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1、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傍晚,鸟儿归巢,似乎飞倦了,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远远看去,就好像太阳落在鸟背上一样。夕阳不仅斜照着归飞的鸟,还照着晚江以及芦苇;鸟儿翻飞,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远远看着,就仿佛太阳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

鸟儿倦了,驮着斜阳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双翅一翻斜阳掉江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而妆红颜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芦苇拟人化,富有情趣。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诱人瞩目,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飞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相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漆黑的夜色,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那么通过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不禁叫人浮想联翩: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斜阳的照射,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2、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3.《望庐山瀑布》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3、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1.《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4、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之处。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优点: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品读、齐读等多种方式 ,起到巧读促悟的目的。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犹新。

我在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并向专业人士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预习是上课前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 ,为上好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节省了时间,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它的遗憾之处,才会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执教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也不乏缺憾之处。

1.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自主意识明显不够,教师急于求成。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评价语言过于单调、简单。3.现代技术的操作水平略逊一筹,有待加强。改进措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5、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评课笔记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评课笔记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理解】

李白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喝酒,一个是旅游。他很多出名的诗作都是在旅途中写出来的,庐山是李白最喜欢去的地方,他一生曾去过三次庐山,这一首《望庐山瀑布》是他第一次去庐山游玩时写的诗。

公元726年,李白当时在庐山附近小住,被时时传来水流撞击岩石的声响吸引住了,李白十分好奇,决定亲自去看。庐山的西北方有一座山峰,远看就像香炉一样。

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飞溅起的水汽蒸腾而上,香炉峰仿佛是座顶天立地的香炉,里面升起的团团紫烟,而瀑布就像一条白色的绢绸悬挂在山前,李白被这样美景震撼了,感叹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再近些,那瀑布就跟从天上直冲下来一样,翻滚着白色的浪花,气势磅礴,让人恍惚以为是天上的银河泻落人间。这可真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静静地站在庐山脚下,久久不能回神。

【朗诵指导】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诗。一般来说,整首诗都会遵循同一个朗读节奏。但这首诗有一点特别,它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都是按照2212的节奏来划分的,唯有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同,因为三千是一个数字,尺是一个量词,不能拆分开,所以这句是按照2221划分的。

李白写诗最擅长的方法就是化静为动。今天我们要学到的朗诵方法就是live photo法。live photo法就是把静态的小图片变成动态的小视频。我们就结合《望庐山瀑布》看看李白是怎么运用这个方法的吧!

生让香炉充满了生命力,一缕烟正从香炉峰里飘散出来。挂化动为静,把咆哮的瀑布变成一束白绸,倾泻而下,谁能把这巨大的瀑布挂起来了?当然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诗人对自然力量赞颂的感觉。

飞凸显水流之急,把瀑布水流之急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表现出山势之高。疑是把整首诗变得丰富多彩,既让人印象深刻,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李白只用了这几个字就把动态的庐山瀑布描绘了出来其实,李白在写作这首诗时,只有二十五岁,喜好旅行的李白,阳春三月从三峡东下,沿途经过荆门山、江陵、庐山,一路到金陵,可谓是赏遍了祖国的四季风光,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把李白的年轻气盛、豪迈洒脱的其实读出来。

图片​

其实,在李白这首诗问世之后,有不少诗人也慕名前往庐山,却很少有人再写庐山了,毕竟李白的诗作是很难超越的。但是中唐时期有一个叫徐凝的诗人也写过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6、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在随文识字中读懂课文,利用图片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有趣的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让孩子一节课都置身于大草原这个情境中,学习兴趣高。

3.巧妙地运用了随文识字,利用字源、组词、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生字。

4.对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诗歌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可以运用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天苍苍,野茫茫。

5.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在生字的书写上,如果能范写结构相同的苍、茫二字,对比两者的异同,就能进一步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

7、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评课稿听课笔记

我是第一次教,胆颤心惊。教此课,我不能只教这个内容。安徒生为什么要创作这篇童话?我在《安徒生童话全集》中找到这样的资料:

这篇童话发表于1846年的《丹麦大众历书》上。安徒生在他的手记中写道:我在去国外旅行的途中在格洛斯登城堡住了几天。《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在那里写的。我那时接到出版商佛林齐先生的信,要求我为他的历书写一个故事,以配合其中的三幅画。我选了以一个穷苦小女孩拿着一包火柴为画面的那张画。这幅画出自丹麦画家龙布(T. Lundbye,1818-1848)的手笔。

关于安徒生的这一童话创作,还有如下的资料: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格洛斯顿城的朋友们再三邀请安徒生去那里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冲冲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在格洛斯顿城,他看到马路旁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到来的条幅,书店里摆满了他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他要体会一下城市里的圣诞节气氛。

然而,就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回顾:寒冷、贫穷、饥饿、孤苦

2、小女孩不敢回家,为什么?

因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会被爸爸打。(挨打)

因为小女孩家里的房子有很大的裂缝,要用草和破布堵住。(家徒四壁)

小结:从文中找句子,来认识小女孩,感受她的生活。

3、五次划火柴

(1)大火炉 (2)烤鹅 (3)圣诞树 (4、5)奶奶

二、围绕划火柴,展开想象

想象的方法点拨:联系上文的句子,得到启发进行想象。

1、大火炉

(1)朗读相关语句

①描写温暖的语句: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②描写寒冷的语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2)结合这些语句,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会想些什么?

我的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现在终于可以暖和一下了。

有了大火炉,好像把我带到了温暖的春天。

好暖和,好暖和!让我把它带回家,让家人也一起暖和一下该多好啊。

多么暖和的大火炉啊!我先把我的小脚暖和一下,再把它搬回家,这样的话家里就会像春天一样温暖。(组合前面几位学生的发言,说得更流利完整。)

(多花时间点评前几位学生的发言,为后面的学生表达提供扶手。)

2、烤鹅

(1)朗读相关语句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沙那么透明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2)此时她会想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联系前文。)

哇!好香的烤鹅啊,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

这只烤鹅看起来真好吃!如果我把它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多好啊。

我们一家都可以填饱肚子了。

引:身体变暖了,肚子填饱了,此时小女孩会想些什么呢?

3、圣诞树、奶奶

(1)朗读第7自然段。(老师引读、共读,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

(2)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颗星星指的是谁呢?

小女孩。(作者的暗示)

(3)为什么小女孩每次只划一根火柴?最后划了一大把?

①为什么只划一根?找到相关的语句。

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他。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其中,终于一词,体现了她再三思考,舍不得。)

②朗读指导: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停顿,语气,重音)

③现在,她把一大把火柴全点了,说明什么?

说明她很喜欢奶奶。

说明她很喜欢她的奶奶,她想把奶奶留住。

师引:是啊,与前面的大火炉、烤鹅、圣诞树相比,奶奶是最重要的。所以此时她不顾一切,划完了所有火柴。(板书箭头:一个比一个重要。)

(4)学生站起来,朗读第8自然段。

(5) 老师接读第9自然段。

师:为什么小朋友们为我鼓掌?

从老师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奶奶的不同,比以前更美丽。

通过老师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她们真的飞走了。

三、探讨小女孩的结局:幸福?可怜?

1、作者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来写。最后奶奶把小女孩带走了。这意味着小女孩怎样了?

小女孩死了。

师:作者通过不断的暗示,让读者体会到小女孩的结局。

2、理解两个幸福。

①朗读最后一段。

②曾经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大年夜的完善,小女孩擦亮火柴看到的一切。

第二个幸福,指的是什么?

小女孩死了,她再也感受不到人间的痛苦。

小女孩见到了奶奶。

3、到底小女孩是可怜,还是幸福?

幸福:小女孩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一切都是幻觉。

可怜:世界上没有天堂,都是自己的幻觉。

幸福:她留住了自己的奶奶。

小结:将来再读到这个故事,或读到更多的故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8、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积累生动语句,感知语言形象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树林和鸟》。

师:什么样的树林?(出示:雾蒙蒙的树林)

齐读。

(出示: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齐读。

师:树林里还散发着一种气息。(出示:草木气息)

师:什么样的草木气息呢?

苦苦的草木气息。(出示: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2.课文中还有谁呢?

生:父亲。

师:父亲是怎样的呢?

生:兀立的父亲。

师:什么叫兀立?

