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实验

猿猴实验

猿猴实验


  亲子关系的爱不纯粹是本能的结合。事实上,作为一名婴儿,他还根本不知道谁是他的生物上的父母;一个婴儿会爱任何一个给予他安慰、关怀、食物和保护的人。没有这种心理活动,他就会遭到死亡的威胁,或者发展成心理有障碍的人。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他必须和任何一个能够满足他需要的人建立爱的关系。 


  动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猿猴的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家H・ 哈洛和妻子设计了一个饲养程序,试图用不同的方法在实验室抚育猿猴。但是,他们不久发现,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幼猴经常受到它们母亲患疾的感染,于是哈洛就把刚出生的幼猴与其母亲分开。他们用粗制的毛巾作为毛毯盖在幼猴身上。之后,他们惊奇地发现,与母亲分离的幼猴对毛巾有着强烈的依恋;当哈洛想揭开毛巾时,幼猴便表现出明显的紊乱,就像它的母亲把它遗弃一样。 


  哈洛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幼猴需要不需要一个人造的模拟母亲?它们会不会紧紧地依偎在人造的母亲身上,正像它们依偎在自己的生母怀里一样?带着这样的想法,哈洛设计了一个人造母猴。这个人造母猴由一个金属网状圆柱筒构成,外面裹着一条毛巾,顶上插着一个傻乎乎的木制脑袋,怀里挂着两只奶瓶充当乳房。这种人造母亲可以是暖和的,也可以是冰冷的;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 


  在个体生命的头两周,温暖也许是母亲必须给其子女的最重要的心理内容。幼猴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给幼猴两个模拟的母亲供其选择:一个是裹着毛巾的模拟母亲,一个是赤裸的金属网状圆柱筒。如果两个人造母亲具有一样的热度,则幼猴总是选择布制的母亲;如果金属网状圆柱筒发热,而布制母亲冰冷,则幼猴乐意选择金属母亲。 


  在热度一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幼猴选择布制母亲而非金属母亲呢?这是因为“接触安慰”。幼猴长时间依偎在布制母亲怀里,紧紧地抓住毛巾,尽可能使自己的身体与布制母亲接触。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当幼猴感到惊吓、烦恼和生气时,它就会紧紧拥抱布制母亲,将自己的身体与毛巾贴在一起。相反,赤裸的金属母亲却没有“皮毛”可抓。

 
  一旦孩子产生“接触安慰”的需要,母亲就不能委屈孩子。你也许已经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布制母亲的形象或行为十分可怕,幼猴也会依偎在这样的母亲怀里吗?或者,换一种问法,一个衣衫褴褛、面目狰狞的母亲,她的孩子会跃入其怀中吗?现在,设计4种模拟母亲:第一种母亲满身是气,幼猴一接触其身上,母亲就会从口中大量吐气,吹得幼猴极不舒服;第二种母亲猛烈地晃动,致使幼猴爬不上去;第三种母亲身上装有弹簧,幼猴爬上去就被抛下来;第四种母亲更为残忍,它周身置有尖针,幼猴是无论如何不能去抱它的。 


  结果会怎样呢?当幼猴面临这些可怕的母亲时,起先为之镇慑,表现出暂时性的情绪紊乱,又叫又跳。但它终究抵抗不住“接触安慰”的需要,重新回到这些可怕的母亲身边,表现出极大的依恋,好像一切都是可以原谅似的。你不妨观察一下周围,躺在母亲怀里的人类婴儿,是不会理会母亲的长相、衣着和拒绝行为的。 


  然而,有一种母亲却能始终避开幼猴的接触,致使幼猴宁可放弃“接触安慰”,也不会趋近这样的母亲。如果在人造母亲身上灌满冰水,则幼猴在这冰冷的妈妈身上呆得时间不长,随后便退回墙角,并永久拒绝它。 


  从动物实验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子女对母亲的爱,实际上是对母亲提供的刺激的一种反应;起初,温暖是最重要的;随着生命的发展,它让位于“接触安慰”,因为它导致信任感。玩具,游戏,甚至食物的可口程度等,也许都没有温暖和接触来得重要。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