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1、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秋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天气转凉、树叶飘落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了蓝、高的天空,大雁飞行的方向和队形变化。

第3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叹。

词句赏析:

1.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基本特征:天气变凉,树叶变黄、飘落。秋天来了,天气悄悄地变凉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句中的一片片是很多片,不止一片的意思,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了。

2.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这一句写出了秋天天空的蓝和高的特点。

3.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一句交代了大雁南飞的景象,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大雁飞行时队形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雁在天空中不停变换队形的样子。

4.啊!秋天来了!

课文最后一句,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那些现象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天气凉了,树叶飘落,天空又蓝又高,大雁南飞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2.秋天来了,大雁要往哪儿飞?它们又是怎样飞的呢?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例:1)我们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

2)妹妹非常好动,一会儿跑,一会儿跳,没有停歇的时候。

2、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秋天的雨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引子,带出第二、三、四这三个结构相似的自然段,具体描绘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第五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一首欢乐的歌结尾,抒发了作者喜爱、赞美秋天的情感。

  课文表达上语言优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烂漫的秋色。第一自然段将秋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出了秋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秋天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第三自然段将秋雨带来的香味写得细致入微:第四自然段的吹起金色小喇叭,犹如一位通讯员在告知动植物快准备过冬。

本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巧妙地串起来,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课堂课文分段及大意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课堂课文分段及大意

 本文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秋天的雨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引子,带出第二、三、四这三个结构相似的自然段,具体描绘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第五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一首欢乐的歌结尾,抒发了作者喜爱、赞美秋天的情感。

  课文表达上语言优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烂漫的秋色。第一自然段将秋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出了秋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秋天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第三自然段将秋雨带来的香味写得细致入微:第四自然段的吹起金色小喇叭,犹如一位通讯员在告知动植物快准备过冬。

第一部分(1):总写秋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第二部分(2-4):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特点。

第三部分(5):概括总结了秋雨的作用。

4、掌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掌声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英子由于残疾而自卑、性格忧郁。

第二部分(2、3):写英子上台讲故事,同学们两次为她鼓掌的事情。

第三部分(4、5):写被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充满自信的人。

词句赏析:

1.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极其性格。总是默默一角可以看出英子很自卑。

2.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这几句话交代了英子自卑的原因。因为英子因生病腿脚落下了残疾,她很自卑,她害怕同学们看不起她,笑话她走路的样子,所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走路的姿势,所以总是早来晚走。

3.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反映了英子的自卑心理:对别人的目光敏感,不想让别人注意自己,是因为内心不自信,怕别人嘲笑自己。照应前文。一齐则说明同学们知道英子有自卑心理,都很关注她的反应,替她担心。

4.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不愿意当众走上讲台,怕同学们嘲笑她,可老师的话又不能不听,因此她很矛盾,拿不定主意。犹豫慢吞吞地 眼圈红红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5.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终于反映了英子下定决心的过程,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坚强。

6.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 一词说明这掌声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的,从热烈而持久可以看出同学们鼓掌是发自内心的。

7.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句话深深地鞠了一躬中反映掌声带给英子很大鼓舞,让她自信起来。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8.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这段话写出了英子的性格的改变,与前文描述形成对比,这一系列的变化充分说明掌声使英子变得开朗,走出了自卑的阴影。

9.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这是英子的来信,写了她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表现出了英子对同学们给予鼓励的感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刚刚站定,同学们就鼓起掌来?

因为小英克服自卑心理,走上了讲台,这是同学们给予英子的第一次掌声,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信任和理解,也包含着同学们的关爱。同学们希望英子能走出阴影,走进集体,不再忧郁。

2.掌声再次响起是为什么?

这次掌声是为小英生动地讲述而起,夸赞她出色的表现。

3.课文为什么要用《掌声》作为题目呢?

因为掌声是引起英子的一系列变化的关键。最初,英子生怕别人因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嘲笑她,当她勇敢地站到讲台上时,得到的是掌声;后来,英子讲的故事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让她变得活泼、开朗、充满自信。掌声体现了课文要揭示的主题思想: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5、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我小学时,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一只大老虎的故事,具体描写了我在排练和表演时的经历。

脉络梳理:

全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渴望上台表演。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写排练的具体情况和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1619自然段):写我演出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演出失败后寻找失败的原因。

词句赏析:

1.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撇了撇嘴表现出那个小朋友对我的不满意,他有点看不上我。

2.真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

表现了我对这次机会的珍惜,我生怕自己会因为不会豁虎跳而被老师换掉,失去这次得之不易的表演机会。

3.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

写出了老师不但没有撤换我,反而耐心教我如何演老虎的样子。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后来呢?后来我上动物园总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是怎么豁虎跳的。

这个设问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寻找表演失败的原因和 我 的疑惑。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像参加表演?

