为什么可以完成魔术,而这只蛋宝宝为什么就不能完成魔术呀?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两只蛋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原来肚子上有沙子的蛋宝宝只能完成横躺的魔术,而脚上有沙子的蛋宝宝也只完成站立和瓶子上站立的两个魔术,而这些蛋宝宝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不倒翁哦!”

  四、幼儿扮演蛋宝宝,愉快的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好,现在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回不不倒翁蛋宝宝,来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活动反思:

  调色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如何使传统的活动有一定的新意,是我组织这个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班级的角落里有许多空的饮料瓶,这是我们给美工区准备的,但我经常看见幼儿把水灌在里面倒来倒去玩得非常的开心,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调色这样一个过程和瓶子结合在一起呢?让幼儿在玩瓶子的过程中调色,又在调色的过程中玩瓶……

  这个活动,初步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巩固了对三原色的认识。考虑幼儿对调颜色没有丰富的经验水平,我把重点确定为调配新的颜色,并学念儿歌;难点为尝试创编儿歌,并把自己想到的事物绘画下来,并且乐意在师生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

  仔细分析整个活动,觉得的问题就是老师自身的预见性不够强,应该在活动前就要考虑到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在调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变化一下调配的方式,把有红色的颜料水慢慢加入黄色的颜料水中。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想法,总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设计走,让孩子来适应老师,这其实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是不适合孩子的。如果我当时能针对出现的意外“将计就计”:既然孩子们看见了红黄两种颜色调成的颜色不一定是橙色,可以让孩子逆向思维并敢于尝试,如何将红黄两中颜色变成橙色,那就是要在黄色中加入少许,让孩子有不断探索的机会。其实这也是活动最宝贵的教育价值。

21、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水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话故事内容,感知一波三折有趣的故事情节。

  2、积极参与讨论,知道水从哪里来。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感知一波三折有趣的故事情节。

  2、指导要点: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幼儿理解作品。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2、一组是小熊、小鹿、山羊哭泣的图片:一组是它们笑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激趣。

  提问:图片上有谁?他们怎么啦?是什么事情让他们又哭又笑?

  2、初步感知故事。 教师完成讲述一遍故事。 提问:故事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为什么哭呀?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段理解故事。 看图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一,讲述故事开头至“他心里一急,就哭了起来。”

  提问:小熊在做什么?(它在小河边甜甜地饱喝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河滩上休息。)

  他想到了一件什么事?心情怎样?

  (2)出示图片二,接着讲述故事至“小鹿和小熊一起哭起来”

  提问:小熊对小鹿说了些什么?小鹿是怎么回答的?听了小鹿的话,小熊怎么说 ?

  (3)出示图片三,让幼儿观察。

  提问:小熊和小鹿遇到了山羊,说了什么话?

  山羊会怎样回答呢?小熊又会问什么问题?(调动幼儿已有经验与回忆进行迁移讲述。)

  教师:请你们仔细听听,故事里说的和你们说的一不一样。

  接着讲述故事至“天上的雨水总有一天也会下完的呀”。

  (4)出示图片四,继续讲述故事至最后。

  提问:小熊、小鹿和山羊为什么都哭了。

  听了它们话,狐狸表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教师:河里的、湖里的水会不会流完,天上的雨水会不会下完,小熊、小鹿和山羊为这些问题接二连三的哭。小狐狸为它们解决了难题,让它们懂得水是不会流完,雨是不会下完的道理。

  4、教师完整讲述,帮助幼儿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与有趣。

  提问: 小熊提了哪三个问题?为什么小鹿、山羊听了会又哭又笑呢?

  小鹿、山羊、狐狸它们是怎样笑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小鹿直笑、山羊笑个不停、狐狸笑得浑身发抖,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

  河里的、湖里的水从哪来?雨从哪里来?(引导幼儿按顺序用故事里的语言回答。)

  5、讨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水有哪些用途?如何节约用水?(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用完整的用语言在集体面前讲述。)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角色表演,讲述故事。

  2、与家长一起查找关有水的来源、用途等资料。

  活动反思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根据孩子们对水的兴趣,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

22、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宝宝从哪里来?》

  活动准备:子宫及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宝宝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讨论:“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表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表演宝宝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2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探秘小灯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动物尾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分钟)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小结: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五)音乐声中结束课堂(2分钟)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

2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种子宝宝有办法》含反思

教材简析:

  本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畅想"中"好吃的种子"生成的子活动。开展本主题活动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他们看到了红红的野枸杞,飘飞的蒲公英……小朋友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老师,枸杞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是飞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吗?""明年它们会在长出来吗?"……可见幼儿对种子传播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宝宝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活动预设: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发现,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我引导幼儿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为幼儿提供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设计思路: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苍耳的传播方式--莲子的传播方式--经验升华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歌曲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二、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1、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3、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三、苍耳的传播方式

  1、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2、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3、苍耳的传播: 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四、莲子的传播方式

  1、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2、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26、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的配方》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的配方

  一、设计意图:

  五彩的彩泥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材料之一,经过他们的摆弄,创作出了许多稚趣盎然、神采奕奕、千姿百态的作品,给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彩泥怎么来的?”这小小的问题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好奇,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自己配制彩泥。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的配方》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2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风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制作风车,提高动手能力。

  2.在教师解剖范例的情况下,探索了解风车的制作方法。

  3.在制作的过程中,积累操作经验,尝试有目的地解决困难。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风车范例、卡纸、剪刀、双面胶、吸管。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什么?你想做一个风车么?

