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儿童行为的关系

环境和儿童行为的关系

环境和儿童行为的关系


一位青岛市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却被学生抢占,他将自已的遭遇投书当地媒体,引发了一场“为何少见红领巾让座”的讨论。一位75岁老先生在讨论中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教育,还讲不讲“谦让”和“尊老”? 
 
  这位老先生的疑问,是没有根据的。有关部门就此事在青岛市小学中进行了调查,面对“你在学校里是否受到了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的问题,接受调查的近300名小学生,全都作了肯定的回答,都表示知道应该“尊老爱幼,谦让有礼”。但当被问到“遇到特需乘客你是否会让座”时,回答肯定让座的学生却只有一成。这就是说,10个明礼,只有1个会做。问题不出在“知”,而出在“行”,知归知,行归行,互不搭界。 
 
  在对小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行脱节呢?且听这些孩子诉说的不让座的理由。有的说:“看到特需专座上坐的都是大人,他们都不让,我就睹气不让座。”有的说:“有时看到老弱病残者站着,但不在自已身边,让开位子会被旁边的人坐下,所以干脆不让。”有的说:“有些大人好象欺侮人似的,他们不让,专要小孩让坐,我就偏不让,有时还撒谎说自已肚子痛什么的。”这就是说,孩子不让座,是受大人的影响。“大人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大人的“身教”,比空洞的“言教”更具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大人都不让座,甚至抢座,孩子们怎么会让座呢?这样,学校在道德教育上虽“言之谆谆”,而孩子们在实际行动上却难免“听之藐藐”了。由此提醒人们,在对孩子的文明道德教育中,不但要重视“言”,而且要重视“行”。要使孩子言行一致,首先大人要言行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倘若大人们都能“谦让”和“尊老”,在公共车辆上蔚然成风,孩子们身处其中,耳濡目染,你不要他们让座,他们也会坐不住的。风气和环境,在教育塑造人上,具有巨大的无形的力量。 
 
  心理学家诺尔蒂生动地描述了环境和儿童行为的关系――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已故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情。 
 
  良好的环境和风气,是要大人身体力行去营造的。因此,我以为,抓“红领巾让座”,首先要抓大人让座。由此类推,要孩子重道德讲文明,也首先要重视从大人抓起。 
 
 
大河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