生:直立。

师: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一动不动。直直地站立的父亲。

出示: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齐读。这个父亲的形象就鲜明了。

3.课文中还写了一只鸟。它是怎样的呢?

生:舒畅地呼吸着。

师:什么叫舒畅的呼吸呢?(出示: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师:这样的呼吸说明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舒服、愉快、自由自在的、快活的。

4.课文中写了父亲、树林和鸟,与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一样。这些词语前都加了很多形容词,这些人物、事物形象就更鲜明了。

比如:天上挂了一个月亮。挂着一个怎样的月亮呢?

生:像小船一样弯弯的月亮。

二、聚焦对话,感知形象

1.轻声读一遍,读后坐好。

2.你们读得懂吗?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

在这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 。(板书)

生: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走过。

师:他们去干什么呢?

生:去找鸟儿。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去找鸟儿。

在这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 看鸟 。(板书)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走过,去找鸟儿。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走过,去找鸟儿,听鸟唱歌。

课文除了写一个春天的黎明,还写过了几天。(板书)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 。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鸟最快活的时候,最容易被打中。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黎明时的鸟,容易被打中 。

3.课文讲了几件事呢?是围绕课文的哪一句话来写的?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最重要的是哪一个词?

最喜欢。

师:三个字下面加重点符号。

齐读板书。

读懂了吗?所谓读懂,就是要抓住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4.这两件事是由父亲和我的对话来写的。下面我们来读读,父亲和我的对话。

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我的话。

师读旁白。

随机点拨:喃喃就是轻声地说。

5.我没有说话,我听懂了什么?

鸟的气息是捂着出来的。

大家把捂圈出来。

鸟在树上抖动羽毛。

大家把抖圈出来。

6.这些都是关于鸟的知识,也就是鸟的习性。课文是一句一句写的,我们是一段就写好的。你能想象父亲一句一句说话时是什么表情吗?

生1:严肃。

生2:开心、骄傲。

生3:自豪。

生4:轻柔的。

7.父亲是和蔼地亲切地看着我,一句一句地说的。我们想象父亲的样子,再说说好吗?

引导学生再读父亲的话。

8.课文写两件事是通过什么来写的?

对话。

所以写文章、写事情可以通过什么来写呢?

对话

9.所以小作者有了感受。(出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为什么父亲是这么说的?猎人是什么?能找到猎物,并打下来。

三、理解阅读,感知情感

1.请你在文中找父亲像是猎人的线索,并用符号画下来。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用心默读。

请你先读一读,然后来解释一下。

生1:父亲知道鸟有气味,他像猎人一样,知道鸟有气味。

生2:他知道黎明时的鸟翅膀是潮湿的,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3:黎明时所有鸟要抖动羽毛,有湿气。他像猎人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谁还来说?

生1:每一条张开喙的深深地呼吸着。

他像猎人一样有一双顺风耳。

生2:他知道鸟什么时候会唱歌。

他像猎人一样,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生3:一群一群过夜。

生4:父亲说他生怕惊动鸟。像猎人一样不惊动猎物。

你太有经验了!课文中还写一处悄悄的。

师:凝神静气。

师:你们所有讲的都证明了一点:父亲就像一个猎人。

3.哪里证明了父亲不是猎人呢?

生1: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猎人看到鸟最快活不会感到快活。

生2: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总容易被猎人打中。如果猎人,就会把鸟打下去了。

4.(出示四句话)羽毛捂得热腾腾的。

看看这四句话,猎人只会说什么呢?

生齐读四句话。

5.(出示课文插图)父亲像一个

生1:父亲就像一个凝神静气的科学家。

可以把父亲比作物吗?

生2:父亲就像一棵树。

生3:父亲像一棵树,因为树很了解鸟。

总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棵树,那么人类就像一片树林。鸟儿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9、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变序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结尾段切入,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和领悟。

第一次尝试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由我来带领学生欣赏小兴安岭春天和夏天的美景,总结学习方法后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秋天和冬天的景色。但后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设计,教师讲解过多,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较少。因此,在磨课团队老师们指导下,我调整为采用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三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时,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对重点词句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并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最后总结文章写作的顺序。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循序渐进地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以改进,争取给学生呈现更加精彩、更加高效的课堂。

第二课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复习巩固生字词,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中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家乡四季的美景。

教学反思2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2018年审定的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第20课的内容。该篇课文先总的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树多的特点,再分别从一年四季展开描写各个季节的特点,最后再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和宝库。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一篇很适合上公开课的文章。

在这之前,我和往常一样,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来准备教案和课件。在另外两个班级磨课,修改不完善的地方。教案无可挑剔,课件精美可观。但我知道,我肯定上不好这一节课,因为我并没有走进这些文字,欣赏这些文字,沉浸在里面。我只是按部就班,熟悉套路,完成任务而已。

如果作为教师都不能被这些文字感染,那如何去带动孩子们呢?果不其然,当我正式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参与度极低,毫无情感的波动,在自主学习环节,举手回答问题,能够给予老师反馈的同学更是寥寥可数。对于祖国的这种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也没有被激发出来。我尴尬地走完了全程,可以说,这是我这么久以来第一次这样上完一堂课。

课后我不单单很沮丧,内疚的情感成分占大多数。去年我主写了个课题,是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当时写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还十分自信,因为我的每次课堂,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很足。孩子们都能或多或少在课堂上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渗透。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不禁深思起来:在什么时候我已经丢掉了这个最宝贵的习惯呢?!哪怕把教材分析得再透,教案、课件做得再好,如果课上教师平铺直述,毫无情绪起伏。亦或者只是声音抑扬顿挫,没有得到情感升华,这对听课者,是一种枯燥的折磨。这是语文课堂的大忌。

所以结合所有听课老师们的意见,我写下了这篇教学反思。这让我铭记,这样的错误,不能延伸,要及时改正,不断总结,从失误中总结教学教法,或许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方式吧!

10、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解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全诗的意境整体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情欲浓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潋滟、空蒙这两个词语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学诗句时,借助音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景的遐想。更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一比做好铺垫。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版块,视频导入、初读感知、品悟积累、再识诗人、总结回顾,各板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在一次次想象体会中走近西湖、走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爱怜。诗人苏轼在第二单元和学生初相识,在第六单元和学生再相遇,于是对诗人有了一个初识和再识的版块,再识的部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些难度,走近一首诗还得走进一个人,课堂扩展了《饮》的其一,还有这首诗和诗人之间的人生关照,让学生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

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学生不易觉察的具有语文学习的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与平常处见奇崛。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

在备课过程中很感谢两位教研员老师于老师、阎老师拨云雾 ,指方向、名目标、给方法,一次次耐心指导,感谢李校长每一次的鼓励与指导,也感谢身边同事的无私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要收藏,希望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旅行。

11、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一组祖国美好河山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课前我们欣赏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选择去哪里?

生1:我会选择去大海。

大海边,大海你去不了。(师及时补充)

师:为什么选择去大海边?你想看什么?你能说说吗?

生:我想看到大海与蓝天相连之间的船只。

师:很好,有想法!

生2:我想到山峰上去,从山顶上往下看风景。

师:不错。

生3:我想到草原上去,去看看动物在草原上到底在干嘛?我还想去草原上骑马。

师:嗯,策马奔腾,那简直是太爽了!

生4、5、6:我也想去草原,去看看草原上万马奔腾,还有看牛羊吃草。

师:瞧!咱们的小手好多好多啊,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旅行是不是?

师: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一个喜欢周游天下的人。他字太白,号谪仙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呼:李白。

师:对呀,他就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同时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今天我们就追随李白的足迹,一起游天门山去。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心领神会)

师:对,远远地看。看什么呢?

生:天门山

师:既然是远远地看,那我们的声音就得放出去,就应该读出向远看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遍,齐。

生:望-天门山

师: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天门山在哪里?

2:天门山上有什么?

3:李白在哪里望天门山?

4:天门山上的景色怎么样呢?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师:好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但是,学之前首先要学会怎样去读诗,怎么样读呢?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强调自由读,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摇头晃脑的读,有抱成一团的读,那有没有谁来展示一下呢?

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谁来评一评?

生1: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断句。

师:(故作惊讶状)哦,那你来试试,把他的断句读出来好吗?