  做一个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呢?

  2.解析风车,探索风车的制作过程。

  教师将完整的风车挂在黑板上,(banzhuren)一步一步地解剖,并让幼儿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将风车完整的解剖后,幼儿自己探索制作过程。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风车,制作风车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教师可以适当干预。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28、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空气在哪里》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工厂每天都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学校周边都能闻到难闻的气味。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同时让幼儿懂得我们人类生存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家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塑料袋、小气筒、小气球若干、蜡烛、打火机、玻璃杯

  2、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学前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袋子里装了什么,给幼儿打开袋子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发现了什么。

  2、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小结:塑料袋里装着空气,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1)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

  (2)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3)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

  提问:(1)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我们需要空气

  (1)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空气,人、动物、植物会有什么感觉和变化?提示幼儿闭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给幼儿做实验: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请幼儿想一想火为什么灭了。

  (3)引导幼儿想一想:潜水员和宇航员的服装为什么是密封的,还要带着氧气筒?

  小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才能生存》

  (4)出示课本画图,让幼儿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空气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变好?

  师小结: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随地乱扔垃圾,减少工厂的废水污染,多种树木花草,就能是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一个装满空气的密封塑料带让幼儿进行摸一摸,闻一闻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接着又让幼儿跟着我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们知道袋子里装的是空气,鼻子吸得也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对我们特别重要。在幼儿找一找空气在哪里环节,我让幼儿用袋子捕捉空气、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来自快思老师教案.!活动中我亲自试验操作: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让幼儿明白燃烧也需要空气。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感觉我的言语比较多,导致了活动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2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会看时间》含反思

  目标:

  1. 了解时钟的钟面等点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 学会看整点并能正确拨出,读出整点。

  3. 初步形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准备:

  实物钟2个,若干个钟面,若干个圆,若干个勾线笔,挂图。

  过程:

  1. 时钟的分类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的声音)我们听见闹钟的声音会做什么事?(起床)有几只小动物一起约好在7点的时候去逛商店,听见闹钟的声音都起床了,都到他们约好的地方集合了,约好的时间到了,可是小猪没来,你们说要不要等它呀!(要等)他们等了好久,小猪还没来,小动物只好走了,小动物们一起去逛商店了,他们来到了时钟店,看了很多种,也不知道买什么种,我们也来看看有什么钟。(banzhuren.cn)(欣赏图片)你们看过这些钟吗?

  小结:有小动物的是卡通钟,能挂在墙上的是挂钟,放在桌面上的是座钟,放在地上的是落地钟。

  2. 观察并认识时钟,分针及了解他们的运行关系和运行规律。

  师: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这些钟,你们发现这些钟有哪些一样的地方?(上面有数字,有两根针)这两根针他们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分针,时钟)小结:钟的上面有两根针,一根短,一根长,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上面还有数字1-12,数字是怎么排列的?(小结:数字从向右方向从小到大绕一圈排的?

  师:出示时钟,你们看看时钟里的指针朝哪个方向转的?(向右)顺着指针的方向我们叫它的顺时针。看看老师把分针转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分针转一圈走12格,时针则走一格,就一小时,分针要走一圈才是一小时。

  3. 认识整点师:出示图,谁能告诉我图片上的钟几点了?分别出示12个不同时间的钟面,让幼儿说出整点和怎样写整点。

  师:小动物买好了钟都是回家,可是小猪还没来,它到底干什么了?我们去看看它在干什么?出示图片(睡觉)看看几点钟了(10点)小猪是一个不守时的小猪,我们不要学小猪,我们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早睡早起,就不会迟到了,我们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

  4. 学拨整点森林里其他小动物看见他们买的钟都很羡慕,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看时间,小朋友帮帮小动物,好吗?老师拨时间,你们说,然后请小朋友来拨时间。

  5. 练习画钟面、时钟、分针6. 活动延伸做"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因为代表烟台市特级教师向全市教师展示的教学活动,因而多次地在不同班级试讲。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情绪非常好,积极参与活动,尤其是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孩子们14人一组,自己想办法站成时钟的样子,孩子们非常喜欢,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与管理能力,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

30、大班科学领域教案《颜色对对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涂有红、黄、蓝颜色的小手掌;魔术箱;红、黄、蓝颜色的水:装有红、黄、蓝颜料的瓶盖。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一碰》,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1.幼儿随音乐《碰一碰》进入活动室。

  师:咦,小朋友,你们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颜色?(红色、黄色、蓝色)

  请幼儿自由回答并提问。如:你在哪里见过红颜色的东西?鼓励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有颜色的东西。(以此形式再提问黄色、蓝色)

  2.开始游戏

  请小朋友随音乐《碰一碰》找一个跟自己手掌颜色不一样的好朋友来碰一碰,并提问:“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颜色有什么变化?(变色了)。让小朋友随音乐再找一个跟自己颜色不一样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二、魔术表演,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今天,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游戏,还给小朋友准备了神奇的魔术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术到底是怎么样神奇的呢?

