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屠、曈两个生字,读出诗歌热闹喜庆、积极向上的情感,能背诵诗歌。

2、运用已学方法理解诗意,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情景,感受春节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3、初步了解宋诗理趣的特点,懂得诗人借此诗寄托了自己希望变法成功、国富民强的政治心愿。

教学重点

运用已学方法理解诗意,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情景,感受春节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宋诗理趣的特点,懂得诗人借此诗寄托了自己希望变法成功、国富民强的政治心愿。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知诗人

1、游戏:补全诗歌,《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

2、集中出示: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的诗人王安石。

思考:由诗引诗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

二、趣意导入解诗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另一首诗,一起读。

理解元的释义,解诗题:元日指正月初一。

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帮助学生正音:正月的正读一声。

三、初读古诗知大意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单,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注生字屠、曈。

2、指导:诗歌诗歌,击节而歌,我们在吟诵时可要读出古诗的节律之美,生个别读、齐读。

3、生悟读: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

4、展示读

思考:全程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老师没有做引导,这也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难道是因为五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再引导朗读了吗?如果要引导,那该怎样引导呢?

四、习俗想象丰画面。

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燃爆竹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小结:爆竹声伴着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欢笑之中。

带着感受读诗: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

(2)喝屠苏酒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引:请举起酒杯,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共饮这屠苏美酒吧!

理解暖: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呢?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暖在何处。

看来春风不仅把暖意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每个人的心中。此时的你春风得意举杯吟诵(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换桃符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过渡:王安石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幅有趣的春联,生读。

介绍中国第一幅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出示春联,生情境选联:诗人漫步于大街小巷,他看到了钱庄的门首贴着热闹的农家贴着私塾先生的大门上也张贴着

小结:不管贴在哪儿,不管贴什么春联,都说不完人们心中的期盼呀,读后两句

3、擅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

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思考:通过不断创设各种情境来让学生感悟诗中的画面,拓展了春联的课外知识,又再一次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选择春联,加深了学生对春联的理解。

五、拓展习俗扬传承。

过渡:除了这些,诗人还看到的了哪些过年的习俗,生想象说话。

1、感受文化:春节习俗是中国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从古至今,代代中国人都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过着春节。

分别出示南宋古诗《除夜》和清朝的古诗《甲午元旦》,让学生从这两首诗中找到春节的习俗。

比较区分几首古诗当中春节的习俗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思考:出示的几首课外描写春节的古诗其实是有时间递进的,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个环节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

六、知晓背景悟诗情。

可是,在这么多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却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定与《元日》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来聊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PPT,师梳理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除、换的意义。

透过《元日》,你听到了王安石怎样的心声呢?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的心声呢?

师小结:除去国弱民穷的外衣,换上怎么不令人心中温暖啊!齐背此诗。

2、过渡:除旧布新,世间换新颜,一首《元日》,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诗人高洁的志趣、美好的祝愿,更感受到一位变法家的意气风发和远大的胸怀。诗中积极向上、奋进勃发的坚定信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出示名家对《元日》的评价,生读。

3、小结:听,新年的爆竹又响起来了,让我们和着这美好的旋律,齐背《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放鞭炮

饮屠苏 欢乐、喜庆

换春联 暗含希望

2、坐井观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坐井观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个字(沿、际、信);能正确写出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放开眼光,乐于去探索世界的道理。

二、活动重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意义,明白放开眼光、乐于探索世界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结合图画理解题目坐井观天,引入小鸟和青蛙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初读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解决沿、际、信的读法和写法,明白字的意思。

2.细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思考:大家一起想想在小鸟眼中和青蛙眼中,天是什么样子的?(小鸟:无边无际;青蛙:井口大)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在它们眼中天不一样大呢?(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原因在位置不同)

(三)拓展

角色扮演游戏:6个学生围城一个圈扮演井,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坐在井里,一名学生扮演小鸟在井外。游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词天很蓝,问井底小朋友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吗,再问小鸟扮演者。通过不同回答,让学生体验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放开眼光看得更远的道理。

(四)总结与作业

总结:今天学生什么字词,明白了什么道理。作业: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站在井沿天空无边无际

青蛙坐在井底天空井口那么大

位置不同,眼光不同跳出来,放开眼光,看的更远。

六、教学反思

3、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曹冲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我还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我设计了读完课文之际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的学习汇报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补充之后,明白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避免教师的灌输式的教育。

5.从理解的角度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全是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看,它是读写的结合的范例;从学期的重点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据此,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做过哪些聪明的事。抓住了它能一举多得。

四、说教学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

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像曹冲那样多动脑。

五、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时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地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地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地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

(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

(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

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四、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五、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 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文本教学解读

《小狗学叫》这一课讲述了小狗的奇特经历,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了反复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学生预测提供了思路。基于教学的需要,课文前的提示以及文章最后有意未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使学生在预测时能够从文章的故事内容中找到线索和依据,进而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从而预测故事的结局。故事在文末三种不同的结局呈现构思巧妙,呈现出由帮到扶的阶梯性,为学生预测结局提供了支架。

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为拓展学生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本文结局的预测设计了神探间的较量,神探们通过比较前两篇童话的结局,总结结局与情节之前的关系,来预测《小狗学叫》的结局,较量中,神探们需要不断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以及思路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学生在体会预测多样性的同时,感受边读边预测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前准备:

神探比拼单

学生自行准备不熟悉的故事书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神探齐聚 热身预测

1.图片出示各大神探:包青天、柯南、迈克狐、黑猫警长等等,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探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神探作为自己的名字吧!当然也可以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神探名字!

2.前两节课神探带领我们去探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大家还记得我们预测故事结局的办法吗?哪个小神探家有秘诀,快来分享一下吧!(预测要有依据)

板块二 识字学词 各显神通

今天各位神探要来比一比谁是最会预测的神探家。

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神探间的较量!

第一关:闯关生字词

小神探们,快来尝试着读一读这些生字词吧!去掉拼音会难倒你们吗?(通过多种方法认读生字,保障文章阅读的流畅性)

第二关:通读故事

将1234小组分为神探1组,5678小组分为神探2组,分别从神探12小组随意挑选同学朗读课文,评选出最会朗读的神探小组。

第三关:预测结局

1.神探1.2小组预测故事的结局,言之有理即可,将预测的结局写在自己神探小组的比拼单上,最终评选出最富想象力的神探小组。

2.根据课文结局提示,神探1.2小组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3.四人小组讨论预测的结局,神探1.2小组进行比赛,有理有据即可,对方小组可对其进行反驳,反驳也要有依据,各神探小组可根据对方的反驳修正自己小组的结局并再次阐释,最终评选出最有说服力的神探小组。(可以是课文的结局,也可以是自己小组内说过的结局)

4.各神探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局补充完整,并讲解,最终评选出最具表达力的神探(个人)。

板块三 神探分享 课外延伸

1.老师分享学生不熟悉的故事书,神探们预测结局。

2.神探们分享各自不熟悉的故事书,小组之间谈论预测结局,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3.老师展示今日神探们的比拼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并为神探们颁发证书。

5、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课文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课后练习提出朗读课文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等学习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梳理、交流等方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语文学习的重点,也从第一学段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转向学阅读、学表达。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许多童话故事,对这一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具有了初步的童话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3.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2.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解决阅读中因年代久远或国情不同产生的疑问。理清文章脉络。

  3.品读交流课文第1-4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唤起阅读期待

  1.PPT出示课文插图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一: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因为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二: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街道上只有一个小女孩,衣服穿得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地里,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孤独的脚印。

  预设三: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光着脚走在街道上呢?

  2.教师引导: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释疑解难,梳理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反馈交流。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预设:

  ①擦燃的燃是翘舌音,rn不要读成ln。

  ②蜷着腿的蜷读qun,不要读成juǎn。

  ③几晃喷是多音字。

  分别出示几晃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学生发现:几在几乎、茶几等词语中读jī,在几个、几何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g,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ng。

  强调喷在喷香中读pn,在其他词语中一般都读pēn。。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1:哆哆嗦嗦、蜷着腿

  出示句子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请学生读句子,想象:小女孩很冷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现,怎样的动作?通过动作表演理解:哆哆嗦嗦的意思是冻得直发抖;蜷着腿的意思是弯曲着腿。

  预设2:铜脚、铜把手是什么?

  出示铜火炉图片,请学生上台分别找到铜脚和铜把手,从而直观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3: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读理解。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只有浸入硫酸中才能燃起火。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用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制造出了安全火柴。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的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3.梳理文章脉络。

  (1)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火柴一灭,这些东西就不见了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是小女孩看到的种种幻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2)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小女孩看到的幻象?

  (3)根据提示,说说课文内容。

  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可怜

  1.默读第1-4自然段,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

  预设:可怜/美丽/又冷又饿/贫穷/痛苦

  2.教师引导:再读课文,用上文中的词句具体描述你对这个小女孩的感觉。

  学生交流:

  这是一个(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是一个(有着金黄色卷发的很美丽)的小女孩。

  这是一个(又冷又饿,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却不敢回家)的小女孩。

  

  3.指导朗读:请找出这一部分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预设1: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我从冷极了下着雪又冷又黑感觉到这个夜晚特别冷,这么冷的天,还是大年夜,小女孩却不得不赤着脚在街上走,真是太可怜了!

  师:你真会读书,抓住重点词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来,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读出天气的寒冷和小女孩的可怜。

  预设2: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待在大街上一整天了,却没有卖出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硬币,她肯定又冷又饿又难过。

  教师分层指导: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买过她一根火柴,(师引读)谁也(生接读)没给过她一个钱。

  ②教师提问:想象这里的谁,会是哪些人?学生充分想象说话。

  ③教师引导: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学生对比朗读,充分交流。

  教师小结:看似简单的两个谁,强调了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小女孩的寒冷,不仅仅来自天气,更来自人们的冷漠无情。这寒冷,不仅是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④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

  ①出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冷、旧、裙、怜、饿、焰、蜡、烛、诉。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字都是左窄右宽的。重点指导焰右下部分的笔顺:撇、竖、横折、横、横、横。

  ②出示上下结构的3个生字:柴、富、离。提醒学生注意上下部分中心对正,宽窄合适。重点指导离的书写。

  ③出示独体字乎,引导学生关注: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2.学生独立书写。

  3.投影展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要点,从写正确、重穿插、中心对正、宽窄合适等方面开展评价。

  4.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再次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2.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苦难的现实生活。你能根据句式,再来描述一下这个小女孩吗?

  出示句式:可怜的小女孩!_____________

  预设1: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

  预设2:可怜的小女孩!走了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预设3:可怜的小女孩!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也不敢回家,生怕因为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挨爸爸的打。

  2.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幸福

  1.借助表格,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②自由读,思考: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第一次,小女孩终于抽出,是犹豫了好久才抽出一根的。最后一次,小女孩赶紧擦着,是很干脆,毫不犹豫的。

  生2:前四次,小女孩都只擦燃了一根,第五次,她擦燃了一大把。

  ③师:你们读得真仔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体会。

  出示句子1: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指名朗读;讨论小女孩犹豫不决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语气词啊吗和关联词哪怕也理解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2: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同身受,读出她语气的急切和内心的无助。

  (2)出示表格,再读思考: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学生独立填写后,小组交流,完善表格前三列。

  (3)教师提问:每一次点燃火柴,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填写后,师生共同交流、完善。

  (4)请学生看着表格复述: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现实又是怎样的?

  2.品读幻象,说说感受。

  ①自由轻声读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幻象,把感触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②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③融入感受再次朗读。

  3.借助表格,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及自己的感受,说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幻象。

  三、学习第三部分,理解幸福的意蕴

  1.指名朗读第10-11自然段,说说小女孩的结局。

  2.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

  3.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预设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却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提示: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预设2:小女孩是冻死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提示: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因此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了,就再也没有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四、拓展延伸,推荐课外阅读

  1.教师小结: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2.布置课后作业。借助表格,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3.推荐课外阅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丑小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课后,大家可以找来好好读一读。

6、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7、盘古开天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盘古开天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生: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女娲造人

师:不少。咱们看,神话故事,神就是神仙或是神化的古代英雄,关于他们的故事怎么流传下来的呢?靠的是人们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所以叫神话。神话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生:神奇、充满想象、很奇特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老的一篇神话故事,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盘古开天地》

师:昨天预习了,能不能联系课文说说课题中开什么意思?

生:第一段说 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开是分开的意思。

生:第二段说盘古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开是劈开的意思。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开是创造的意思。

师:你们很会读书,字的解释就来源于课文中,所以仔细读课文,能解决你很多疑问。

二、读课文,讲故事

(一)读故事,讲出故事

1、完成学习任务单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你们都爱听神话故事,那想不想学学怎么讲神话故事?

生:想。

师:好,来看看讲故事第一招: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这是故事的起因;在这个故事中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这是故事的结果。请你快速读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哪里,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第一小题。

生读文,勾画,完成作业。

师:找好的同学来分享。出示作业单

(学生在区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还有难度,这是第一次让他们明确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13个孩子一次性找对了。)

生:故事的起因是第1自然段,经过是2-5自然段,结果是第6自然段。

2、完成学习任务单2,了解故事的具体经过。

师:好,找得很快。那就要再挑战自己了。再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第2个小任务。

生边认真读课文边找出世界的样子和盘古的努力。

3、完成学习任务单3,初步讲故事

(1)自己结合学习任务单2和课文,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2)同桌互相讲讲,相互补充。

(3)学生展示讲,初步讲故事,要求:具体 完整

下面是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

故事的起因:第( )自然段 故事的经过:第( )段 故事的 结果:( )自然段

学习任务单二:同桌互相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清单

故事的起因:世界( ),盘古( )

故事的经过: 盘古醒来,睁眼一看,世界( )

盘古翻身坐了起来,大鸡蛋( )

盘古( ),大鸡蛋碎了。

盘古站在天地当中,天和地( )

盘古倒下后,身体( )

故事的结果:盘古( )

学习任务单三:

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自己先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二)读故事,讲出神奇。

师:孩子们,了解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我们讲出一个故事的前提。刚才你们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们讲故事,可不能局限于就是简单复述故事,我们还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神话故事我们要讲出什么?

生:讲出神话的神奇之处。

师:对,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很神奇,讲神话故事就要讲出神奇,吸引读者。这篇文章同样有很多很神奇的地方,请你先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

生通过朗读体会神话的神奇,重点指导第五段的朗读。

1、教师读实际,学生读想象

师: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

生: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他发出的声音,化做了

生:隆隆的雷声。

师:他的左眼变成了

生:太阳,照耀大地。

师:他的右眼变成了

生: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

师: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

生: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师:他的血液变成了

生: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的汗毛变成了

生:茂盛的花草树木。

师:他的汗水变成了

生:滋润万物的雨露。

2、教师读想象,学生读实际

师:可以说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出了整个美丽的世界。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他

生:呼出的气体。

师:隆隆的雷声,是他

生:发出的声音

师:照耀大地的太阳是他的

生:左眼变成的。

师:给夜晚带来光明的月亮是他的

生:右眼变成的。

师: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是他的

生:四肢和躯干变成的。

师:奔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

生:血液变成的。

师:茂盛的花草树木是他的

生:汗毛变成的。

师:滋润万物的雨露是他的

生:汗水变成的。

随着一点点上移的文字,又将整段文字读了一遍。

3、引导学生想象

他的头发飞上天空,变成了

他的身躯,化做了

他的牙齿骨骼变成了

他的最后一缕目光变成了

师:谁先来试试,把故事的开头讲得神奇一点。

生先示范把开头讲神奇。

师指导讲开头、结尾,如何讲神奇:神奇的动作做出来 神奇的语气要表现 神奇的想象要补充

同桌互相练,如何把经过讲得更神奇,更吸引听众。

生练,生展示。

(反思:师指导学生边讲边做出劈的动作,天和地生长的过程;一万八千年表示时间的词要读出神奇;第五段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补充想象。)

(三)读故事,讲出喜爱

师: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明白、清楚,还能把故事的神奇之处讲得那么好。如此神奇的故事就是因为有了我们的主人公盘古,你们喜欢盘古吗?