生反馈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生2:他刚才重音没有读出来。

师:嗯,也就是说停顿有了,重音却没读出来,那你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生抑扬顿挫、激情高昂地读。)

师:同学们,他读的好不好啊?

生大声呼道:好并且掌声鼓励。

师:看着你们读,杨老师心里痒痒的也想来试一试,你们来评评,杨老师读的怎么样吧?

(师范读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啊?(生大呼特别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你们学着杨老师的样子再读一读,好吗?(生大声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反思

一次我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因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首唐诗,所以我草草地备一下课,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正当我讲的尽兴时,一个学生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路:老师,天门山高吗?为了突出下面我要讲的气氛,我不假思索地说高,太高了,不然就叫天门山了吗?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高高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并画出了长江的走势,学生都很赞叹地点了点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芜湖,并有幸目睹了天门山风姿,想象着当年李白乘舟欲行的豪迈,我亲自爬到山顶上,没一会,只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爬到了山顶上,感觉这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高,但为什么李白写的那么有气势呢?观察的角度不同,当年李白是乘船,现在你在山顶上,感受当然不一样了。一个同事提醒了我。于是我下了山,租了船,重温了一下乘舟将欲行的感觉。此时,我想起了我曾和学生讲过的天门山的事,一种愧疚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想想自己参加工作也已经十多年了,教育教学中,我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所以心里一直很坦然,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优异的成绩,但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可自从我教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并亲眼目睹天门山的风姿时,我的心里就觉得很愧疚。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需要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

12、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多音字及近反义词

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多音字及近反义词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荣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多音字:

尽jǐn(尽管)jn(尽头)

溜liū(溜走)li(眼尖手溜)

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反义词:

斜正 扁圆

13、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课堂笔记

雪梅翻译: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雪梅主题: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雪梅鉴赏

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

14、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5.《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6.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15、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课外拓展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课外拓展

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一叶知秋

与梅花有关的四字词语:

暗香疏影 驿寄梅花 傲雪凌霜 雪胎梅骨 不畏严寒

有关梅花和雪花的诗句: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6、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

这是一首散文诗。

赏析诗句:

此诗形散而意浓,意境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本诗分为两段,只有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夕阳掉在江上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诗歌中:归鸟、斜阳、双翅、芦苇、红颜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风光图画,自是可人之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江边秋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现代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如此美景带出学生思索诗歌的描写笔触。

2、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让学生以小组组队的方式进行朗读互助,互比,使得学生朗读诗歌时字音准确,字句通顺;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认识生字,理解本诗。

3、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让学生表达出喜欢的诗歌以及原因,进行全班交流

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生:鸟儿归巢,倦了

驮 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思考问题

师:本诗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用拟人的方式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和生气

5、整体感受诗歌的内涵

从诗中描绘的景色来感受作者务必欣悦的心情,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描绘、想象来写出秋晚的江上的美;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去感受秋天,想象秋天,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书设计

鸟驮着夕阳

翻双翅

白色的芦苇

妆成 红颜

17、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师:点苍山山脚下有一棵大青树,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大青树下的小学》。

师:课文写的就是云南。看插图,衣服一样吗?白族在中秋之夜走月亮的一种习俗。

读题,打开课文,找出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走月亮。

生:第三自然段:这时候走月亮。

师:一起读。

师:什么叫走月亮?

生:就是在月光下散步。

所以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读第一段。引读第一二段。

读了这两段话,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柔和、明亮的月亮;像是被洗过一样的月亮。

师:那是非常明亮的。非常美丽。

生:像盘子一样圆的月亮;一个闪耀的月亮;仿佛是用圆规画的一样圆。

读课文。

师引读:月亮升起来了,它就照亮了

照亮了整个的村庄、整个的山村,整个的世界对吧?

师:从天上往下照,从远处照到了近处,一连用了4个照亮了

再读句子。引读,这时候

师:走月亮,不是我一个人走,而是我和阿妈一起走。这句话还出现在哪里?

第五自然段,在哪里走月亮画出在溪水边

师:他们曾经在哪里走月亮?生:稻田里、村道里、果园里。

师:都是走在田地间对吧?

师:这是第三次出现,还有吗?看看文章的结尾。

在月夜里。

师:我们来看走月亮,我和阿妈走在月光下,走到了溪水边,我们走在田地间,走在月夜里。

师:你看,走月亮,走到了溪水边。看到了这样一条小溪流,生读文。

读了这一段,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条小溪?

生:一条在月夜里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流进了一个个小水洼。溪水倒映着天空上月亮和星星的倒影;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映射着月光的一个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山山草和野花长在溪边,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那里那里好多的月亮跟着水流在流着,还有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引读课文。生个别读,读出月光闪闪的小溪。

走在这样的小溪边,心情怎样?再读课文。

师:有一个同学说,这段话写得真美,但是有一个字用错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应该用什么字?飘。

流着香味不是用错了吗?

生:扑鼻而来,一直没有断;山草和野花、落到了小溪,带着它们一起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和溪水融为一体的,溪水流到哪里,它们的香味也就流到哪里。

师:香味是闻到的,水流是用眼睛看到的,叫视觉。香味只能用闻,是嗅觉。飘着香味,香味就是山草、野花的,而流着香味,香味就是小溪的了。一个流就把你的眼睛和你的鼻子打通了,融为一体了。

所以这条溪不仅仅是小溪了,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字?香溪。

师:这条小溪还流着月光,月光只能看见的,现在不但能看见还行,还能用手摸得到了。

这个月光不是月亮的,现在成了谁的?小溪。

所以小溪还可以叫什么名字?月溪。

用了一个流字,小溪就成了香溪、月溪。美不美?他故意用错了一个字就有了诗情画意,一起读。

那位同学说这里还用出了一个字,怎么可以用抱?倒映在水里应该用映。

生:写出了可爱的小水塘,要是用抱的话就可以形容出它的可爱。

生:拟人的手法。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

把月亮当作小娃娃,对了,那个水塘就是妈妈。

妈妈抱着一个孩子,这样的一个情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美好的、温暖的、很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

18、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及反思

这篇课文的层次很丰富,从老师的板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行文思路,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学生学习的思路。

首先是时间的梳理,朱老师在这里梳理出四个部分:潮来前,潮来了,潮近了,潮退了。

接着,进入课文学习时,通过一个核心的问题贯穿始终:从哪些方面,来写出怎样的心情。这是梳理课文、深入读文的一个切入视角,也是对学生写作的方法指导。

从2-4自然段,每一段都由这个问题来推进。观潮,最重要的就是视觉和听觉这两个角度的感受,学生以此为抓手,来归类找到相关的语句,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取出关键词,从而顺势进行有坡度的背诵指导。

朱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这是对课文更宏观的,更深入的感受。学生试着从某一个方面的纵向关系来看,再逐步将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剖析,比如:描写的视角的增多,对情感递增的表达作用。这种思维的方式越来越高阶。

除了对课文的精读,对结构的梳理,对写法的剖析,朱老师一直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运用。在背诵3-4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导游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图文结合,将内化的语言在相对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中进行自由地输出。

最后,课堂中老师充分将书后练习,练习册习题融入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效益大大提高,学生做起作业来轻松省时。天气很热,老师很可爱,除了语言,还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的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轻松,扎实而有效。

19、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图片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0、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21、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7课,单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学生广泛地提问题,鼓励大家多提问题,可以从整体和部分提出问题,第六课《蝙蝠和雷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启示提问题。本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会筛选问题,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问题。

本课有以下特色:

一、课堂处处渗入学法,适时小结。通过学生在第一节课整理的问题清单,总结出学生提出的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决不作为班级重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帮助的问题和带给大家启发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进。在本课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复习字词,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的读音潜的读音,和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善和奥。第二环节:从上节课小组整理的问题清单开始,总结学生提问提的三种情况,并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筛选小组问题清单。第三环节:进行班级问题的筛选,筛选出两个问题作为班级的重点问题进行解决。

三、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本课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按照老师总结的筛选方法进行小组清单的整理,筛选出小组认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两个问题。然后让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小组为什么这样筛选。从而拓展了筛选方法,总共有四点:1.字词类问题能借助资料或工具书的问题进行剔除。2.通过读课文,当时能解决的问题剔除。3.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小问题归纳在大问题里。4.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留存。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方法,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都自行解决。

四、朗读指导处处有,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情感。在本课中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读,体会20世纪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朗读中,加入评读,当学生读的好的时候,及时评价。当学生读的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范读进行引导。

五、课外拓展及时补充,让学生拓展知识。本课中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这句诗比较难理解,我引出它的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这句诗再联想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用这首诗来形容?学生自然很好理解。用这句诗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速度快,成就多,范围广。本课最后我给同学看了一个小视频,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其中无人驾驶的熊猫公交车让学生看的惊讶不已。

这堂课在平行班上过一次,此次是在家长开放日又在本班上了一次,今天,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发言了一次。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家长的反馈也非常好,其中一个家长在家长会反馈到:感觉现在的教学不再像以前家长那个时代传授式教育,现在的课堂是启发式教育,更强调的是核心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个家长的反馈,我感觉现在的家长也都是与时俱进,很会评课。作为老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2、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因题质疑,感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出示图片)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吸引我们去读课文、找答案。请认真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想这个问题。

(生自读)

师: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

横七竖八 许多绳子 系着铃铛

(生读)

师:这组词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系着铃铛的系读j,是打结、扣的意思,所以,系鞋带系着围裙把领扣系上中的系都读j。除此之外,一般都读x。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呢?