我没在台上露过面,想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2.在排练中我遇到了哪些问题?

我表演的老虎要套上老虎皮,脸露不成了;而且我不会豁虎跳,担心老师会换掉自己。

3.我一直觉得自己演砸锅了而不开心,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

我认真表演,赢得了哄堂大笑,说明表演是有趣的、生动的。所以说我不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而是一只有趣的大老虎。

6、一封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一封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露西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信的内容很伤感;第二次在妈妈的感染下,露西在信里告诉爸爸,她们在家生活得很好。两封信都表达了露西对爸爸满满的爱意和浓浓的思念。

段落大纲: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5段):第一次写信,露西给爸爸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将信揉成一团。

第三部分(第614段):在妈妈的提醒下,露西重新写信,她给爸爸报告了家里的好消息,并抒发了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词句赏析:

1.妈妈还在厂里,露西早早回到家。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爸爸不在家,露西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活,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亲爱的爸爸,露西写道,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从这段话中,可以读出露西对爸爸满满的爱与思念。

3.那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说着,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

这句话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妈妈非常细心,也很疼爱露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露西为什么想给爸爸写一封信?

因为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露西想念爸爸。

2.露西为什么把自己写给爸爸的信揉成一团?

因为她认为自己写得不好。

3.露西为什么高兴得叫了起来?

露西之前不知道下个星期天要去看电影,听到妈妈这么说,她很吃惊,很开心,所以高兴得叫了起来。

7、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诗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童趣。课文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

词句赏析:

1.下雪啦,下雪啦!

开篇第一句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下雪的时候,连用两个啦,一个感叹号,表达了小动物们看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

2.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这一句把小动物踩出来的小脚印说成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动物快活的样子,它们跑来跑去,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成了一幅画卷。

3.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画家画画需要笔,两个不用告诉我们文中的小画家仅仅用爪子,在雪地上跑来跑去(它们走过雪地,脚印留在雪地上),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一群小画家指的是谁?

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2.小画家们分别画了些什么?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3.它们为什么能画出那么漂亮的图画呢?

因为小动物爪子形状就很好看,所以画出来的画就很漂亮。

4.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因为青蛙冬天要冬眠。

8、小蜗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蜗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写了春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到树林里去玩。

第2部分:写了小蜗牛爬回来已经是夏天了,妈妈又让它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第3部分:写了小蜗牛爬回来已经是秋天了,妈妈又让它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第4部分:写了小蜗牛爬回来已经是冬天了,妈妈让它待在家里过冬。

词句赏析:

1.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从这句话我们知道了小树发芽是春天的特点,也知道了蜗牛妈妈交代给小蜗牛的任务是到树林里去玩,体会到了蜗牛妈妈的和蔼可亲。

2.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这三句话是通过小蜗牛看的景象展现了小树林的变化。小树由长满叶子,地上长着许多草莓是夏季景物的特点,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是秋天景物的特点,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是冬季景物的特点。小树的变化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的。

3.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放大了小蜗牛爬行速度的慢,体现了小蜗牛坚定勇敢的品质。这种看似简单的句式的重复,能带给人一种平静的定力和坚持的力量。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

小蜗牛看到的是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因为蜗牛爬得太慢,当它爬到小树林里的时候已经是夏天了。

2.蜗牛妈妈给小蜗牛布置了几次任务?分别是什么?它完成了吗?

蜗牛妈妈给小蜗牛布置了四次任务:

春天,蜗牛妈妈交代给小蜗牛的任务是到树林里去玩,小蜗牛没有看到春天的景象,看到的是夏天;夏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回来,它没有摘到草莓;秋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采蘑菇,它没有采到蘑菇;冬天,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待在家里过冬吧。

3.小蜗牛都遇到了哪些季节?每个季节它都看到了什么?