  教师准备三个瓶子,里面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每个瓶子里插上两根带有开关的塑料管。音乐响起,教师进行魔术表演。表演完后提问幼儿:“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鱼缸里了、不见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说是流到鱼缸里去的。瓶子里装的是红色、黄色、蓝色的水,为什么鱼缸里却没有红色、黄色、蓝色的水呢?鱼缸里现在是什么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此过程让幼儿各抒己见。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吧。(教师拉开帘子)哦,原来水是顺着管子流到下面鱼缸里去的,看一看每个鱼缸里都有几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能说出:红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橙色,红色碰上蓝色就会变出紫色,蓝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绿色。

  三、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两种颜色配色后神奇的变化

  “刚才这个魔术不仅老师能变出来,小朋友也可以变出来,小魔术师们,你们试试吧!”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种颜色,请小朋友找一个相同颜色的即时贴贴在瓶子的身上,记住它就是瓶子里现在水的颜色。(banzhuren.cn)还有的颜色藏在瓶盖里,请小朋友找一个跟自己瓶子里颜色不一样的瓶盖盖上去,拧拧紧。

  此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红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蓝色标志的瓶盖;第二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黄颜色的水,并配有蓝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第三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蓝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

  小朋友,快到老师这里来!我们的魔术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变魔术要有神奇的咒语呀,跟老师一起念咒语吧:“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

  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晃动瓶子里的水,让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小魔术师们快看,你手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通过提问,巩固哪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分别会变成橙、紫、绿三种颜色。

  四、幼儿喷色,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魔术师们可真厉害,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大树、小草)大树和小草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绿色).以同样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颜料来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儿进行喷色活动,体验颜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

  颜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更多有颜色的东西吧。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3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石墨》含反思

  【活动背景】

  我们xx县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天然草场、广阔湿地,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食品基地和丰富的矿藏资源小县城。境内有金属、非金属矿产39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黄金、石墨、蛇纹岩、硅石、石英石、菱镁、腐植酸等十余种,矿体品位高、赋存好、储量大,尤其是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已被国家列入大型石墨开发重点项目计划,目前已形成25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在园本课程活动中,我选择了认识石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和积极的探索中了解的自然资源——石墨。在活动中,以帮助奥特曼寻找宝藏为线索,通过看、摸、画来认识石墨是黑灰色质软的、有油腻感的石头。通过课件、视频让幼儿了解石墨的用途和石墨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孩子们知道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石墨,了解石墨的特点,知道石墨是我们家乡特有的矿产。

  2、了解石墨的用途和石墨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幼儿珍惜资源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认识石墨,了解石墨的特点以及用途。

  【活动准备】

  石墨、石墨粉、地图、视频、奥特曼头饰、水墨画、墨汁、湿巾若干、宣纸一大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来我们家乡萝北县寻找宝藏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是谁呀?(课件:奥特曼)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你好!)

  奥特曼:小朋友们好!今天我来是想请小朋友帮我寻找宝藏的,你们愿意吗?(愿意)[奥特曼是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所以我以帮助他寻找宝藏为线索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寻找宝藏,认识石墨。

  1、奥特曼给了我一张“藏宝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萝北地图)这是我们的家乡萝北,我们萝北虽然不大但是她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食品基地和丰富的矿藏资源小县城。再看离萝北不远有红色气球的地方就是藏有宝藏的地方,看这个地方叫什么?“云山”我们找到这个地方就是藏有宝藏的地方。[通过看“藏宝”图让幼儿知道石墨矿在我们家乡的云山林场]

  2、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看过藏宝图了,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找宝藏呀?(云山)我们出发吧。[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云山的记忆]

  3、在班级墙上贴有“云山”的地方找到宝藏,(四个装有石墨的箱子)带着找到的宝藏回家吧!(幼儿回座位,分组活动)[幼儿到有云山字样的地方寻找“宝藏”]

  4、打开宝箱看一看里面的宝藏是什么?[幼儿分组观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回答,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用手摸一摸宝物什么感觉?是坚硬的还是软软的?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幼儿自由回答)[幼儿直观的去感受石墨是坚硬的,石墨是机器开采的所以幼儿摸到的有粗糙的、也有光滑的]

  6、你摸宝物手上有什么变化?(幼儿手变黑灰色)

  7、你拿着石头在纸上画一画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石墨在纸上会画出印记)

  8、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石头?(幼儿自由回答)

  9、师:小朋友说出这么多种石头,下面还是请奥特曼来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吧!

  10、奥特曼:今天我们在云山找到的这种黑灰色质软的、有油腻感的石头叫石墨。虽然用手摸起来很粗糙但是它的质地还是很软的,在纸上可以画出印记来。

  11、教师提问:

  (1)这种石头叫什么?

  (2)石墨什么颜色?[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石墨的认识]

  12、石墨的形成:

  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形成的。以煤层或含碳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最常见。(快思 www.banzhuren.cn)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也有石墨产出,这是由于石灰岩分解出二氧化碳又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幼儿了解石墨的形成)

  教师小结:我们萝北的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现在形成25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三、石墨的用途

  1、出示加工了的石墨粉,是什么颜色的?请幼儿观察。(分组讨论)

  2、这是加工了的石墨,请你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手怎么样了?[通过看、摸认识加工的石墨]

  3、加工了的石墨可以用来干什么哪?我们一起看看吧!

