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托话题座谈会:金色童年该不该“全托”

全托话题座谈会:金色童年该不该“全托”

全托话题座谈会:金色童年该不该“全托”


  金色的童年该不该“全托”?这一问题正成为众多家庭议论的话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送进了寄宿制的幼儿园,引起了儿童教育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同看法。有人说,“全托”托走了家庭的亲情;也有人说,“全托”托来了良好的教育。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全托”日趋升温的现象呢?

  ★陆黎萍(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园长、副教授)

  不同的经济基础,产生不同的教育。讨论全托,也不能离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定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托也好,半托也好,各种方法的办学都有存在的价值。
  现在大部分父母是由于自己比较忙,没空照顾小孩,才把小孩送入全托的。其实,除此之外,儿童发展的本身是否需要全托呢?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有的父母说,和孩子下棋时,明明孩子输了,但却故意让孩子赢,让孩子高兴高兴。因此,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全托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
  现在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家庭,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也不一样。但有许多父母不了解教育,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发展规律,更不知道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才是当前儿童教育中的问题。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提高父母对教育的参与意识,这是全社会都要呼吁的问题。

  ★朱敏彦(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父母代表)

  讨论全托问题不能孤立地去看,而是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去分析。一方面。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已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今天上海的家庭结构已转向以三口之家的小家庭为主,一对夫妇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另一方面,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未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全托问题和几十年前讨论这个问题,结论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上,我认为全托利大于弊。全托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但现在年轻的父母都很忙,很少有精力教育孩子。就我们家而言,我以前是一名大学教师,现在在机关工作,平时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我爱人在企业里做财会工作,也很忙。回到家里都筋疲力尽了,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去关心孩子呢?孩子通常是一个人度过晚上的,缺少社会交往,也就缺少了智力开发所需要的前提。全托则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睡觉外,孩子一直在和同龄人交往,和老师交往,智力得到开发,能力也得到锻炼。

  ★徐及荣(上海市卫生局幼儿园园长)

  进入全托班的孩子都很小,我们首先要教会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怎样用调羹吃饭,现在的儿童在都是父母喂的。另外,还教孩子彼此要有爱心。现在的孩子比较自私,全托的孩子就不大自私。孩子会把家里的玩具、好吃的东西带来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有谁过生日,孩子们会一起送他礼物。
  我们从办全托至今,还没有发现孩子有孤僻、呆板的倾向。相反,全托给孩子提供了相互交往的场所。平时游戏多、活动多,孩子们置身在自己的王国里,与同龄人在一起生活、学习,遇到困难自己解决。让他们逐步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而不是跳跃式地进入社会。
  当然,全托的孩子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每逢周末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有些孩子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一起来接,孩子们欢天喜地。但也有的孩子很难过,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来接自己。看见孩子眼泪汪汪的样子真让人辛酸。不过这不是全托造成的,而是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的。

  ★毛海庆(上海市乔文律师事务所律师、父母代表)

  我是律师,爱人当翻译,平时工作挺忙。女儿现在小学一年级,从两岁时我们把她全托过三家幼儿园,包括总工会幼儿园、中福幼儿园、东方幼儿园,可以说我对全托很有体会。我认为全托幼儿园最要紧的是管理严格,要有一批好的教师,她们爱护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
  每次到东方幼儿园,看到教室一角的本周教学计划,其中有英语等安排,作为父母感到很放心。广播操比赛后,园里还安排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找到亲情,让父母唤起童心。
  女儿从幼儿园毕业之后,还能想到以前的老师。我和孩子的妈妈也颇感欣慰。这时,我们就安排请教师和我们全家一起聚聚,孩子十分开心。社会也应多宣传全托的好处,让正处于事业高峰的父母能放心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要以为全托是让孩子关在幼儿园里,很难受。

  ★毛美娟(东方幼儿园)