生:喜欢。

师:你们那么喜欢盘古,那就要让别人听你的故事中也喜欢上盘古,这才是讲故事的高手。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只要你再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看看你喜欢盘古的什么?

生默读文体会盘古的精神

生分享

生:我喜欢盘古的不畏黑暗,看到周围黑暗一片,就用斧子来劈开。

生:我喜欢盘古的坚持不懈。盘古始终撑在天和地之间。

生:我喜欢盘古的舍己为人。倒下后身体变成了世界的各个部位。

生:我喜欢盘古的勇于牺牲。

师:仔细品读课文,才能知道盘古有这么多值得歌颂的精神:坚持不懈、舍己为人、勇于牺牲。这样伟大神话人物的故事更应该讲下去,依靠我们,依靠我们的世世代代。你能再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吗?讲出你对盘古的喜爱之情。自己先讲讲。

生展示讲

(反思:讲出神奇和讲出喜欢,这两个层次之间没有什么递进的关系。讲出对人物的喜爱,主要是为了完成课后第一小题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紧张,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体会,人物形象多是教师强加的。)

三、回家给家人讲故事

师:一个故事读完,一个故事讲完,总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神话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今天晚上回去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尽量做到讲出神奇,讲出你对盘古的喜爱。讲故事的视频发在家长群。

板书设计:12《盘古开天地》

起因(1):混沌

经过(2-6):开天地 盘古:不怕黑暗 坚持不懈 勇于牺牲 舍己为人

结果(7):创造世界

8、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

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

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

(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n,不要读成y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

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预设:

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齐声诵读: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

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

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

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

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

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

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

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

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

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

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

2.学生背诵《暮江吟》。

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导入:(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5.再读,感受不同。

(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6.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7.拓展链接: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三、学习《雪梅》

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预设:

(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8.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化文本主题。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

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9、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众星拱月、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列提纲。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从国庆节阅兵活动导入:国庆的阅兵仪式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2.重返159前的今天,走进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毁灭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3.从课题中质疑。

圆明园在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毁灭了?是被谁毁灭的?

二、浏览课文,答疑解惑。

金钥匙:不指读、不回读、抓住关键词来读,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交流学生刚才的疑惑。

三、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在讲圆明园的美?

布局美:众星拱月

建筑美:巧夺天工(......有...... 也有...... 有...... 也有 ......)

2. 这么美的圆明园中肯定也有不少奇珍异宝,因为这是一座皇家园林。作者是如何从建筑美过度到收藏的文物美的,请你找出那个过渡句。

说说过渡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圆明园中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课文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严谨的语言,更让我们的文章具有了说服力。

圆明园到底有多美,大作家雨果是这样说的请你想想有一座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2)这么美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之下化作了一片灰烬、一座废墟。

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圆明园的损失惨重,一个感叹号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愤怒。

3、圆明园的美就定格在了1860年的10月3日,这一天,英法联军的铁蹄践踏在了我们的国土上,这群强盗来到了圆明园,圆明园遭受灭顶之灾请你迅速的朗读第五个自然段,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此时此刻,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补充小资料】

眼前的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没有了,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图片

(1)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知道圆明园为什么毁灭了吗?

(3)圆明园之所以毁灭了,是因为

(4)题目叫做《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图片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

小练笔:《圆明园的毁灭给我的启示》

10、搭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搭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01 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0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

0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分组合作,研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04 重点难点

难点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0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06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

2.作者简介。

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誉为农民诗人。著有诗集《燕山春》《南国行》《北山恋》等。

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

(2)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2.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

(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①什么是搭石?

②家乡的人们什么时候摆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理解得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理解得准确;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还有的同学读得慢,理解得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回读现象,哪些地方出现了回读,为什么会出现回读,如何集中注意力等。

(2)请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阅读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难理解的句子,不要回读,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眼睛注视课文;通句通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地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出示填空:

3.合作探讨,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07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8 重点难点

重点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难点

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9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搭石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学生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第2~4自然段。

1.在作者心目中,搭石除了可以用来过河,还是什么?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感受吧。

3.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把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动词圈出来。(放、找、搭、踏)

(2)老人来回踏搭石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得试试这块搭石稳不稳,不然别人走的时候就可能掉进水里了。)

(3)从老人摆搭石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他人着想)

(4)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

4.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文中的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

(3)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

5.品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人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2)如果人们都不互相礼让,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可能会出现争吵、甚至有人掉进水中。)

(3)你们平时生活中有出现过互相礼让的情况吗?

(4)年轻人是怎样背老人过河的呢?(俯下身子)这说明了这儿的人们对老人非常尊敬。

(5)老人过河后,可能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呢?年轻人又会怎样回答呢?

(老人可能会对年轻人说:谢谢你,小伙子。年轻人可能会回答:不用客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6)试想一下,如果有小孩子来过河,这里的年轻人会怎么做?

(弯下腰来把小孩子抱在怀里过河。)

(7)你认为背老人过河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属于理所当然的事呢?

(8)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第2~4自然段,感受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一排排搭石,象征着乡亲们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是传递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更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三、课堂小结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刻温暖着我们。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火眼金睛,找找身边的美。

10 板书梳理

搭 石

联结情感(联结小路)无私奉献(淳朴善良)

11、穷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穷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12、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有4个小节,分别写了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和许多人玩的不同乐趣。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快乐,事事有快乐,在反复诵读中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因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快乐的含义: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宾结构的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2.准备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的照片。

学生准备: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播放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导入:同学们,刚才的课间十分钟你们玩得快乐吗?为什么?(生交流)

2.揭题:是啊,一个人玩有一个人玩的快乐,许多小朋友玩,大家会感到更快乐,怎么都快乐。

3.板书课文题目:怎么都快乐。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以课间游戏为话题和学生交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师生对话情境,同时因为聊感兴趣的内容而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都玩了哪些游戏?他们快乐吗?

2.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读顺,边读边对照生字条圈出12个会认字和1个多音字。

(2)读完诗歌后,标一标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3.指名读课文,圈画游戏的名称,读准读好这些短语,读出短语的轻重。

4.交流正音。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学生读准前鼻音怎、很、音,后鼻音绳、讲、行。读准多音字得,强调它在本文中读děi。读准平舌音怎和翘舌音绳。 图片 跑得快 得到 得劲儿

(2)课件出示表示游戏名称的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读好词语。

(二)识记生字。

1.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1)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2)归类识记生字。

①出示游戏活动图片及相关词语,自由读一读:跳绳、讲故事、打排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开运动会。

②动作模仿识记跳绳。跳字是什么偏旁?能做个跳的动作吗?( 跳与脚有关,是足字旁;绳是绞丝旁,和丝线有关。)

③哪些生字还可以利用偏旁来识记呢?(讲、排、篮、球)

④加一加,换一换识记羽、戏。(两个习加一加,认识羽;与找换偏旁,认识戏。)

⑤偏旁归类识记连、运。

2.合作朗读,发现规律。

(1)师生合作朗读游戏名称,老师说动词,学生说名词。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跟着的是表示名称的词。)

(3)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短语吗?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本课要认的生字大部分在游戏名称里。教学时,教师把识字、读词语融于一体,增加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规范书写,形成习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两个生字讲、许。

2.指导写法。

(1)指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言字旁,左窄右宽。)

(2)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字的最后一个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各描红一个,再临写几个。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突破书写难点。

第二课时

一、检测旧知,比赛朗读

1.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2.朗读课文:同桌之间比赛读文,评一评谁读得好。

设计意图:

以本课生字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二、朗读感悟,迁移运用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一个人玩很快乐)

(2)一个人可以玩些什么?在书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独自的意思。

(3)指名朗读。

(4)除了这些,一个人还可以玩什么?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2.过渡:那么两个人玩,三个人玩,更多人玩,会有哪些乐趣呢?

3.指名分小节朗读第2~4小节。

4.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交流,结合实际积累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玩游戏等词语。

5.完成小创作。

两个人玩,很好!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______________,一个人______________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快乐。

7.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人玩会更好,更快乐?

8.齐读,读出画面感,读出节奏,读出快乐。

9.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

本文文字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理解。因此,这里并不需要过多分析,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通过小创作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齐读课文,尝试背诵。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懂得了什么?

3.总结:这节课大家的心情真不错!老师也写诗歌了,送给你们!孩子们起立,快乐地拍起手来,聆听这首关于学习的诗歌。

一个人学习,挺快乐,静静思考有收获。

两个人学习,真快乐,互相帮助你和我。

三个人学习,很快乐,互相启发点子多。

许多人学习,更快乐,读出美妙的诗歌。

一个人玩是快乐,但与人相处、交往会更快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保底要求,但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特点,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引导观察,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玩、很、当、音、行,指名认读。

2.游戏闯关:填一填,给生字找家。

玩 很 当 音 行

图片

3.课件出示这几个字的书写动漫,引导学生观察。

4.小组交流这几个字的横画的写法,教师及时点拨。

5.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字的书写,先描红再临写。

6.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一定的书写经验,本课这几个生字比较容易写,所以教师重点点拨关键笔画,可放手让学生独立书写,培养了学生独立书写的能力。

板书设计

怎么都快乐

一个人玩 很好

两个人玩 很好

三个人玩 很好

许多人玩 更好

13、在天晴了的时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天晴了的时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朗读的方法,感 受朗读的乐趣。

2.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味,理解生 命的活力。

3.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用 小诗的形式写一写雨过天晴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初步感知意境

1. 同学们,在雨过天晴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2.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句诗描写雨过天 晴的景象,我们一起读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 晴。结合图片,你能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描写雨过天晴 景象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读题《在 天晴了的时候》。

【设计意图: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晚晴描绘的是雨过天晴小草充满生机的景象,《在 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同样也描写了雨后万物的活 力,两首诗的风格都是清新明朗的。让学生在导入中 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了解学情搭建朗读阶梯

(一)一读,正确通顺

昨晚的预习单,老师让大家读一读这首小诗,谁 能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读准字音。

(二)二读,整体感知

1. 作者在诗中写了天晴后的哪些景物?(小径、 小草、小白菊、凤蝶、新阳、溪水、云)圈出来。瞧,写好 一首诗,我们首先要选景。(板书:选景)

2. 教师整体把握:写好小诗,选景很重要,要有 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设计意图:现代诗的选景很重要。这首诗不是 写实,是戴望舒写想象中的雨后景象,每一个景物都 写出了独特的视角,景物背后更蕴含了作者的微妙 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个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也是在 学习写诗歌如何选景。】

(三)三读,不同感受

那我们到小路上去走一走吧!出示:给雨润过的 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谁来读?

1. 给雨润过的泥路,是湿润又松软的,在作者的 笔下,却是如此凉爽又温柔。如果我在这样的泥地 里,就赤着脚静静地走,感受脚底的温柔,触摸迎面 拂过的凉风,那我会舒缓地读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2. 你要是在那一片凉爽又温柔的泥路里,你最 想干什么?

预设:

赏风景多么惬意!你来读。

玩泥巴多么开心!你来读。

捉蝴蝶好不快活!你来读。

3. 你们看,一句诗因为朗读者的不同感受,朗读 的韵味也就不同。当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去感受 时,你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朗读。想一想:诗中的这些 景物有什么独特之处?在旁边空白处批注你的感受, 然后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品读、感悟要遵循学生的 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 生的感受,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尤其是现代诗的学习 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着自 己的生活体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师生交流:抖雨后凤蝶的活力,这多彩的 衣装绝妙地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怎样炫目的亮点啊!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师生交流:晕写出了溪水闲游的状态,还有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读一读。(板书:拟人)

4. 诗读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景物是 作者真正看到的吗?从哪儿看出来?他为什么写想 象中的景象呢?这时我们需要借助资料,穿越时空 去了解一下诗的作者戴望舒。昨天的预习单 上我们布置了三个搜集资料的主题。(出示:①戴 望舒的简介;②《在天晴了的时候》创作背景;③现 代诗的韵律。)

师生交流前两个资料。戴望舒在写这首诗时是 1944 年,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再读读这首诗,你 有什么新的收获?

5. 作者在描写的景物中寄托了他的精神和情感, 含蓄深刻,这种写法就叫作象征。(板书:象征)

【设计意图:在这首诗的朗读指导中,设计了有 梯度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递进效果, 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近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 界。搜集资料是本单元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要素,而略 读课文就是前几篇课文学习方法的展示,学生应该已 经掌握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三方面的资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走 进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真正的内涵。】

三、为你读诗感受诗歌韵律

1. 这么温暖清新、饱含深情的诗歌,我们要好好 读一读,戴望舒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著名诗 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诗。(出示:失去了音乐 的成分,诗的生命便去了一半了。)这首诗的音乐性 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昨晚搜集的第 三个资料现代诗的韵律。

2. 这首诗的韵律格式体现在哪里?你再读一读, 找一找,看谁有一双慧眼。师生交流:押韵、轻快、回 环往复。

下面我们就进行为你读诗展示,要读出诗的 韵律和节奏。老师先来尝试一下。(师范读)你们觉得 我读得怎么样?下面你们也来读一读,可以读给同桌 听,互相提提建议。

3. 指名学生展示读(配乐),学生评价。

4. 特别感谢这几位朗读者,听了他们的朗读,我 觉得根本没有胜负,因为他们都用心地为我们展示 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了诗歌的内涵后,还有一个教 学重点就是体会现代诗的创作形式。戴望舒的诗最 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读起来韵律和节奏感很强。这 个环节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前几课对现代诗韵律的了 解,去寻找、发现这首诗的韵律特点,在此基础上从 教师范读到学生配乐读,让每个学生都读出诗的韵 律以及对诗的理解。】

四、为你写诗升华朗读情意

1. 同学们,读完了诗,我想大家一定跃跃欲试, 也想做一次小诗人。如果让你写雨后天晴的景物,你 还会写什么?(生上黑板写)

2.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雨后天晴的万物吧。(播放雨后天晴的景物视频)

3. 请大家仿照本文写一首小诗,送给自己最想 送的人。

师生交流作品。

4. 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就像自己创作的小诗 一样,做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 难,都要像雨后天晴的景物,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设计意图:本单元最后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创编 小诗集,通过本单元几首现代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 应该掌握了押韵、重复、呼告等现代诗的创作形式, 让学生学习创作一首小诗描写雨后天晴的景物,是 为了升华本课的朗读感情,同时也是对本单元学习 的综合运用,内化的情感再进行输出,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现代诗的韵味,丰富语言积累。】

14、咏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咏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柳》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通过描写自己眼中的柳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自己眼中的柳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草》 《春晓》 《村居》)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揭题,齐读课题。 (咏鹅是赞美白鹅, 咏柳就是赞美柳树,注意咏的书写, 师范写,生书空)指导学习咏字。

3.了解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 字季真, 晚年自号 四明狂客 。 越州永兴 (今 浙江萧山)人。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柳》外,还有《回乡偶书》等广为传颂。

4. 课件出示柳树指导学生看图说你看到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课件出示古诗《咏柳》 。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如绦 裁和多音字似。

4.师范读。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分节奏练读。

5.师指名读师生齐读。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非常好!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诵读了。

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呢?(看书下注释、插图,结合自 己想象。 )出示个别词语的意思、动态图。

1.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书本注释、文中的插图、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古诗的意思。

2.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 (出示古诗的意思)

3.学习第一句诗。

(1)师:谁来说说,诗中哪两句是直接写柳树的?你从哪儿感悟到了春天柳树 的美?