  4、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石墨的用途。[通过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石墨的用途]

  5、教师提问:石墨可以用来做什么?

  (a)石墨坩埚(冶金、铸造、机械、化工使用)

  (b)电池的电极棒

  (c)铅笔铅

  6、出示电池的电极棒、铅笔铅,请幼儿观察。[通过观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石墨的用途]

  7、小朋友在生活中你用过这些物品吗?你用它来做什么?

  8、出示水墨画,幼儿欣赏。

  师:看这幅画美吗?(出示水墨画)你知道这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吗?(幼儿自由讨论)

  我来告诉大家,是用这个黑色的液体画的,这个黑色的液体叫做墨汁。(出示墨汁)在墨汁里含有石墨的成分。[让幼儿了解石墨还可以用作颜料]

  四、石墨的危害。

  石墨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很多,但是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危害。(出示图片)

  a、石墨粉尘污染的小麦;

  b、加工石墨排放的污水;

  c、石墨工人;

  d、污染不生长的植物。[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石墨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从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五、结束部分。

  我准备了一张大画纸,我们一起用墨汁做一幅画送给奥特曼好吗?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是科学认识石墨,知道萝北有丰富的石墨矿藏,活动中我以帮助奥特曼寻找宝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找到宝藏后让幼儿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来发现石墨的基本特征,在此环节上幼儿说的比较少,应多让幼儿说看、摸、画后的对石墨的认识。在学习石墨用途时,我给幼儿观看了一段视频,让幼儿回答你见过哪些石墨制作的物品,幼儿多数直说出了铅笔,其实电池的电击棒也是长用的,只有一个幼儿说出了电池的可以放在玩具里,玩具可以动起来。在看完视频后幼儿回答问题时我出示电池和铅笔的实物来让幼儿说一说就加深了幼儿对石墨用途的记忆了。在活动中我还存在着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32、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宝宝和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卵生动物、胎生动物。

  2、通过大小、颜色等办法区别不同蛋的特征,知道鸭蛋、鹅蛋、鸡蛋、鹌鹑蛋的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鸭妈妈头饰、各种动物的图片

  2、实物(鸡蛋、鹅蛋、鹌鹑蛋、鸭蛋)、框子。

  3、幼儿操作动物图卡,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有一只可爱的鸭妈妈来我们班找他的小宝宝,这是鸭妈妈第一次当妈妈,她在草丛里生了一个蛋,刚生完,她就急急忙忙去找朋友分享她生蛋宝宝的喜讯。糟糕的是现在鸭妈妈想把宝宝带回家,但是她怎么找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宝。嘎嘎嘎,这里有好多蛋宝宝啊,但是这些蛋宝宝到底哪个是我的宝宝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宝宝吗?

  二、帮鸭妈妈找宝宝

  1、区分鸭蛋宝宝

  师:每一组桌上都有4个蛋宝宝,鸭妈妈也给每个蛋宝宝都标上了记号。 请你仔细观察哪个是鸭妈妈的宝宝,请你记住他的标记等等告诉鸭妈妈。

  师:但是鸭妈妈还有一些要求,我的蛋宝宝是很容易怎么样的(狠容易破的。)那就要请小朋友怎么样啊?(请小朋友小心一点。)每个小朋友都要轮流观察每一个蛋宝宝,不能抢着看。 等等还要请小朋友们来告诉我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我的宝宝。

  2、幼儿操作

  师:音乐开始就请小朋友们到后面进行操作,音乐结束时请全体小朋友回到位置上。

  3、送鸭宝宝回家

  师:你们都找好了吗?觉得几号是鸭蛋宝宝啊。你是用什么办法的?

  师:请每一组的一号小朋友来帮鸭蛋宝宝送回家。

  师小结:一般的鸭蛋都是淡青色的,椭圆形,不大也不小的。

  4、送其他宝宝回家

  师:现在鸭妈妈找到他的宝宝了,但是还有一些妈妈没找到自己的宝宝,我们也来帮助他们吧。

  师:这是什么动物?(举起鸡妈妈、鹅妈妈和鹌鹑妈妈的框子。)

  师:刚刚我们都已经仔细观察过了,现在请红色组的②③④号去自己组每个人拿一个蛋把送回妈妈的怀抱。(接着每一组都送过去。)

  师:好,现在我们都送好了,说说你送了什么蛋?(我送的鹅蛋。)

  师:是这一筐吗?(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是鹅蛋宝宝的?(鹅蛋白又大。)

  师:还有送不同蛋的吗?(我送的是鸡蛋。)

  师:是这一筐吗?(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是鸡蛋?(鸡蛋是肉色的。)

  师:哪些小朋友是送这个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蛋吗?(鹌鹑蛋。)

  师:鹌鹑蛋有什么特点?(最小了,还有身上有斑点。)

  师小结:鹅蛋大而且白、鸭蛋是青色的,比鹅蛋小。鸡蛋是肉色的、鹌鹑蛋最小,还有斑点)。

  三、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认识卵生和胎生动物

  师:因为要感谢大家的帮忙们,所以鸭妈妈就请他们来家里做客,请了那些小动物呢?

  师:嘎嘎嘎,这时鸭妈妈又生了一个蛋,顿时大家都围着讨论起来,鸭妈妈生下来的是蛋宝宝,这里哪些动物生下来也是蛋宝宝的呢?