生:课文中表示屋子里乱糟糟的,有许多绳子。

师:绳子很多,很杂乱。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真是一个好办法。这一组词语,说明实验准备充分。

(出示)

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响个不停

(生读)

师:文中说蝙蝠在什么时候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

生:在蝙蝠的嘴被封住、耳朵被塞上的时候,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这是科学家做的实验,语言简练而又生动。

(出示)

反复研究 实验证明 揭开秘密

(生读)

师:反复研究懂吗?

生:失败了再重新开始研究。

师:一次又一次研究,就叫反复研究,最后揭开秘密。

(出示)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生读)

师:谁知道无线电波和超声波的不同之处?

生:无线电波是电磁波。超声波在文中是指蝙蝠发出来的声音,我们耳朵听不见,它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师:说得真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查到的资料超声波是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的声波,我们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20000赫,低于20赫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叫超声波,我们人类听不到。无线电波是电磁波,速度和光一样快,用于广播、传输电视信号、通信。明白了吗?

(生齐读以上四组词语)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上蝙蝠探路雷达启示等词来说说。

生: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就更安全了。这是科学家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得到的启示。

师:真了不起。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

(出示)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读)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

生:提问。

师:对,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标。

二、关注内容,学会提问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的问题,准确地说是针对题目来提的。我们还可以就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段落来提问。比如,课文第6自然段的左侧空白处有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读?

生:(读)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师:谁来告诉我,这是针对课文中的什么内容来提问的?

生: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中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来提问的。

师:对,就是这句。那么,你会针对课文的内容来提出问题吗?比如读到第3自然段时,哪些地方让你有疑问呢?

(出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生默读)

生:蝙蝠这么厉害,难道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生:蝙蝠从来没有跟其他东西相撞,为什么呢?

师:真好。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蝙蝠有什么魔法吗?极细的电线都能避开,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蝙蝠竟然这么厉害,到底是为什么呢?提问的时候可以用上有什么怎么做到的为什么等词。

三、聚焦写法,学会提问

师:从课文的内容来提问不难,难的是根据课文的写法来提问。写的时候用到了无论即使也这些关联词。用上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这就是一个从写法上对第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生:用上这些关联词,强调了蝙蝠身体非常灵巧,本领非常大。

师:刚才是从关联词来提问,还可以找什么来提问呢?比如,第3自然段中有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反问句,你能从写法上来提问吗?

生: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

师: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反问句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知道答案,我们就不讨论了。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作者不说其他东西,只说一根极细的电线,你有问题吗?

生: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一根极细的电线?

师:掌声送给他!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的。还有吗?

生:避开极细的电线,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

师:这个问题好!再来看第2自然段,你会针对写法来提问吗?

(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读并提问)

生:这里为什么要自己问自己答?

生:老师,我来说,因为这样写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师:你们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针对写法来提问,可从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等方面来考虑。

师:为了弄清原因,科学家做了实验,默读第4、5自然段,试着填写表格。

(出示表格,生自学,同桌交流)

师:第二次实验方式是什么?结果呢?

生:第二次实验方式是塞上耳朵,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那第三次实验方式和结果是什么?

生:第三次实验方式是封住嘴巴,结果也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真聪明。同学们,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合在一起才写了4行。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而后面两次合起来才写了4行?

师:可以。

生:为什么第二、三次实验要合在一起写?

师:真好。答案谁知道?

生:因为这两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合起来一起写。

生:第一次主要写做的实验是怎样的,特别是准备工作,所以要具体一点。

师:是的,第一次具体写做了什么准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有什么好分别详细写的呢?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详略得当。这样写之后,就非常清楚地得出了如下结论

生:(读)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这是第7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谁能说说是怎样配合的?

生:蝙蝠的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前面的障碍物就会反射到蝙蝠的耳朵里,然后蝙蝠就会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掌声送给她。

(出示)

师:第8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默读)

生: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就会看到并调整飞行的方向。

(师出示)

生: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是怎样工作的,这两者很相似。

师:工作方式相似,写法也相似,我们一读就懂。

四、联系生活,学习提问

师:读读课文后面的第二个问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

(出示)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读)

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提出问题。

师:是的,这是从得到的启示来提问的。这个不难,比如,这篇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这个方面来提的,谁来读?

生:(读)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

师:这就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提问。

生:(读)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师:针对启示来提问,你们觉得难吗?

生:不难。

师:提问有三个角度,分别是内容、写法和启示。

五、当堂练习,迁移运用

师:默读课后练习,试着提问。

(出示《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师:认真读,找到你想提问的那个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把问题写下来。

(生读、写,然后交流)

生:为什么它们长在泥土里却不是根呢?这是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

生: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用上不是而是,强调了什么呢?这是针对写法提出的问题。

生:变态茎,还有哪些呢?这是针对启示提出的问题。

师:很好。我观察了一下,从写法上来提问,你们感觉比较难。既然有难处,老师就要帮帮大家,跟大家分享根据写法的提问。它们躲在泥土里,躲用在这里合适吗?

生:很合适,这个字让人觉得它们很可爱,写出了独特之处。

师: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变态茎分好几种这句话写的。

师: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呢?

生:总分的构段方式。

师:怎么要举那么多例子呀?

生:因为它们都是变态茎。

生:因为这些茎形状不同,名字不同。而且,举了例子,我们就有印象了。

师:会问,还会答,真好。学了这篇科普小品文,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还尝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去提问。同学们,我们既要勇敢地提问,还要会问、善问,从不同的角度去问。阅读时可以问,阅读后可以问,阅读前看到题目也可以问。古人说得好

(出示)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生读)

师:是啊,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进步。好,祝大家天天有进步!课后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运用今天的提问方法,去阅读《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二是整理今天从三个角度提出的问题,试着自己来解答

23、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教学反思2

像这样的经典文章,在小学能读,放到初中也能读,在备课的时候就一定思考一个老问题:用文章(课文大多是单篇文章)的方式教还是文学的方式教?