@:我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有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 赞美柳树。 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 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 千万柳条好像是 绿色的丝绦一样垂下来。板书:碧玉

@:我从绿丝绦看出, 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 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 很美。板书:绿丝绦

(2)师:你们理解得真好! 关于前两行诗句,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追问: 一树 万条你怎么理解?真的只有一棵树,一万条吗?

万条表示的是有很多条,看上去满眼都是,数也数不清。

(3)师:在古诗中,有许多数量词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比如《望庐山瀑布》

(4)导读:这两行诗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作者抓住了早春柳树的特点,把柳 树当作美丽的姑娘, 那随风摆动的枝条就像是姑娘裙摆上的丝带, 多美啊! 带着 你的感受读一读。

(5)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4. 学习第二句诗。

(1)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 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它会裁剪柳叶。写出了春天的动态美。板书:剪刀 师:这两行诗写得很有意思,就像是作者自问自答。自己试着有语气地读一读吧。

(2)师小结:作者把满树的新叶比喻成碧玉 ,把随风飘荡的柳条比喻成绿 丝带 ,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 (板书: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剪刀,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合理的想象,把人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3)春风还带给了大自然什么样的变化?(嫩芽,红花)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

6.面对此情此景,让我们带着对春天,对柳树的赞美之情再来读这首诗,做到正 确、流利、有感情。会背的可以背哦。 (生齐诵古诗)

四、总结古诗,拓展写话: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眼中的柳树

1.学生练习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写柳树的方法,去写一写春天的其它事物。

板书设计

碧玉

咏柳 绿丝绦

剪刀

15、一个接一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接一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接、再等12个生字和单耳旁1个偏旁,读准多音字觉的字音;

会写过、各等7个生字和横折折撇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接、再等12个生字和单耳旁1个偏旁,读准多音字觉的字音,会写过、各等7个生字和横折折撇1个笔画。

教学难点:写好带有走之的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1. 说说自己喜欢玩的游戏。

2. 看图了解文中小朋友玩的游戏,引出快乐的事情很多,揭示课题《一个接一个》,理解接的意思。

接字在揭示课题中学习,在语言环境中便于识记,容易理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3)借助停顿提示,指导读好长句子。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好生字、词语。

(1)读好带拼音的词语。

(2)读好去拼音的词语。

(3)读好单个生字。

3.识记生字。

(1)读好多音字觉,通过组词,理解意思。

(2)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理解再和在的用法。

(3)偏旁归类学习做、伙、伴。了解伙伴的构字规律。

(4)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各 、梦、 种、 样、 趣五个字,并了解各种各样的意思。

(5)学习新偏旁卩。

联系一年级上册的旧知识,以旧带新,通过词语、句子的语境帮助学生从理解到运用。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过、这、种、样、伙、伴、各7个生字,读准字音。

2. 学习这、过两个字

(1)了解带有走之的字,同时强调左下包围的带有走之的字,笔顺规则是要先内后外。文最后一笔捺变成点, 辶 是三笔写成的, 第一笔是点,第二笔是横折折撇,第三笔是捺,观看演示后练习书写。

(2) 过先写寸,再写 走之, 寸的点写在中心点上,仔细观察范字后描一描,写一写。

(3)展示学生书写,点评。

3.学习种、样、伙、伴四个字。

(1)观察这四个字,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种、样,了解木字旁和禾木旁的变化,占格位置,了解样字笔顺,练习书写这两个字。

(4)学习伙、伴两个字。注意伙字右半部分的笔顺, 伴字两横长短变化。练习书写这两个字。

(5)展示学生书写,点评。

4. 学习各字。

各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折文的横撇和捺交叉在中心点偏左上一点儿,口要写的扁一些,观察范字后练习书写。

5.展示学生书写,简单点评。

6.指导学生对照范字,检查修改。

通过偏旁归类,结构归类指导书写,引导学生通过结构框、辅助线来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书写时有难度的重点教,简单的让学生自主观察书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锻炼学生临帖的能力。

四、 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文中的我都经历了哪些事?

2.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小结。

文中的我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布置思考问题,为下节课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接、再 等12个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快乐。

3.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快乐。

教学难点: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读好书后读一读,记一记里面的词语。

2.复习其他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完成认读字连线的练习,复习认读字。

4.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从读到写,从词到字,复习层层深入,把课后练习融入复习之中,省时高效。

二、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那个小朋友吗?那个小朋友经历了哪三件事?快读读课文,回忆一下。

她玩踩影子时,大人叫她回家睡觉;

她做好梦时,大人叫她起床上学;

她和小伙伴玩跳房子时,上课铃响了。

这些事情还真是一个接一个呀!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看看这个小朋友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是怎么想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哪儿看出她们很开心的?

(2)指导朗读:快回家睡觉。了解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

(3)假如你和小伙伴玩得正开心时候,大人叫你回家睡觉,你心里会想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指导朗读,读出小朋友不愿意回家和想再玩一会的渴望。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谈感受,引导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人物的心情,为帮助学生读好句子做铺垫。

(4)小朋友因为大人叫她回家就不高兴了吗?她又是怎么想的?(出示句子)

了解不过的意思。

创设情境理解各种各样。请同学说说她可能会梦到什么?

小结:这些梦有的甜蜜,有的有趣,有的快乐,每个梦都各不相同,这就是各种各样。

(5) 通过画表情图,感受小朋友的心情变化,并练习朗读。

展开想象说说她可能做的梦,理解各种各样的意思。将表达、识字与阅读积累相结合,使教学高效。

2. 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读读第二小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正做着好梦的小朋友又听见了什么?

②她先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

③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梳理小朋友心情的变化。

(3)指导朗读。

3. 自学第三小节。

(1)读读第三小节,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小结

课文的前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每小节都是3句话,第一句讲小朋友被大人打扰后的不开心,第二句写小朋友的希望,第三句写小朋友换个角度一想又开心了。每个小节的第一句接着上个小节的结尾,真是一个接一个啊!请你把三个小节连起来读一读,感受文中我的快乐吧。

这三个小节结构相似、语言反复,教学时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学习第四小节

课文最后,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句子) 此时的我很好奇,想知道别的小朋友,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你能读出她的好奇吗?练习朗读。

四、拓展交流。

1.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想一想,小声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交流发言。

3.小结:看来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会经常发生的,有时候遇到让你不开心的事了,换个角度想一想,心情就不一样了。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同学分享,话题来源于生活,学生有体验,有话可说。

五、 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呀,交流一下吧。

2.布置作业:课后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吧。

六、拓展,介绍作者及其他作品。

1、介绍作者:金子美玲。

2、课外阅读延伸:《全都喜欢》

16、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各种材质的碗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日常饮食离不开各种碗,大家见过什么碗呢?

预设:木碗、不锈钢碗、陶瓷碗、玻璃碗

师:是呀,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精美的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则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2.出示课题《一个粗瓷大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师板书:《一个粗瓷大碗》)

3.这个粗瓷大碗还和一个抗日英雄有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赵一曼资料。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引出粗瓷大碗,导入课文;通过了解赵一曼的相关资料,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集中识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生字是否都过关了。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chn mn lin gāng

陈列 赵一曼 联军 搪瓷缸

②hun ling dn zhēn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2)请一名同学领读,其他同学跟着读。去掉拼音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加一加 部首识字 基本字识字 看图识字 相近字比较 (比一比)

点拨:

① 区分形近字(粱 梁)。

粱:高粱是农作物,因此下面是米。 房梁,以前的房子一般是用木头做的,因此下面是一个木。

② 看图识字。(侦察)

侦察:侦察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出示课文句子: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③ 区分多音字还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读音:他还在学习中的还读hi,他去图书馆还书中的还读hun。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探究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收获。

预设: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偷偷倒进锅里,又从另一个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赵一曼把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故事脉络: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提问: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出下文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关注一些关联词,比如,仅仅但表示转折关系,说明这个粗瓷大碗不普通;本段最后一句话,直接点明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碗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因此第1自然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板书:博物馆感人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2.探究活动

(1)师:你找到有关时间的词语了吗?

预设: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板书: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了 第二天 后来)

(2)师: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

预设2: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师:早就一词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3)出示3、4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3.全班交流

(1)交流任务

师:指2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师: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2)交流活动

预设2: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①出示第5自然段句子: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师:通讯员为什么会这样想?

预设:说明赵一曼还没有吃过饱饭。

师:这里采用了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突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师: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连顿饱饭都没有吃过呢?我们来读一读那段艰苦的岁月。

②出示第6自然段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从艰苦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了解当时生活条件差。

预设2:从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体会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3:我从得留给伤病员吃体会大家对伤病员的关心。

③出示第7、8自然段句子: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师:你能找一找赵一曼倒饭时的动作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预设1:我从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到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预设:我从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体会到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师小结:围绕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结合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神态描写,体会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④提问: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预设1: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预设2: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板书: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⑤提问:请学生齐读课文第9-11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

出示第9-11自然段: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师:从小通讯员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小通讯员的着急。

师提问: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板书:碗消失了)

预设:(成了七班的菜盆)

(板书: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⑥出示第10自然段: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师提问: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

预设:还会丢,她总是先考虑别人。

教小结:联系课文第11自然段我们知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这也表现了她的豁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再次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坚持抗日,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向家人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夜宿山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夜宿山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1)读课题,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2)解题意

a.从课题中你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地点是---。理解宿的意思。

B.说说课题的意思。(晚上我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c.请大家心里想着题目的意思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宿、寺、恐、危、辰、惊、敢。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危楼。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危楼高百尺。

(2)出示星辰。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过图片理解辰就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总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手可摘星辰。

(3)出示不敢。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敢高声语。

(4)出示恐、惊。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诗句恐惊天上人。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告诉你们一个读好古诗的窍门:读得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刚才就是在这些地方注意了停顿,而且读得声断气连,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现在大家试着再来齐读一遍古诗。

三、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初知大意

1.学习第一、二句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你们读得这么好,诗中有一个字急切的想来和大家打招呼。出示危的小篆)

(1)字理识字危

(猜猜它是哪个字?它是危的小篆体,上面是一个人,中间是山崖。本义指人站在山崖上心里很害怕,说明这个山崖怎么样?所以危就是高的意思)

(2)指导书写

a.观察

b.范写

c.学生练写

d.展评

2.我们已经知道了危就是高的意思。现在请同桌合作交流,看看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百尺:高百尺是不是说这座楼真的有一百尺高呢?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首诗学过没有,是谁写的?你能从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吗?

(2)摘星辰 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近在眼前,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的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法啊!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诗。

2.学习第三四句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他却

(1)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恐、惊。谁能用恐和惊各组一个词语。(老师最欣赏刚才几位同学组的词语。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其实和惊动相似的还有一个词惊扰,今天我把这个词送给大家。)(看看老师给它们组的词语。老师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惊扰。今天老师就把这些词送给大家。)这也是恐和惊在这首诗中的意思。让我们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朗读指导。(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3)生齐读这两句诗

四、诵读积累

1.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2.师: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星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师:现在星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你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诗仙李白很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他的诗,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古诗《秋浦歌》

1.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2.在拼音的帮助下生齐读。

(设计意图:《夜宿山寺》和《秋浦歌》这两首古诗都是李白写的,都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拓展这首古诗增加学生同一作者的古诗积累。)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夜宿山寺》,今天回去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背会,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板书:

18.夜宿山寺

(唐)李白

高百尺

摘星辰

18、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不出声是默读最显性的特征。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不出声的默读能力呢?下面以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依托教材,循序渐进落实默读要求的三点体会。

一、把握学段要求,准确定位不出声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学习默读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要么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要么泛泛而谈,只提要求,不重指导。问题的起源,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默读的速度和质量,缺少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尤其是学段要求常常被教师忽视,给学生提出的目标不是过低就是过高,这些都必将影响默读指导的效果。笔者认为,对默读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有三:

1.要了解学段要求。

现行的默读研究论文中,对于各个学段的默读要求表述不统一,主要是研究者混淆了《语文课程标准》2001 年版与2011 年版的内容,导致自身对默读的认识不全面。

2011 年版的课标对默读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1~2 年级)从原来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整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 从原来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调整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调整后的内容来看,第一学段中关于默读的要求降低了,留给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充裕了。

2.要看教材分解落实。

《雪孩子》改编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后来小白兔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作了一朵白云的故事。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

根据教材对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教师不能在学生初学默读时直接切入到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批注之类的泛泛而谈的指导模式,而要对不出声这种默读方法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

3.要依据学情。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表明,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对于初次接触默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到三不和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眼到、心到、手到,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允许他们从出声朗读逐步过渡到无声默读,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对《雪孩子》一课学习默读教学目标制订如下:1.简单了解什么是默读,默读有哪些好处,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2.保证默读课

文的时间,初步掌握默读时不出声的要领,试着在阅读课文时运用。

二、用好眼脑手,有效训练不出声

《雪孩子》新课伊始,可让学生放声朗读,读完后教师出示计时结果:读完一篇547 个字的课文,最快3 分多钟,最慢6 分多钟。再出示教师本人阅读

时间:1 分10 秒。这是怎么回事呢?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很长,每次朗读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老师用了一种不出声、速度快的读书方法默读。以此激

发学生练习默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不影响他人。

随后,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眼脑手并用的方法,科学有效地训练不出声的技能。

1.轻声带读,训练学生用眼睛看。

默读也叫目读,所以必须学会用眼睛。看文章时,首先要用眼扫一下,这叫作眼动;扫到一定距离停下,这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间,才能看清、看懂眼动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循环往复,就会逐步读完全文。教学环节如下:

初次练习时,可由教师轻声读1~4 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不跟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

由于低年级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这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也能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用眼睛看着读的含义。

2.尝试默读,训练学生脑内发声。

当我们在默读时,嘴唇几乎是不动的,声带也没在振动,旁人也听不到我们发出的声响那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在发声吗?不是,因为即使声带没有振动,大脑中掌管声音的区域也没闲着,同样在产生脑内人声。所以,我们可以用默读时,大脑在发声,来训练学生自主默读。教学环节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边用小眼睛看课文。那你知道,默读时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嘴唇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

生:也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师:说得真好!默读的时候,嘴巴不出声,大脑来发声。想不想来试一试?

生:(齐)想!

师:我们来默读课文第5~8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眼睛看课文,用大脑来朗读课文。快试一试吧!

(生练习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生:我好像听到大脑里面有个小人在读书,就跟我自己平常读书一样。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的脑内人声,你已经成功啦!