  师:还有好多动物没有被点到名,那他们生下来什么样的呢?

  师小结:妈妈生下来是蛋或者卵的就是卵生动物,如果生下来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小动物就是胎生动物。

  2、幼儿探索操作、分类

  师:我这里还有很多的动物,那他们到底是胎生还是卵生的呢?"屈,老师.教,案,网"需要小朋友们来帮忙分类。

  师:操作之前请听清楚要求:每一组都有10个动物卡片,每个小朋友拿两张。自己认真思考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想清楚后把他贴在图表上。

  师:请每一组的⑤号把图表交上来,看看别的组合和我们贴的有什么不同的,是谁不对呢?

  四、活动延伸:

  师:除了上面的一些动物以外,动物世界里面还有很多的动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去找一找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明天回来和我们讨论一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对于大班下册的小朋友来说时间太短了。同时目标2、通过大小、颜色等办法区别不同蛋的特征,知道鸭蛋、鹅蛋、鸡蛋、鹌鹑蛋的主要特征。这个目标对于大班幼儿太过于简单了,这个目标应该适用于中班。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我前后环节的着重点没有把握好。在后面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这个环节可以再加点,这样或许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到卵生动物的整个发展,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同时延伸环节也可以换成认识特殊的动物像卵胎生之类的。

  这是一个科学活动,我在活动中说了生蛋的动物就是卵生动物,所以导致有些幼儿弄不清楚像蝴蝶、鱼之类产卵的动物是什么动物。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今后我会很注意的。

  这一个活动我利用标志使每一个小朋友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小朋友们举手发言也很积极,师幼互动的也很好。

3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6的组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组成,学习书写数字6。

  2.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以及数的互换、互补规律。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片:双色卡片每人6张,数字卡片1~6每人2套,分合号1个。

  2.笔、田字格本。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复习3~5的组成和加减。

  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根据画面的不同特征说出3~5的组成和加减。

  2.学习6的组成。

  (1)请幼儿撒双色卡片,根据卡片落下后的颜色,用数字卡摆出6的分合式。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www.banzhuren.cn)注意引导幼儿正确读出6的分合式,如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就是6。

  3.引导幼儿根据互补、互换规律找出6的分合式。

  (1)引出问题:分合式排列这么乱,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人看清楚并且不遗漏分合式。

  (2)幼儿根据很办上写出的分合式,交流找出全部分合式的办法。

  (3)小结:分合式左右两边的数互换位置,可以得到两种分合法,这就是数的互换规律。如

  6

  ╱ ╲

  1 5

  5 1

  分合式左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1,右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这就是数的互补规律。如

  6

  ╱ ╲

  1 5

  2 4

  3 3

  4 2

  5 1

  4.游戏:找朋友。每人自选一个数字卡片举在胸前。教师拍手,幼儿自由走动;当教师拍手停下时,两个幼儿抱在一起,要求两人的数字合起来是6。教师当裁判,验证时请幼儿快速说出分合式。

  5.学习正确书写数字6。

  要求:用田字格本书写数字时1~9占左边格。

  “6”像哨子。从上线偏右一点起向下方画一个弧形,碰左线、底线,向右碰右线画成一个小圆,小圆上面超过中线。

  请幼儿书写数字6。

  课后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好玩的气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够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大胆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创造力。

  3、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快乐情绪,体验合作的乐趣。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一个充气的气球,瘪的彩色气球若干

  2、彩虹伞一个、长绳子一根

  3、活泼的音乐。

  活动重点: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难点:

  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 欢快的音乐进入教室,教师神秘的拿出彩虹伞,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彩虹伞的爆米花游戏。激发他们对气球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充足气的气球,请幼儿摸一摸,猜猜气球里装有什么?

  请小朋友摸一摸气球,有什么感觉?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里面有空气)

  三、如果气球里没有空气会怎样?教师松开气球充气处的绳子,让幼儿感受空气从气球里出来,没有空气气球会变得瘪瘪的。

  四、怎样使气球变得鼓鼓的?教师出示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观察气球变大的过程。感知气球的存在。知道气球里装满了空气就会鼓起来。装的空气越多,气球就越大;反之,装的空气少,气球就小。但是如果气球装的空气过多,气球就会爆掉。

  五、空气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肚子里溜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跑出来呢?(用绳子绑紧)

  六、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玩法。(教师小结)

  七、增加气球的难度。把我气球都记在绳子上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顶。

  八、提高难度:让幼儿跑起来用头顶。(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不断地增加绳子的高度)

  九、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有个别孩子参与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孩子对动物的保护色,了解不多,使他们在活动中兴趣不高。但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孩子,主动发问,积极互动,效果会好些。

3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不沉的纸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

  2、尝试操作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探索事物的兴趣。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折小船。

  2、物质材料准备:卫生纸、报纸、画画纸、各种纸船、四盆水、记录表、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船、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船,我们来摸摸纸,看看这是用什么纸做的小船?

  二、猜测小船开的时间。

  1、幼儿讨论:哪只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长?哪种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短?

  2、出示大记录表,教师将幼儿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探索小船在水里的时间

  1、幼儿选择一只自己喜欢的船,听教师口令同时将船放入水中。

  2、幼儿观察,一组一组记录表进行记录。

  3、讨论结果:你们组的纸船哪只先沉下去?哪只后沉下去?(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为什么有的小船一会儿就沉到水里,有的小船能在水里很长时间?(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所以有的小船很快就沉下去看。)

  四、不会沉的纸船。

  1、我们有什么办法让纸船不沉下去呢?

