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


  性角色又叫性别角色,属于社会观念,是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显现的性征差异。性角色有生物因素,如女性天生要求承担养育该子的主要责任,表现“养育性角色”;而男性主要承担“工具性角色”,要求多经世面,走南闯北,为生活奔波。基于生命繁衍和生活上的分工,孩子一降生就接受家庭的熏陶和训练,给婴儿起名字,穿衣服,言行举止的规范督导,均男女有别,以至孩子长到18个月到3岁时,就意识到自己是男是女。父母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性角色的选择与发展,促使儿童认可自己性别角色模式。一般说来,性别角色的不同可以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男女身份不同 

  因为男女性别不同,在解剖、生理、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两性的体态、姿势、步履、动作、爱好、情感等等都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女性的体态较为苗条,姿势婷婷玉立,步履轻逸,动作灵活,爱好音乐、舞蹈,情感温柔、细腻;男性体态健壮,姿势刚强,步履有力,动作敏捷,爱好文体,情感易于表露。 

  2.男女名字特点不同 

  一般来讲,性角色可表现在多方面,通常在我国也可以在男女的名字上得到识别。男人有男人常用的名字,女人有女人常用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女人用男人的名字、男人用女人的名字。女性常用的名字,如玉珍、木兰、慧芳、淑英、美好……这些名字的选择都是从金银、珠宝、花卉、树木、体态、姿色等方面演绎,有传统,有祝愿、也有父母内心的喜悦。男性常用的名字,如振兴、正平、光超、彭年、刚强……这些名字的选择,都与振邦兴国,事业成就,光耀门庭有关。女人用男人的名字如亚男,就有再生一个男孩子的愿望。如男人用女人的名字,如叫丽宏,就有把男孩当女孩养育之意,但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多见的。当然,中国人的姓名还受宗族、辈份排行和时代特点的影响。 

  3.男女衣着不同 

  从儿童时期开始,男女衣着就有明显的不同了。在婴儿时期,男女衣着有时候还没有什么很明显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衣着就逐渐表明出男女各自的特点。男女衣着不同,可以在式样、颜色等方面显示出男女的特色。颜色上,男性的服装大多以单色为主,朴素,大方,女性则爱穿色彩鲜绝、美观时尚的服装;式样上,男孩穿茄克衫、西装;女孩则穿裙子、套装等。总之,男女衣着随年龄增长,从儿童、少年到老年,衣着就会逐步规范化,一眼就能看出男女衣着的特色。 

  4.男女打扮不同 

  随着年龄的变化,儿童、少年、青年打扮的不同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女性的打扮就更显特色了。男女的打扮,在发型、面部化妆、衣饰和体态动作等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异。先说发型,在儿童时期,男孩的发型常常为平顶、圆顶,也有分头的,光头则比较少见。面部通常是没有什么化妆,天冷时,面部涂一点油脂或雪花膏,衣饰也是一般化的。女孩的发型,有扎两根小辫子的,有童花头的,有像尾巴一样绕着的,面部化妆也不多见,有时候母亲也为自己的女儿打扮一下,涂一点口红,搽一点油脂。衣着打扮,服装较为华丽,也有女孩子带头饰、彩色飘带、蝴蝶结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或照自己不正常的嗜好,用不合乎科学的方法抚养孩子,把孩子弄得不男不女。在为孩子取名、买玩具、穿衣服和矫正行为等方面,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进行,不考虑男女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结果导致了孩子性心理与性生理的分裂,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由于3岁前的孩子父母不注意男女性别有异,在衣着等方面不加以重视,不根据性别进行科学的教养,可能会使孩子日后的性行为出现变异,导致性变态或社会功能的缺陷。因此,对孩子的女孩男性化问题或男孩女性化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让孩子一直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以免造成孩子的终身遗憾。 


  (蒋蕴芬、蒋野萍、沈玉琴)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