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闻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早教方案:瑞吉欧

被新闻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早教方案:瑞吉欧

被新闻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早教方案:瑞吉欧

美国学前教育的办园形式很多,主要有地方性学校、州代理机构举办的,如大脑开发(head start)和移民学校、由教堂,慈善组织等非赢利机构举办的、公司性质的以及个人办的。全国性的教学组织较多,也很权威。例如,许多学校要通过NAEYC认证。学前教育的质量了因举办机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
蒙特梭利教学法,
瑞吉欧式,
成长入门(bank street),
高瞻(high-scope)。

蒙氏教学法,是从六个方面来培养儿童: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艺术,科学文化。

瑞吉欧式教育被新闻周刊评为最好的教育学校。其理念是: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

――――――――――――――――――
我所知道的方案教学

李骆逊主讲 蔡佩璇整理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有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是我看了Project approach 和Reggio-Emilia这两方面的文章把它结合起来,或许你会觉得没有新意,不过这些都是目前做Project approach和Reggio-Emilia时的精神所在,第一个是有关对于儿童的定义,第二个是有关老师的部份,第三个有关课程部份,第四个因为很难归类所以把它称为其他部份。

第一个要谈的是对儿童的新定义,这个新定义就是‘有能力的儿童’,这是大概1970年代Brunner就提出来过,但在当时被误解、误用,以为有能力的儿童就可以提早学习,结果很多小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提早学习一些年龄较大儿童才学的读写算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造成揠苗助长的结果,到了1980年代许多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就对这个方面非常不满意,所以提出了一些修正,强调教育跟小孩子的发展有很好的配合,他发展成熟才可以来学,而我们才可以来教,有一个有名的心理专家David Elkind,他在1981年出版的The Hurried Child这本书里,讲到‘生命是如此漫长,我们为什么要催促小孩子的学习跟成长呢?’另外在大概1980年代末期,美国有一个全国的幼儿教育协会,叫做NAEYC,出版最适宜发展的学习这么一本书,被美国幼稚园奉为绿色圣经,它也提出‘每个孩子我们都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时间去学习,不应该催促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最适合他自己发展及学习的时间,去做最想做的学习,而不可以有超龄的学习。’这个论点到后来有人提出来说会过度保护儿童,所以近几年有人又把‘有能力的儿童’这个观点再提出来,这个观点再提出来时,他们开始找到一些实例来帮忙做说明,比方说Reggio-Emilia这个地区那么多学校他们幼稚园里面所做的一些成果被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说原来孩子有这样的能力,这不是在读写算方面的能力,透过当地Reggio-Emilia这个非常重视艺术的地区,他们强调艺术方面的从事跟学习,所以从图片或幻灯片上可以看到小孩子透过视觉艺术表现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非语文的表达能力,当然还有很多的能力没有办法从表面上观察出来,比方说在做project的过程里面,在小组活动里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发生争执时是如何解决的,彼此之间的互相合作等等的能力,project强调对某一个主题做深入的探讨,经过这样的过程,小朋友也可以被称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因为他对这个领域的东西了解的最多、最透彻,所以可以称他为小的专家,比方说中外的孩子对恐龙非常有兴趣,所以对恐龙有兴趣的猴子就想要对恐龙多了解一些,他不但可以叫出十几二十种恐龙的名字,而且他可能针对恐龙的习性、生活状况、哪些是吃草的、哪些是吃肉的、吃草的有什么样的习性、吃肉的有什么样的习性,彼此之间相处的情形、生长的环境等等,可能都会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就是他可以对他有兴趣的东西做深入的了解及了解的非常透彻。

除了在Reggio-Emilia这个地方有实务上的例子呈现出来之外,在理论上,目前有一部份后皮亚杰专家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后皮亚杰的部份不是此次谈论的重点,我只提其中一个日本学者INAGAKI,他提出‘要帮助小孩子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他提出几个观点,比方他提出说叫小孩要成为adaptive expert,它的意思是‘当成为这个专家的时候,你不但对于某项东西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鼓励小孩子在他有兴趣的领域里面,不断地去做探索,去探索 Why、去探索How、去探索What,然后从里面去make sense,了解这个东西真正的含意是什么,而且从里面可以获得整体的概念,这方面所得到的知识叫做 conceptual knowledge(概念性的知识)’,所以他也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是能够自己建构知识并且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不是像目前很多国家、学校里面所做,教了很多东西但都是一些肤浅的知识,不够深入,所以很多人学过就忘记了,可能到了五年级就忘了二年级所学的东西,甚至到了大学,因为很多东西是老师硬要你去死记,没有真心去了解而成为自己的知识,前几年所学的东西很容易就忘记了。