  现在的孩子是“电视儿童”。当我看着自己的孩子,总这样想。他们患着“孤独症”。父母由于工作忙,家庭经济又许可,于是想到将孩子托给别人。幼儿园里因为教育监督和层层检查,一般都有比较好的师资对孩子实施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再说,孩子由专门的教育者管理,肯定比在家强。因为教师对孩子是“理智的爱”,而爸爸、妈妈的爱总是有私心,教养方式总不尽科学,
  送孩子全托之后,父母切不可放弃自己的教子之责,要经常和园里教师联系,实现“家园教育一致化”。一些孩子幼小时期的个性缺陷会通过教师和父母一起努力,实施好的影响,得到转化。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幼儿园还承担教育父母的责任,比如如何与孩子合作,如何发现孩子优点。我们告诉父母,三岁以前的孩子切不可全托,否则会丧失亲情;三岁以后,孩子处于依恋和徘徊之间,可以选择全托,但周五、六、日必须属于孩子和父母共同分享的“亲子时间”。但目前发现,不少家庭怀着补偿心理,在周末不断给孩子加餐,结果周一生病的孩子增多。
  全托孩子晚上的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强调创设如家一般的环境,小班孩子可以叫老师为“妈妈”,孩子可以抱抱老师,拎拎老师的辫子,也可唤其他小朋友为“哥哥”“妹妹”。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地画画、讲故事,做游戏。三个住在园里的男老师则为孩子们大谈新闻、球赛的有趣话题。如果孩子想家、想父母,还可以拿出全家的照片看看。

  ★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家、父母代表)

  我是不大赞成全托的。很多年以前,因为父母比较忙,我的两个弟弟在三岁左右也被送进了全托。从小孩的感觉上来说,全托肯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每次到了上幼儿园的前一天,我的弟弟就有些不安定。在他们的心理上,全托会给他们带来某种负面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有许多特点,而亲情淡漠也是特点之一。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培育亲情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送他们去全托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在我的周围,也有些父母把孩子送进了全托,他们的反映是,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但在父母教育这一方面,却是一块空白。父母需要在这一时期摸索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孩子进了全托,父母就无法形成家庭教育的氛围。有的父母说,全托的孩子回家以后,家庭交往的能力有所不足。这些孩子对外交际的能力或许比较强,如善于与同龄人交往等,但对家庭的协调却存在着空档。因此在离开全托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父母往往需要补上这一课,感到特别吃力。

  ★薛素珍(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

  今天来的几位园长,都是来自非常好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全托办得很好,但是我也想唱唱反调。
  我在1943年的时候,办过劳工托儿所,解放后也分管过幼儿园的工作。那时,父母们也很忙,有的半夜三更下班。为此,我们办过多种多样、形式灵活的幼儿班,有的是半托,有的是长日托。孩子可以吃了晚饭回家。我个人主张孩子尽可能在家庭中生活。
  从儿童心理上讲,0-3岁孩子对父母很依恋,这时需要培养其感情,给孩子正常的爱,给他玩具让他玩。3岁以后,逐步让孩子摆脱依恋,逐渐独立,这个时期也可以半托、长日托。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与同龄人交往较少,但这也不是全托的决定性理由。孩子的社会交往、习惯培养等,在半托时也能完成,不一定非全托才能完成。我在美国、日本访问时,那些国家的儿童教育专家也不主张全托方式。

  ★封莉蓉(中福会宋庆龄幼儿园园长、副教授)

  我想,如果家中有有文化的老人、有做常日班、工作时间稳定的父母,孩子还是不全托的好。但我们不能否认,现在办全托的越来越多。父母忙于“充电”,生活节奏加快,都使全托成为一种需要。对全托,许多专家、教育权威有不同意见,但有需要,就应当办好。
  全托孩子能有规律地生活,活动空间大,环境美,有营养师专门调配食品,这些都是很多家庭望尘莫及的。全托培养的孩子身心健康、兴趣广泛,适合未来的人才发展需要,这是其有利的一面。当然,全托也有不利之处,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扬长避短。
  要扬长,首先靠教师。前苏联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寄宿制的工作人员是由特殊人才组成的。这说明每个全托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全托幼儿园的教师,特别是直接接触孩子的教师,她一定要首先是个母亲,具有母亲的情怀才能当个好老师,才能牵动对孩子的柔肠。要和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玩。一定要有这样的情感。
  同时,她还必须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孩子有许多事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些什么,有些什么变化。教师不仅要会唱、会弹、会跳,一定还要学习研究儿童心理,这样才能成为寄宿制的好老师,才能把各种有利因素发挥出来。
  幼儿园里孩子多,大家相处得像兄弟姐妹。这是幼儿园的长处。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但在这个环境中互相欣赏、互相激励、互相学习,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