生:我的嘴巴忍不住要动一下。

生:我想用小手去点,不点就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练习默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通过刚才的默读,你知道课文第5~8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去救他,非常勇敢。

从以上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纠正其不正确的做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3.自主默读,训练学生动手圈画。

默读中,要眼到,训练学生扩大视觉范围,由一字一字读词组读短语读,最终能一目数行;要心到,目所看,脑所想,去理解吸收。另外,还要辅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画画、圈圈,默读的效果会更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知道了默读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来发声。接下来还要请出一位好帮手我们的小手。准备好了吗?

生:(拿出笔)准备好了!

师: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第9~14 自然段,一遍动手圈一圈、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师巡视指导,等全部学生完成默读、圈画任务后再开始交流)

师:刚才默读课文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做到了不出声,动手圈画,真能干!雪孩子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雪孩子浑身湿淋淋的。

生:雪孩子不见了,化成水了。

生: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生:最后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师:小朋友很会读书,一共有四处变化,全找到了。数一数,你找对了几处?举手指告诉大家。

(生统计后举手示意。)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观看一个微课,了解一下雪孩子的神奇变化。

(学生观看微课演示,了解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师:原来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真是太感人了。我们来朗读描写雪孩子变化的句子吧!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默读方法不再刻板,形式丰富多样,有默读与动手圈画结合,默读与微课演示结合,默读与感情朗读结合。多方实践,对于提升默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保证默读时间,及时巩固不出声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读完一遍课文以后,都会有一个放下书本向教师示意的动作。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结束读的练习,这样就会让速度较慢的学生慢慢产生一个错觉,觉得读不完是没有关系的。长此以往,班级学生的默读能力就会拉开距离,到了第二、第三学段更加两极分化。为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落实。以下三种方法亲测有效:

1.计时器记录默读时间。

默读是不出声的,要判断每一个学生都完成默读任务,确实有困难,特别是二年级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计时器来帮忙。在课件中插入简单的计时器,或者倒计时器(如下图一、二所示),让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自己记下默读的时间,教师做好默读时间的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这次默读课文与上次默读课文,有没有进步;也可以自己与全班学生比,快了还是慢了。这样把计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2.板画总结默读成果。

通过轻声带读、尝试默读、自主默读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不出声的方法,知道了默读时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但是仅仅依靠这几个环节,默读训练还是碎片化的,还缺乏对全文的默读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默读全文,表扬不出声的学生,完成初次默读的评价。再借助简单的板画让学生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初次学习默读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3.适时朗读,为默读减压。

二年级学生默读完《雪孩子》整篇课文,速度与朗读大致相当,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画,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笔

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简化教学设计,取消往常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学习默读。为降低学习的难度,我根据课文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将默读和朗读交替进行。如品读雪孩子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了解雪孩子救小白兔后发生的变化,需要学生凝神静思来圈画默读;雪孩子变成了美丽的白云,可以用朗读来赞美;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个课后思考题,又可以通过默读全文来思考。这样课堂上既有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又有静思默想的宁静,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段要求,调动学生眼脑手各个器官,保证足够的默读时间,科学适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不出声的技能,为提高默读能力奠定基础。

19、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姓、氏、李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姓、什、么等生字,认识弓 走、等部首。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姓氏有多少,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姓氏歌》,了 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知道姓氏的正确读法,了解中国姓氏文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视频导入,活跃课堂

1、出示课件,播放《百家姓》表演视频。(学生专注观看)

2、同学们,你们会背诵《百家姓》吗?有谁愿意来背一背? (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百家姓》课件)

3、同学们非常棒,我为你们点32个赞。(教师简单讲解 《百家姓》共有多少个单姓和复姓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姓氏歌》。(板书课题)

1、背诵《百家姓》。

2、说一说你知道的复姓。

二、课堂游戏,引入课文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 一个同学问你姓什么,另一个同学就回答我姓李(刘、张)....

2、开始做游戏,同桌互相你问我答。

3、同学评一评,哪一回答得最好,并给予奖励。

三、朗读课文,了解中国姓氏

1、出示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自由练读。

2、指导学生正确拼读下列汉字,指导正音。

姓氏李张赵孙周官双

3、播音乐,加动作,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4、同学们,课文读熟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姓氏? (学生答:李、张、 胡、吴徐、.....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学生自由回答)

5、示课件,学习分解姓氏的姓氏歌。

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

双口吕木土杜言午许双人徐耳东陈干钩于选出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并打V

6、根据提示写姓氏。

三横( )草头( )

7、让同学们用上面学到的姓氏歌,来一次自我介绍。

(我姓李,木 子 李。我姓张,弓 长 张....

8、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弓 长 ( )木 子 ( )

口 天( ) 干 钩( )

四、学习生字

1、课文读熟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有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来教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生字?请举手。(学生举手, 领读生字)

2、课件出示会写字,找出本课生字中的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字,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国。

国:图片,全包围结构,部首是口 。写时应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方:图片第三画是横折钩。

3、口头组词,记忆生字。

4、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练写生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5、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国:方:6、加一加,变成新字再组词。

女+生= ( )

又+又= ( )

口+玉= ( )

五、回顾课文,课堂小结

1、《姓氏歌》 我们学完了,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领大家一起读一 遍?

2、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姓氏,还了解了《百家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姓氏都是怎么来的吗?大家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3、课后收集有关姓氏的小故事,然后跟同学讲一讲。

【教学板书】

姓氏歌姓氏歌《百家姓》单姓复姓赵、钱、孙、李东方、上官....

20、望天门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望天门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背会默写古诗。

3.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采用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体会诗意。

3.指导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古诗动画朗读、古诗范唱及伴奏

教学过程:

【课前】:

1.谈话

老师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老师先来背一首《静夜思》

(老师,学生一起背李白的诗)

2.了解李白和他的诗

(1)师: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2)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谈到李白喜欢饮酒,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开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2.板书课题:望天门山(山字写大点)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个别学生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自学识字;巡视了解学生识字情况。

5.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1)教师示范

(2)在古筝曲《行云流水》的乐曲中学生练习

师:字写的漂亮,诗也要读得流利、有感情。

6.再读古诗。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几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指导观察

(1)在图中介绍:天门山、楚江,暗示:至此回、孤帆、日边来的意思

(2)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

(3)小组讨论后汇报。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指着黑板中课题里的门字)从天门山这个名字,你感受到天门山什么样的气势?(雄伟)

师:那这首诗该怎样读?(应该要读出这首诗磅礴、奔放的气势。)

(1)学生个别读

(2)课件出示动画朗读

师:老师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读诗要有感情,关键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处理。《望天门山》这首诗哪些地方表现了磅礴、奔放这种气势?

(3)酌情指导: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个开字,让人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也可以看出来。回,江水到这里就,河道收窄了,撞到前面的山石,就形成了回的景象。回,是指转了个弯。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看出,两山雄伟险峻,隔江对峙,也很有气势。

(4)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诗中是相对立,为什么不是相对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李白望的立脚点不是岸上,而是日边来的一片孤舟

(5)试讲诗歌大意

a.同座对讲。

b.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徐徐驶来。

四、强化诵读,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比赛读。指导学生想象,感受断、开、回、出、来几个动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

3.出示课件,学生唱诗。

五、背诵默写,强化积累。

1.生背诵。指名背、齐背。

2.默写《望天门山》

(1)小组内互改。

(2)更正错误,个别强调。

六、课外延伸,开阔视野

李白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全班交流,适时酌情拓展。)

21、迢迢牵牛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天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出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写,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写。

擢弄一一动作描写。

泣涕 脉脉一一神态描写。

运用描写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可以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 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大量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 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 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 织女的相思 离别之思

分离的痛苦

22、天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天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藉、蝙、瞥3个字,会写慰等10个生字,理解慰藉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含义,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3、采用本文看到的和想象的写作策略,在情境中尝试写作。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主要描写了在乡村里一个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里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慰藉。

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

1.多种识字方法,随文识写生字。通过揭课题、引文本、想画面等多种识字策略识记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关注言语形式,根据文本想象画面。文中言语画面感突出,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感悟、积累,通过仿说使语言更加生动,画面更清晰。

3.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通过天窗看到的和想象到的景象,孩子们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体会天窗带给作者唯一慰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认识天窗

1.情境导入

(1)引课题: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童年时,他生活在浙江的乌镇。他住的房子很特别,屋顶上开着一个小小的窗子。为了这小小的窗子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天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篇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提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都找到答案了吗?

2.初识天窗

(1)揭意义:天窗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可以采光、通风的,在孩子心中,这小小的天窗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有概括性的那句话。

(2)示范写:

慰藉强调重点字词。板书:慰藉

字典里藉字有4种解释,慰藉中藉的意思是哪个? (安慰、抚慰、安抚。)

(3)巧过渡:两个这时候,分别指的是什么时候?(雨天、 晚上)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叙述引入课题 ,走近作者生活背景,初步了解天窗的样子和用处,为理解下文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做好铺垫,并通过示范写慰藉落实生字词教学。]

板块二:紧扣慰藉 走近天窗

1.聚焦雨天

读文第4、5自然段。思考:雨天时孩子们的苦恼是什么?乐趣又是什么呢?

(1)谈遗憾:雨天孩子们的苦恼是什么?

预设:雨天不能出去跑跳,被关进地洞似的屋里。地洞似的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压抑、黑暗、无趣

品读、感悟孩子们顶喜欢的心情,对比大人偏不许,非得把你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苦恼、伤心。

(2)说乐趣: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孩子们发现了什么乐趣给他带来了慰藉?

相机正音(读准卜落卜落 bǔ luo bǔ luo)

理解雨脚和闪电一瞥的特别。读出雨下得急、欢的特点和孩子开心的心情。

体会闪电一瞥是匆匆地看,一扫而过地看的调皮劲儿。

(3)品猛厉

过渡:孩子们看到闪电想象到了什么?品读扫荡的用词巧妙,感悟写出风雨雷电力量大、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

总结:此时,天窗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的,但是作者想象到的露天真实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此时,天窗是小小的,想象是大大的,此时,我身在天窗内,心却在天窗外。

(4)辨唯一

想象让孩子们得到了乐趣,得到了安慰。相机引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强调唯一。

2.聚焦夜晚

读文第7段,提问:当孩子被大人逼着上床休息时,天窗又怎么会给孩子带来慰藉呢?用____画出作者看到的,用 画出想象到的。

(1)由看而想

生汇报师生配合读

(2)体会美丽神奇的变化

思考:从看到的到想象到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说话拓展

过渡:活泼的孩子真会想,能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从简单想到丰富,不知不觉,一扇小小的天窗竟然成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板书(简单 丰富)

(4)课堂练笔

展开想象,完成练笔

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还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月牙/流星/光点/一道光/银河),想象到这也许是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读慰藉

有了这扇小小的天窗,让孩子无聊的时间变得多有趣,枯燥的生活变得多么生动,难怪作者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成了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雨天时通过抓关键词卜落卜落、 一瞥、 猛厉、 扫荡等关键词体会丰富多彩的想象。晚上时,通过说话练习和写话练习进一步体会由看到的而想象到的美丽神奇。层层推进,体会天窗对于孩子们特殊的意义,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也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板块三 升华主题,打开心窗

1.提炼主题

通过天窗我们的想象变得锐利起来,我们想象的世界被展开,与其说这是一扇天窗,不如说这是一扇心窗,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2.读写直通车

在茅盾先生的童年时代,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唯一慰藉的就只有天窗了,在你孤独、寂寞、郁闷的时候,你的天窗在哪里?什么是你的慰藉呢?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天窗是孩子们心灵的一扇窗,有了天窗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充满童趣。在原本写话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我的乐园积累素材。]

【教学板书】

雨天 慰藉 晚上

锐利 天窗 展开

小 大 简单 丰富

23、四个太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个太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前准备:

四个太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下面老师出一个让你们猜,好吗?谜面: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做工。(学生回答)(板书太阳)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1)谁来读读这个词?

师:读的真好听,还有谁愿意试试?

(2)太阳的阳读作二声,还能组什么词?

(3)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多少关于太阳的知识?引导交流

(4)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知识,听老师读一读看你能知道什么?

2、(教师板书四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四个太阳

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提出自读要求)

(1)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呢?(汇报交流:小画家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四个季节。春天的太阳是彩色的,夏天的太阳是绿色的,秋天的太阳是金黄色的,冬天的太阳的红色的。)

(2)随机板书: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并贴出对应的四个太阳。

2、要想把课文读得流利,我们一定要认识课文中的这些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生词。

(出示带拼音的生词)你们想和这些词语宝宝交朋友吗?快快与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词语。(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23个同学)

(3)同桌互读词语

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翘起大拇指,读错了请你教教他。

(4)去掉音节再读,还能读正确吗?(小老师教读,23名同学)

(5)去掉词语只读生字,看看谁的反应快,我们一起比赛读。

(6)自主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你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指名回答)

(7)你能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组词吗?你能用你组的词说一句话吗?(34名同学)

3.过渡:这些字放在课文中,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我想检查一下,用你们的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我想请4个同学来读一读(评价随机)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读文情况,字音的准确度,同学们边看边认真听,共同正音。指出优点与不足,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中操《种太阳》

四、研读课文。

1、喜欢哪个太阳就读一读哪个自然段(指名回答,当学生说到春天的时候教师引读)

2、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季节?(春天)

是呀,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到春天您能想到那些词语?(预设: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鸟语花香,百花争艳,百鸟争鸣)

4、引读: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学生接读)

5、因为学生接读

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所以春天的太阳画成彩色的(指板书),谁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春天的太阳为什么画成彩色的?(指名回答23人)

6、同桌合作读 (指名汇报23人)

7、好多同学已经记住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谁能尝试着背诵这一段呢?会背的孩子站起来背一背。

五、学写阳

(1)阳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复习双耳旁的写法,学生书空

(2)谁能提醒提醒老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观察、自由交流

(3)范写阳字

(横撇弯钩,竖,竖,横折,横,横。有6笔。)(阳字型左窄右宽,参照队写双耳旁,横撇弯钩在横中线上部,竖要拖长。日竖在竖中线上运笔,里面的横在横中线上。双耳旁比日长,日比双耳旁宽。)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坐姿)。

(7)同桌评一评写的字。

(8)拓展学习秋字。

六、总结:

其它季节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24、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光》,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在小时候,面对一个小孩爬瓮,失足落入水中,在危难之际,他用石头砸瓮救出了小孩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文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小古文言简意赅等特性会有所不适。但本文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并且在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同时,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

教法上:以读为主,读好停顿,读好理解,读中识人。在读的过程中,渗透组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语言的训练。

学法上:看图法,朗读法和表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人物真品行。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动画激趣,姓氏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司马光有关的动画片,请学生交流感受,并抓住主人翁提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司马光,根据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我们可以明白这里的司马是复姓,他姓司马名光。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与他有关。顺势引入课题《司马光》。

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契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

环节二:多重朗读,感知文韵

首先,请学生对比本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何不同。交流中明确本篇为文言文的体裁特性,相机结合古人读书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习古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接着,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音,读通读顺。读毕,以击鼓传花游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提醒多音字没的读音。

随后,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跟读。并指名读,纠正误区,读出节奏。

最后,全班读,与同桌读等多种方式读出韵味。

环节三:图画释意,感悟品质

读通读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课文。并出示五幅顺序被打乱的场景插图,请学生对照古文的内容,理清顺序的同时感知文意和人物品质。预设与学生交流如下:

场景变化:嬉闹至淹没

这主要体现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对于此,

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群儿戏于庭中抓住群这个字通过组词法体会群儿也即很多孩子的意思;并提示对照注释等,明确戏于这一文言句式的用法,进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大意。

其次,在学生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喜悦之时,紧紧把握足跌没水中这处语句。相机提示学生总结学文言的方法:注释、插图等。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紧急场面,营造紧张氛围。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戏于庭时的喜悦以及跌没水中的急促。

面对这突发的紧急状况之时,其他孩子有何表现呢?顺势切换至

场景对比:弃去与持石

此处集中聚焦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基于此,

一方面,紧扣弃这个关键字。在学生明确其为放弃、丢弃之意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他们是否真的丢弃瓮中的孩子。相机提示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瓮的图片、感知人物实际心理等,交流中体会出这些孩子并非无情,而是一时间恐慌不适的手足无措。顺势请学生想象其他孩子弃去后的举措,拓展思维。进而在朗读中领悟众儿虽弃亦有情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聚焦司马光持石和击瓮这些动作。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中办法的巧妙;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参与互动,感悟人物真品行。这样在读演中,在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理中,进而明确其有情有义,一持一击无不充满着超越常规的智慧!最后,全班朗读,感知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样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有力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环节四:交流拓展,学习品质

学生互相交流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经验,并谈谈生活中类似的机智情况。顺势教育学生学习他遇事冷静思考,急中生智的智慧!