我们从以前发展心理学理面,比方说皮亚杰的理论说小孩子在某个阶段只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但是从Reggio-Emilia的project work,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根据儿童的兴趣及旧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孩子是可以做什么,他能够可以经由思考、判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简单的介绍有关有能力的儿童之概念。

第二个是对老师的看法,我们有了‘有能力的儿童’这个看法之后,是不是我们的老师是‘有能力的老师’,有能力的老师就必须愿意求新求变,有能力的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以下几点:一、把孩子当作人来看,给他人性化的教育。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
三、在整个教学(学习)活动里,老师不是唱独脚戏,要跟孩子共同参与学习,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也要不断学习,不但容许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里犯错,也容许自己可以在里面犯错,只是在错误中老师是不是可以自己去修正改进。
四、老师必须要有主动性、变通性,提供持续性的活动,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来挑战孩子的思考、想像。老师要经常鼓励孩子对某一个现象或某一件事情深入的调查或探索,由小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老师不提供答案,而小孩子所寻找的答案不一定是老师所期待的答案。答案是对是错都没有关系,容许小孩犯错误,在错误里面可以不断的做修正和改进,在这个过程里面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Reggio-Emilia有个影子的project里,孩子对影子这个主题很有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是你如何逃离影子、不要让影子一直跟着你,小朋友就开始想,有个小朋友就说用胶带把影子黏起来,他就把它黏在地上,可是当他站起来之后,发现胶带还是在地上,影子还是一直跟着他。
五、老师对孩子要有敏锐的能力。例如敏锐的观察力或倾听的能力,如果说有这样的能力,老师比较可以去了解孩子在做什么、说什么,从孩子们的讨论、争执、对谈当中,老师可以比较了解想孩子的能力、兴趣,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安排时,比较可以针对孩子的需要做规画;也可以透过学习的活动,提升孩子的发展层次,同时可以跟家长做很好的沟通,跟家长互相了解他们孩子的能力在什么地方、兴趣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家里或学校是不是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做进一步的学习。
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小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老师也需要这方面的能力,不依赖别人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发现有很多老师很依赖别人给他现成的东西,如果人家不给他,他可能就没办法,老师是不是有能力去寻找一些支援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七、老师之间必须要有很好的互动,彼此分享教学历程经验,要有互相学习的心态。在Reggio-Emilia的幼教老师平均只有高中程度,很多人会好奇这些老师只有高中毕业,可是这个地方的幼教怎么可以发展得这么好,他们的职前训练跟一般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可能不足,但他们在在职训练方面做的相当不错,他们每一个星期都有在职训练的课程,课程里可能有自己需要去阅读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书籍,他们也会请教育、心理专家到幼稚园里面专题座谈或讨论,老师与老师之间彼此也经常在做分享、讨论、反省,彼此互相学习。老师之间彼此经验的分享,可以帮助老师在处理小孩子行为问题的一个参考。
八、要跟家长有很密切的合作。在Reggio-Emilia这个地区,家长对整个社区非常重视,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是一种伙伴关系,经常在一起分享、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帮助彼此对孩子的了解,老师也把家长当作是专家,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是一个专家。每一位老师要做记录,记录可以用文字、照相、录音或录影的方式,透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老师对小孩子的学习过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可以做为老师自我的反省、分享,甚至可以建立他们对幼儿教育的理论。

