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别人的东西带回了家

孩子把别人的东西带回了家

孩子把别人的东西带回了家


  案例一:女儿快4岁了,最让我头疼的是她特别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去年春天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悄悄地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我发现后告诉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明天你把它送回幼儿园。”她很不情愿,在我的反复劝说下才勉强答应。这是她第一次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再次把幼儿园的玩具装在包里带回了家。从去年到现在,这样的情况共发生了四次,我每次跟她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她都答应得很好:“我记住了。我下次再也不拿了。”可是,事到临头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照理说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从没缺过她的东西,她不该这样。为此我非常头疼,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二:我的孩子今年5岁,前几天,我从幼儿园接他回家,到家后发现孩子的小书包里装着一只玩具熊,是他背着老师偷偷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问他为什么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回答说喜欢小熊,想让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第二天,我把小熊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了情况。没想到,下午接孩子回来后,孩子哭个不停,说老师说他是个小偷,小朋友们也叫他小偷。看着孩子那难过的样子,我心里也不好受,您说,孩子的这种行为能算偷吗?

  “小偷”这个帽子不能随便扣

  首先要对案例二中的幼儿园老师的作法表示遗憾。她不分清红皂白就给孩子扣上一项“小偷”的帽子,这种作法所带来的伤害比孩子本身拿玩具回家要严重的多。这种践踏人格的指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他今后性格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作为父母或老师,当你第一次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结论。有的孩子有时会把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比如一块有图案的手绢,玩具或书等。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他看,让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然后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向别人道歉还给别人。

  如果孩子是由于喜欢,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像前面提到的小朋友把幼儿园的小熊拿回家,仅仅是因为喜欢它,想让他和自己、一起玩,这时,父母和老师应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集体和别人的东西,想要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别人允许才可以。但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盗”完全是两回事。

  我想,前面提到的那位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先对孩子主动把小熊送回来进行表扬,而后指出孩子不经允许把小熊拿回家的错误,恐怕孩子会容易接受些,收到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有时,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强,懂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也不光彩,但看到别人的东西好玩,又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情况下,老师和父母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警惕孩子发展成为“偷”。

  告诉宝宝喜欢和拥有是两码事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没有完全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因此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要他们自己喜欢就够了,喜欢就可以拥有——这就是宝宝最真实的心态,并不奇怪。您可以通过游戏和在日常生活中让宝宝体验: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后的感受,体验再也看不到、玩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感受。宝宝只有体验了这样的感受,才能渐渐学会为别人考虑,才能逐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

  您可以告诉宝宝喜欢和拥有完全是两回事。让宝宝从小就明白喜欢和拥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对她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在商场里,宝宝们经常会喜欢许多东西,但是他们永远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父母只会同意他们有选择地拥有一些喜欢的东西。

  让宝宝明白从喜欢到拥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您的宝宝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可以让她在幼儿园里玩个过瘾。如果宝宝喜欢别人的玩具,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用交换的方式或者借的方式暂时拥有。玩完后一定要把玩具还给对方,并且让宝宝向对方道谢。如果宝宝喜欢商场里的东西,并且是她需要的东西,那么可以让宝宝有选择地拥有,也可以让宝宝用零用钱或者压岁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您还可以与老师多沟通、多配合来帮助你的宝宝。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

  有些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缺乏对物质的归属观,首先可能只是随意的拿东西,再则就是偷窍行为。父母如不能花些时间了解其背后真相,一旦错过纠正的良机,孩子若视之为合法,届时就已经太迟了。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怎样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呢?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制定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父母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和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归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8、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的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9、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的遵守。千万不要为了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0、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整理
  参考资料:婴儿母亲、东方宝宝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