  2、幼儿将纸两面涂上油画棒折纸船,放入水中,幼儿观察。

  五、生活联系。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不会湿的纸盒用来装水,小朋友想象有哪些东西是你看到过?

  我们每天喝牛奶的纸盒不吸水,所以它能装牛奶。一次性的杯子,用来装水。宝宝流鼻涕,可以拿面巾纸擦,它又软又吸水。可见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活动反思】

  本活动重点是观察、探索不同纸张吸水性不一样。通过纸船在水里的实验来突破重点。难点是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通过幼儿在纸上涂画油画棒观察纸船不下沉来突破难点。首先选这一活动的材料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上厕所的纸、画画的白纸、爸爸妈妈看报的纸。对于幼儿经验已有了一定的铺垫。在认识的基础上来让幼儿知道纸张还有吸水性不同的特性,同时实验观察幼儿能一目了然的明白这一特性。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跟着教师的思路,。幼儿的兴趣点较浓厚,环节层层递进。但由于幼儿对于蜡在生活中的经验不足,在最后环节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需要再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延伸,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

36、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宝宝看店》含反思

  目标:

  1、学习按群数数(以10为单位)、计数,了解多种数数的方法。

  2、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商议解决问题。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准备:

  操作材料

  过程:

  1、欣赏与引疑:观看童话剧《宝宝看店》

  (一)--宝宝看店时发生了什么事?

  "想什么办法会使生意越做越好?"

  2、讨论与尝试: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宝宝,会有什么好办法?

  借助操作材料,尝试按群数数。

  交流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哪一种方案,最快最清楚。

  3、实践与思考:

  观看童话剧《宝宝看店》

  (二)说说议议:爸爸介绍给宝宝一个什么好办法?

  想想试试:两个幼儿同时数,一个一根一根数一个一堆一堆数(10个一堆)。"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比比哪个人数得快。

  操作实践,体验按群数数的便捷。

  交流各自的取货方法,相互启发。

  4、迁移与创造:

  观看童话剧《宝宝看店》

  (三):--"除了10个10个地数,还有什么方法也很方便呢?"

  【活动反思】

  本次的教学活动《算式宝宝找家》,让幼儿充满兴趣的完成学习任务。在玩中认真地学,在学中快乐地玩。本次教学,我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致是我最大的收获。在教学上还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标达成度高的同时,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绳索,绳索的一头被老师牵引着,绳索的另一头是孩子正在一步一步完成老师早就设计好的路。在最后的一个操作环节中,老师设计的操作量比较多,这个也是我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37、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我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教学挂图。

  3、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

  4、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陈老师的照片,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1、师:这是谁?以前的陈老师和现在的陈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2、师:原来现在的陈老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小朋友,那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

  二、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师:原来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种下了一些小种子,这些像小蝌蚪的种子叫做精子,他们在妈妈的身体里展开了游泳比赛,游得最快的精子就会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长大后就是一个小宝宝了。

  三、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让幼儿通过观后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师:小宝宝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

  2、师:开始的时候他有多大?后来慢慢的长出了什么?眼睛会睁开吗?

  3、师:小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宝宝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后来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样了?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几个月?

  4、师:原来小宝宝一直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开始的时候他像一粒种子那么大,慢慢地长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时候眼睛还会睁开。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游泳、吸吮手指、翻跟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后来小宝宝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了,他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他整整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四、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师:这时的宝宝是怎样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师:这时候的宝宝只能看见头和身体,还有腮和小尾巴呢!不过小尾巴会随着宝宝的长大消失的。小宝宝是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肚子里的营养,一天天地长大。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慢慢长大了,现在他是什么样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现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一样吗?

  --师:现在的小宝宝刚刚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不一样。

  3、出示第三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的什么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长了小手、小脚,他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又有什么变化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全身都覆盖着一层绒毛。

  5、出示第五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猜猜小宝宝这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师:这时候的小宝宝还在继续长大,骨骼也渐渐结实了,他有时还会调皮的踢妈妈一脚呢!

  6、出示第六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怎样了?

  --师: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最后终于来到了人间,来到这个世界。

  五、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师: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2、出示陈老师怀孕之前带小朋友做操玩游戏的照片和怀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让幼儿观察这两个时期老师身体状态的变化,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出示陈老师带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问:怀孕之前陈老师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师:有了小宝宝之后,陈老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来;自.屈;老师;教.案;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吗?

  --出示陈老师弯腰捡东西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的照片让幼儿观察,体会妈妈怀宝宝的辛苦。

  --出示陈老师看见食物不想吃,恶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问:为什么陈老师吃不下还要吃呢?因为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长不大,所以妈妈是很伟大的,我们要更加爱我们的妈妈。

  3、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陈老师现在怀了小宝宝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师再累还是要带小朋友学习本领,所以小朋友要更加体谅老师,爱老师,不惹老师生气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

  4、师:你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们的妈妈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现在你们上幼儿园了,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乐《感恩的心》,让幼儿表演。

  --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的心来感谢我们的妈妈,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感谢妈妈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38、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光和影子》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通过各种探索影子的活动,使幼儿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准备电灯、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等。活动在晴天的户外场地上进行。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找影子: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

  2、想一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幼儿分别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射下观察影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画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点,两人一组互相帮忙,把地上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自己与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个不同时期,自己的三个影子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变?