因为这篇课文被放在这个单元的这个位置(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我毫不犹豫决定用文章教学的方式来教,课时有限,就要取舍,因此我把教学的目标依然锁定在单元目标内,还是运用本单元前几课一直在练的方法,梳理作者的写作顺序,品读词句时着重于用五官感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像这样的文章,在语言风格和人物情感层面,孩子们能理解到哪一个层次,是有差异的,但了解行文顺序,知道作者写了哪些画面,对繁星有什么样的感情,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

上这一课时,环节、提问大都沿用了空中课堂的设计,尤其是对文中所写三个看星时间的背景说明一说出来,孩子们对为什么第三段写得最为具体,此时对繁星的情感又有了什么变化,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问星星在天上,人怎么能在星的怀抱里时,一个孩子回答:虽然星星离得很远,但在作者心里,离它们很近很近,有了星星的陪伴,他就不再孤单了。回想这个回答时,我又突然想到,其实这课中三幅繁星满天的画面,不也是有着由远及近的变化吗?密密麻麻的星星是远的,只能感觉到多;光明无处不在尽管微小,却已比童年时看到的星星更亮,我也看得更久;摇摇欲坠一直到星的怀抱繁星于我已越走越近,走到我的心底深处去了。

24、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傍晚,鸟儿归巢,似乎飞倦了,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远远看去,就好像太阳落在鸟背上一样。夕阳不仅斜照着归飞的鸟,还照着晚江以及芦苇;鸟儿翻飞,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远远看着,就仿佛太阳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

鸟儿倦了,驮着斜阳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双翅一翻斜阳掉江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而妆红颜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芦苇拟人化,富有情趣。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诱人瞩目,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飞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相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漆黑的夜色,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那么通过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不禁叫人浮想联翩: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斜阳的照射,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25、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感受:

1. 说课老师直切主题,提问:对于梅兰芳,你有什么了解?通过读关键词的方式,让孩子大致了解了梅兰芳的个人信息和时代背景。

2. 时光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落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时光轴运用串联事件的方法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几位站起来回答的同学表述得都非常清晰。

3. 说课老师还进行了方法迁移,从课文到写作,写事作文,我们可以学习课文中归纳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事件梳理。

4. 后半部分教学中,说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字词或者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提问,为什么梅兰芳要拒绝演出?说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6. 联系《孟子》电影《梅兰芳》丰富学生课外积累。

7. 归纳自然段段意,理出关键事件,最后串联起来。一切都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

26、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7、四年级上册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评课稿听课记录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读提示当中,把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放在了前面,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只有想一想诗的意思以后,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开始有感情的朗读是假模假式的。(理解后再感情朗读,铁律)

这篇课文和单元要求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无关,和单元人文主题高相关。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追寻这个诗眼,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都有,第一节是比喻,追求的热切,第二节是追寻过去的荣光,最后一节是追寻内在的精神,延安精神。除了这三个小节,另外的是写了什么呢?写了新与旧的对比,写了外在与本质的区别。这里在追寻的是内在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理解到这个层面以后,我们才可以有感情地朗读,美美地读出来。这个文本属于抒情文本的读写,我们从家国情怀、家国大义这样的大概念中可以概括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2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2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这四幅画面中,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又是动景,花牛做梦又是静景。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诗的每一小节,语言形式相同,韵脚却不断变化,一节一韵,韵随情生,朗朗上口。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主要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反义词:

斜正 扁圆

3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生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生字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令人心醉神驰的倦鸟归巢图。

每课一题: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答:鸟儿、斜阳、江、芦苇。

《花牛歌》这首诗整体富有韵律美,诗人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把花牛这一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每课一题:

2、《花牛歌》这首诗中写了花牛的哪几种情态?

答:坐、眠、走、做梦四种情态。

①会认的字

巢cho 鸟巢 归巢 苇 wěi 芦苇 苇席 罗lu 罗列 罗盘

眠min 睡眠 失眠 霸b 霸占 霸道 占zhn霸占 占用

②生字拼音组词

巢(巢穴、筑巢)苇(苇秆、苇塘)罗(罗列、罗绮)眠(睡眠、酣眠)

霸(恶霸、霸道)占(侵占、抢占)

32、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课前热身

课前播放圆明园影像资料,老师诵读介绍。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带领你们欣赏的是哪里的景象吗?

生:圆明园

师:这是老师了解的圆明园的景观,你了解的呢?

生:圆明园有美丽的景色,九州清晏,西湖美景,平湖秋月。

师:孩子,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生:是从网上搜集到的。

师:奥,你从网上搜集到的,你是一个会搜集资料的孩子。

你来说一说你了解到的。

生:10月18日,这伙抢到抢了万寿山和香山等几处,园中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

师:你搜集的这一部分资料是有关什么的?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好,孩子,请坐。你还想来说?

生:我搜集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耗资是一个天价,无法估量。据科学家估量,总值超过600万宝。

师:那孩子,通过这个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这次毁灭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损失。

师:孩子,你想的方面很多。你还想来说,孩子?

生:圆明园中有铜器物,有许多珍贵的宝物。

师:这些是讲的圆明园的宝物,奇珍异宝。剩下的时间,我们课下再交流。

二、导入新课(7分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课前呀,咱们初步了解了这一座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就是圆明园(师生同读),下面当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笔下圆明园的昨日与今朝,好,一起齐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幻灯片出示)自己试着第一遍。提示:自由读,孩子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第一行的词语。你来,孩子。

生:读(损失、宏伟、侵略、销毁)

师:读音很准,词语再连贯一些会更好。你再来读。

生:读(灰烬、杭州、统统、瑰宝)

师:不错,点名,你接着来读。

生:读(蓬莱瑶台、玲珑剔透、不可估量)

师:评价,读的都很准确,看来大家都预习了。那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师:那去掉拼音还能读准确吗?

生:读

师:齐读读的很好,下面老师来点读,你来,孩子。

生:读

师:读的又快又准确,请坐。

后面的孩子再来读。

看来这些生字已经难不倒大家了,看一看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你能写好吗?挑一个你自己感兴趣的,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如何把字写好这个字的?

生:损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注意是左窄右宽,是左右结构的。

师:注意了这个字的间架结构。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生:横,一撇一捺要舒展开。

师:评价,一撇一捺要舒展开。谁还想来说?

生:我选的是宋,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一撇一捺要舒展开。

师:起笔从哪里起?田字格竖中线的哪个地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既然这么多孩子写宋字,我们就一起把宋字写好,好不好?先看老师来写?

板书:宋

师:在你的田字格上写两个。

师:生字写好了。咱们把它送入课文中。

三、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开始

师:谁来说说刚才思考的问题?请你来回答。

生: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

师:这就是你理解的,你真会总结。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写了圆明园里面有许多奇珍异宝,结果被英法联军全部销毁。

师:请坐。我听出来了,你们都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以及惨遭侵略者践踏之后毁灭的景象。孩子们,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

四、局部探究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描绘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读画画、想想、写写,开始吧。

师:有些孩子们已经圈画了很多处,谁来说一说?

生:我画了第二段的第一个自然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这一句让你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个方面?

生:我了解的圆明园很有名。

师:在北京的西北郊是指的?

生:指的是西北部

师:是指的位置。是还想来说?

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因为这一句写的圆明园很美。

师:那具体它的美从何体现呢?再找个同学来找一找?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为什么找到这一句话?

生:从这里看出历史很悠久。

师:奥。历史悠久,那圆明园中有些什么?

生:有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那我们跟随你的脚步,一起看一看这处句子。(幻灯出示)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

生:读

师:提示:自由读

师: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圆明园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而且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咱们来鉴赏一番(幻灯出示图片)

师:根据图片,老师诵读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看看有哪些?你们都发出了赞叹之声。那正因为如此。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

生:圆明园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是啊,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呢?来,你来读。

生: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你重读了最大这两个字,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的自豪之感。圆明园收纳了从先秦到明清这2000多年之间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孩子们,知道吗?这其中的任何一件文物拿出来都价值连城。那想一想,圆明园的价值如何呀?

生:老师,我认为是无价的。

师:你认为是无价的,也就是说,它的价值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师:好了,我们接着交流,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你来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处句子?好,孩子,你来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这一个句子?

生:圆明园十分美丽?

师:哪些词吸引了你?

生: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师:那你来说一说,见过金碧辉煌的建筑吗?

谁见过?

生:我见过金碧辉煌的天安门。

师:那是怎样的一个景象,你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很壮观

师:一种壮观的美。

生:我去过金碧辉煌的酒店

师:什么感受?

生:也是特别壮观

师: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壮观。认为金碧辉煌的殿堂非常的壮观。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精工制造,结构奇巧,

师:这是你借助工具书理解的它的意思。那孩子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联想到玲珑剔透呢?

生:琉璃玻璃

师:奥,琉璃玻璃,还有吗?

生:琉璃瓦

师:奥,琉璃瓦

生:水晶球

师:就是像这样像水晶球一般精雕细琢,那孩子们想象着这宏伟的殿堂,精巧的亭台楼阁,来读好这句话?

师:谁试着给大家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纠正错误,玲珑剔透。(ti)再读

生: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我们读金碧辉煌的殿堂时,语调应该怎么样?

生:沉重

师:那谁再来说,你来说?

生:应该很激动

生:应该是提高嗓音。

师:你来试着提高嗓音,来读一下。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听出来了,你重读了金碧辉煌,再读玲珑剔透时语调又缓下来了,谁能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在读玲珑剔透时,应该再缓慢一些。再读一下?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奥,不错,进步了。那我们接着聊,在这段话中,有哪些句子还是你感兴趣的吗?