第三个要讲的是课程部份,Katz在提出Project Approach这个方案课程的时候,他很注重智能、社会、情绪这三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是就我们一般所提大概都注重在认知这个层面上,我们一直讲在教学活动里面怎么样去帮助小孩做学习,其实学习不是只有在认知这个层面,在社会能力、在情绪方面的部份比较少人去谈,好像觉得很重要但又不知如何去谈,这两个方面对一个人来讲,不管是未来的社会能力或人格方面的发展其实都有很重大的影响,根据许多研究报告也都指出‘在幼年时期,如果有不好的同侪关系,会影响未来学习或成人之后的一些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工作表现,甚至有些人更糟糕的可能在犯罪比率方面也会比较高’,所以在进行方案时,也应该注意幼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彼此在互动之中学到了什么:在班上可能会发现小朋友很安静,没有什么特殊表现,不管好的或坏的方面都没有什么表现,常常会被人忽略,这样的小孩子,在方案活动进行的过程,在小组活动进行过程当中,能照顾到,让他们不要被忽视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当中也能够有所贡献、跟其他幼儿有互动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些攻击性比较强、破坏性比较大、比较不被其他小孩子喜欢的儿童,他们在参加方案的活动,是不是也能够被接纳,而不是被排斥,在这个小组里,他们可以学到些什么,是不是可以学到一些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会技巧或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些是他们原先比较缺乏的,透过方案的进行,是不是可以顺带学到这些社会能力,或是在情感正向方面有很好的表达,甚至从方案过程里可以建立自我概念,增加对自我的信心,他可以认识自己也可以认识别人~彼此之间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是在进行方案教学必须智能、社会、情绪这三方面都顾及到。

不管是Project Approach或Reggio-Emilia Approach,它们都强调小组的学习,它们为什么要强调小组的学习呢?Reggio-Emilia的创办人Malagguzi认为‘知识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共同建构出来的’,他非常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幼儿间的互动,所以在他们的学校里,很多的情形在进行方案课程学习时,是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呈现,他没有特别鼓励一定要大班全体小朋友都参加,也没有强迫一定要参加小组活动或不能有个人学习活动,但他还是希望两三个小朋友可以在一起学习,他认为在这样互动当中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他也认为从彼此之间关系的建立(他很注重relationships)可以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从这里可以想到Vygotsky曾经提出Z.P.D.~最佳发展区域,当有老师的指导或能力较高的同侪一起学习,小孩子比较容易达到最佳发展区域,由外而内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孩子发展层次的提升。

Project Approach是一个概念的整合,并不是分科的教学,分科大部份是我们大人在那边分,分什么自然、数学、语文等等,对小孩子来说它们不会特别去分:‘喔!现在做这个东西是属于语文、下一个是自然的东西’,其实很多是彼此互相关联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也不是课程的全部,不管是Katz或Reggio-Emilia 他们在做的东西,都没有把它当作课程的全部,而当作是课程的补充,希望小孩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面,他有不同的选择,它也可以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比方Reggio-Emilia在做方案的时候,有几组小朋友在做方案,那也有其他小朋友可能对玩积木比较有兴趣,所以就去搭积木,有些小朋友对玩沙比较有兴趣,就去玩沙,有的则可能去玩别的东西,所以方案只是进行的其中一种方式,不是要取代所有的课程。

Project这个东西是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而来,兴趣又是从何而来呢?兴趣是不是对某一件事情产生好奇心,对东西产生好奇心就会想要进一步了解,所以可以视为project的起点,由好奇心产生兴趣,接下来就是希望兴趣能够持续下去,如果你越投入你所知道的就会越多,透过这样的行动,小孩子可以把他的想法、感觉给‘做’出来,强调做,强调用行动表现出来,通常这样的活动是萌发出来的,不是老师刻意安排、预先安排的。

前不久听到一位园长分享,他们的小朋友曾经在元宵节的时候带到中正纪念堂看花灯,原先老师想各式各样的花灯一定会非常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后来看完了回来讨论,发现小朋友讨论的方向不在花灯上面,反而跑到维护秩序的警察方面,老师就奇怪小朋友怎么会对那个有兴趣,结果就有小朋友说:‘喔!那个警察伯伯好辛苦喔!我们大家都在看花灯,他都没有看,他都一直在帮人家找小孩,很多小孩就因为人太挤走丢了,他就一直在帮助人家’,所以他们对警察很有兴趣,而这位老师很不错,满能顺应小孩子的兴趣,就没有一定要从警察那个想法拉回来做灯笼,所以就去拜访警察局了,看完之后,警察伯伯还告诉小朋友要注意哪些事情以保护自己、维护安全,回到园里之后,小朋友就对警察很有兴趣,有的就开始说要盖警察局,有的说看过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而要做交通警察,有的则对警察捉小偷有兴趣,小孩子就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出现,于是开始来做,大概维持了两个星期,小朋友做的很有兴趣,彼此之间还会互相提醒不可以做坏事喔、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小朋友就开始知道一些守法的精神;透过这样子的活动,一直做到他们觉得满意为止,或者他们可以继续探索他们未知的兴趣,因为很多东西他们可能有兴趣但还不知道,这样子的兴趣怎么出来呢?从他目前所进行的活动当中,有些新发现,就可以继续做一些延伸性的活动。方案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持续性的课程活动,小孩子可以不断的对周遭的环境有加深加广的认识。