夏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

秋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冬天: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9、小书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小书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由6个词语(文具)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

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我们学习用品是我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词句赏析:

1.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宝贝是对文具的爱称,不少说明小书包里的文具很多。

2.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这一句介绍了小书包里的学习用品。这些是小书包里宝贝的代表,其实还有好多宝贝。

3.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

上课的时候,文具们陪我一起学习,不发出一点儿声响;下课了,它们乖乖地呆在小书包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养成整理文具的好习惯。

4.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天天指每天,起得早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书包及文具当作人来写,是我的好伙伴。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的小书包里有什么?

我的小书包里有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2.我们应当怎么对待小书包里的文具?

这些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我们要爱惜和整理他们。

10、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将军上岛后,发现海军士兵种菜的事,表现了将军和海军士兵心系祖国的情怀和守卫祖国的担当。

脉络梳理:

全文共37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第2035自然段):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第36、37自然段):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向着小岛行了一个军礼。

词句赏析: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这句话点出了将军留下来的意图,他的心里始终想着部队的战斗力,时刻牢记保卫祖国的使命。

4.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将军离开小岛后,内心仍沉浸在一种莫大的感动之中,这促使将军想再看一眼那片中国地图。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比较凉快的时候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2.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呢?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3.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3)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防晒和防盐。

4.从 13至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5.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11、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孩子们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自己的胸前,而他们印在沙滩上的脚印也成了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课文充满童真,表现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浪花的美。

第2自然段:写了小娃娃在沙滩上尽情玩耍的快乐场景。

词句赏析:

1.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这一句介绍了大海的特点:大海是蓝色的,而且非常辽阔。

2.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这一句介绍了沙滩的颜色和特点:沙滩是黄黄的,长长的,踩上去十分松软。

3.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这句话把浪花当作孩子来写,写出了浪花的调皮。雪白雪白写出了浪花的颜色,哗哗地是拟声词,是浪花的声音。

4.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这句话写的是小娃娃在沙滩上捡贝壳的情景。从嘻嘻地笑着迎上去等动作可以感受到小娃娃对大海给的礼物的喜爱之情。

5.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这句话写的小娃娃留给大海的礼物快活的脚印,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小娃娃,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快活一次可以感受到小娃娃的快乐和对大海、沙滩、贝壳的喜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

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2.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从哪儿来的?

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浪花冲到沙滩上的。

3.金色的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是谁给它穿的?

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快活的脚印,是小娃娃给它穿的。

4.课文为什么以项链为题?

①因为小娃娃的胸前挂着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彩色项链。

②因为大海的胸前挂着小娃娃快活的脚印穿成的金色项链。

12、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达了对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的有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选址及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词句赏析: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是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直接点明蟋蟀有名的原因,其一就是它的住宅。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2.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4.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不耐烦了,与蟋蟀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蟀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平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13、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田家四季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时序歌,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勾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图,重点是在介绍农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歌唱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春天的景色和万物生长的样子。

第2小节:写夏天农忙的情景。

第3小节:写了秋天农忙的情景。

第4小节:写出了冬天忙完农事后农民伯伯轻松愉快的心情。

词句赏析:

1.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选取了春风花草蝴蝶等春天里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中可以看出

春天来了。

2.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谷比作黄金,突出丰收后农民喜悦的心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2.农民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喜洋洋,笑盈盈?

对农民来说,稻谷丰收了,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农事忙完了,心情愉悦。

14、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上古诗三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一半绿一半红的江水、像珍珠一样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新月,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雪梅》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译文: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词句赏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15、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词句赏析: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一年四季都有,而尖尖的绿绿的草芽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从荷叶圆圆我们可以体会到荷叶的茂盛和夏天的美好。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弯弯写出了成熟的谷穗的样子沉甸甸的,鞠着躬更是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秋天来了,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雪人是顽皮的,从大肚子一挺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雪是冬天的象征,这一句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每个季节代表性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春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性的事物荷叶,秋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谷穗,冬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雪人。

16、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秋风吹梧叶、儿童捉促织、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字词解释: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诗文简析: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重难点:

1.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诗人自己,因为他身在异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通过借助景物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怀念情人的情感。

17、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望天门山》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诗人的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字词解释: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突出,出现。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大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诗文简析: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重难点:

1.为什么是望而不是看天门山?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自由、豪迈、奔放、洒脱、无拘无束、新鲜喜悦等。

4.你认为哪个字表达出了诗人的这份情感?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18、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日月水火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题归纳:

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让我们在理解字义、认识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19、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穷人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词句赏析: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开门见山,引出主人公桑娜,身份渔夫的妻子,一个破暗含着这个家庭的穷,与课题相照应。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环境描写,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突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与外面恶劣的天气相对应的是屋内的温暖而舒适。干净的屋子,洁净的食具,看得出主妇的勤劳和能干,而这一切加之还没有熄灭的火自然就是温暖而舒适的补充说明了。