环节五:回顾小结,汇报收获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讲给父母听。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下面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25、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等5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生字。

2. 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 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中。

4. 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教学难点: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三分钟《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感谢xx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分享,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我们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板书: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教学

1. 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一人,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根据停顿提示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要想知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要读懂课文,你能说一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板书: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你能简单说一说怎样借助注释吗?

(3)以田中有株为例,株字后的②表示与课下注释第二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树桩代替株,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替换法,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田中有树桩。

(4)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说通顺。

(5)出示同桌合作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句话,用替换法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7)将原文与解释进行配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和合理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道理

你能说说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吗?你身边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大道理,通过寓言的的学习明白做人的做事的道理。

三、迁移运用

完成预习单上二、三项内容,并根据评价标准及时做好自我评价,汇报一下你读懂课文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寓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寓言故事。

1.自学《掩耳盗铃》填写学习单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南辕北辙》

四人一个小组,2号同学读文,组长讲故事,3号同学说道理,四号同学计时。

3.扩展:本单元日积月累寓言故事,读一读,了解部分文言文原文,课下选择一则,查找其文言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带文,学以致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又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其他两则古代寓言故事,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单交给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依据课程保准对组员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6、十五夜望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十五夜望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吟诵本诗,达到当堂背诵。

3.结合声韵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中秋节导入

你说我说话中秋

教师语: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呢?

(学生交流传说故事,此环节重点是可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励其多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明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

2.中秋节的日期。

教师语:说了这么多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那么中秋节是哪一天呢?

明确:农历八月十五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中秋节的诗篇《十五夜望月》。

二、初吟古诗,整体感知。

1.听一听:哪一个字的读音你有异议?

明确:思,读s,心绪,愁思的意思。

教师补充:秋思:乐府琴曲名,这里应当还有感秋之情思。此处的思当文读为s。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中收录《秋思》九首。原诗另有题注为时会琴客。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古汉语字典》明确思字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积累一字多义,可以回顾《采薇》里的今我来思的思,助词,无义。)

2.自主读诵

结合吟诵符号谱,自主读诵。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反复读诵吟咏,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

3.思考:符号谱上的题目和课本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符号谱上的题目多了四个字寄杜郎中。

4.题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十五夜,当是中秋之夜,望月,观看月亮。有思乡怀人之感。

教师语:传统中国社会,秋收之后的中秋节是一家人的团圆之日,也是唯一凸显团圆主题的节日,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之中最圆的一次满月,故而古人十分重视中秋节。漂泊在外的文人们,往往在离乡之后再不能与家人于中秋之夜团聚,故而中秋之夜、之月便多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思乡怀归、怀人的重要题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据题可知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望月有感,进而作此篇。

补充材料:

1.了解背景

本诗题目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此人姓名、资料均不详。另据王宗堂所作的题注时会琴客一句,可以得知,本诗是在中秋之夜与弹琴(即古琴)的朋友相聚时所作。

2.了解作者

王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卒于唐文宗太和中),字仲初,唐代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一说生长于关辅(陕西省关中)。早年游历贝、洺、邢、魏等地(今冀南豫北),后从军塞上,为幽州藩镇幕僚,弓剑不离身。年过不惑始入仕,历任渭南尉、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等,唐文宗太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病逝于任上。

王建工乐府歌行,格幽思远,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也是中唐新乐府的代表。此外,王建尤擅《宫词》,传世百篇。其与韩愈、张籍、李益、孟郊等中唐名士亦交往深厚。

三、再吟古诗,深入理解。

1.结合吟诵文字谱,全班齐吟。

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明确:庭院的地上洒满月光,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冰凉的露珠不知不觉打湿了树上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是谁因此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参考分析:

首句,中庭,即庭中,也就是庭院中,庭字拖长,有庭院开阔之感。地白二字读高,强调出地面的颜色,白入声字,表达了一种突然之感,好像地面突然变白了,也表现出了月亮的皎洁明亮。树读高,强调出庭院中的树上栖息着,而不是别的地方。栖鸦二字拖长,给人感觉栖息的乌鸦是不少的,而鸦本身也意寓秋天,也带来一种浓浓秋意之感。

第二句,冷露读得高,强调秋天的凄冷,露珠都是寒冷的。无声拖长,感觉一直都很安静。湿桂读高,强调出突然打湿了桂花树,湿是入声字,读的时候短而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花字拖长,可见打湿的范围很广,同时,露,桂花,也是意寓秋天,还是有一种秋意浓重的感觉。

第三句,今夜读高,强调此时此刻,今天夜里,而不是其他任何时候,任何一个夜晚。明拖长,感觉月光非常的明亮,月光照亮了这广阔的天地,照耀着所有思乡的人。尽读高,强调所有人都在望月。月,意寓团圆,有一种强调出人人都是渴望团圆之意。

第四句,不字入声,读短读促,一种决绝之感,知拖长,感觉秋思飘得很远。思读得高,强调思乡怀人。落,入声短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谁家拖长,感觉很广阔很遥远。

3.结合声韵,体会诗情。

明确:这首诗的韵字是鸦花家,押的是平声麻韵,韵母是ɑ,开口度很大,情感也是比较单一的,有开阔、辽远、嗟叹之感,以辽远衬托孤独,思乡怀人。

四、三吟诗歌,明确主题。

1.看图背吟诗歌。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尝试背诵全诗。

2.明确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悲秋思乡,也算是一种羁旅情愁。

教师语: 传统中国文人在走上实现济世安民的道路上之后,便开始了大半生的羁旅漂泊,这一过程几乎很难再回故乡与家人重逢相聚。故而每逢八月十五中秋夜,文人之间(琴客也是文人)或者文人自己便会望月起秋思,进而思乡怀归。秋思便是文人的哀叹,不知秋思落谁家流露出的也是天下文人共一叹。彼此在中秋之夜互相同情、理解、安慰、鼓励。

这首诗的文化精神便是文人对济世安民这一共同理想的坚守。文人自己为此理想要付出毕生的代价,从离开家起就漂泊四方,很难回乡。他们需要承受着这样的思念,坚持奋斗。他们舍小我而为天下,思乡也是他们的代价。

同学们,伟大而正确的人生理想,是要用一生来坚守并为之奋斗的,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牺牲。为了天下人都能与家人团聚而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有时还可能因为坚守理想而付出生命,这便是真正的舍小我而为大家。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每年春节都坚守岗位的人都是这样的人,对吗?我相信这样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五、拓展延伸

1.月饼的来历

教师可以点拨结合寒假做的阅读理解《中秋节为何吃月饼》,让学生说说后,播放小视频,加深记忆。

2.齐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7、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神州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首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的歌谣,气势恢宏,赞美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美、风景如画。因此,本设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的山川美,并以歌曲和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感受黄河奔腾、长江汹涌、长城蜿蜒、珠峰高耸的壮美。从而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观其言,还品其味,悟其神。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本板块的主题是识字,所以本课设计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同时以课件辅助理解文中的涌耸等新接触的、难理解的字,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祖国名山大川风景视频。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渲染,激趣导入

1.导入:瞧,这是什么?它像什么?(播放动画:中国地图)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的全称是(动画定格,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齐读。祖国母亲还有很多响亮的名字,你知道哪些?(课件出示:神州、华夏、中华。)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儿歌《神州谣》。(相机板书课题:神州谣)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首《神州谣》,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的动画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学习激情,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学生对神州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

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本课生字。

4.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神州中华珠峰海峡大陆情谊奋发繁荣

①相机强调州荣是翘舌音;谊读四声。

②依次单击词语出现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州 华 峰 峡 陆 谊 奋 繁 荣

(3)小组赛读生字涌、耸、隔、与、浓、齐,相机强调耸是平舌音;与在本课读三声。

5.引导学生想一想用哪些好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

6.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适时补充。

(1)偏旁归类识记。如,涌、浓的偏旁都是三点水,隔、陆的偏旁都是双耳旁,峰、峡的偏旁都是山字旁。

(2)利用熟字识记。

加一加:华、耸、峡、浓、奋(用部件组合)。

换一换:涌、峰,如,通涌锋峰。

减一减:与可联系写来识记。

意思相对:淡浓水陆。

7.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建立在预习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识字的平台,并通过识字方法的交流,达到方法共享、经验互补、提高识字实效的目的。

三、细读感悟,随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1、2句,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1、2句。

3.结合字理识记象形字州。

(1)州和川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州的字形演变过程,渗透汉字文化。

(3)给州扩词。

(4)导学: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被称为九州神州呢?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为九个区域,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神奇,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像人间仙境,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神州。

(5)拓展:州现在用来表示地名,你们知道哪些城市的名字里带有州的?

4.相机理解词语山川。

(1)出示词语:山川。指学生朗读词语。

(2)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3)你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说说你的感受。

5.相机巩固生字峰耸。

(1)出示词语:珠穆朗玛峰、耸立。(指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3)教师补充并出示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同时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

(4)学生巩固生字峰。结合山名识字:峰珠穆朗玛峰、香炉峰、飞来峰。

(5)一个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长、耸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盘旋,珠峰的巍峨峻拔。

(6)指导朗读珠峰耸。

6.相机巩固生字涌。

(1)结合课文说说:涌是什么意思?通过涌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换成流行不行,为什么?

(3)欣赏一段黄河奔涌、长江翻滚的视频。体会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

(4)指导朗读黄河奔,长江涌。

(5)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水涌动的情景。

(6)在《黄山奇石》一文中,有块奇石叫猴子观海,其实猴子观赏的不是大海,而是翻滚的云雾。在风的推动下云雾像大海一样翻滚,我们就用风起云涌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7.欣赏感悟:神州大地,山川壮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相关图片。

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奔、涌形象地写出了黄河、长江之水的壮观景象。

(2)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出示资料,教师简要解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神州大地,多么壮美!把这份感受融入句子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男女生对读第2小节。

8.试着背诵第2小节。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如教学涌字时,在学生识记生字后,教师及时出示涌的视频,形象而直观地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涌之现象,进而理解风起云涌,使字义的教学入木三分。引导学生列举众多名山大川,不仅深刻理解了山川的本义,而且巧妙地感受到了文中的山川美,可入画体现的意境。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的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写字活动。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下列生字的书写重点。

预设:

(1)州字在书写时第一个点向左。第二笔是竖撇,中竖稍短,右竖稍长,三个点的朝向有变化。

(2)峡中的山靠左上,夹的点、撇呈内八字形,最后撇、捺写得舒展。

(3)族中的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右上部的撇、横不要漏掉,最后一笔为捺。

(4)谊右边的宀稍扁,覆盖且,最后一笔横较长。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州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关键笔画的书写。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的书写难度不大,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祖国的名山大川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你想当小导游吗?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词语,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图片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请学生欣赏视频:介绍台湾岛的视频;各民族载歌载舞的歌曲视频《爱我中华》。

3.导入:我们的祖国不仅有风景秀丽的山河,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快乐地生活着。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神州谣》。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台湾岛,了解我们多民族的国家,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直观的表象,化难为易。

二、细读感悟,学文识字

1.导学:自由朗读第3、4小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3、4小节。

3.相机指导学习第3小节。

(1)学生朗读第3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台湾岛、大陆、海峡,相机识记生字岛峡陆。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结合地名识字,峡三峡、刘家峡。

(4)引导学生理解岛和峡。

①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一幅三峡图、一幅海岛图),说说岛和峡跟山都有什么关系?

②导学:两块大陆之间夹着的海面,称为海峡,如台湾海峡;岛表示水中之山,多是鸟栖息繁殖之地,后引申为海洋或河流、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比如台湾岛。

(5)看图理解隔的意思,把台湾岛、大陆、海峡这三个词语放到合适的位置,对照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编字谜:除去一半(阝),融化一半(鬲)。

(6)相机学习隔字。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识字,用隔组词。

(7)不只山有阻隔作用,海也有阻隔作用。请大家再看看祖国的版图。相机学习生字与。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4.相机指导学习第4小节。

(1)学生朗读第4小节并汇报读懂的内容,互相补充。

(2)出示56个民族的青年朝气蓬勃的彩装照片,同时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3)相机识记生字谊、浓、齐、奋、繁、荣。

①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繁荣情谊浓。

②用繁荣说说祖国的哪些方面很繁荣。

③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播放中华儿女建设中华的视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5.第3、4小节连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学生识字的心理特征,将生字放在语境中,通过鲜明的画面与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4.出示词语:

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 巍巍中华 民族团结 世界大同 奋发图强 繁荣昌盛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同桌互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内比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准。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每组的两个词语,或意思相近,或承接紧密。

(4)全班比赛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基础。这样有韵味的小文的背诵积累及书后词语的读背,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积淀。

四、指导书写,提高能力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岛、民、齐、奋。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小组内交流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

(2)教师指导生字书写要点。

岛笔顺是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竖、竖折、竖。第四笔竖折折钩要写得宽而扁,包住左下方的山。(学生书空)

民竖提要直,斜钩呈弓形,写舒展。(学生书空)

齐下部撇、竖两笔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分列竖中线两侧。(学生书空)

奋上部要写得宽,田要写得小,稍扁,大罩住田。(学生书空)

(3)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注意间架结构,总结怎样书写正确美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教学反思

本课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回顾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本节课,教师始终做到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能够借助想象、图片、简笔画及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感知生字的意思,借助联想和视频等感悟词语的精妙,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学生在神奇的汉字文化中徜徉,在久远的古文化中穿梭,时而感悟,时而惊喜,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本课教学,基于汉字学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巧妙运用汉字学知识,有筛选地、适时适度地渗透于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在汉字这个古老的文化大花园中穿梭、徜徉、欣赏、感悟、惊叹,使学生将对生字的感受、理解、记忆、运用精妙融合。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浸润。

28、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黑和土地》是苏金伞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入了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土改,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无边的幸福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对土地的挚爱情感。

这首诗感情丰沛,初读诗歌,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关键是怎么表达的是教学的重难点。

开篇的前三节将镜头定格在获得土地的农民身上。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就是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只要就,这个关联词本身就带着迫切性,将农民得到土地后兴奋的状态和十足的干劲展现出来。生命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词整个,强调了毫不保留,倾其所有,不留余力。投入有放进去,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意思,投入和整个相互照应。然而这还是比较抽象的叙述,作者接下来马上用相同的句式做了一个比喻:活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我们来看看这个复句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像鹅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钻进水里