生:我画的是第一自然段中。

师:老师说的是这段话中,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吗?你来说。

生:就是黑体字的那一部分。

师:你来读一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读的真好,来说一说你对买卖街的的理解?

生:我想可能是卖东西的,东西很多,如果去逛的话,很拥挤。

师:奥。拥挤的,人来人往的热闹的买卖街,那这样的街市,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生:非常的热闹,而且要买东西一定要去排队。

师:山乡村野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很宁静

师:宁静的美。那孩子们,这一静一动的美,你能读好吗?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很流畅。读买卖街时,语气应该轻快,读出热闹的场景来。你试着再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听出来了,他的买卖街读的很紧凑,那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瞧,你只需要在圆明园走那么一遭,你就能将这不同风格的景观尽收眼底,老师带大家去逛一逛。(幻灯出示图片)

配图片读文字资料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有壮观美,有精巧美,有喧嚣热闹的美,也有宁静的美。四种不同的美,你能读好吗?连起来读一读。

师:同桌之前配合来读,一个同学读有......,一个读也有......。

师:哪两个同学想给大家读一读?你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不错,我从你们两个的朗读中,听出了截然不同的体验,好,咱们接着聊吧。还有哪些同学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此外,还有许多小圆,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这里写的是圆明园的哪些方面?有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这种布局?

生:众星拱月

师:咱们来看一看?(幻灯出示)结合刚才的句子,孩子们。来说一说。众星拱月,月指的是什么?

生:圆明园

师:统称为圆明三园。那星指的是什么?

生:周围的小圆。

师:看大屏幕,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颐和园等等等等,这些小圆簇拥在一起。围绕着圆明园周围,这样的布局构造就叫做?

生:众星拱月

师:由这么一个词,我们就能感受到圆明园的布局是那样的宏伟和壮观。好,我们接着来聊?

生:我从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这里我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对祖国乃至世界都是巨大的损失。

师:你是从他的毁灭中来体会到它曾经的辉煌。那孩子们,你还找到哪出句子?圆明园中还有什么?

生: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

师:这些是圆明园仿照的什么来建造的?

生:仿照各个名胜古迹制造的。

师:这些名胜古迹你去过吗?你来说一说。

生:我去过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师:来说一说,你对那里的印象?

生:那里很宁静,有股江南的风味

师:你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风味。孩子们,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圆明园。圆明园中有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幻灯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一处?

生:我最喜欢苏州的狮子林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因为我去狮子林时,感受那里非常安宁,非常古香

师:感受到那种古色古香的感觉,那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好它吗?

生: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

师:读的真好,孩子,那作者还告诉我们,文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我们来一瞧吧。孩子们想一想圆明园的价值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

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把文中的这些事物连起来读好呢?

师:老师来读黑体字,你们读白体字。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生:圆明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一定很美。

师:他的体会是美。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历史悠久。

师:那这种历史悠久,美轮美奂,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你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

生:这就是现在的圆明园,这就是你们想亲眼所见,却早已不复存在的圆明园,曾经辉煌无比的圆明园只剩下这残垣断壁,告诉老师,你谁造成了这一切?

生:是英法联军。

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闯进圆明园,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请大家看一看他们丑恶的嘴脸。(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看了这些侵略者的罪行之后,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他们很坏

师:他们将我们建筑的瑰宝,园林艺术精华都毁灭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们这样做给世界带来了损失。

师:他们不仅损失的我们国家,而且损失的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圆明园就这样被侵略者损毁了。孩子们,我们国家曾经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毁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就这样毁灭的,全人类做大的财富就这样毁灭了,这样的毁灭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这样的毁灭不可估量。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处句子?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的气愤,孩子们,带上你的感受一起来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总结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催人奋进的警钟,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有很多想说的话,课下的时候,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3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是一节有设计感的课。

在教学设计中,年轻的说课老师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俯拾皆是。

亮点1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 (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凸显了诗中的重点句,比反复强调效果好很多,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会记得更牢!

亮点2

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陆游的爱国之情提现得淋漓尽致。

亮点3

在学习《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以一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去感悟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高谈阔论,体会当时社会的只顾眼前享乐的社会现象,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亮点4

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在全诗学完后,老师有一次抓住诗中的重点句,以排比的方式师引读,生接读,将作者的愤怒、无奈、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亮点5

出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汴州的繁华,可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体现出作者的忧虑及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不满、愤怒、警告!

34、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5、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简要回顾

上节课的故事中,讲到了哪些内容?

牛郎身世可怜;牛郎和老牛(照顾周到、相处亲密)

二、初读故事,概括情节

1、默读:第一个故事的后面部分内容和第二个故事。

2、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织女遭受惩罚;织女和牛郎的幸福生活。

引导补充:在第一个故事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小标题,试一试。

牛郎与织女相见。

1、板书:

身世可怜

与织女相见

遭受惩罚

牛郎和老牛

幸福的生活

2、小结:很长的故事,我们通过归纳小标题,梳理出主要的情节,就是这五个阶段。读故事,不能单单读情节,我们还要读人物形象,感受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是怎样的人。

3、织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勤劳、追求自由

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私、恶毒

三、想象与表达

1、结合课文内容,自己组织语言,自选一个小标题,来讲讲一个片段。

提供坡度:

①想一想,选择哪一个小标题?

②五个小标题,如果变成五幅画,每一幅画会画些什么?

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自己的话和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学生分享,相机指导。

如:加上开头牛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早亡,兄嫂待他不好。;讲故事的语气要有变化;故事内容不要太长,有侧重,有省略;讲故事时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2、用简单的话,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出来。(这是本单元的习作内容)。

(在第一个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朱老师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小标题,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已经能在默读后,较好地概括小标题,并且想象更加丰富了,思维更开阔了。

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时,朱老师让学生想象画面上会画些什么,一下子把故事内容具象化,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故事中需要呈现的人物、情节等,更加细致而全面。)

36、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 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 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 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7、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吟诵对比,了解词之特点

1.同:由同类思乡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长相思》

2.异:诗与词的区别

3.读出题目的味道:理解思

评:比较诗词异同,共感思乡之情,读出诗词的味道,词味到文学味,提升阅读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多重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读准读通全文,强调更,古时记时单位,这里指一更又一更,读出这种长久。

2.圈出韵脚:程 灯 更 成 声

特殊行

3.师生合作,读出押韵,读时把韵脚拖长,读出味道

评:正确理解关键字更,准确理解诗意,诵读是词之教学根本。课标高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停顿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词之韵脚,读出韵味,为理解内容,正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

三、移情想象,体悟词之意境

1.借助插图、注释和想象交流词的意思

2.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听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上阕画面

3.想象遇到的困难

4.上阕内容概括为行之难

5.想像下阙的画面

音乐引读助想象

6.概括下阕内容思之切

四、体会诗情

1.你觉得词中的哪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碎

2.纳兰的心都碎了

3.引读升华情感

评:入境入情,行之难到思之切,引读激活想象,碎字形成张力,给学生强有力的震撼。

五、知人论世,体察词之内涵

1.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与寂寞交织在一起,化作了长长的相思。

评:由词到人,角色置换,文本、作者、读者产生共鸣,理解诗词意境。

六、组词赏读,回味词之情韵

1.出示以长相思为词牌的组词,发现了什么?