  4、教师和幼儿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影子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5、出示幻灯机、投影仪,教师和幼儿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6、议一议:人利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什么产品?(幻灯机、电影机、摄像机等)

  7、我们利用影子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夏天乘凉、踩影子游戏、进行手影和皮影活动)

  8、通过活动形成对影子的科学认识,培养幼儿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欢影子的活动。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戏。

  [效果评析]

  为了让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关系。

  另外,在活动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掌握过多的知识,而是注重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

  活动反思:

  1、本活动幼儿非常喜欢。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吸引幼儿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容易掌握知识,不仅获得的印象深刻牢固,还能引起幼儿对光的极大兴趣。

  3、将观察和实验结合教学,引导幼儿的观察,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的乐趣。

  4、还有幼儿自己动手做“手影”“踩影子”游戏,吸引幼儿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幼儿的体验,保持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9、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

  4、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5、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6、好玩的章鱼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像章鱼一样。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40、大班科学教案《蝴蝶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探索蝴蝶的演变过程,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蝴蝶演变的挂图,蝴蝶标本。

  活动过程:

  一、以帮助毛毛虫找妈妈的口吻引入。

  二、讨论:

  1、毛毛虫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2、你们知道哪儿可以找到毛毛虫的妈妈?

  三、编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从故事中让孩子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1、老师讲述故事,幼儿边欣赏挂图边安静的倾听。

  2、提问:毛毛虫是怎么样变成蝴蝶的?

  3、小结毛毛虫演变的过程:卵——毛毛虫——蛹——蝴蝶。

  四、讨论:你们还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宝宝和他们的妈妈长的不一样?

  (比如:蝌蚪,蚕,蛆……)

  五、户外观察活动:带孩子到户外的草丛和树叶下观察,.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能否找到毛毛虫或蛹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课让幼儿认识了蝴蝶的成长过程,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认识更多活蝴蝶,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奥秘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是没能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

41、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宝宝从哪儿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子宫及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宝。宝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宝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宝宝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讨论:“宝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表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表演宝宝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亲子活动,家长与幼儿通过互动交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通过看课件去探究寻找答案:爸爸妈妈共同给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长成,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懂得了“我们要珍惜生活,我们来到世界是很神奇的,要学会对父母感恩”。家长的观念改变了,更加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这节课在我园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如果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请孩子的爸爸也到现场,相信效果会更好。

42、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小猫摸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3以内的数的关系。

  2.能按数取物,按物说数。

  3.乐意参加活动,体验愉快的情绪。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制作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鱼若干。

  2.小猫头饰每人一个。

  3.创设鱼塘情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框各一个。

  4.《开火车》音乐、铃鼓一个、礼物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做运动

  随音乐出场,师:“宝宝们我们开着货车出去玩吧!”

  师:“今天天气真好,你们想不想和妈妈一起游戏?”

  第一次:妈妈和宝宝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小猫小猫喵喵喵,跟着妈妈做游戏,我的小猫跳一下(幼儿跳一下);我的小猫拍两次(幼儿拍手两次);我的小猫叫三声”(幼儿叫三声)。第二次:速度稍快。第三次:速度加快。

  二、 小猫摸鱼(听觉感知)

  (一)摸一条鱼

  师:“宝宝们快找块地毯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师:“我们小猫最喜欢吃什么?(鱼)今天妈妈带你们去鱼塘摸鱼好不好?”

  教师提出摸鱼的要求:拍一次铃鼓摸一条鱼,两次铃鼓摸两条鱼,三次铃鼓摸三条鱼。

  幼儿摸鱼,教师指导:妈妈刚才拍了几次铃鼓啊?(一次)你摸了几条鱼啊?(一条)看看你的小鱼是什么颜色的?(banzhuren.cn)摸到红色鱼的宝宝举起来让妈妈看看,请你把它放到相同颜色的框里。

  (二)摸两条鱼

  幼儿摸鱼,教师指导幼儿摸两条鱼。摸完后,请宝宝们休息,老师检查:妈妈看看你摸了几条鱼?都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拿着筐子:红色鱼宝宝回家了,蓝色鱼宝宝们和妈妈亲一亲,黄色鱼宝宝回家了。请一名幼儿检查放的对不对。发现有错都及时纠正。

  (三) 摸三条鱼

  幼儿摸鱼,教师指导:“妈妈来看看那只小猫最能干,摸对小鱼了,你摸了几条鱼啊?”(3条鱼)(多问一些孩子。在摸鱼的过程中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老师总结:“哇!摸了这么多鱼,今天晚上可以大吃一顿啦!”

  三、 小猫摸奖品

  师:“今天小猫真能干,摸了这么多鱼,妈妈要送礼物给你们。在你们的地毯后面有一封信,里面是妈妈送给你们的礼物,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摸一摸里面有什么?有几个?用小手数一数!”