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到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旱天的体现对土地的渴求,作者认为还不够具体,又加了连头带尾巴的修饰词,对应了整个生命,描绘了钻进的形态,是彻头彻尾地投入,投入的动作就好像旱天的鹅钻进水里,钻字很生动,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的,那种投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感情为虚,最是难写,作者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这样一层层的修饰叠加,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重获土地的兴奋、激动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

接着连用两个恨不得夸张的手法,倍显农民获得珍贵的土地后那种喜悦和珍视的感情。恨不得是巴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的意思。农民急切希望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先也体现了迫不及待。

随后镜头由全景切至特写,聚焦农民三黑。

三黑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有着土地之子的名字三黑。为什么叫三黑?可能黑是中国农民的显著特点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接受太阳炙热的吻,黑成了农民的标志颜色。

三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翻着土地是常式句,而作者单独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拎出来,改常式句为变式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相同的句式,再一次强调了三黑翻土的细致认真,不放过任何一寸土地。这样的表达让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民谣歌手宋冬野的《安和桥》的歌词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从什么到什么这种空间上延伸铺展,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运用复沓的句子,重章叠唱,读起来很顺口,有节奏感。每一寸每一块都细细打碎体现了三黑的用心,因为爱,所有才细致入微。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土地顺、平、黑的特点。这是在写土地的形。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写的是土地的质感。作者通过把土地比作每日带给自己最放松体验的床,表达了对土地的珍视、热爱。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按照叙述的逻辑,应该是三黑自己睡上,结果是叫麦籽儿睡上,说明三黑把最好的、最舒服的都留给了麦籽儿,读到这儿,学生说感觉土地是三黑的儿子,得到悉心的照料。

土地是非常神奇的,是孕育生命的温床,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麦籽儿快乐生长的过程,也写出了土地的肥沃,同时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土地的好。这是农民三黑的想象,充满了期待丰收的喜悦。

4-8小节写三黑翻地、耙地的过程,9-15节写三黑劳作累了,田间歇息的所见、所思。他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为什么是白霎霎,而不是白花花呢?白霎霎和后文的痒抓抓都是方言词汇,苏金伞将口语入诗,却无口语的俚俗,有的是朴素自然,如泥土的气息。字典上霎霎是拟声词,多形容风雨声。故白霎霎比白花花好,不仅写出了白,还写出了风吹荞麦花发出的声响。一个霎霎打破了诗歌的寂静,想象三黑坐在田埂上休息,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风吹着成片的荞麦花,发出霎霎的声响,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荞麦花的声音只是前奏曲,蝈蝈儿的声音则是嘹亮的音符。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触觉相互交错,突破语言的局限,充满了审美的情绪。

由蝈蝈儿的叫声勾起了三黑童年的回忆,控诉了旧社会地主欺压农民的罪恶。紧接着由蝈蝈儿的叫声引出今昔对比,强调了蝈蝈儿是在自己地里叫,凸显时代变革带给农民生活上的变化,引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因为土地是自己的,所以农民劳动积极性倍增。

最后一节紧承上文对未来的憧憬,翻身的人儿又重新回到了农民的群体,呼应了开头。心里真甜笑嘻嘻连嘴都合不上已经是喜不胜喜,喜上眉梢,这还不够,还写了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 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三黑和土地》也具备了这四个要素。作者对土地、农民的深厚感情注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每个字都是农民口中的语言,习闻常见的事物,然而却是美妙的诗行,动人的吟唱。诗歌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多角度来体现情感,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复沓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呈现了形、声、色交汇的立体画面。

中学生正处在读诗、写诗的年龄,通过读《三黑和土地》,不仅仅感受作者对农民、土地的热爱之情,还要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出立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捕捉诗意,用耳朵去倾听诗意,用鼻子去品尝诗味,写出诗歌的温度。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要让零零后的都市学生通过读诗切实体会到对土地的情感,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乡土情结的相关资料。

乡土文学发轫于《诗经》中的乡土诗歌,给学生补充农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七月》,了解劳动者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感受充满泥土血汗气的语言。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29、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青山不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

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

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

三、自读自悟,感悟 奇迹

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

(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乐)

(4)出示PPT:

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

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

(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

(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预设二:

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边交流一边提醒学生归纳板书你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人。

3.练习:走进老人心里。

过渡:就是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这位瘦小的老人,过着清苦的生活,忍受着老伴、朋友离去的孤寂,痴心不改,执着种树,坚守了15年,创造了这片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PPT:

走进心里:自读自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看着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继离世,老人想:

目睹与自己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老人想:

城里的女儿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总是说:

4.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读进去,想开去,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读刚才找到的这几个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恶劣的环境挡不住老人前进的脚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坚定的信念)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变不了老人植树造林的初衷,因为)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此时此刻,我们怎么能不由衷地感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老人!

5.欣赏奇迹画面,朗读。

现在,你还仅仅只感悟到这画面的美吗?(树和人一样勇敢)

四、升华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图文结合、补充材料等形式升华学生的理解,从而领悟青山不老与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1.同学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谱中,这位老人马永顺,他的名字格外响亮。出示PPT(配乐):

图片及文字:65岁那年,他住进了深山,专心植树造林。

图片及文字:2000年,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十几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他的足迹。

图片及文字:伊春市马永顺植树造林基地启动;人们自觉投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

2.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农创造的奇迹啊。作者梁衡是如何评价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了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懂了课文,读出了画面,走进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了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是一个奇迹,更是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收获着一片绿洲,更收获着人生的启迪。

四、运用语言,拓展练笔

过渡: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要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说吧,请把你的感动化作优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课文中的语言化做自己的语言,或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方法,给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写一封信。

1.小练笔:《给老人写一封信》

2.全班交流。

30、牛和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牛和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三组词语。会写掐。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批注。

3.学习文中五处示范性批注,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指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课标对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又告诉我们要在第一学段的阅读基础上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次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单元,其特殊性不亚于策略单元。《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放学回家途中,被鹅袭击,吓得惊慌失措,金奎叔帮我赶走鹅,致使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课文旁边呈现了学习伙伴的五处批注,分别有从内容中获得感受、启发、产生的疑问及评点写法的角度做的批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理解。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这种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并围绕这一要素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和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后两篇课文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不是很丰富,阅读方法积累的也不多,虽然有圈点勾画符号式批注的能力,但让学生独立进行用批语式做批注阅读难度比较大。通过本课学习,指导学生在读文章时把从文章内容中获得的感受、启发,产生的疑问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时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批注。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文中示范性批注,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此理念为指导,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启发讨论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实践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屏幕出示牛和鹅的图片、视频,了解学生对牛和鹅的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认识课文中另一个形象的鹅做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检测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两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知识承接上单元知识,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的。

第三环节:认识批注,学习示范性批注。1.课件呈现前后学习过的课文,对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2.了解什么是批注。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前两处批注,根据批注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内容分析读者做批注的角度。4.学生自学后三处批注,了解批注的角度并汇报交流。

第三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及了解批注的角度。

第四环节:学习批注的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1.老师提供一处示范性批注,让学生从示范批注中获得批注的方法。2.学生根据前面了解的批注角度和批注方法尝试自己做批注。3.学生上台汇报交流自己的批注。

第四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检测做批注的方法是否学会了,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做批注。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诵读一首批注小诗。更好地掌握批注式阅读方法。2.布置作业。课后继续给课文做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31、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b.用叉子扎取:~鱼。c.交错:~着手站着。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ch]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车把路口~住了。

③齐读生字。

④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⑤汇报交流:

挥挤:提手旁,与人的动作有关。

瓶:形声字。一种口小,颈细而肚大的容器。瓶子、酒瓶、花瓶。

(2)春雨妹妹也来了,想要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词语读正确。课件分组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①指名认读。

②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老师从课文中选了一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也能正确、流利地读一读吗?出示句段: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互相正音。

③齐读。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字词,扫除学文障碍。

三、整体感知,初步概括

1.自由读诗歌,想一想每小节描写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来尝试概括。

2.学生尝试概括。

第一节: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绿色在风中飘动。

3.你认为怎样读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整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为分析诗歌内容做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瓶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为下节课品读诗歌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字词的掌握,回顾诗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二、品读诗歌,感悟体会

1.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表示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春姑娘来了,带来了绿,她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

(1)学生轻声读第二节。

(2)汇报: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认读这些词语。

(4)是不是只有这些绿? 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体会绿的多样,绿得奇。

(5)你还知道哪些绿?

(6)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出奇是什么意思?

(7)怎样读出这种美,这种奇呢?

3.绿得出奇,表现在哪儿?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说说奇在哪儿?

(3)欣赏课件。

(4)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事物呈现出的绿,体会绿得奇。

刮的()是绿的,下的()是绿的,流的()是绿的,()也是绿的。

(5)读出绿得美、绿得奇。

4.这么多绿聚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1)学生朗读第四、五节。

(2)欣赏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挤重叠交叉。

(3)一阵风吹过,一切都动了起来,仿佛舞蹈教练在指挥,他在指挥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4)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的直观感受,唤起对绿的记忆与想象,描绘美丽春景图,诵读中品味绿,感悟绿得美、绿得奇。

三、把握整体,加深感悟

1.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绿,绿是希望,是快乐,是生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诵读诗歌,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3.组织对学生的诵读做简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由悟到读到评,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创意写作

1.用最美的情感诵读诗歌。

2.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说一说,写一写:春天到了,校园里,()。田野里()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变绿了?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拓展训练,学习运用语言,巩固所学所得。模仿文本,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绿

铺满    到处

丰富    深浅浓淡

充满    整个空间

聚集    重叠交叉

飘动    指挥舞动

32、昆虫备忘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昆虫备忘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默读课文

2.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并简单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3.具有对昆虫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昆虫,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与大家分享  

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昆虫资料教师准备表格、图片卡、教学片课件、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那种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1)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昆虫。   

(2)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   

(1)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昆虫,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此处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图片、视频转向文字,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3.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中,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   

(1)学生了解作者简介   

(2)齐读课题《昆虫备忘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懂1.自由读通课文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画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预设点:   

(1)膜翅 益虫 瓢虫 马铃薯 霸王 蚂蚱 鞘翅 形态 丝绸 掌握 咯咯作响 黑斑 褐色 琢磨 瞎 款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生词   

(2)磨[m]1.摩擦磨合

2.阻碍,困难

3.消耗,消灭

4.拖延,耗时间

[m] 1.粉碎粮食的工具。

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

3.掉转      

师提问在本课中琢磨应读哪个音

3.接读课文,在读中正音。

4.梳理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哪几种昆虫    

(2)为什么不以名字命名小标题    

(3)每种昆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4)通过瓢虫的描写片段,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三、制作昆虫备忘录

1.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说说原因。

2.如果不喜欢课文中出现的昆虫,可以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说明。

3.师出示范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    

预设:    

(1)表格式

(2)图片文字说明式    

(3)文字记录式      

例:瓢虫又名花大姐,膜翅是黑色的,硬翅是朱红色的,并且上面有小圆点,有吃蚜虫的益虫,也有吃马铃薯叶的害虫。      

【设计意图:采取多种方式,不拘泥于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此时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兼得,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质疑探究、资料补充1.读了课文,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1)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复眼、蚂蚱飞起来为什么发出咯咯声、独角牛为什么只有一个角、有没有其他颜色的瓢虫。    

(2)交流解决2.出示视频资料补充    

小结:同学们,如果你对大自然中的昆虫感兴趣,想进一步探究,请在课下阅读杨红珍《走近大自然》之《探秘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和它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信你对昆虫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33、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朗读《绝句》,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居》和《咏柳》。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绝句》。杜甫,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这首古诗是当年杜甫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时写的。板书课题借机指导书写绝并组词。

二、初读《绝句》

1.自读古诗,字音读准。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一、二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 黄鹂 、白鹭、翠柳、青天)借机认识:鹂、鹭

1)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白、翠、青

3)你看到了怎样的春天?(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通过读感受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2.默读古诗三、四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雪、船)

1)哪里的雪?刚下的吗?借机指导书写岭

2)船开往哪里?东吴离杜甫所在地远吗?船出发了吗?借机指导书写泊

3.体会用词准确:千年、万里

出示图片,感受画面(出示课件)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感悟语言之美:含、泊、千秋、万里

2)感受韵律之美 ,再读诗句,体会雪山壮美,清新开阔的画面。

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含有表示数量的词语?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有节奏朗读古诗

3.背诵:补充诗句。

五、了解绝句

出示杜甫另外一首绝句,简介古诗格式-----绝句。

六、作业

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壮美雪山,清新开阔

34、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鸳鸯等六个生字,会写融、燕等 9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导读

1.从本册教材封面中获取信息。

出示 PPT:春分、谷雨、惊蛰、清明

2.读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3.是的,到了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灵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们美丽的姿态。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

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这几篇课文。

3.同学们,当你们读到第一单元的题目时觉得这一单元会向我们展现哪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呢?

对啊,可能会有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姿态万千的荷花,有趣的小昆虫。除此之外,这一单元更是通过古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呢。

【教学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单元一的内容有整体了解,明确学习内容。】板块二:读一读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引入课题,读正确:

过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来看看《绝句》与《惠崇春江晚景》。

(PPT 出示:两首古诗)

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这两古诗,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2.整组入手,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 PPT 上的符号读一读。你可以用小手轻轻的敲击桌面,或者拍着巴掌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

3.对比读一读这两首古诗,你发现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学习呢?

有同学发现了,它们都是写春天的。你们猜对了!两位大诗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教学意图:初读古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想一想精读绝句,想象画面

1.解题,学生字

看到《绝句》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眼熟,对我们二年级时就学过杜甫的绝句。对比着看一看,像这样只有四句的古诗就叫做绝句,而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 诗人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一起读读这首诗,(点红生字,提示学生)把诗句中的生字读准确。

出示:鸳鸯(字)

提示读音。你能借助字形猜猜它么?有的同学从都是鸟字旁猜出它是一种鸟

出示:鸳鸯(图)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鸟。真漂亮!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出双入对。2.自读,理解诗句

我们已经学会了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读诗句,想画面

(1)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首诗都是一片情。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今天我们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面是由哪些景物组成。

(点红诗句中的景物词)有的同学看到画面中有:迟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带学生想象): 迟日结合注释,就是春日。透过迟日江山你看到了什么? 温暖的阳光下碧水青山 这迟日江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真是太美丽了!看!一个丽 字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感受 春风拂过美丽的花草,你闻到了什么?清香,令人陶醉。

(2)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边读诗,边出示一个个画面)春天暖暖的阳光,远山似黛 ,江山一片明丽,暖暖的春风带了百花的芬芳,夹杂着春草的清香,令人陶醉。多么美丽的春景啊,带着我们的想象,来读读这两句诗。

小燕子和鸳鸯在做什么?