接下来谈到有关评量方面,很多孩子做完方案有一些成品,这个作品一般是怎么处理呢?在做project的过程里面,结束不是那么简单就结束,师生需要一起讨论,比方说你做的这样东西是用了哪些技巧、哪些材料?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新学到什么东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改进的方法是什么?可能老师也会请他们想一想,下一个project要做什么东西?有没有新的想法?要怎么做呢?透过这样子的检讨和讨论的活动,可以帮助小孩子认识他自己,并且肯定他自己,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也可以从检讨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中,晓得自己是用了哪些方法、哪些步骤、这些东西是不是合适?来帮助他一步一步完成,如果中间有不合适的地方他是怎么样去做修正、调整,透过这样的脑力激荡,小孩子和老师都可以不断的有新的东西呈现出来,他们都一起在做一些思考。

Reggio-Emilia创办人Malagguzi也说过‘这个地区的学校所提供出来的就是一种可能性或是另外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model模式,他们其实自己也是不断的在做学习、修正、改变’,所以他也常对一些参观的人讲说‘当你们离去之后你们可能不是满载而归,可能也不是心中充满答案,而是心里面充满了一大堆问题,如果你有一大堆问题,那是最好的,因为你可以回去好好的思考’,他也提出说‘他们所从事的课程方式并不见得适合于每一个文化、每一个地区,或解决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发展上的一些问题,我们这样子的一个方式,只是让大家看看说我们有做的这样一种经验提供大家作为参考,如果你觉得合适的话也可以试试看,但是他希望我们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思考,帮助他们做一些改进,同时帮助自己在幼教方面不断的提升’。Katz提出 Project Approach对孩子来说有3L-这个L是指Love喜爱,喜爱什么呢?第一个 喜爱自己,第二个喜爱别人,第三个喜爱学习。

接下来要讲的是其他的部份。从Malagguzi的文章里面,可以感受到他非常重视整体的概念,不光是在方案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在整个学校里面也呈现这样的概念,幼教里面最重要的三个主角,一个是幼儿,一个是老师,另一个是家庭(家长),他们非常重视跟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有良好的沟通,他们也认为这样子对小孩子的学习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从学校跟家庭之间彼此良性的互动当中,他们觉得小孩子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可以学到很正向的沟通技巧。他们认为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老师,每一个人都负有教育的责任,不管是在开家长会,或从老师事在职训练,他们都会把学校里的厨工、清洁工、司机先生、秘书或其他的行政人员通通包括进来,他们希望整个的在职训练是整体的,不光是只有老师需要在职训练,在幼稚园里工作的人都需要这样的一个在职训练,他们认为幼儿的学习不光只是在教室以内,教室以外跟其他不同的人接触也是一种学习,所以他们希望学习的定义可以更广泛,学习的范围可以更大一些。

再来就是社区的支持,如果大家对于Reggio-Emilia比较熟悉的话,他们这个地区二三十所学校的成立,是二次大战以后,透过整个社区跟家长的通力合作才把这些学校给建立起来的,社区或家长跟这些学校的关系非常密切不管在财力、行政或其他方面都非常的支持,这也是Reggio-Emilia地区一直存在到现在,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对幼教有兴趣的人去那个地方参观学习,至于那个社区是如何的来支持,我念到的东西并没有实际的例子可以来跟大家分享。