4.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省略号表示略去的是古钟敲击声递增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着丈夫的安全,桑娜内心十分焦虑。始终一词将这份担忧跃然纸上。

5.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这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他们生活的状况。渔夫的不顾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的从早到晚得干活,可谓起早摸黑,拼命劳作,其结果呢,只不过是勉强填饱肚子,后一句是对前一句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补充,填饱肚子的是丈夫自己打得的鱼,饭菜的质量是很差的。数量也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再看那些孩子是光着脚的,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两句句子将桑娜这一家生活的穷苦,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下文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埋下了伏笔。

6.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7.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环境描写,寡妇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不同,这里没有炉子里发出的暖暖的火光,显得潮湿又阴冷,充分体现了沙俄时代穷苦人民的穷困与悲惨。

8.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9.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10.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不安形容桑娜心神不安定。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此时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撕破了的渔网看出了渔夫曾与风浪的搏斗,经历了种种惊险。

1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渔夫庆幸自己没有在海上遭遇不幸。他刚从海上惊险境遇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1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结巴巴,欲言又止。听到丈夫发问,桑那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来两个孩子的事,但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之中用缝缝补补搪塞过去。

14.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15.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7.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

(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

(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3.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4.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

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20、桥课文解析笔记

桥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词句赏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文章的开头,非常简明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更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为全文作了一个情绪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拟物、比喻并用,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作者对着洪水来势凶猛的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3.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细节交代了洪水瞬间的变化: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这时候水已经不小了;一米高,至少齐腰深,还得是成人,而且,洪水一定还在涨。怎么能不折回来?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此外,跑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所面临的绝境!开始时你拥我挤,后来是疯了似的,写出了人们逃生过程中混乱程度不断加剧。这些都是铺垫,为后面老支书的像一座山作对比性铺垫。

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只有表唯一,说明人们已经别无出路,木桥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这为下文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埋下伏笔。

5.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拥去写出了人们惊慌逃跑时的混乱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求生欲望。

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7.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的话有两层含义:①因为桥窄,大家为了顺利逃生就要遵守秩序,不要拥挤;②共产党员要先人后己。

8.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9.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10.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发抖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力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险情景,也为下文写桥的轰塌作铺垫。

1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环境细节再次交代:老汉和小伙子已经到了危急时刻。这里,作者同样是拟人,但使用了爬而不再是舔,死神在逼近,一点一点地逼近,爬过来了。多么令人心焦的时刻!

1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2.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3.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5..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6.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21、葡萄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葡萄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重点介绍了葡萄的品种多、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葡萄沟出产水果,其中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

第2段:写葡萄沟不但出产的葡萄数量、品种多,而且那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

第3段:写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及特点。

第4段:总结全文,点明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词句赏析:

1.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茂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凉棚,说明葡萄长得很茂盛。一个个说明葡萄种得多。

2.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准会最甜吃个够写出了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3.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不但出产水果,而且那里产出的葡萄干非常有名,还有热情好客的老乡,所以说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题。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葡萄沟出产哪些水果?

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七月有葡萄。

2.文中五光十色一词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为什么?

不能。因为五光十色不仅写出了葡萄的颜色多、品种多,而且还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而五颜六色换成只是说明葡萄的颜色多,不能表现其品种及光泽等,所以不能换。

3.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葡萄干是在晾房里制成的。晾房四壁有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把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2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写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晴了,发现上学的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

第二部分(69):详细描写水泥道的美,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水泥道、落叶、小雨靴。

第三部分(10、11):再次赞赏水泥道的美。

词句赏析: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这句话点明了秋风、秋雨时间长,为下文路上铺满金色的梧桐叶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照应前文,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这句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明朗天空的喜爱与赞美。

3.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一片片写出了叶子的数量多,湿漉漉写出了水泥道上有水。这两者是相互关系的,因为很潮湿,所以叶子才会紧紧地粘在水泥道上。

4.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这是个比喻句,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地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很美。

5.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6.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句话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2.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

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3.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

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4.本文的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子的落叶,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作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2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写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和她看到的幻景。

第三部分(10、11):写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词句赏析: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这里交代了时间:大年夜,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富人家都在忙着过节,而小女孩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是多么不合理,不公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的悲惨生活。