(出示 PPT:诗中飞、睡点红)有的同学看到了,燕子在蓝天下叽叽喳喳的飞着。时而掠过湖面,时而落在枝头,时而蹦蹦跳跳的衔来食物,时而在飘摇的柳枝间斜飞而过。沙地上两只鸳鸯相互依偎着,在暖融融的沙子上睡着啦, 这是多么美好静谧的画面啊。这一动一静多么富有春的趣味,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一动一静的画面表现出来。

诗句和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春意盎然,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3) 那好,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4) 是的,春天阳光普照山河秀丽,清风拂面、花草芬芳,泥土湿润,燕子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这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让我们再完整的读一读这首古诗。

小结:杜甫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前浣花溪一带美丽的春景,令我们陶醉, 真是一句一景。我们透过这些生动的文字展开想象读懂了诗句,尝试用这种方法读懂《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意图:结合诗句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春景的美好。】

板块四:放手自学研读《惠崇》

1.解诗题

有的同学结合注释知道了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惠崇是本课生字, 读一读。

读懂了苏轼把这首诗写在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上,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2. 读诗句,想想画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出现了哪些景物?像刚才那样圈出来。

蒌蒿,它是长在洼地里的一种野草。(出示 PPT:蒌蒿图片,读读)

河豚,是一种有剧毒的鱼,肉嫩鲜美,在开春的时候它逆流而行来到江水中产卵。

3. 交流画面,回扣诗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名同学结合古诗绘制的图画吧。

(1)交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个同学画的多有趣,你们看鸭子们是多么快乐的嬉戏呀。

(2)交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设 1:画出蒌蒿

评价:再看这满地新长出的蒌蒿,他们虽没有桃花的艳丽,但他们也给春天带来了生机。

预设 2:两幅图画,一幅有河豚买一幅没有河豚

同学们,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哪幅是苏轼联想的?

引发思考:联系上文中的欲我们可以判断这时可能并没有河豚。那苏轼为什么还要想象这里有河豚呢?老师这有一些资料,相信会对你有些帮助。

PPT 出示:资料

评价:借助资料我们知道了苏轼看到蒌蒿与芦芽很自然的想起了河豚。

4.带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两首诗。

(2)当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特别热闹,春天已经来了,芦芽嫩嫩的,感受到了一种欢快

(3)把这些感受融入到诗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学意图: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深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朗读。】

板块五:说一说回扣整体,说出诗中画面

过渡:这两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戏水的群鸭,飞翔的燕子,闻到了花草的芬芳,听到了春风春雨的簌簌声,昆虫的低喃声,更感受到春天迎面而来的气息。

读着《绝句》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着《惠崇春江晚景》你眼前又会出现什么?选择其中一首诗完整的说一说。

【教学意图:用语言描绘画面,巩固所学。】

板块六:背一背积累语言

这么美丽的图景,这么美丽的诗歌,让我们大声的朗读出来,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教学意图:背诵古诗,丰富语言积累。】

板块七:写一写燕

1.利用字源字理展示燕的演变,理解字形。

2. 利用动画,了解笔顺。

3. 观察结构。

4. 尝试书写。

【教学意图: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绝句》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诗配画的形式,或者语言描绘诗句意思。

35、灰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灰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灰雀》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丢失的那只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

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灰雀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对儿童的爱护,以及男孩诚实的品质。

二、说教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为两课时。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多媒体配乐: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知道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情感。】

(二)学习对话

1、引导读书勾画

师:男孩捉走又放回灰雀,一捉一放,男孩的心中是怎样一点点发生变化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男孩说的话。

2、体会男孩心里的变化

① 没我没看见。

(1)师生、生生合作读对话,体会男孩的紧张害怕。

(2)学习省略号的用法。

(3)指导朗读,带表情带动作读。

②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1)生生合作读对话,体会男孩想法的变化。

(2) 思考男孩此时在想什么?交流。

③一定会飞回来!

(1)分组读对话,发现不同的标点符号,通过不同的标点符号,感受男孩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强烈,态度越来越肯定。

(2)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感受男孩的决心。

3、体会列宁对男孩的爱护和说话的巧妙

(1)师:男孩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生交流。

(2)分角色读,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

【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三)学习灰雀回来后的三个自然段

师:正如男孩所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读(手势导入读书)

师: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看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还看到一个怎样的列宁? 板书: 尊重 诚实

(四)推荐阅读

师:这就是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列宁身上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读读这本书《列宁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

五、说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程理念,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坚持以读为本,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由于之前上过一次,学生对教学流程很熟悉,导致教学进度加快,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还剩余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说一说列宁和男孩身上的品质,对于学生重复性的回答,没有适时指出。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地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不仅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而且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2. 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不设计了。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评价语过于单一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基本是好、很好、不错等,这些评价语言不仅过于单一、笼统,而且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从这样的评价中很难找到答案,更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进一步打开思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学生的优点,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4.忽视语言的迁移运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几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重视了课文内容的讲解,没有重视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5、没有关注到课堂教学的小细节

人们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对于整节课,我还有一些小细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在板书的时候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对于孩子的读书姿势没有及时纠正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关注教学细节,用眼观察,用心倾听,用情去感受,及时捕捉与提炼,并科学地加以利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学品质。

整节课下来,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很多。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36、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读】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一块琥珀的几个特征出发,推测出几千万年来琥珀形成的过程,告诉读者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故事内容严谨科学,语言生动优美,想象细腻真切,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优秀科学小品文。细读《琥珀》一文,可以发现作为科学小品文在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的两个特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准晌午、 火辣辣、拂拭、每餐、渗出、划动、怒吼等词。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琥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王字旁其实是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琥珀就是一种珍贵的宝石。

2.你见过琥珀吗?(琥珀是松脂的化石)看,这就是琥珀(欣赏图片)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下你看到的琥珀。(晶莹透明 美丽高贵)

二、了解琥珀,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预学单中学生觉得难读的词,你会想到文中哪些事物?

课件出示:晌午 火辣辣 渗出 松脂 拂拭 挣扎 划动 美餐 怒吼 澎湃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词语,通过预习,能不能运用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琥珀?课文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你发现了琥珀的样子了么?

4.你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课件出示一段资料,读一读,你又对琥珀有什么了解?(可以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读,聚焦重点

1.自由读课文,聚焦课文2--12自然段。

2.琥珀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松树 蜘蛛 苍蝇 大海)事物,再读。

3.运用关键词,讲述琥珀的形成。

4.同桌合作讲述琥珀形成过程。

5.课本资料袋出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获取主要信息。

6.根据树脂---硬树脂---琥珀,再次讲故事。(天然琥珀)

7.课文在讲琥珀的形成,这段文字也在讲琥珀的形成,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你比较喜欢哪种表达?你觉得哪好?

8.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9.聚焦推测你从哪句话里推测出松树有松脂?

四、延伸拓展

1.推测当时蜘蛛、苍蝇挣扎的画面,写一写。

2.交流汇报

五、作业布置

1.做一个讲解员,向自己的家人或是朋友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

2.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六、板书设计

5.琥珀

太阳 松树 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

蜘蛛 苍蝇

大海

37、红楼春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红楼春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重点: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读过《红楼梦》吗?里面的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片段。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农村的孩子读过原著的很少,但是对林黛玉会有一定的印象,由知道的角色导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读学习提示,明确本文学习要求。

1.学生阅读学习提示。

2.交流:学习本课完成哪些任务。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提炼问题,就是在引导学生既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

三、复习旧知,迁移运用阅读方法。

思考:学习前面有关原著的课文时,是怎样读懂课文内容的?

小结: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借助资料;结合生活中听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和前面两篇文章一样也是原著的一个片段,部分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前面文章中已学到一些方法,本篇课文要学会应用,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名著的阅读中。)

四、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放风筝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勾画或写出自己的理解。

2.反馈交流:

①故事的起因是众人拾得一个风筝,从宝玉的语言体会到他心肠好,善良。

随文学习生字恰屉鬟嫣晦讳晦

读语句了解字意及语句之意。

②经过是众人拿风筝的情景,体会到宝玉没有一点公子的架子。

随文学习生字墩籰钗敞雯袭

读语句,了解字意及语句之意。

③结果是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有趣的事是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恨得把风筝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些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率直、纯真。

最后众人都把手中的风筝放飞的情景也很有趣。

指导读准多音字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迁移运用前面已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拓展阅读,辅助了解放风筝的意义。

1.默读阅读链接,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交流读后感受。放风筝是放晦气的这一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拾风筝 心肠好

红楼春趣 取风筝 没有架子

放风筝 率直、纯真

38、好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好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二、说教法

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雅、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四)初步感知

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五)研习探究

出示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演习探究,学生反馈后,教师明确,是每个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上的认识。五个问题分别是: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2.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3.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这个美好的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九、重点赏析

教师找出课文中三个能够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和学生一起重点赏析,结合作者的境遇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三处重点分别是: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3.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十、写法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圆形结构(现实梦境现实),懂得作者这种结构留给人们的思考。

探究结尾处的意义深长。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十一、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十二、说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现实昏沉的夜

板书突出了文章的圆形结构,展示了梦境中的许多景物,这是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39、寒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当堂背诵。

2.结合注释和声韵,理解诗词含义。

3.积累意象典故,辨析诗歌主题争议。

4.了解寒食节由来与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互助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回忆引入

回忆传统节日及习俗。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热闹的春节,元宵节,吃饺子,赏花灯,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你都参加了什么呢?下面老师考考你,请你回忆一下,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呢?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回顾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其习俗。教师可以搜一些相应节日的图片,进行展示。)

节日习俗: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

2.回忆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背诵,一般会有学生背诵杜牧的《清明》,如果有学生背诵,就让全班齐背一遍,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一下,然后全班背诵。

3.观看视频《清明节的由来》

通过观看视视频明确,清明节前两日还有一个寒食节,引入本诗《寒食》。

二、进入诗歌,整体感知。

听吟正音,明确读音。

教师展示吟诵声调谱,播放乐吟录音,学生听吟,明确字音。

提问:录音中有没有字的读音和你的认知不一样?

明确:有,斜,读xi。

教师补充介绍:斜在吟诵时要文读为xi,不读xi。因为斜古代是ɑ韵母,而不是ie韵母。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声情特征,这两个韵母的涵义也是不一样的。ɑ的开口度很大,有开放、开朗之意,如果变成ie,开口度变小了,就不再有开朗的意思了。因此,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为了确保斜字声韵涵义的完整,把它的韵母恢复成古代的读音,读成xi。这个方法叫做叶(协)韵,就是把韵腹、韵尾,换成古音,使它读起来押韵。叶(xi)韵,又称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说的是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所以称作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反复读诵,熟悉内容。

结合吟诵符号谱,要求学生反复读诵,读出平仄,读对高低长短,熟悉内容。

(此环节可以分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指名读。)

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教师给出提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释义,描绘画面,全班分享。

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

2.求助工具书。

3.结合声韵理解:入短韵长,高是强调,长是延展。

明确: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柳絮飞舞,落红飘动。寒食节时,春风吹得皇城里的柳枝微微倾斜。傍晚,宫里忙着赏赐蜡烛,蜡烛燃烧的轻烟散入了王公贵戚之家。

40、海滨小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海滨小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部编版的《海滨小城》是一篇老课文,它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编者引用这首美妙的儿童诗带我们走进了三年级第六单元的祖国山河。我们以聚焦关键语句感受壮美山河为题,对本课教学进行思考。第六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包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有: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时,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本文课题直接点明了要写的对象,本单元其中三篇现代文,三首诗歌。编者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体的写景文。《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雄踞在安徽芜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杭州西湖,《望洞庭》中的洞庭湖在湖南岳阳。《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海滨小城》在广西北海,《美丽的小兴安岭》在黑龙江中北部。祖国山河真是广大壮美!

《海滨小城》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有的老师理解为偏正词组海滨的小城,有的老师认为是并列词组海滨和小城。乍一听上去,似乎都有理由。但是如果你细读文本,仔细揣摩海滨和小城的分量,才能品味出两者是并列关系。同时,编者对语文要素的落地也做了很巧妙的设计。《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作用;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可谓是层层递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其实就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本课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厘清文本的叙述顺序。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表达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感悟具体的语言描写,了解课文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了解中段学情: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是由段过渡到篇。学习这个单元,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关键语句,所以对于什么是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有什么作用是不太明白的。怎么才能快速找到关键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寻找关键语句,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把关键语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聚焦关键语句。我们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后,在具体课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呢?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找到关键语句呢?

(一)寻找关键语句,深入文本

要找到关键语句,首先必须明白关键语句的含义:能表达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即整段话或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学生明白含义后,出示一个关键句很明显的自然段,以《海滨小城》的第四自然段为例,让小朋友找一找哪一句话能表达整个自然段的意思。再让小朋友到第五、六自然段去找相应的关键句。这样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关键语句的位置一般都是放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部分。

(二)借助关键语句,感悟文本

1.寻找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以《海滨小城》为例,我们已经找到第四段的关键语句是:小城里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如果把这句话浓缩一下,主要写了庭院的什么特点呢?其实就是:树多!由此可以推测,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围绕着这个特点来写的。第二句写的是各种树木;第三句写的是桉树香味飘得到处都是,言外之意就是桉树很多;第四句写的是凤凰花开得很茂盛,说明凤凰树很多树木多、桉树多、凤凰树多,不都是在说庭院里的树很多吗?而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海滨小城》中的第五、六自然段也可以迁移运用。所以说借助关键语句,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并理解段落意思。

2.关注关键语句理解文意。

除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段意,教师还可以借助本单元或者课外类似的结构的短文,来引导孩子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文意。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海滨小城》的课后习题。这个课后习题指引孩子们找到了最后一段: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由此我们发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这一单元应当重点学会的把握语言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最后一段的文本特点,逐步强化学生对全篇关键语句的印象。

3.围绕关键语句展开想象。

想要把自己的习作写得有味道,让人读起来印象深刻,我们需要用课文《海滨小城》为写作提供范例,探寻作者把小城树多这个特点写得有意思的句子。一定会有孩子说到这一句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就是作者将眼前看到的景象展开了想象,把凤凰花想成了一片片红云,而热闹一词突出了花开得多。肯定也有孩子说到这一句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看到了眼前的榕树,树冠展开,心里想到了绿色的大伞。吸收了课文中的写作智慧,学生就会在作文中有意识地仿照着写。

4.模仿关键语句小练笔。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语言,编者编写的教材初衷是这样的,所以语文老师也要秉承教材编写意图解读文本,从阅读到语用,这也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所以教师要关注课后安排专项练习(课后习题、词句段、小练笔),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促使学生来运用关键语句,教他们学以致用关键语句。

教学流程参考:

一、解题导入,地图回顾。

二、把握字词,书写指导。

三、朗读课文,体会美丽。

四、抓关键句,学习写法。

五、读写结合,语用训练。

41、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4.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5)指导读: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四、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2.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42、传统节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传统节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 10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3.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4.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节日呢?春节、端午、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每年都有

许多的节日,但各国家和地区的节日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吧。

节日源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一些流

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都已经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有了很大

的发展,这为节日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逐渐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活动、享乐活动等,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有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认读指导:传、舟、赏是翘舌音;乞巧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乞在语流中的变调;巷、祭二字容易误读,可以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祭扫加以巩固。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贴(贴花) 街(街上) 舟(小舟) 艾(艾草) 敬(敬爱)

转(转眼) 团(团结) 热(热爱) 闹(热闹)

(3)识字方法。

①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宵、饼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识记。

②利用熟字识记,贴、赏、宵、郎可以联系站、常、消、朗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祭、乞可以联系察、吃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

③生活识字,巷可借助地名识记,如南锣鼓巷,艾可结合物品识记,如艾灸。

(4)积累词语。

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转眼 团圆 热闹

4. 初读感知:初读课文后,我大致了解了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随堂测验

1. 比一比,再组词。

街(街道) 团(团结) 扫(打扫) 传(传说) 赏(赏月) 乞(乞讨)

行(行走) 困(困难) 归(归来) 转(转动) 常(经常) 气(生气)

2.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窗花 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乞巧 形容时间极短。

祭扫 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

登高 (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转眼 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叫登高。

团圆 (景象)繁盛活跃。

热闹 旧俗,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

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

品读释疑

1.展示第一幅图。(出示课件:与春节相关的图片)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1)这句话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预设:这句话介绍了春节时贴窗花,放鞭炮的习俗。

(2)过春节时,人们还会干些什么 ?

