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知识] 童话家的审美感受(2)

[童话知识] 童话家的审美感受(2)

[童话知识] 童话家的审美感受(2)

    (一)童年经验与体验生成
  童话家的体验生成一般来说也总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童话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童话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历、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也就是说,一方面在体验生成过程中,新的环境刺激和作用同化于由先前经历所构成的心理图式和反应结构中,将所有新的刺激元素整合到原有的体验结构中,亦即同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图式结构也受到这些新的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即顺应过程,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正是由于体验生成是这样一种同化和顺应的双重建构过程,使得体验生成便具有了一种生生不息、持续不断,又不断发展、面目弥新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而且还是历时性的发展。我们要研究童话家体验的内核,识破其体验的奥秘,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共时性研究是一种横向研究的话,那么历时性研究就是一种纵深研究,从纵深去发掘童话家体验的深刻内蕴,童年经验便是这纵深的连环索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假如把人的一生比作是一只放飞的风筝的话,那么童年经验就好似那根放飞者手中的牵线,它引导和制约着每个人今后一生的思维、情感和言行等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每个人都朦胧地意识到童年在自己一生中的份量有多重大,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发生着极大的影响。每个作家成名之后也总会向自己的童年投以感激的目光。比如马克.吐温对于孕育他成长的密西西比河便充满了怀恋之情,童年时代密西西比河畔的生活也就成了他最初、也是最成功的表现天地。《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费恩历险记》这两部历险记无一不留有他童年体验的深刻烙印。
  那么什么叫童年经验呢?按“现代心理美学”的观点,即“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童年,而且更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中介,因为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存在主义认为,虽然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着不断地选择,改变着自己的各种观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这些都要受到他童年时“基本选择”(萨特语)的影响,童年经验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总是或显或隐地存在着。许多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尽管不是直接地描写童年时的经历,但仍可隐约窥见其童年时期的影子。这一点在童话作家的身上体现得尤其深刻。比如童话大师安徒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安徒生出身贫寒,十四岁时便怀着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只身闯荡哥本哈根求学。在他经历了十多年的艰苦求学之后,终于以他出色的艺术创作才能在诗歌及戏剧创作界一举成名。然而成名之后的安徒生却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当时绝对为上层人所看不起的为孩子的――童话创作,并从此把它看成是“最适合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以致作为终身的艺术追求。安徒生最终以他的童话创作,为丹麦人民获得了世界的声誉。安徒生的成就不能不说与他深刻的童年经验不可分割。
  安徒生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却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父亲是位文学爱好者,劳作之余总是以阅读国内外的文学名著为乐,每遇有精彩的章节,总是忘不了身边的儿子。安徒生从父亲那儿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诸如《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伯古代传说故事、荷尔堡的喜剧名篇、莎士比亚的精彩篇章等等。只要有机会去看戏,父亲总忘不了带上儿子。他还有意识地经常带儿子到郊外的林间、河畔去游览散步,共同欣赏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父亲对文艺和大自然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培养了他同样的兴趣。这些我们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是不难感受到的。
  安徒生童话浓厚的民间文学素质和素材则源于他那文静、慈祥的祖母的深刻影响。从小她就经常给安徒生讲述各种各样的民间童话和故事。她曾在一个精神病院的花园里做过佣工,靠近她干活的地方有一个纺纱室,那里的老年女工们很喜欢小安徒生。每当安徒生去看望祖母时,她们就常常给他讲一些她们所喜爱的传说故事。这些口头创作中的优美幻想、离奇情节和出神入化英勇机智的人物,给安徒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安徒生早期童话中的许多素材便来自于他童年时代这些“老奶奶的故事”中。
  安徒生的艺术创造天赋在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来。那时候,祖父、父亲给他雕的玩偶,他不只用以玩赏、自娱,还津津有味地为它们缝制小衣服,让它们扮演戏剧中的各种角色,“说着听起来很著名的语言”。在他独出心裁的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小木偶戏里,既有讽刺强暴的喜剧,也有讴歌正义的悲剧,这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他后来的童话创作:《皇帝的新衣》、《海的女儿》等等,不正隐含着他童年时代创作的影子吗?
  正是童年时代对艺术、对自然、对民间文艺的强烈爱好,使他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对各种艺术的探索之后,最终寻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艺术追求――童话创作。因此,童年经验几乎为安徒生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按照这一先在的意向结构,对其体验生成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
  童年经验包蕴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就经常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不仅仅是一种与其它体验有所不同的体验,而且它根本地体现了体验的本质类型。因为童年体验保持了人类个体对世界最天然、最纯真、直观的把握,超越了现实世俗的束缚和干扰,最接近人的本性与本真,因而也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作为建构童话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童年体验比其它体验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童话家周锐的一席话很可窥见童话家的创作心理。他在《向童年探寻》一文中这样写道:
  “时时有人问我:你写童话总要常常到孩子中间去深入生活吧?
  我只能这样回答:我是在油轮上开始写童话的。在这种工作环境里,不仅接触不到孩子,而且几乎与整个社会隔绝。但我觉得我是熟悉孩子的。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童年走过来,你要掌握儿童心理,尽可以向自己的童年探寻,只要不那么健忘。
  有人又会生出疑问:你那几十年前的‘儿童心理’能适合现在的孩子吗?
  我说:当然能。不论古今中外,童心总是共同的。不然的话,我们无法深入外国儿童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不适合外国孩子,就无法走向世界了吗?
  事实是,中国童话已开始成功地走向世界。
  只要童心未泯,我就有把握通过我的童话与中国的孩子、海外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将来的孩子做朋友。”
  显然“向童年探寻”,追寻深刻的童年体验是童话家依然能保持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创作出为孩子所喜爱的童话作品的关键。同时,童年经验对作家、艺术家个性与风格的铸造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童年的痛苦体验对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尤其深刻、内在,它造就了作家、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甚至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写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童话家安徒生的创作就最鲜明地打下了他童年痛苦体验的烙印。《丑小鸭》是他一生艰难拼搏奋斗的真实写照;《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一滴水》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位来自底层的人民作家,对下层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最真切的体验。童年痛苦体验的深刻性甚至形成了他作品淡淡的忧郁美的突出的风格基调。当然,也正因为来自童年的痛苦体验,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与怜爱之心,温暖的人道主义的爱与美、理想主义的艺术追求便成为安徒生童话最鲜明的美学风格。《海的女儿》、《野天鹅》等作品就是这一美学风格的杰出代表。
  痛苦的童年体验之所以比之欢乐幸福的童年体验对作家的个性形成影响更大,或许是因为疼痛的情感体验更难让人遗忘和排遣之故,而对欢乐之事倒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痛苦的童年既是不幸的,也是大幸的。因为痛苦的体验常常能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以及喜欢独自思考的习惯。安徒生童话那细腻、优美的抒情风格,或许正来自于他那敏感、博爱的心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