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里交代了小女孩卖火柴的悲惨命运。一整天没卖过一根火柴,自然也就没得到一个硬币。可见小女孩已经冻了一整天,也饿了一整天。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女孩长着一头金黄的头发,那头发打成可爱的卷儿披在肩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美丽,她一心想的是今天是大年夜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她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只因为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也必须出来卖火柴,为家里挣一点钱维持生活。多么可怜的女孩啊!这段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这里交代了小女孩不敢回家的原因。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说明打她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明没有人关心、疼爱她,在家里也得不到温暖。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

5.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燃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

6.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是描写想象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况。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才出现了这种幻象。作者的想象十分合理。

7.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是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况及幻象。她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正冒着香气是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为什么看到了这些?是因为她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可当那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向她走来的时候,火柴灭了,烤鹅也不见了,幻象消失了。

8.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是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喷香喷香的烤鹅。但在第三根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并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为什么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在松树、枞树等常绿树上点缀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物品等。圣诞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基督教传说中圣诞老人在这天晚上到各家分送礼物给儿童。从小女孩的幻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没有欢乐,她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快乐,得到圣诞礼物。然而这一切终究是幻象,火柴一灭,圣诞树上的烛光升上天空,成了闪烁的星星。

9.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这是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象。因为她看到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想起了奶奶活着的时候说的话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样,第四根火柴擦着后,唯一疼爱她的奶奶自然会出现在亮光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然而这又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只是在她临死以前的幻觉中才出现。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10.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幻象。从赶紧,一大把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从搂字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疼爱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时候死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同飞走的,所以课文中说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这是怎样的光明,怎样的快乐啊!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却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了谁也不关心她。这些美好的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

2.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

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3.怎么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从嘴上带着微笑可以看出;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两个幸福的实际意义就是受罪和死亡。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他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这正是这篇童话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4、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妈妈睡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午睡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妈妈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妈妈哄我午睡,自己却先睡着了。

第2段: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第3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第4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词句赏析:

1.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好这个字的意思是非常,熟和香这两个字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2.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与美丽。

3.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鸟的歌声,风儿的沙沙声,妈妈都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很熟,也说明妈妈很累。

4.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作者看到妈妈睡得香甜的样子,感觉妈妈在笑,说明了妈妈的和蔼可亲;联想到妈妈是在想故事,说明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展现了浓浓的母子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描写妈妈的?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妈妈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文中的我是一个爱妈妈、懂事体贴的好孩子。

25、落花生课文解析笔记

落花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脉络梳理:

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们姐弟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精心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吃花生、议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词句赏析:

1.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居然一词反映了我们收花生时惊喜的心情。因为是在荒地上种的花生,能收获花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这意外的收获让大家非常惊喜。

2.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

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用的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哥哥、姐姐喜爱花生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

花生的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概括起来说就是物美价廉。作者写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意在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父亲指出花生最可贵的品格。

2.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4.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议花生是详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6、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画,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玲玲画了一幅画准备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段):玲玲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上了一只小花狗,使画更好了。

词句赏析: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从得意端详这两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很喜欢自己的画。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又在催说明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快去睡觉了,可以看出玲玲画画用了很长时间,也暗示了再画一张画已经来不及了。

3.玲玲满意地笑了。

从满意地笑了可以看出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小花狗之后效果不错。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分别有哪些?玲玲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又来不及了;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2.看见玲玲的画弄脏了,爸爸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画,启发玲玲开动脑筋,补救弄脏的画。

3.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爸爸说的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27、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金木水火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课文解析 主题归纳:

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即以自然界的5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天地日月了。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词句简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2.天地分上下:分是分开的意思,跟合相对。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3.日月照今古:日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这句话是说天地太阳和月亮从远古时候一直照耀到当今,是一种自然现象。

重难点探究:联系生活,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泛指金属,木指的就是树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火有利有弊,要合理利用,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土是植物生长的根本。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事物。

课后习题 1.本课语句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可以按儿歌的特点适当停顿,句末稍延长,第二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读得略重。

2.认识田字格。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可以用《田字格拍手歌》帮助认记。

田字格拍手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课外延伸 生字在田字格间的书写:

一 一字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书写时,从左到右,要写平稳。

二 二字上横短,写在上半格;下横长,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 三字有三横,中间横最短,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

中线上,比第一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上 上字第一笔是丨。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