长相思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长相思这个词牌最适宜表达思念之情。

4.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请背会这首千古绝唱。

38、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课前,教师先将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以此提醒学生今后要养成跟着老师写课题的习惯。接着,薛老师请学生当堂核对暝的写法,及时订正后,通过对文旁注释的关注,了解暝的意思。这就是薛老师的课前谈话,虽曰课前,始终围绕这一课的教学进行暖场。同时,还时时不忘帮助学生养成诸如跟着老师写课题关注注释学古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揭题之后,薛老师请学生读了三遍题目。学生读完第一遍,以有速度为由,让学生读了第二遍;学生读完第二遍,教师又以读得太硬了为由,让学生读了第三遍;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读完第三遍,教师这才心满意足,直夸学生语感好。就在这电光石火的几个来回里,薛老师把朗读古诗课题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读完课题,便开始解题。教师先帮学生弄清题目中的居有居住的意思,在知道山居即住在山中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追问,帮学生拓展了住在村里村居住在家里家居住在异国他乡客居/旅居住在山中隐居,并将题中山居的理解引申到住在山中,不想让人知道隐居。弄清了山居的意思,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王维隐居的山,叫终南山;他在山中修建的别墅,叫辋川别业。接着,教师再次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暝,先从偏旁入手,知道它和太阳有关;再联系注释,知道它指日落时分,也即傍晚或黄昏;接着,在讲到代表暝字意思的傍晚和黄昏时,教师还以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例,让学生感受到,相比于傍晚,黄昏显得更有诗意诗歌的课堂,处处须有诗意。

解读完课题的意思,教师请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关注题目《山居秋暝》地点+时间的诗题结构,并以课文中的下一首诗歌题目《枫桥夜泊》为例,让学生巩固了对于古诗常常在题目中点明时间、地点的现象。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如上的认识再次齐读课题之后,解题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解题之后,教师请学生带着王维在秋日黄昏的终南别业中,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的思考自读全诗。学生自读之后,教师指名朗读,开始了他的诗歌朗读指导。第一名学生站起来把诗读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他生听罢,不由地鼓起了掌。教师在肯定他的朗读的同时,心知此时大概无法再用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的方法激励学生举手朗读了,遂反其道而行之地问学生有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差一点。在这别出心裁的一问之下,果然,又有学生站起来展示朗读了。第二名学生读过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调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朗读和第一名学生的差距。第二名学生的朗读,当然比第一名学生略逊一筹,但教师抓住了该生发言中的情调,充分肯定了他对古诗的感觉,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在后续的教学中,这名读得比同学差的学生,始终对薛老师的课堂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接着,教师还顺着这名学生发言中提到的情调告诉学生,要想读出诗歌的情调,就得在朗读时读出诗的节奏感。那么,什么是节奏感呢?教师趁热打铁,立即以《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和《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例,让学生关注格律诗后面的三个字,分别将五、七言律诗朗读停顿的三字结构(五言二三,七言二二三)教给学生。学生了解三字结构后,教师先请学生用师读前二字,生读后三字的方式与自己合作着将全诗朗读一遍;再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例,让学生在这样的停顿中师生合作,拉长第二个字的读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接着,在上述两轮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押韵的秋流舟留等字,以将押韵字读长音的方法进行第三次师生合作朗读。最后,学生脱离教师的帮助,独立而完整地将诗读出了节奏。

39、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作者父亲简介。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 舟就是小船,载着父爱的小渔船。

3.吴冠中父亲简介,出示词语:

卖茧子 卖猪 粜稻

4.他赚什么钱?(辛苦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农民兼教员,在农村没有一个父亲是容易的,他为我做了哪些事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卖茧子给我买枇杷吃)

2.读课文,找出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完成阅读单。

做万花筒、买热豆腐脑、送我报考无锡师范、雨雪天背我上学、摇船送我上学、

3.再读一读。

4.课文写了为我做的,这就是父爱,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中。他从不花冤枉钱,为了我花钱

5.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这就是天下的父亲,

6.这些小事中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作为儿子,体会到这种父爱了吗?

7.哪几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爱?(早已深深体会到)

8.他怎么做的?(不肯加钱换房间)

9.齐读,读这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心里想的,一个是做的,体现了懂得父爱。

10.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我体会到了父爱,画出来。指名说。

三、抓细节,品读父爱。

1.对父亲点点滴滴的爱非常感动

2.课文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哪个词说明他已经理解父爱了?

3.齐读课题,父爱体现在一件件寻常小事中,真正理解父爱,心中有特别的滋味心酸。心酸,你有过的举手。

4.课文中我在什么时候体会到心酸?自己大声读三遍。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1)指名读,看看哪里出现心酸?心酸的是什么?为什么心酸呢?指名说。

(2)挣你钱的不易,对父亲的依恋,这种心酸说明我长大了,懂得了,懂得了什么呢?请写下来。指名说。(挣钱不易、钱都花在我身上、期望、独立生活、坎坎坷坷靠自己迈过去、关爱和期待)

(3)小结。

(4)再读: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5.出示学习内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始,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1)哪些细节让我有心酸的感觉?用一个词写在学习单上。(停船、摇橹、泥灶、缝补棉被、小渔船、背影)

(2)小结。

(3)再读,把心酸的感觉读出来。

6.出示内容: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指名读。

(2)齐读。

(3)这只小船能画出来吗?为什么?指名说。

(4)表达了对父亲怎样一种感情?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名说。(父亲已去世愧疚感激)

(5)小结。

7.齐读课题。画不出来为什么还说父爱之舟?指名说。(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8.小渔船是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带着父亲的辛劳,让我勾起了往事,父亲对我的爱,用爱送我到成长的任何角落,到达人生的彼岸。

四、把情感藏起来写。

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跟他路过一处水果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老师点评。

3.学生修改。

4.再读作品。

五、总结全文。

40、六年级上册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读单元页,明确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在这一单元关于写文章,单元导语说了什么

生: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写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旨,不能以华丽的语言堆砌为根本。

师:理解得很深刻。古人写文章就是以立意为根本,现代人写文章以讲究围绕着中心意思写。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请你自己读一读。

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师:这个语文要素给我提出了什么样的学习要求呢?

生答

思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这个版块的教学不耍花招,简简单单让习作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呈现出来。

二、初读课文,字词检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齐读课题。

生:夏天里的成长。

师:这篇文章很短,请浏览全文,找到生字词,记住它们,老师马上准备听写。

生浏览

师:老师一口气会读两个词,听清楚再作答。苔鲜、草坪,甘蔗、瀑布

师:写完的同学请同桌互换,对照大屏幕同桌批改,错了的再写两遍。

师:全对的,以及修改对的举手。

思考:起点准确,方式得当。六年级生字词学生是有自己比较稳定的学习方法的,听写时念两个对学生有挑战。遗憾点在于,不管怎么样,学生在生字词学习上总有音形义上掌握不好的,可以适当点拨一下,过得太随堂。

三、把握中心,初感立意

1.找中心句

师:这篇文章如此短小,你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吗?

生: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大家都找的是这句吗?这句是文章的中心句。大家一起来读,再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师: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就学过抓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这个句子,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

生:我抓住了万物迅速生长这几个关键词。

师:找得准。请同学们圈画下来。

师:你是如何理解万物迅速生长的?

生:一切事物都在迅速生长。

师:你能抓关键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这就是立意。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梳理内容

师:作者围绕着万物迅速生长是怎么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围绕万物生长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上你喜欢的学习图表。

生:用了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在学习笔记上。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提示,动植物和人不是事物吗?想一想第3自然段,可以把事物这个词换一种说法,可以归纳成什么呢?)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作者围绕万物生长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是动植物

师:接着汇报

生:第三自然段是没有生命的事物

师:有同学有疑问吗?

生:不简洁

师:可以怎么换呢?

生:非生物

师:最后一部分无庸质疑

生:人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动植物、非生物、人他们的迅速生长才构成了万物迅速生长。作者围绕万物迅速生长选择了

生:动植物、非生物、人的生长来写。

师:赶快把这三方面批注在语文书上。

3.理解关系

师:请再思考,这三个方面删掉一个方面可以吗?

生:不行,删掉其中一个方面就不能说明是万物了。

师:不删,调换顺序可以吗?

生:不行,是递进关系。动植物促进了非生物的生长,非生物促进了人的生长。

师:你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同学们,夏天来了,动植物的变化是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山、河这些非生物的变化是在动植物的变化之上而变化。而人的成长变为就更不明显了。

师:所以,选材就是这样层层递进,才能体现以立意为中心。

思考:体现过程,发掘思维。文章很简单,但教学一定不能太随意。文中学生借助自己喜欢思维图表来梳理内容,从录像过程中看到学生选择的方式不止一种,可以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是很丰富,很有效的。这样的过程性,才能最真的看到学生的素养形成,真正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在学习效果。后面设两个问删掉、调换顺序,是两个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学生说得有点少,有些遗憾,最终由老师归结到立意上来,是教师的亮点,也是学习的缺点。

四、聚焦事例,揭密写法

1.抓中心句,感受写法

师:现在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动植物的成长。你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师:你从这句中能找到哪些有新鲜感的词。

生: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看得见的长

师:这几个词真的很新鲜,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生:这几个词写出了万物生长特别迅速,所以才是跳跃的长、活生生的长、看得见的长,更加突出夏天是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他突出了迅速这个词,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

师:我来读一下。(强调关键词)

生齐读

2.抓典型事例,揭秘写法

师:作者围绕中心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习笔记上的第一个表格,想一想围绕着动植物的生长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写了什么,各自的变化是什么?