他们很强调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里面,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愉快的师生关系,把学校当作是家一样,尤其是在幼年阶段,小孩子离开家到学校,希望学校里面整个环境、气氛跟老师及其他人的相处和家里面的一样温馨愉快,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在于彼此的互信互赖,还有建立在他们的工作之上。我们很多的学习跟课程都是按照时钟来定的,比如说十点钟下课,做的活动就到此为止,好像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都安排好好的,但在这个(方案)里面时间是看自己的需要而调整,你觉得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是比较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在幼稚园里可以这么做,到了小学会变成进入到比较系统化的教学环境里面,小孩子的适应会不会产生一些问题?目前 Reggio-Emilia只做幼稚园托儿所的部份,并没有再往上继续做下去,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但都没有得到一个答案,所以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存疑当中。



在台湾也看到很多人对这个很有兴趣而且做这方面的,虽然不一定称之为方案课程,但在精神上好像都抓住往这一方面去发展,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在美国一个采用瑞吉欧教学法的幼儿园里,几个孩子对一只小猫发生了浓厚兴趣。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后,拿来摄像机,教给他们拍摄方法和慢放、定格等播放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了猫的录像片。然后专门分析小猫的跳跃,又摄下小朋友跳跃的镜头,进行比较。 ..

幼儿园的家庭方案教学示例

文/DD妈(王甘)

  方案教学法(The Project Approach)和瑞吉欧教学法(Reggio Emilia)都是用一个线索把教学内容串起来,连续一段时间的各方面教学内容都和某一主题有关。方案教学法由老师选定一个主题,将各种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的教学内容以前面的教学为基础,循序渐进,孩子容易保持兴趣,接收新鲜内容。例如,以春天为主题时,孩子们可以在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在语言课上学习春天的诗,在美工活动中画春天的画,做花朵、昆虫纸工,还可以唱春天的歌,到公园远足观察春天的踪影。瑞吉欧教学法对师资要求极高,不仅要有很高的师生比例,使老师能够有机会观察儿童,而且对教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在西方,也只有一些小型实验幼儿园才有条件实施。

精选家庭实例

方案教学法可以在家中由爸爸妈妈实施。DD从不会说话时就非常喜欢火车,请看DD父母以火车为主题的方案教学法实例。

教具:有关火车的中英文图书,模形,有关的音乐磁带等
场所:家中,火车上,博物馆等。

l 语言能力的培养
1. 讲火车故事:从DD一岁起,DD妈就给DD读带彩色插图的《婴儿大世界工具册》。读的时候DD妈给每幅图加上一种动作和声音,DD那时还不会说话,但会跟着发出各种声音。DD妈给DD念了几十本有关火车的书。后来由DD自己讲这些故事.
2. 念火车儿歌.会说话开始教一些有关火车的儿歌.
3. 表演火车故事.DD扮演一小火车,或是一名火车司机,妈妈配合表演,上坡下坡过隧道,报站名卖票.

l 运动能力的培养
1. 做奔驰火车的游戏,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身上或走或跑,一边发出火车的声音.
2. 音乐火车.配合火车,几个从连成长串扮成火车转圈奔跑,当乐曲一段完结开始下一段时,”火车头”就跑到队尾扮”车尾”

l 精动作训练
1. 玩火车模型:辅铁轨,组合火车模型.
2. 搭百变火车:用各种代用品搭建火车和铁轨,如用筷子搭轨道,用纸盒做车箱等等.
3. 做手工:手纸叠火车.

l 数字概念
1. 数车厢,快3岁是可以数清10以内的车厢个数.
2. 算乘客,卖票.

l 了解现代科技知识
1. 带DD访问有关火车的网站.
2. 让DD了解火车发展史和火车科技最新发展.

l 了解生活常识
1. 带DD旅行时尽量采用火车做交通工具.了解火车旅行常时.
2. 教DD看地图.
3. 认发车时间.
4. 认火车颜色.

l 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1. 角色扮演,在演戏和讲故事时扮演各种角色.
2. 参观博物馆,车站,与各种陌生人打交道.
3. 旅行中与人交往.
4. 做集体游戏.

l 音乐才能
1. 音乐火车,在运动的同时听音乐,分清每段音乐的结尾.
2. 唱歌;一些与火车有关的中英文歌节奏感强,DD很喜欢.

l 美术才能培养
1. 给火车涂颜色.
2. 剪下火车图案再拼贴.
3. 画火车
4. 欣赏各类火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