下横要长一些。

儿歌记一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8、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狐狸分奶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写的是狐狸假装好心帮小熊兄弟分奶酪,故意分得不匀,然后自己一口一口不断吃掉奶酪的故事,讽刺了狐狸的狡猾、贪婪。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1段。

第1段:写两只小熊因为一块捡到的奶酪怎么分而争吵。

第25段:写一只狐狸问清原因后帮助两只小熊分奶酪。

第69段:写狐狸分奶酪不匀,最后把奶酪全吃光了。

第10、11段:写两只小熊看到奶酪被狐狸吃光了,很生气。但是狐狸却说自己分得公平。

词句赏析:

1..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狐狸假装才发现奶酪分得不匀的样子,其实他是故意把奶酪掰成大小不一的两半的,然后用狡猾的计策开始吃奶酪。

2.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这是小熊对狐狸做法的嘲讽,意思是你分得一点也不好。这句话可以看出,两只小熊很生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哥儿俩为什么拌起嘴来?

小哥儿俩捡到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意见不一样,所以拌起嘴来。

2.怎样理解狐狸分奶酪过程中的两次笑?

第一次笑说明狐狸心中有了诡计,他在用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次笑是狐狸诡计得逞之后暗自得意的笑。

3.狐狸怎么分奶酪的?

先把奶酪分成不均匀的两块,再把大块的咬一口,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4.狐狸分奶酪分得公平吗?

不公平。狐狸并不是真心在分奶酪,他是假装好心分奶酪,实际上是他自己把整块奶酪吃光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公平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29、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词句赏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2.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将水浪比作水墙,写出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拉长变粗写出了白线的变化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横贯与上文的横卧呼应,突出了潮来时气势之宏伟。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的意思,指潮来时的景象。

2.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因为钱塘江大潮有三大特点。一是声音大。潮要来时,远处闷雷滚动,令人震撼;潮来时,如山崩地裂,令人惊心动魄。二是形态变化多。刚开始是一条白线,紧接着如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三是速度快。潮头过后,霎时向西奔腾而去。通过以上三点,可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3.你理解人声鼎沸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在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例:大型集会时。

30、古人谈读书课文解析笔记

古人谈读书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论语》的节选、朱熹对读书的认识,介绍了古人不同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译文:

一、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么)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嘴巴难道会不到吗?

词句赏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名言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犹恐失之体现的是孔子治学严谨的态度。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要不耻下问?

天资聪明的人不能以向地位比自已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如何做到朱熹说的这三到?

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心思用在读书上,在此基础上,要运用我们的眼晴和嘴巴,不断地看书,读书,牢牢地记住知识。这样就能做到这三到。

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要有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

31、风娃娃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风娃娃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风娃娃帮人们做事,既受到人们的赞扬,又受到人们的责怪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7段。

第1段:风娃娃长大了,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们做事情。

第2段:风娃娃到田野里做了第一件好事吹风车。

第3段:风娃娃到河边帮人们做了第二件好事吹帆船。

第4段:风娃娃认为做好事只要有力气就行了。

第5段:风娃娃好心办了一件坏事吹跑了风筝。

第6段:风娃娃好心却又做了坏事。

第7段:风妈妈告诉风娃娃为什么人们会生气,为什么会责怪他。

词句赏析:

1.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

将秧苗当成人来写,写出了秧苗得到浇灌后的喜悦,也反映出了风娃娃的乐于助人。

2.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

弯着腰流着汗很慢很慢说明船工很累。急忙说明风娃娃很愿意帮助船工们,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3.就这样,风娃娃吹跑了人们晾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风娃娃做的坏事不止这些。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风娃娃为什么想要帮助人们做事?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

因为风娃娃长大了,他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

好事:风娃娃帮助人们吹转风车,吹动帆船。坏事:他吹跑了风筝,吹跑了衣服,吹断了小树。

2.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看到人们很高兴,就认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帮助人们做好事。

3.人们责怪风娃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32、繁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繁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脉络梳理:

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

第二部分: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写我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词句赏析:

1.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这里强调的是星天。月夜已经很美,但是作者还是爱星天,说明他对星天情有独钟。

2.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4.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5.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投入星的怀抱沉睡着,多么舒服,多么温暖,就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写了三次观星的经历,观星的地点分别是哪里?