师:下面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结果。

师:哪个小组可以到台前来,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

生:我抓到的动植物有,变化的关键词是,写法是选取不同事例和较短时间词来写出万物迅速生长。

师:谁能给他提点意见。

生:我认为他写了一个错别字。

师:这个表格中还有哪些小问题。

生:我认为在苔鲜哪一栏要加上黄泥土。

生:我不同意,这一栏是动植物,黄泥土不是动植物。

师:哪黄泥土应当写在什么地方?

生:应当写在变化哪栏。

师:我们再来看,前面是苔鲜,但后面变化写的是长满了,你再读读课文,这句应当怎么写?

师: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师:学习就要这样,见微知著才能求取真精。作者就是这样发现了这些事例的不同事例才写出了他们的变化。

师:同学们,动植物生长这段文字很短,却写得很美。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可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读得流利,却缺少感情。

师:要读出感情,应当关注些什么?听老师读一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万物都长得很快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万物长得快的?

生:我感觉到老师读的时候很关注时间词。

师: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师:同学们请看,作者为了突出中心列举了这些事例,都很典型。正是列举了这些看得见的、活生生的事物,才将这种动植物的生长写得清楚。

作者是这样写的,当年萧统也是这样主张的。读

生:以文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师:下面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夏天生物的迅速生长,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读。(学生读红色的,老师读黑色的。)

思考:这一部分的教学考验的是细读文本的能力。工具的使用对段的整体把握好,而段写作上的好是在借助表格交流的过程中体现的,老师教学中点燃学生火花用了给他提点意见?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

3.迁移学习,理解写法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写,又写学习了选材典型的事例把中心表达得更清楚,又准确。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后两部分。开始吧!

(1)自主学习

生:借助学习笔记上的表格填写:本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围绕中心写的?非生物写了哪些?变化(关键词)是什么?

生交流

(2)交流汇报

师:谁发现了小问题?

生:有两个错别字:轨和细

师:内容上来看有疑问吗?

生:写得有些不完整。应当把草、树也写下来。

师:我们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生:草、树是有生命的。山的丰满是因为草和树在长。所以前面同学的表格填写是正确的。

师:我们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整理这个表格。哪位同学来汇报下一个表格。

生汇报

师:请内容上来看,有疑问吗

生:我觉得他没有用原文来写中心意思。

师:真好,我们要尽可能的尊重原来,下面请同学们来整理这样一个表格。

思考:继续的梳理内容,感受写法。在点燃学习火花上,除发现小问题了吗,还将学生的关注视角引导到内容上看有疑问吗?可以,在教学中老师在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关注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关联自己,深刻立意

师: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段中人的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人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变化的一个过程。

师:这和我们前面说的动植物的长、非生物的长是一个概念吗?

生:不是,这里既有身体上的长,也有心理上的长。

师:文章说人的长要赶时间,赶时候,现在是不是用力的好时候呀?

师:你们现在的生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身体上的长、心理上的长。

师:你一言我一语,就把我们长的状态完整的形容出来了。

师:有一个词语叫时不我待,我们的生长是不能等的。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读得好,读出了赶时间,赶时候的冲劲。一起来读。

思考:感觉有点平淡,平淡的原因还是这段文本本身有些难,不容易把握好度。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段人的生长,才是文章真正的立意所在,我自己教学可能会在此重点处理文章以文章为宗这个话题。因为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我也同意执教者弱处理本段的做法。

五、结合板书,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结合板书,看一看学会了什么?

生:学会了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会选择不同事例,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清晰,准确。

师:回过头来看看萧统的这句话,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生:写文章一定要围绕中心意思来写。

师:梁容若在《夏天》这篇文章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夏天教我们生长;教我们率真、亲近自然;教我们克服艰难跟考验。

作者在这里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阅读《夏天》这篇原文,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41、六年级上册11课宇宙生命之谜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1课宇宙生命之谜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宇宙生命之谜》用大量的材料说明,地球以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学会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我根据本课课文较长,课文是说明文的特点,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结构: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星空知识导入课题,然后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第210自然段。把学生分成五组,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学习,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讲道理的?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间进行汇报。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教师班内指导,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自我分析文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每一部分的指导都出示课件,为全体同学的分析提供范例,明确课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讲的。

通过学习,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宇宙中除地球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进行分析,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辩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2:

1.让学生主动查阅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运用《宇宙》的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学习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微课导学《宇宙之谜》,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观看后的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2、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评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评课笔记

专家点评: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有目的的阅读。

1.本堂课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多次提问要完成这项任务,你准备怎么读。(改变教课文的痼疾。我们是要教方法,不是教课文。)

2.循学而导,做得较好。(站在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读)

先让学生做(思考、表达)师生思考、交流师提炼、小结学生再学。(第一次讲评指南后,让学生再修改,反馈调整的意识很好,但是这个反馈调整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3.面向全体学生。很多时候老师不仅仅是与对话的学生对话,而是与全体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时老师的巡堂指导,也是与学生对话。还有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时,问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别人讲过的,不用再讲。)

4.老师的教学体现了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特点,就是指向运用。

5.三个阅读任务,每个任务开始都有引导,结束都有小结。不管是引导和小结都指向阅读策略。注重方法指导的推进。

6.谈到好老师和好学生的问题。张老师上课,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心中有目标,方法有变化,前后有照应,不做假把式。

三点建议:

1.修改指南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不能走过场。

2.学生阅读时,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计算器,让学生心中有数。

3.如果讲故事给题目,可以早点给,比如学生在准备时就可以出示,还有故事的引语给的似乎不太合适。

43、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评课稿听课记录

梳理故事情节并品读

1.梳理故事情节

自由读古文。随机合作读。在朗读的时候如果更加注重这节奏,就更有味道,师生合作朗读。(师读蓝色字体)男女生合作读。

读了这篇古文,我们知道文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就是?其中还有一幅画叫做斗牛图

这两个人围绕这幅画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们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

一生解释第一自然。

师:这个自然段是做什么呢?

生:介绍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做了铺垫。

师: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杜处士非常喜欢斗牛图。

一生解释第二自然段

师: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认为这幅画是画错了,所以他拊掌大笑。

师: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

生:故事的道理

师:并认为这个道理是不可变的。

2.感受尤所爱

师:文中哪一句看出杜非常喜欢这幅画,哪个词尤所爱。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特别喜爱?

图片

师:从这个小小细节你读出什么?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尤所爱

师:你想象下,他可能什么时候带在身边?

3.感受图画魅力

师:这幅画究竟有多大魅力呢?想不想看?出示画卷,看看这牛角,这尾巴,这炯炯有神的眼睛,这壮硕的四蹄,此时此刻,你脑海里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是如此细腻生动,让我们穿越千年还能感受到这幅画扑面而来的艺术感力量感,难怪杜处士会:生齐读。

4.品读人物形象

但我们牧童看到这幅画却说:生齐读。

拊掌大笑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下。牧童为何而笑呢?谁来说说牧童说的。

牧童拊掌大笑,而处士笑而然之,他为何而笑?你读出怎样的处士?

5.情境扮演:请两生上台扮演,其余生读旁白。

6.品读道理

生齐读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治病要问?上学要问?钓鱼要问?总而言之,就是要?

这廖廖93个字,就把中国的画作之美和艺术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带着体会来读一遍。

44、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1、设计独特,充满智慧

这是一堂智慧的语文课。对六年级课时观念把握十分到位,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调控教学流程,处处显示了教育机智。由黄河导入到初读古诗,学习重点诗句,品悟情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立脚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古诗方法,联系旧知、主动唤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2、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思维是语文课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李老师一改古诗常规教学方法,打破古诗学习的承接点,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把握古诗的语感;找出古诗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图片感受古诗意境;拓展古诗教学的延伸点,深层次挖掘文本,如微课(古诗中的用典)的使用,是基于学情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还能拓展。