  老师总结:“妈妈送你们的礼物喜欢吗?天快黑了,宝宝们拿好礼物,带着我们摸到的小鱼回家了。”随音乐出门。

  活动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例如让幼儿概括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能零星地表达,但是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准备了鲫鱼、金鱼的图片,对比鲜明,给予幼儿充分观察鲫鱼、金鱼的过程,因此幼儿在认识鲫鱼、金鱼的基础上,能根据图片自主探索,寻找鱼类的主要特征。活动中,由于有一定地铺垫,这样,孩子新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2、活动中教师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教师准备了记录表,在幼儿阐述观点时,及时将幼儿的表述记录,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表达,既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又激烈了其他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记录,有意识第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因此在后面环节中,幼儿才能有效运用记录表中的内容,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活动中,我通过这两点策略的运用,幼儿能初步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最后在“小蝌蚪是鱼吗”新的问题中,我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含反思

  【活动设计】

  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难点: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44、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静电现象》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四、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45、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我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爱好妈妈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幻灯片、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枕头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老师的肚子和其他老师的肚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想不想知道你们在妈妈肚子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看视频《我从哪里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身体里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东西友好地结合在一起,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这个小房子叫子宫,经历了280天左右,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三、出示图片,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

  种子—芝麻—花生—葡萄—西瓜

  师: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吃东西的?(靠脐带)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做什么?(刚开始是睡觉,到后来会运动)

  四、小游戏《变魔术》,学学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都干些什么。

  请幼儿表演:我要做个魔术师,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肚子里做个小捣蛋鬼,听我口令(教师语言提示):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蚕豆,紧紧地抱成一团,一动也不动。慢慢慢慢长大了些,宝宝说,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嗨嗨,右边两下嗨嗨;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还经常舔舔我的小脚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个哈欠睡一觉吧。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来出来终于出来了。

  五、小宝宝终于出生了,哇真可爱,小宝宝出生了以后就会慢慢长大可以坐起来了。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宝宝是怎样如何长大的。(看电脑图片)宝宝—坐—爬—走—跑。

  六、情景剧表演《我来做妈妈》,体验做妈妈的辛苦。

  请小朋友每人自己的衣服里塞上一个枕头,跟着老师的台词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教师按照慢慢起床—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

  七、妈妈从怀你们到生出你们一直到把你们抚养这么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们要如何报答妈妈呢?(幼儿自由讨论)

  八、我们小朋友长大了、也懂事了呢!今天回家就请你们大声的把心里话对妈妈叫出来,好不好。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46、大班科学说课稿《我从哪里来》反思

  一、说教材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孩子看到我日渐大起来的肚子时,很多孩子好奇的问:“陈老师,你的肚子怎么变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宝宝了?”“陈老师,你的宝宝是怎么出来的呢?”我笑着反问他们:“那你们是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我是妈妈在医院,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弄了个小洞才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冒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膝盖上生出来的”……听了他们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帮助孩子们形成最初的正确、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二、说目标

  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孩子的需求,我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两方面制定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情感目标: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的重难点都是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更好达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物质方面的准备:课件《我从哪里来》、教学挂图、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音乐《感恩的心》及感恩妈妈的PPT图片一张。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比较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比较老师怀孕前后的身体变化,从而自然的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形象地帮助幼儿正确了解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的过程,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很直观的让幼儿了解关于生孕育的知识,同时也吸引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4、讨论法: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然后与同伴、老师共同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活动氛围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动的最后组织孩子进行表演《感恩的心》,进一步升华本次活动的情感教育,知道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五、说活动过程

  下面将进入我的活动过程,活动一开始出示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发现老师现在怀孕要生小宝宝了,从而引出问题:小朋友,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通过这两个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动的重要部分:通过让幼儿观看直观的flash课件《我从哪里来》了解了很多有关生命孕育的知识,使生活中大人们难以启齿,遮遮掩掩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幼儿能从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大胆地表述生命孕育的过程。如: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等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变化。之后,再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特征,自由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意识,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更好的完成社会认知目标。紧接着进入活动的第三部分,通过观察老师怀孕前后身体活动的变化照片,如:上楼、捡东西、做操等对比图片,让幼儿直观的感受妈妈怀孕后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师充分运用了观察讨论法,提出问题: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的身体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动的最后创设温馨的氛围,组织幼儿为妈妈表演《感恩的心》,让孩子在轻松、温馨、感恩的氛围中结束此次活动。

  六、说活动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的特点,鼓励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提出为什么,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多媒体演示法和图片观察法,使孩子在一个很轻松、快乐的讨论氛围中掌握到了科学知识,很好的完成了社会认知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师自己怀孕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整个活动尊重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了幼儿热爱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老师的对比照片不明显,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使简单的导入活动变得复杂化,同时也拉长了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如果在以老师怀孕为线索而展开讨论的同时再渗透本班孩子妈妈讲述在怀孕过程中的感受的视频,或是邀请已怀孕的妈妈来到活动现场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不容易及艰辛,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这样将会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也请各位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

4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婴儿从哪里来》反思

  《婴儿从哪里来》是一节科学活动,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知道婴幼儿肚子有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通过观看图片,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过程。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胎儿的发育过程

  2、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

  小婴幼儿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2、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课件,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

  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组织幼儿讨论)

  4、教师小结:婴幼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婴幼儿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婴幼儿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婴幼儿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助下婴幼儿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图片,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过程

  1、讨论:婴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儿做哪些事情呢?

  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2、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