第一次:家乡庭院;第二次:南京菜园;第三次:海上舱面。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看星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在南京看星星,那时作者脱离了封建家庭,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

在海上看星星,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那时作者在去法国求学的路上,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得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33、二上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二上古诗二首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时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敕勒歌》通过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译文:

《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敕勒歌》: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词句赏析: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这两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感受上烘托山寺之高,表达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这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说明山寺之高。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似穹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空比作圆顶大帐篷,表现了草原天高地广、辽阔无边的特点。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突出了牧民殷实丰富,其乐融融的生活,也表现了敕勒川的美丽富饶。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夜宿山寺》中出现了两个高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一个高是形容山寺高耸入天。第二个高指声音大。诗人站在楼上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从中我体会到楼很高。

2.辰在字典里是日、月、星的总群,手可摘星辰一句中辰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3.站在楼上真的可以摘到星星,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天上的仙人吗?诗人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不会,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这样写表达了对高楼的欣赏和赞叹之情。

4.《敕勒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草原牧民怎么的情感?

出现的景物有广阔碧绿的草原、阴山、无边的蓝天、茂盛的青草、肥壮的牛羊等。表达了草原牧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34、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读不完的大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有玩具,他在大自然中探索奥秘,获得乐趣的故事。大自然很神奇,像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大书。这本大书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只要你细心观察,不论多么渺小的事物,都隐藏着无穷的乐趣。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写大自然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第二部分(25):具体地描写了大自然中一些好玩的东西:飞鸟、蚂蚁、花草、果树、竹林、棕榈树。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赞叹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去无穷无尽的奥秘和乐趣。

词句赏析:

1.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这句话是课文的总起句,说明我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天、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等等,世界万物都是好玩的,也能引发人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3.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关于蚂蚁的两件事情:一是蚂蚁搬家,井然有序生动地展现出蚂蚁排着队伍,有序地搬运货物的情景;二是蚂蚁对战,两军对垒指两军相持,排好阵势,即将开战,勇敢忠贞表达了作者对蚂蚁勇于搏斗的精神的赞叹,字里行间露出一个趣字。

4.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趣味是乐趣的意思。暑寒荣枯是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这句话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

5.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花儿千姿百态(颜色多、形状多),草也不尽相同(形态各不相同),照应前文的有着不同的趣味,这些乐趣的获得源于仔细的观察。

6.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雨后春笋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没几天一样高都说明竹子长得很快。

7.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棕榈树的特点是高大挺拔,叶子的特点是大,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棕榈叶子的样子。超凡脱俗一词写出了我对棕榈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看不完的画册即写大自然美不胜收,处处是如诗如画。读不完的大书即写大自然蕴涵丰富的知识,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未知。最后半句承接前文,对文题作进一步诠释:大自然是大画册大书,能给人们乐趣,能给人知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总(第1自然段)分(第25自然段)总(第6自然段)

2.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

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大自然。

3.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因为大自然中的飞鸟昆虫、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各有特点,就像一本画册给我们美的享受。它又像一本书,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它让人看不尽玩不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4.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从第1自然段发现:寻找、沉思、遐想。(观察自然,留心生活)

5.文章第二段中写到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各给人怎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麻雀叫人愉悦;老鹰雄健勇猛;蚂蚁勇敢忠贞。这说明作通过观察野外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乐趣。

6.作者是怎样写自家房子前后的环境的?

作者先略写房子前后的果树开花、结果,以及果子味道的鲜美,再选取屋后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即竹子和棕桐,具体表现竹子长得快、竹叶声动听、棕桐超。凡脱俗、小鱼在棕桐的倒影间游玩的欢快,它们共同营造出自家房子前后环境的美丽,充满了情趣。

35、灯光课文解析笔记

灯光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讲了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12):写在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了这位年轻的战友。

词句赏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一声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我心头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3.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倚、坐、拿、夹、划等一系列的动作反映了郝副营长的平静,说明他身经百战,对这次战斗充满了毕生的信心,表现了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宽广胸怀。(动作描写)

4.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描写)

5.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语言描写)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神态描写)

7.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这段话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后续部队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为郝副营长的英勇献身埋下了伏笔。

8.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焦急地钻出说明情况十分危急,黑魆魆不仅写出了当时的环境,还暗示了此时战士们焦急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9.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10.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他相信: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战斗中的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精神?