预设: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朗读指导: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时无比高兴的心情。

2.展示第二幅图。(出示课件:与元宵节相关的图片)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做些什么?

预设:看花灯、吃元宵。

(3)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街小巷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朗读指导: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3.展示第三幅图。(出示课件:与清明节相关的图片)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清明节。

小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习惯在这天扫墓。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2)雨纷纷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雨纷纷 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

朗读指导: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4.展示第四幅图。(出示课件:赛龙舟的图片)

过端午,赛龙舟,

粽香艾香满堂飘。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预设:人们正在赛龙舟。端午节。

(2)这天,人们除了赛龙舟,还会做些什么?

预设:吃粽子、插艾草菖蒲。

朗读指导:以热情和稍微紧张的语气读这部分内容,表现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

5.展示第五幅图。(出示课件:与七夕相关的图片)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1)这是什么传统节日?

预设:七夕。

(2)句中提到的美丽传说是什么?

预设: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个美丽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体现了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

(3)这句话写了什么?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这句话写了七月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资料链接: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希望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些瓜果乞巧,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朗读指导:要读出因牛郎织女相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6.展示第六幅图。(出示课件: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中秋节。

(2)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

预设:赏月、吃月饼。

朗读指导:要读出一家人团圆时热闹、祥和的气氛。

7.展示第七幅图。(出示课件: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节日?

预设:重阳节。

(2)为什么说重阳节,要敬老?

预设:因为重阳节在传承中发展,添加了敬老等内涵,重阳节时会举行许多尊老爱老活动。

资料链接: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又称为重九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敬老成为重阳节的一大主题。201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朗读指导:要读出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课文主旨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句式整齐,我们在诵读中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学习本课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积累了语言,并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课后作业

1.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写一写。

3.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43、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导语:

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克雷洛夫寓言:

是世界寓言创作史上最后一座高峰。最大的特点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讲寓言故事。

3、学习词语:

滚滚滔滔 木筏 抛开 生涯 蜿蜒 贯穿 贵妇人 鸭绒垫 胸膛 无忧无虑 代替 任凭 忙碌 哲理 遵循 安逸 尊敬 遗忘 应验 淤塞 青苔 芦苇 衰退 逐渐 一旦 懒惰

①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②交流难懂的词语意思。

懒惰:不想做事情。

遵循:遵照,遵守。(近义词)

遗忘:不记得。

安逸:安闲而舒适。

应验:预测变成了真的。

衰退:退化。

蜿蜒:本义是形容虫子歪歪扭扭地在爬,也用来形容河道、山脉、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贯穿:就是穿过的意思。

任凭:随便怎样,听凭。

淤塞:水道、小池塘被淤泥堵塞。

二、精读课文

1、齐读课文

思考:哪几节是池子在说话?哪几节是河流在说话?(关注:诗歌的押韵。)

1-6小节是池子说的话,7-8小节是河流说的话。(分别画上双斜线,分段。)

2、池子

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无忧无虑

是怎样的生活让他无忧无虑?

安闲地躺着

什么样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清闲的生活

池子认为做人应该如何?

要放松;不要忙忙碌碌;不要太劳累。

3、河流

河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不停地流动;抓紧工作。

河流认为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水要流动;不要放松自己。

4、结局

池子的结局:一年年淤塞

河流的结局:长流不断

5、小结

梳理板书:池子和河流的生活的状态、生活的观点、最后的结果。

生成寓意: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三、交流练习册习题

1、梳理池子和河流的观点、结果,故事的寓意。

2、判断对错

池子不出名是因为什么?池子很懒惰,不流动,最后消失了。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感受

本单元综合了三种形式的寓言,文言文、故事和诗歌。诗歌比较难读,作为略读课文,朱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朗读全文,重点交流难懂的词语;接着划分池子和河流说的话,梳理层次;最后结合课前的导语,抓住了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观点以及最后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寓意。这与前几课的教学过程相通,在略读课中更加精简,做巩固之用。

通过一个单元中三篇寓言的学习,学生对角色特点的把握更加精准,对寓意的感受更加敏感、丰富,能较好地掌握了单元训练的能力,老师越教越省力。

44、藏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藏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重点】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选择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写下来,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藏戏)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3.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分清内容的主次。

三、体会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3. 藏戏的产生,是跟唐东杰布分不开的,请你结合文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

四、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自由读第8-17自然段,把藏戏的主要特色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出示课件:感受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

(板书: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舞台:简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体会: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

演唱风格:不受时间限制。

3.思考:作者在描写藏戏的特色时,哪个部分写得详细,哪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7自然段,试着概括藏戏的特色。

(2)作者是怎样概括的?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齐读最后一段: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五、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1.小结。

2. 我国的戏曲文化丰富多彩,有许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你知道哪些?

4. 布置作业:你喜欢戏曲吗?选择你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写下来,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形成: 传奇

4、藏戏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特色:舞台:简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风格:不受时间限制

45、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围绕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为主题。《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为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病情,小病酿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课文以蔡桓公病死来结束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设计思路】

1、指导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关注语言表达,凸显文体征,采用角色驱动、朗读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加深对人物想法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做人要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全课以破解《扁鹊治病》千古之谜为情境,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体验人物的想法。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蔡、睬、烫、剂等字。理解并积累敷烫、几剂汤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想法。(3)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2)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新课。

3、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寓言故事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师:扁鹊的扁没有马字旁,也没有单人旁。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读题目)

师:请听老师读一下课题,扁鹊治病↗。你听出了什么?

预设:对扁鹊的不相信。

师:老师这样读是因为扁鹊犯下了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了解这个惊天大案吧,读准生字,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纠正学生的读书习惯)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能给大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扁鹊给谁治病?治了几次?结果如何?

预设1:扁鹊给蔡桓公治病。

预设2:治疗了三次。

预设3:蔡桓公死了。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案的最大嫌疑人扁鹊。好吗?

(PPT出示)扁鹊简介: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直到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师: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称的上名医?

预设: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师:同学们,望病人的什么?闻病人的什么?问病人的什么?切病人的什么?预设:望病人的脸色、精神面貌;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情况;切病人的脉搏。

师:作为一位名医,怎么会把蔡桓公治死呢?这节课文同学们都是老师请来的侦探,用你们的智慧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好吗?我先做一些准备吧!

板块二:检查预习(2分钟)

(PP出示)指名读:本课词语

蔡桓公 扁鹊 理睬 敷烫 骨髓 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敷①涂上 ②布置 ③足够。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板块三:学习课文(28分钟)

师:各位小神探,现在我们把第一次看病还原一下,探究探究吧!

1.补引语词指名读第一次:

(PPT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 )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知,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 )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各位小神探,名医扁鹊用什么方法诊断扁鹊有病?各位小神探,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来研读研读第二次和第三次吧!

(学生随机板书)

2. 补蔡桓公的话语,分角色读第二、三次。学生练习,全班展示。(出示PPT)(1)第二次: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说:寡人,无疾

师:蔡桓公的病情怎么会加重呢?蔡桓公在想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2)第三次: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说:

师:蔡桓公的病情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3.师:关于蔡桓公的病请扁鹊是这样解释的。

(出示PPT)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指名读

(2)师:左右回去后会怎么向大王说呢?

(3)师:大王听了后会怎么说?

板块四:归纳寓意总结全文(5分钟)(PPT出示)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

不高兴

第二次

皮肉

扎针

很不高兴

第三次

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觉得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机归纳板书:防微杜渐 讳疾忌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防微杜渐、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你明白了这则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预设:要听取别人的真确意见

预设:做事要防微杜渐,千万不可以讳疾忌医。

各位小神探,扁鹊治病惊天大案可以结案了,这告诉我们,凡事不但要注意细节,还要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伊索寓言》,你又能从中明白怎样的做人道理?

46、贝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贝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甲、骨等 15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甲、与、币4个字。

2. 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 朗读课文,能讲述贝的故事。

4. 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激发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难点】能规范、端正地写生字与。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温故知新,质疑导入

复习《树之歌》

1.复习用木作偏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

2.质疑导入新课。

用贝作偏旁的字有哪些?这些字大多与什么有关呢?

板块二:读读课文,认认字

1.读准字音。

重点:甲骨文、漂亮、当作、随身携带、损失

2.读出停顿。

重点:读好顿号之间的停顿。

3. 朗读课文,圈画贝作偏旁的字。

板块三:探究用贝作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主问题: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呢?

1. 了解贝字

图与文结合,认识甲骨文中的贝;

借助词语,帮助学生认识甲和骨两个字,了解汉字的演变。

2. 探究发现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3. 汉字有故事,讲述有方法。

板块四:汉字书写,我能行

1. 认读、巩固词语

2. 指导书写四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本课 15 个生字,会写钱、财、关、骨、壳5 个生字。

2. 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3. 根据偏旁猜字义、正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

【教学重点】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

【教学难点】了解王字旁为什么跟玉石有关?

教学过程

板块一:换语境认读,巩固词语

1. 认读两个语段,巩固生字。

2. 认读、积累词语。

换语境识字,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板块二:学以致用,汉字有规律

主问题:看图,猜一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1. 看图,猜一猜,自主发现规律。

2. 拓展词语,验证。

3. 质疑、解疑。

和玉石有关的字,为什么不是王字旁?4.学以致用,我会选。

要点:根据偏旁猜字义、正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

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

板块三:听汉字故事,感受汉字文化

1.虫的故事;

2.日的故事;

学生听汉字的故事,感受形旁表义及汉字文化。

板块四:汉字书写,我能行

1.认读、巩固词语;

2.指导书写五个生字 。

47、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统编教材中,《北京的春节》一课与人教版一致,在文后附了阅读链接。同样是写背景的春节,三篇文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教师如何利用好文后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习得写作的技巧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如何串联其中呢?

今天推送的是之前教六年级的一篇设计,现在有点小改动。我将三篇文本整合,采用一带多的群文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认为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年代的春节习俗,感悟人们对春节习俗的认同与怀念,唤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2. 学习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读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写的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春节。板书。)

2.交流自己过的年,有哪些习俗?(板书:我们的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意味着春天将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即将开始。过春节也被成为过年,今天,咱们一起去看看,同样是过年,不同作家笔下有何不同呢?

(二)引

1. 对于老舍而言,北京的春节是热闹的,难以忘怀的。课文中,老舍提到了老北京过年的诸多习俗,你们能不能将时间和习俗一一对应呢?(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2. 从这个表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持续时间长、习俗多、年味儿浓)(板书:年味儿浓)

(一)联

1.在老舍的笔下,老北京的春节是持久的,热闹的,充溢着浓厚的年味儿。那在舒乙和冰心的笔下,春节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其他两篇文本,勾画出文中提及的春节习俗。(生阅读两篇文章,边读边勾画。)

2.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要有详有略。在这三篇文章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呢?现在,请大家再次梳理三篇文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

3.交流学习单。从这个学习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三位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一个共同点。(年味儿浓)

4.讲解点面结合。

(1)PPT出示:在对环境和场面的描写中,详写和略写相结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点面结合。面就如我们描写整个星空,体现广度,点就如我们描写星空中的一颗或几颗星星,体现深度。

(2)举例讲解点与面。

PPT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3)找三篇文章中其他点面结合的描写。

(4)读一读这些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交流。更加突出年味儿浓。)

总结: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不仅从整体为我们呈现出春节的热闹场景,同时又以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年味儿十足。

5.纵观三篇文章,我们不禁发出感叹:过去的年味儿真浓啊!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共同营造出如此浓厚的年味儿呢?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总结:美食的诱惑、热闹的气氛、人们的重视。)美食的诱惑就是物,热闹的气氛就是要有过年的味,人们的重视就是人。(板书)

(一)创

1. 对比过去的年味儿十足,你们认为我们现在的年有何不同?(美食天天可吃、习俗变少、仪式感不强、人们不太重视)

2.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应该是最盛大、最热闹、最受人重视的,可咱们通过对比过去的年和我们的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我们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对这种现象,你想说什么?(生发言)

3. 是的,传统节日应该被我们重视。或是美食的诱惑,或是热闹而神秘的气氛,或是人们的期待,三者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年味儿,而年味儿就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板书:情)人、情、味、物,共同唤起我们记忆中的春节,唤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对传统习俗的怀念与传承,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48、白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白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金晖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有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与想象中仔细揣摩诗中重点语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白桦树图片。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查找白桦树的有关知识。

2.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谈话,猜想引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它吗?(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白桦。

2.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苏联的作家叶赛宁眼中的白桦呢?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叶赛宁(18951925),苏联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猜一猜,作者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结合学习经验进行猜测。

学生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白桦。看课题,猜想文章内容,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引读: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猜想,自由朗读课文,看看猜出了哪些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白桦树叶图片,瞧,小树叶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快来念一念!

第一组:毛茸茸、绣花、潇洒、朦胧、金晖、徜徉、白雪皑皑(指名读并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组: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桦和树木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抹可以做动作体会,明白是手部动作,强化记忆。

霞通过图片出示生字,记住偏旁。

朦胧绣都是用偏旁加上熟悉的字组成的新字,都是形声字。

穗与庄稼有关,用禾苗的禾做偏旁,右部结合图片识记。

把这些会写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过渡: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你们真了不起,相信读文章也难不倒大家。

指名读每一节。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主动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强化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白桦的色彩,白桦的挺拔,白桦的高洁。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了解诗歌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潇穗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拓展: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找一找,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字词,加强记忆;回忆诗歌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歌,读出韵味

1.轻轻读诗歌,想想写了哪些内容,用笔圈画。

2.抬头望去,窗前那棵白桦,多么漂亮,多么特别,你喜欢吗?与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你读文的发现。

3.学生汇报。

(1)第一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白桦总体上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特点?      

读这一节,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儿?

指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好一棵通体洁白的白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第二节写桦树的枝叶。

对枝头的描写,为什么是毛茸茸的?

(枝头未掉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

毛茸茸的,让我们想到了松鼠的大尾巴,在作者的眼中,毛茸茸的枝头像什么?

(雪绣的花边,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

指导朗读时毛茸茸雪绣的洁白的要读得轻柔些,绽要重读。

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雪后的桦树,展现着怎样的形象?(它傲寒挺立的形象。)

读出这种傲寒挺立的感觉。

(3)第三节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朦胧的寂静写出了什么?(白桦的含蓄)

从玉立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

灿灿的金晖,衬托它的绚丽辉煌。

闪着这一动词又突出了什么?(静静挺立的白桦有着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4)第四节写朝霞的映照之下的白桦。

姗姗来迟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

读出这种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与想象中揣摩,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又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

2.拓展:这段时间,我们阅读、收集了许多诗歌,还做了自己的诗歌摘抄本,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诗中走出来。同时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通过摘抄诗歌,试着当小诗人写写诗的活动,激发学生喜爱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

白 桦

外在    洁白

      傲然

内在    静中有动

      形态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