后续部队在进攻中遭到了敌人炮火的阻击,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郝副营长明知一旦点燃书本就会暴露自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顾全大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4.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6、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第二部分(24):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

词句赏析:

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总写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拟人化成音乐家,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作者还把树叶比作歌手,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3.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 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温柔拂过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哗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里作者用了排比手法,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充分展示了声音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课文写了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2.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一句中使用的省略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省略号表现出声音的连续不断,耐人品味。在句子中,两个省略号更像是乐谱中的符点。

3.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每个部分中都写到的怎样声音?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主要抓住不同树叶翻动有不一样的声音,微风拂过的轻轻柔柔和狂风吹起的气势雄伟;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写到雨滴滴落敲敲打打的热闹和雨水汇聚由少到多的由低到高的声音的变化;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鸟叫虫鸣蝈蝈唱。这样写,形象生动表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让每一位读者不由自主地感慨: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动听啊!

37、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搭船的鸟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描写了我和母亲去乡下探亲途中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词句赏析: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翠鸟的外形美丽和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

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3.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4.本文为什么以《搭船的鸟》为题,而不以《翠鸟》为题?

在我的眼中,这只小鸟是乘坐我们的船来捕鱼的,所以用《搭船的鸟》作为题目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翠鸟这个题目更能体现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8、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场景歌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识字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中,勾勒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节。

第1节: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海上风景图。

第2节:描写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第3节:描写了一幅公园风景图。

第4节:描写了少先队员活动的场景。

词句赏析:

1.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海鸥帆船军舰港湾这几个词语让人联想到了大海,这些是海上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我们勾勒出美丽的海景图。

2.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片花园。

鱼塘稻田垂柳花园四个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的田园风光。

3.一道小溪,一座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道小溪淙淙地流淌,溪上有一座石桥,石桥边有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从蔚蓝的天空飞过,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小溪石桥翠竹飞鸟这四个词语将一幅清幽淡雅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4.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这两句话是对少先队员活动活动场面的描写,也点出了前面那些美丽的风景正式少先队员们所看到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课文描绘了海上风景、乡村田园风光、公园美景和少先队员活动这四个场景。

2.红领巾加上双引号是什么意思?

因为文中的红领巾指的不是佩戴的红领巾,而是指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3.文中哪些量词能让人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数目不止一个?

行、丛、群、队。

39、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不懂就要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问,最后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第二部分(27):写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第三部分(8、9):写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

词句赏析: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从来不讲说明私塾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为下文孙中山的提问作了铺垫。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是没有用的,说明孙中山敢于思考。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孙中山是知道提出问题的后果的,但是还是提了出来,体现出他为了求得学问,不怕挨打的精神。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写出了同学们的害怕,鸦雀无声写出了课堂的安静。与前面孙中山不懂就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5.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背得很准确,说明他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私塾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

老师念,学生跟着念,念熟了就背诵下来,老师从来不讲意思。

2.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有怎样的表现?

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都吓呆了,都不敢出声;先生拿着戒尺,非常严厉地走近他,让孙中山背出刚才要背的那段书,孙中山背了出来,先生才收起戒尺,跟同学讲那段书的意思。

3.孙中山是个怎样的孩子?

孙中山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快速、流利地背出老师布置的内容。同时他也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冒着挨打的危险,向老师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40、《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点拨:

通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这两篇例文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学习作者有详有略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主要内容:

《我家的杏熟了》叙述了我家的杏熟了,邻居家的小淘淘几个人来偷杏,奶奶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分杏给他们的事。

《小木船》一文写我由眼前的小木船展开回忆,重温了和陈明友谊破裂及和好如初的经过,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谅解,多进行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增进友谊的道理。

词句赏析:

1.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要不,你数数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杏比作天上的星星,生动形象地说明杏多。

2.过了一会儿,奶奶拿了一根长竹竿从屋里出来了挑熟了的杏往下打。

拿走挑打这一系列的动词,将奶奶打杏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3.说着,他把小木船塞在我手里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紧紧地一词写出了我对这份失而复得的友情的珍惜。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又多又好?

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金黄的杏;路过的人总要望望杏树,羡慕地说杏子好;我和奶奶说杏,数杏。

2.《我家的杏熟了》一文两次出现了香甜这个词,意思相同吗?

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的嘴角露出了微笑。一句中香甜意思是又香又甜,津津有味;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一句中的香甜一语双关,既指又香又甜的杏儿,又指快乐、幸福。

3.《小木船》一文的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呢?

作者首先写我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围绕小木船在我和陈明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最后写我珍藏着小木船。

4.《小木船》开头和结尾这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一段点题,引起读者兴趣为什么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结尾一段既承接上文,告诉读者陈明确实随家迁到外地了,又呼应了开头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